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人》(2007版)影评——极致恐怖的体验 82分钟的电影,剧情合理不合理先不说,全片除了惊吓,只剩恐怖。为什么吓你,不告诉你,为什么杀人,不告诉你,为什么不杀你,也不告诉你。总之每一个画画都让你不寒而栗。做为恐怖片,我感觉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了。 虽然电影中对反派杀人狂没有过多的介绍,甚至警局里都没有指纹库资料,他一路追杀男女主,随便哪次都可以轻松结束他们的性命,但他没有,而是一直追逐,并杀光他们身边可以求助的人。让他们活在恐惧的逃亡中。最终女主因害怕,因憎恨,因不再信任,因想为男友复仇,而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并且她也具备了杀人的本事(从她被困于囚车后箱之中,能扯开铁丝网去取前面警察的步枪开始)。 片子里边杀人狂说过两次以上“I WANT TO DIE”.(第一次用枪逼男主说,但男主歇斯底里地喊出了“I DON'T WANT TO DIE"并把他踹下了车)。这个应该就是他杀人的目的了。他想死,但又不想简单的死,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而成为变态杀人狂,但是他应该是想死于另一个更厉害的人手里。这样才能保证公路杀戮能够延续下去。 我猜本片大概意思是,要想将公路恐怖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培养一个更称职的公路杀手——除了要具备杀人的本领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杀尽路上所有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无敌。变态杀手的潜台词其实就是“I WANT TO DIE ,BUT KILLING MUST CONTINUE."
喜闻乐见的美式公路惊悚B级片,这类片子主要是讲述一帮男男女女(同学、朋友、同事、一大家子等等)开开心心出去(旅游、蜜月、寒暑假、散心、求职等等)然后遇到一个(群)变态被杀的屁滚尿流,或许最后有反杀,或许就全死光。如果第一部卖座基本就会变成系列,《致命弯道》《隔山有眼》等属于典型代表作。
这类片子就看个乐,不过要想拍好我个人分析也需要几个关键内容:一是风景要秀丽,海(湖、河)边、沙漠戈壁、森(丛)林不管哪个背景,景色要好,要心旷神怡;二是要有无脑大波美女,最好金发白人,西裔黑人也行,亚裔还真少见,露个点属于常规操作;三是大家要带脑子,所作所为稍微有点逻辑,这样的才好看,像这个《搭车人》麻蛋再怎么着你两也得信警察啊,见警察跑然后给家里人打电话算怎么回事,家里人比警察更好使??四是杀人手法要有看点,要动点脑子怎么能够新奇吸引眼球,毕竟这样的片子实在太多了,大家难免审死疲劳;五是最后最好来点反转,让大家有点小回味。六是这种片子千万别长,紧紧凑凑把故事讲好就行了。如果故事能够圆圆满满,再稍微挖掘点深度,探讨下人性啊社会问题啊形而上啊,那就属于佳作了,这种就可遇不可求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骄阳,荒原,杂草,砾石,一条曲折的公路前无尽头后无来处。 道边,破车,一只可爱的兔子试图穿越这条曲折的马路,这本来是它们的世界,但换来的却是命丧车轮之下,身体被碾成了肉酱。 这是影片的开篇,未知,孤寞与血腥,透出一种不安份的恐怖感。一对情侣要驾车穿越这片荒原,于是,恐惧感便随着他们的经历袭上了观众的心头。蜻蜒撞在挡风玻璃上,血肉模糊,这同样预示了这场旅程的恐怖意味。但主人公的反应只是恶心,随意地用矿泉水洗去。 在美国,绝大多数公路片总是与杀戮分不开的,血腥即便不是发生在行车的过程中,也会在一个落脚的旅馆中上演。但每一部公路片所体现的含义却是不同的。 《末路狂花》是经典的公路片,两个女人向男人的世界挑战,于是前进在公路之上,公路象征着她们幻想中的未来,只可惜这未来终归被悬崖所阻碍,于是,女人在男人制造的公路上还是没有谱写出女权的意境来。 但绝大多数公路片的杀戮都无法上升到这种社会意义带有“主义”两个字的层面上,剩下的只有恐惧,也许,公路意味着行程,而行程永远是未知的,于是,人们将这种未知恐惧化了,被恐惧化的未知便化身成一些变态的杀人魔,游走在公路之上。 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开始信奉一个准则,那就是千万不要让陌生人搭车,先陌生,后人,我们怕的便是这种陌生,人也由于陌生而变得疏远与恐怖。但事实上,这个准则只会让陌生变得更恐怖。 这部翻拍自1986年经典之作的影片将主人公变成了一对情侣,他们本来可以拒载陌生人,但机缘巧合,逃避之后他们却不得不带上这个名叫约翰的人。情节是如此演绎的,但我更愿意相信陌生人是尾随着这对情侣的,于是,恐怕的事件开始发生了。 第一个交手戏的情节发生在情侣的车厢内,当然这也是含有巨大信息量的一个情节。约翰手上带着的那个戒指据说可以让人更加相信他,一个杀人恶魔为什么会这样的需要人相信呢?为了杀人吗?为了让受害人放松警惕吗?错了,影片后面,约翰杀人时毫不留情,出手残忍果断,这与受害人是否相信他并没有任何关系,于是,让人相信他的潜台词便是人们并不相信他。结合情侣第一次的拒载,一个被社会所遗弃的人的形象便出现了。 兔子惨死在公路上并不是由于它不懂得如何过马路,而是开车的人无视它的存在,那么,在荒原中匆匆赶路的人们会注意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是否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便是真正的未知,由于忽视由于遗弃而未知,于是未知便有了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将未知继续下去,自生自灭,第二种是用未知来刺激那些已知的人。变态者往往选择了后者。 死亡是可怕的,当约翰以格蕾丝要挟吉姆说出“我想要死”这四个字的时候,也许这就是约翰本人的心声,只有死亡才能够唤起那些已知人们心中对未知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才会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未知上来。于是,约翰开始用死亡强化这对年青人对未知的认知。 选择死亡的人首先要面对死亡,于是,一家四口成了牺牲品,吉姆与格蕾丝开始面对死亡,也因此成为了死亡的执行者。虽然这只是一个简短的嫁祸,但死亡令他们对未知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可惜的是,这对情侣却始终在逃避着死亡,这无疑是不足以令约翰感到如愿的。死亡虽然令情侣确认了约翰存在的意义,但逃避依然没有解决人们对他的重视。 人类的勇气有时候是极其懦弱的,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采取的只是一种逃避,同样的,当人们面对未知,面对他们漠不关心的世界的时候,他们同样也只会采取逃避。但是,死亡终归要来临,未知终归要体现在已知者的面前,而被忽视的人最终要出现在忽视者的生活中。这就是约翰始终放过这对情侣,始终尾随着他们展开死亡游戏的原因所在。 当吉姆的身子被两辆货车拉在中间的时候,格蕾丝用枪指着约翰的脑袋。约翰却说出了他曾让吉姆说的那四个字“我想要死”。其实这的确是约翰的真实想法,因为他终于得到了别人能够正视他的机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以为格蕾丝能够真正的面对死亡了,所谓的真正面对死亡,其意义就在于能够着手于死亡,而不仅仅是逃避,制造死亡远比无视死亡更加具有参与性。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想法,但对于一个被遗弃的人来说,这却是非常正常的。可惜的是,格蕾丝终究令约翰失望了,她依旧在逃避,吉姆也因此而惨死。 影片最后,当格蕾丝用枪指着约翰的时候,约翰说其实这并不难吧! 当美国以城市化替代了美洲原有的荒原性以后,所有城市以外的地方都处于一种被冷漠被忽视的状态,只有一条条公路似乎还与城市相联,但看起来是那么地脆弱。由于忽视而产生了一种未知,由于忽视而产生了一种恐惧,于是,影片将这种未知这种恐惧以一种不合逻辑的变态行为扩大化,死亡同样是未知的,恐惧同样也是未知的,但却赋与了一种美国文化中的社会意义,虽然并不强烈,但其实是根植于美国发展的。 这是一种极度的心理暗示,在这种暗示下产生了许多恐怖惊悚片,虽然并没有真正上升到可以用某种主义来阐释的地步,但这种现象却是美国人所独有的。《搭车人》自然也是这种心理暗示下的作品,人与人的疏离感,一种渴望被认同的弱势感还是不由自主地流露了出来。 没有看过1986版的《搭车人》,所以无法对比新旧两版的好坏,但作为一部B级片,新版的搭车人在节奏动作等方面的把握上算是中规中矩了,至于那些血腥与暴力镜头是此类影片最吸引眼球的特点,在此不必累赘了。 最后说明一点,其实许多未知是由于我们的忽视而产生的,恐怖也是如此,这和逻辑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弱势逻辑的思索! 韩兮 2007-5-29于通州
陰影 ... 又一對ㄦ應該送去集中營的編劇導演
SO VIOLENT 特别是最后男主角的死法..OMG传说中的车裂!!!!! 不得不说男主角太丑了!!!
这个片子让我第一次知道有公路电影这种类型!~
无法理解不杀主角的动机
车裂不错。情节步步推进还是蛮紧张惊险的。
恐怖片里,看完手机两手一摊说:“no signal”就想笑。
4/10;迈克尔·贝不是个合格的制片人,这部翻拍也给浪费了,不过有一场轿车突然砸下的戏很不错,虽然很短。
演员都还不错
小强人,真耐活
感觉很好吧?
觉得给人搭车很恐怖 但是男友死的那段 警察其实常理是会去救他的啊 不过电影嘛 还是不能太照逻辑思考
就这样的恐怖片 都成类型片了
实在是很没劲,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拍着拍着自己也觉得没劲了就草草收尾了事。
2007年4月15日
很好看
杀手不够酷。
车裂给力。公路片有味道
HBO again
有点血腥而已,但看完 其实是不明白的。。别人说完后,剧情还蛮雷的。无聊到死还能用它救自己一下~~
这是个豆子叔因为领不到便当,就崩溃了的故事。(还好他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