长篇影评
1 ) 《冬春的日子》
冬的痛苦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力,源于做爱时不能大声的喘息及疑心被监视的惴惴,内心中充满自负之后的自卑,以及对与己相关的生活的厌倦。这样的痛苦同样存在于春的内心,海誓山盟容易,柴米油盐却难,这些都体现于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渴望(主要是美元和美国)。
这样的不满与无力构成了他们内心的茫然与不安,在这种焦躁间愈发显得沉默与无法沟通,以及彼此间的不信任。其实春或者还是爱着冬的(如果真的存在爱这种东西),至少有些依恋,只是不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不应该在筒子楼里挤在单人床上做爱,并且尽然还要在凌乱的房间里煮挂面来吃,等等等等,这些都不符合所谓艺术家们该有的爱的环境。影片提到他们自学校里的恋爱,青春的激情最终被独立后所必须要适应现实的理智所替代,茫然之后是无法控制的对世界的被动反应,并在这种反应间,在自我的体制化与拒绝体制化间徘徊。春打掉孩子,却仍然要和冬回去东北的老家,似乎是对一段感情最终的纪念。冬回到东北,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即使回到家里,却又无法回避内心过客的情感,一切熟悉而又陌生,在与父亲的关于生活的询问里,答案都是毫无意外的“都好”,这与其说是传统,倒不如说是无奈。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构成了其内心的孤独与自我的无法确立。
内心的自觉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反差,只好用愤懑去发泄自己的不满。渴望美元其实是渴望自我价值被认可的体现,在强烈的受挫感间让我们无法真正看清楚自己,只有沉默,并在沉默间装作对外界的无所谓,在不屑与被不屑间挣扎,最后,要么是意志被时间所吞噬,要么在坚持中最终取得所谓的成功。
影片里,35mm乐凯黑白胶片的拍摄模糊了真实记录与虚构故事的界限,但许多还是逃不掉摆拍的做作。所谓对80、90年代艺术青年生活状态的刻画,终究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冬与春的分手原来竟只是剧情的需要,而现实里刘晓东与俞红终于有了自己的成功,或者艺术家都是需要忧伤的。当刘晓东在贾樟柯的《东》里自觉以艺术家的悲悯充满同情的看望那些三峡移民的孩子们时,可曾记得自己那曾有的忧愁,是当作玩笑,还是该有的欣慰,或者,就像某人说的,即使再大的困难,当我们回想起来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这应该便是其所有的了。或者,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体制的顺应,而真正内省的人终都被体制所抛弃。
2 ) 真希望自己是个瞎子
——迟看了几年《冬春的日子》
(看《冬春的日子》在一个台风天。电影刚从电驴上下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多么熟悉的感觉,如同若干年翘班在家,我看外地朋友寄来的《小城之春》的VCD。同样的黑白片,同样故事发生在狭小的空间——大多是在一个屋子里,故事都是男女感情的纠葛,结局都是开放式的,主人公都是在独白下忧郁地走来走去。而我看片时,窗外风雨交加,我只听到轻促的滴答声,因我戴着耳机。)
电影开始,绵长的做爱。呼吸。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那部分,哪怕那是残缺的。占有,没有什么比爱更自私。在爱面前他们都表现得像个小孩,尤其是他,画家冬。他们希望表达直白,但惧怕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苍白无力,所以妻子春想走得远点,把心看清楚,把日子过滤得明白。
(世界上还有比感情脆弱的东西么?眼睛?真希望自己是个瞎子。一切可以在盲目中,无所顾忌地杀他个几进几出。为什么一落入感情,人就敏感地如同交错的神经,一损俱毁?什么时候我们的苹果烂了呢?是因为欲望的口?)
外面的世界无法轻易拒绝。第六代老导演王小帅在社会变革讲述了一个内心的故事。面对变本加厉地功利的社会,画家冬迫切地希望有外国老板来购买自己的作品。他和任何一个下海的商人一样计算着人民币和美圆兑换的比例。和我们许多人,在10多年后的今天一样,幻想买一张彩票就可以改变命运。失望总因希望的高度而跌落得深且重。
(有个评论这样肯定这部电影:“真实地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未能呈现的中国实况。”)
画家冬和妻子春的做爱,每天都在凌晨开始。木版床咯吱咯吱得迎接城市的早晨。一天两天这样是浪漫,五天六天是生活,日复一日让他们不知所措。十来年的感情乏味了。大段时间里他们如老年夫妻一样,没有话语的交流。冬在白色的画布前抽烟发呆。春在做家务,或者站好了给冬做模特儿。
(还有什么比不爱的人还居住在一起更痛苦的事?)
妻子春想抛下一切——男友和筒子楼——暗中计划出国。不曾料到断了月经,有了孩子。
(新的生命是挽救姻缘还是断送更多人的幸福?)
为挽救濒危的婚姻,冬决定带着春回一趟东北老家。他本以为黑土地的博大,大家庭的温暖和北国深切的寒冷,让春更需要自己的拥抱。然而,春毅然提出中途回家。既而,就去了美国。
(扮演冬的演员刘小东本身就是个画家。故事有些就脱胎于他的生活。若干年后现实中的画家得到了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认可。他的作品名声日隆。去年他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第六代新一点的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中。他胖了些。画画的自信的样子却没有变。有一点,他终于富了。)
几个月后,冬精神失常,被送进了康宁医院。
(请记住,冬最后的表情——那个戏谑的表情,那是笑么?)
2007年9月18日-19日 宁波
3 ) 时间被熬得只剩下冬天
画家算是艺术家吧?
艺术家也是人,也得过日子啊。
只不过艺术家能把日子过的像凌迟。痛的有快感。
有几个人能那样?我不能,所以我羡慕啊。
这是王小帅的第一部电影,我觉得,这也不算是一个电影吧。顶多是一个感悟黑白片,最好是被定性为两位画家的生活纪录片。这让我们这些凡人看得有盼头。知道有那么多细水长流的日子等着我们去煎熬和过滤。扒拉着时间过。
很难想象这是他的第一部片子。因为里面细细淡淡的感情流露的不像是那么年轻的人就可以体悟的,而王小帅的情感挖掘的深度确实超过了那个阶段。系统的看王小帅的电影,越来越能看到一些很温暖的东西。细细碎碎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且不去管它片子的结局或是什么剧情,只要能感受到一些莫名的但是能有所触动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一大收获。
希望能继续感受温暖。
4 ) 骚乱及其他
侯孝贤2年前策划了“恐怖新锐”电影专题,邀请了15位华语名导推荐心目中的最佳他人处女作。贾樟柯推荐了王小帅1993年的处女作品《冬春的日子》,推荐词这么写:经历过89年的人都会了解,这部电影表现了大陆年轻人90年代普遍的苦闷和失败感。每次看王小帅的这部作品,都会感谢他拍出了我们这一代精神上最艰难的日子。
看第六代导演作品,必须了解90年代的中国社会。影片的人物都出生在文革,成长在改革开放。文革颠覆了很多人对社会历史的希冀,紧接而来的改革又给神州大地带来强烈的金钱诱惑。如今所谓的中生代艺术家,无论是导演还是作家,作品大都带有烦躁骚乱的情绪。
《冬春的日子》开篇是一段近景舌吻镜头,淡淡黑白胶片似乎飘忽着尘埃。然后是中景的女上男下式,此时配合着床铺吱吱呀呀的响声。这段开篇基本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骚乱。
接着电影用画外音和洗衣服的情节交代了小东和喻红的生活状况和人物处境。如果非要说电影有一条主线的话,那可能就是小东和喻红的感情:激情、平淡、厌烦、分开。
而在北京的其他镜头基本是在铺垫骚乱烦躁的这种情绪。在吵乱的火车站里和香港的画商通电话,却被拒绝。三两二锅头之后在北京寒冷街头的呓语,在床上枕着情人的肚子缓解头痛的毛病。
有一个细节给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小东做俯卧撑的特写。全片共出现了2次。第一次是小东知道喻红要离开他去美国后的苦闷,另一个同样是喻红,但这次她真的走了。安排人物做力量型的运动是别有用意的,或者说这个细节有很深的隐喻。我想王小帅是想用俯卧撑来凸显人物无奈孤独和自闭的心境(自闭可对照前面小东看着别人打篮球的情节)。
现在我们评论说,王小帅意气风发,和几个哥们拍出了简洁清晰的作品。而这群90年代典型的苦逼文艺青年(这帮人还有王小帅,张元,娄烨和年轻几岁的贾樟柯),他们却成了中国现在为数不多的纯粹电影人。
5 ) 逃得出的围墙,逃不开的生活。
本来点开这部片子是因为下载了【娄烨】全集,结果片尾字幕赫然出现了【王小帅】……=-=(哦后来发现娄烨是主演之一……)
一看这片子九三年的,跟我一般大,看完很喜欢,居然还觉得有些惊艳,惊艳啊,真的惊艳。片子的一开始就是ML,而且带旁白,如果是讲的是法语我会甚感无聊然后关掉(看了好几部法语片,都是SEX加聊天的模式,简直浪漫到你大爷家。)
片子里的这对男女算是一对落魄小资【?】,这没什么,但最悲哀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跟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比都超前了,他们有飞出去的想法,却没有豁出去的勇气。片子里的男人卖画失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却不死,第一时间拉着女人去下馆子,想奢侈一把,霸气的点了个乳猪,后来又屈服下来,改口说小葱拌豆腐和鱼香肉丝;最后,还是女人心有不甘,多喊了一句,再来个猪肉炖粉条。
片子的一开始,他们在自己的画室里面ML。第一感觉这就是一对空虚的艺术家夫妇,有戏的永远是艺术家,他们没固定工资没稳定工作,身心都漂浮着,脑子里又总渴望着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再加上因为没有经济基础,只能一直这么漂下去。要是换个人设,变成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这片子看都没得看。九十年代啊,很多人还是想着安分守己过好日子的吧。
这对男女被自己,以及那个时代禁锢着(说白了就是穷了还想浪呗)始终不够洒脱,翅膀不够硬,有翅又难飞。他们的本质都是不安分的人,在一起,亲密,接吻,ML,感觉都是出于一种相互依靠的本能,一般情侣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那种摩擦,跑他们那都出现一种各怀鬼胎的平淡如水,但物以类聚啊,不跟对方能跟谁呢?
前面说到,男人没那个胆儿,他甚至没有勇气真正的让那个女人走,最后装狠的让那个女人滚,骂了几句脏话,过了一会又很没骨气的跑去挽留,实在是可怜;女人心有不甘,最后走了一条所有女文青都会走的路,远行了。
他们的相处模式其实有些像夫妻,如果说一对夫妻等于一座围城,那么女人算是暂时逃开了;然而生活,时代,世界,是个圈,循环往复,换句话说你不过也得过,而男人逃不开,所以,他疯了。
6 ) 改革的春天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商品社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场改革大潮,似乎正席卷着社会上下每一个角落。蜗居在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夫妇冬(刘小东 饰)和春(喻红 饰)多年来过着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这两个高中时代就交往的恋人,早已被程式化的生活磨去激情。然而,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他们如死水般的心也开始活泛起来。郁郁不得志的冬一心将画作卖到海外,赚取美金;春则和远在美国的前男友保持联系,时刻准备抛弃当下的一切,远赴异国他乡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死寂的生活令人绝望,他们的心飞向各自的彼岸……
中国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好片段之一——1993年,为了拍《冬春的日子》,王小帅趴着拉煤的火车,去出产地保定买便宜的乐凯黑白胶片
每一个时代 都有自己的颜色
画面相对比较粗糙,剧情也挺闷的。
有点生硬,现实压抑,理想的浪漫遇上买车买房的窘迫,又作又贱的文青注孤生
闷骚.
天啊这男女主角也太像冯小刚和徐帆了吧。好的,我已经做好准备周五去看王小帅导演的处女作《地久天长》了。
补。刘小东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好好研究下,和贾宏声一样
诗意
[2009-09-10标记(看得可能更早)],[20220409]@UCCA重看,看了个极为罕见的版本,开场床戏居然有大概10个彩色镜头混在黑白镜头里!主要是女主角的近景和特写(口红眼线都能看出来)以及一个全景镜头!大银幕最大感觉是有点像个广播剧或者电影录音剪辑(甚至有点译制片味道),一问才了解到了对话全是导演后来自己写的!(男女主角都没参加配音!)给女主角配音的,是,徐帆老师!!!这个完全分立的声画关系(旁白是声画叠用,叙事人的人称也很有意思)和后期“重制”的的声音直接对上左岸派的方法了。太有意思了这部片!
英文名雷同了。。
。
两个人的生活,一代人的苦闷。真实且压抑,略嫌粗糙。
6/10。王小帅比娄烨更克制表现身体话语,开场颜料散落的简子楼里单人床上呻吟与吱呀声交织缠绵,大量无意识的抽烟和凝视动作,列车道中你推我嚷的身体冲突到片尾做俯卧撑消耗体力,营造了身体荒凉和情感割裂。大老板买画诈骗的电话换来一阵失意,盘算着点菜离开饭店后妻子几欲不管丈夫预示了分道扬镳。
黑白 淡的像白开水 我们的爱情 我们的生活
静默与呐喊;配乐很美很搭。
当年的那点小苦闷放在今天来看,已经完全不算什么了。
两个牛逼的人在一起青涩的时光
那年头做爱的节奏都是如此之慢太让人怀念了
刘小东估计是最爱演电影的画家,从苦逼到牛逼,《冬春的日子》、《东》、《金城小子》。《金》还没有看到,据二锅木卫二说很赞。《冬》一上来就是激烈的舌吻,小两口本色表演真默契,文艺青年同居的日子混乱恍惚。怎么就让我想起阿拉法波 小两口,同样牛逼的《生活而已》。
他说他们只是最平常的一对,但还是会回忆那段冬春的日子。永远卖不出去的画,坏掉的洗衣机,收音机里字正腔圆的女声,跑步的学生,清晨的做爱,水池边氤氲的白汽,她百转低回的呻吟。以及,还有那深夜里破碎一地的玻璃,好像他们的曾经。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东西,只好姑且把它称作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