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不良少女莫妮卡

DVD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3

 剧照

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7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8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9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不良少女莫妮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Andersson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Ekborg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在的快乐时光。\r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农传记劫后余生2024杰瑞斯普林格 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恋途未卜 真人版百分百歌手对战季十年阳光十年华星球大战:帝国传说梦回金鸡岭大国手之当湖十局亚马尻一家第三人称斯德哥尔摩情人爱情生活2022去往更高处。盂兰神功粤语对抗男孩演员男友尊严殖民地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羊运动会维京传奇:英灵神殿第二季女劫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骗局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爱情死在回头的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片子,而他本人又以高产著称,所以就很难从整体上去谈伯格曼的影像风格,只能是围绕这一部说几句。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非典型的爱情悲剧,故事本身没有多少值得苍凉、忧伤、哀悼的地方,它足够浪漫却没有古典主义式的烘托。面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一个母题,伯格曼使用了常见的套路,即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爱情的理想和美好和婚姻的琐碎与残酷。但伯格曼并没有陷入先是两相对比,从而引发观众唏嘘的窠臼。他轻描淡写地将两者之间的急转直下全然呈现,大幅度取消了婚姻消磨、谋杀爱情的纠结与痛苦,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悲剧结局的形成。为什么?因为悲剧早就注定,在夏日激情中展现出的双方性格的暗隙,已经形成一条重要的情节线,自然也不再需要复调式地大唱悲歌,流于滥情。 莫妮卡无疑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身边不乏像莫妮卡一样的少女,你爱她、同情她、嫌弃她,但她一直都是那么鲜活。她个性叛逆却又重度依赖;她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又恐惧、推卸承担生活的责任;她的爱纯洁健康、热情似火,而她本人又难以控制欲望。她不满家庭的管教、社会的猥亵,与爱人泛舟远游,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当她向着海风侧躺在渔船船头时,她是美的;当她在夕阳下与爱人依偎共舞时,她是美的;当她一尘不染、自然热烈地奔向海浪时,她是美的。她期望永远活在那些永恒的美的瞬间,忘记一切。她的脑子里没有将来、没有白头偕老,只有摆脱时空的情欲与甜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莫妮卡的旧情人泄愤烧掉二人行李的时候,哈利的反应是登时怒不可遏,与情敌扭打成一团。而莫妮卡没有尖叫大喊,也没有去拉架,而是急急忙忙地去扑灭船上的火焰。从这里足以看出,她早已把那艘小船当作是自己滞留在夏天,享受爱情的归宿。她爱上的是爱,而不是某个人。

但夏天终将会结束,自然会结束,现实会结束,心灵上也会结束。哈利几次提出要回去找一份工作,让莫妮卡和孩子能有一个稳定且幸福的生活。莫妮卡自己的态度很是暧昧,她总是抱怨爱人照顾不了自己,还得自己出去偷肉吃;但当哈利给她美好生活的承诺时,她又不想回头投入婚姻,融入现实。所以当小船重新驶回风光如画的小城时,夏日里的莫妮卡就已经死了,尽管夏天还没有过去。两人最后的分道扬镳,既不是因为为了生计打拼造成的聚少离多;也不是因为两人年龄太小无法照料孩子,更不是因为贫穷这一残酷现状的逼迫。这完完全全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无常。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是一个难解的、复杂的问题。子君和涓生做出了一种回答,哈利和莫妮卡做出了另外一种回答。

影片的结尾很是令人惊叹,也说明了伯格曼日后能够成为大师绝非浪得虚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相互折磨,生活一如既往。只是在搬家的喧闹和争吵声中,哈利还会透过镜子回想起美丽的莫妮卡。而莫妮卡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不得而知。这种充满现代主义手法的处理方式,在影片所处的五十年代早期很是罕见。也难怪伯格曼的电影会影响新浪潮整整一代人的兴起。

 2 ) 悲剧的现代化

不良少女莫尼卡有一个愚蠢粗俗的家庭,她的酒鬼父亲和一个生育力强大的母亲在电影中很常见。这个女孩身边没有可以交谈的朋友,只有想占她便宜的男人,这些人对她所持的态度恶劣,而且她似乎对此早已习惯。她喜欢看电影,她看电影不是为了快乐,也不是为了在电影院勾引男孩,她看电影的目的很实用,就是按电影里的情调设计自己爱情中的细节,让生活模仿艺术。

这是《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狭隘乐趣。这个已经被福楼拜揭示得很清楚。但是这种乐趣如此普遍,多少代人仍照行不误。对艺术家们来说,艺术的真谛就是模仿生活,而对普通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模仿艺术,艺术创造出多少愚蠢的角色,生活中就有多少重蹈覆辙的傻瓜。

哈列是个正常的孩子,比莫尼卡大两岁,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了。他生活在一个单亲之家。他希望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爱着莫尼卡。当莫尼卡按电影里的情节让他来一个吻的时候,他的表演中规中矩。当她不顾一切的辞掉自己的工作,要独立自由地生活的时候,他也不顾一切的与她一起私奔。

但他不知道,莫尼卡是因为无法忍受正常人的生活才离家出走的,而他的目的却想要一个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妻子在家抚养小孩的正常家庭。他们结了婚,并产下一个小孩子,然后,她终于受不了了。但她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做错事以便挨上一顿打。然后,她就更受不了了。但是她又能怎么办呢?只有用老办法,一走了之了。

如果他们没有孩子,这事只能成为一些笑料,但是一旦故事中出现小孩子,人们就很难笑得出来了。当他们的命运看起来比他们还蠢的时候,他们就处于极大的悲剧中了。他们有梦想却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古典悲剧的主角是英雄,现代悲剧的主角都是梦想家。

本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悲剧,它不象古典悲剧那样塑造一个完美的好人然后让他遭遇毁灭。现代悲剧的悲剧性是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美梦然后使之破灭。

如果说悲剧的一个要素是可怕,那么,古典的悲剧总是把悲剧的可怕性发展到崇高的境界。悲剧中的可怕性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剧中人走在一种错误的道路中,第二层是他意识不到自己走的路是错误的,第三层是当他意识到他是走在可怕的道路上时他仍然要走下去。只有把悲剧中的可怕性发展到第三层,那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崇高。

但是伯格曼的这种现代悲剧呢?他仅发展到第二层,就止步不前了。他不在想成为一个美学上的的标杆,而只是想成为一个讽喻式的训诫,一个帮助人不重蹈覆辙、不老是犯傻的戒条。从这方面来说,伯格曼确实是个道德家,但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德家。

本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细节真实,生动必须要求真实,不是一般的真实,而是真实到让人惊奇,只有惊奇才能产生艺术上的美,美消除乏味。也就是说,只有真相让人惊奇的时候,真与美才会相结合,当然它们还没有与善相结合。从这里又能看到现代悲剧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虽然是伦理学意义的,但是它的美却不是来自于善,而是来自于真,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伦理学。

在影片中,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梦想家”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且正是这种心理把也把梦想家和普通人以及动物区别开来。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领略一下伯格曼是怎么纯熟的运用那种悄悄的横摇镜头来表现人心理中潜伏的怨恨,以及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3 ) 有个怪圈叫家庭

monika的日子不好过,家里穷,monika觉得生活好苦啊,为什这么苦啊,拉着新交的男友看电影,羡慕电影里的美好生活,去了新交的男友哈利家,原来哈利9岁母亲就去世了,一个被病痛折磨的父亲一人将他拉扯到大,看到他们家里紧紧有条的样子,感叹自家被弟弟搞破坏。去工作被之前混过的同事骚扰,回到家妈妈做着无尽的家务活,爸爸醉醺醺的回家发酒疯,生气要打她,monika一怒之下要逃离她的家,逃离她的生活,哈利这边也不容易,吻完monika被mon恶心的同事黑巷子里打了一拳,工作上也被挑剔着,这次上班将要迟到了,monika反问为啥不辞职,我都辞职了。果然上班遭到训斥,哈利一气之下辞职。为什么我们要做苦力?我们可以在一起了,没什么阻挡我们。monika和哈利高高兴兴收拾行装去旅行。一路开船到荒野小岛,游泳晒太阳,抽烟喝酒,唱歌跳舞还打跑了搞破坏的邻居似乎没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了,二人无忧无虑的过着,monika觉得这才是生活本来有的样子,不出意外,怀孕了,没钱看电影连酒都没得喝还顿顿吃蘑菇,monika受不了,这才不是生活的样子,气急了拉着哈利去有苹果的花园,结果偷肉被抓,收到那个喝牛奶吃苹果吃肉生活良好女孩的问候,moika觉得被侮辱丝毫不给好脸,连滚带爬抓着偷来的肉出逃到男友船上,发出那句:为什么别人都有好运,我就没有?的哀叹。无奈回家了,生了孩子,也喝着牛奶吃着面包了,但是孩子几哇乱叫哈利外出工作自己依旧还是连一件新大衣都没有,monika不高兴了趁着孩子有姑妈照顾哈利出差在外时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载歌载舞,最终被捉奸在床,monika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找乐子有什么错,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哈利气不过动手打了她。monika又一次丢下她的家,逃离她的生活。独自抱着自己襁褓里的女儿,哈利打算回去和父亲生活,镜子里,看着女儿和monika一样的的眼睛,哈利的思绪一下到到了那个和monika出走的夏天,哈利仿佛听到了那时没有听到的命运齿轮咔咔转动的声音。原来不知不觉中他们都在重复自己的生活,monika被家庭束缚着以为离家出走就是跳出生活但一直都在家庭的循环中,而可怜的哈利,如此努力维持心中所谓的家庭,依旧回到了儿时那个motherless的状态。

 4 ) 伯格曼那不一样的莫妮卡,舍弃了造型,遵从了叙事

伯格曼这部充满活力的作品并不像《第七封印》、《野草莓》或《处女泉》那样充斥着宗教隐喻和人生哲思的指涉,或者作者性的表达,制造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叙事结构也没有那么复杂,平铺直叙得难以让将这部影片归为伯格曼的作品。 没有宗教隐喻与符号化的超现实影像,而是轻松的市井对话,舍弃画面的造型,选择平实的叙事,对于喜欢故事的观众自然是不可多得的福音。 整部影片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扛着摄影机到大街上,简单的布景设置,还有非职业演员,聚焦平凡人物的生活,拍出他们的烦恼、喜悦和不满,还有不加矫饰的人物性格。 拍摄于1953年的《不良少女莫妮卡》距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端也只不过是几年的时间而已,在两者之间硬扯关系,尽管有失偏颇,但也是有迹可循。 人物在贴近生活的对话中,因加上背景嘈杂声的音响处理变得鲜活,比如家庭中亲人的争吵、街道上情侣的呢喃和游艇里私奔的欢乐。 同时,这部影片也流露出导演对上流社会的厌恶,当莫妮卡饥饿难耐,偷食物被抓的时候,那富贵人家不时地用鄙夷的目光瞥视她。 伯格曼在这部影片赋予了女主角莫妮卡非常强势的性格,这也是十分反常的。很难相信《第七封印》的死神或者骑士有着自我表达的想法,他们只不过是伯格曼设置的符号,为整部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添砖加瓦而已。所以,设计莫妮卡这样的人物,伯格曼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理由,实际上伯格曼和扮演莫妮卡的演员确实也交往过一段时间。 故事本身设置种种反叛的因子,男女主角在各自的工作环境中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老板同事的欺压令人无法忍受。这时候生气才是美德,忍气吞声成了魔鬼。逃脱刻板冷漠的人们,拒绝世界强加给他们的标签,哈列和莫妮卡选择私奔,顺从心中热火般的青春气息。 片中莫妮卡凝视着镜头的画面,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不仅表达着她无所畏惧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向观众传递莫妮卡对封闭社会、保守思想和无趣生活的厌恶。 镜头最初也是先聚焦到男女主角二人各自压抑痛苦的生活环境,敌意、冷漠和轻蔑成为常态,因此每天的痛苦只增不减。当切换成二人镜头,预示着这对同病相怜的情侣卸下了重负,从此合二为一,享受着自己创造的美好生活。 在海上漂泊的莫妮卡和哈列似乎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没有了束缚。 然而,虽然青春是绚烂的花火,燃烧的时候美丽动人,但是很快就会熄灭,一旦牵涉到柴米油盐,还有逐渐累积的负能量,发生争吵,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发生在哈列和莫妮卡的之间的事情也许就是伯格曼对于婚姻的想法,婚姻是爱情的牢笼,使其发霉腐烂。

 5 ) 为什么大家会一股脑的捧莫妮卡?

    大家生活中应该都碰到过莫妮卡这种性格的女人吧~
    总是不能在现状中得到满足,当觉得不能再忍受下去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抛下一切,一走了之,重新去开始理想中的生活,一段时间过后,厌倦来袭,再次拎包走人,所以把莫妮卡的种种行为归咎于社会、家庭我是一千一万个不认同的,这不是社会的错,是莫妮卡自身的问题,而且不带偏见的说电影中有在着重表现社会的肮脏、人性的黑暗吗?反正我是没看到!如果非要揪着她在水果店打工被骚扰这事儿不放,我只想说你们都忘了她对骚扰他的那个男人说的话了吗?“我们已经结束了。。。。”这说明什么不用我解释了吧~当然我并不是说她被骚扰活该,不要错误解读~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过的比别人好呢?”这是出海游玩的时候莫妮卡对哈列说的,其实可以看到莫妮卡的心态,总觉过的不如人,以致事事不如意,热恋中的两人在岛上说着往后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学习、上班、养家、糊口;女的养儿、育女、当个贤妻。可是当真正开始过上这样的生活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真实情况是莫妮卡还是原来那个厌倦一切的莫妮卡。你们还觉得这是社会的错吗?
    很多人把电影解读成莫妮卡的悲剧,我从来不觉得莫妮卡悲剧,事实上她过的比很多人都好,一直随心所欲,跟着心走,想离开只需拎着包走,没有任何心里负担、一切皆可抛的人生难道不是最自由的么?那些说她悲剧的人试问谁如她自由~
    最后,我性格其实是莫妮卡的一个翻版,只是我没她放得开,所以也就没她那么混蛋~
    

 6 ) 魔鬼喜欢引诱单纯的人

       故事情节很简单,青春、无知、性感、轻浮、又有点野性的17岁少女莫妮卡,厌倦了家里弟弟们的吵闹和喝酒的父亲(虽然缺少教育,却也是个温馨的家),离家出走,住到男友哈利父亲的小船上,19岁的哈利也厌倦了枯燥的打工生活,于是,他们计划整个夏天开船四处流浪。那真的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呀!两个互相喜欢互相吸引的年轻人纵情享受了一下他们的青春,虽然,只有一个夏天这么短暂。

     因为莫妮卡的怀孕,他们不得不回到家乡租房结婚生子。哈利是个很有责任心的男人,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努力赚钱并规划着以后的生活,这段期间他们在生活上比较拮据一些。莫妮卡受不了这种天天只能在家带小孩的生活,她希望能穿漂亮的衣服,去看电影,去跳舞,去感受男人暧昧的目光;于是跟以前的旧情人又开始了她以为的恋爱,被哈利发现后,两人激烈争吵,莫妮卡丢下了小孩离开。哈利带着小孩卖掉家俱回到父亲的家中。

     这是伯格曼53年的影片,今天不也一模一样的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年少轻狂呀!遇着了,管它什么后果,先尽情的爱一番再说,如果不是有了小孩,也就是一段不合适的恋爱而已。其实莫妮卡挺聪明的,就象自私的人都能判断得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她和好多男人都约会过,但她认为哈利是最好的。哈利是单纯的,情窦初开的男孩遇着莫妮卡这样的女孩当然逃不了,尽管在中年人的眼里那是“蔬菜店里的那个婊子”。
      
    今天正好也看了伯格曼的《处女泉》,觉得这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可以同时评论,其中有一句台词是“魔鬼最喜欢引诱单纯的人”。《处女泉》应该让有女儿的家长都看看,《莫妮卡》应该让有儿子的家长都看看,伯格曼在告戒世人,人性、社会、生活从来都是不单纯的,硬要以一种单纯去硬碰硬,会付出一生的代价(如哈利),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卡琳)。

     莫妮卡是自私、野性的,世界对她来说,就是我要,她希望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而这,又何尝不是一单纯。等她发现生活不是她可以左右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不过聪明如她,我觉得她应该比哈利的经历应该要好才对,这样的人,永远知道到哪里去找最让自己受益的。倒是哈利受过次无情的、摧毁式的伤害,所有付出都没有价值,他要怎样的聪明和运气才能重新生活得更好呢?

     人性天生有善有恶,大家都要做好准备再出发。


     PS:在哈利去斯德哥尔莫打工的火车上,和他的同行者中,有一个就是《小丑之夜》的马戏团老板的饰演者来客串了一把。

      女主角荷丽叶饰演了伯格曼的多部影片,我看过的有《夏夜的微笑》、《犹在镜中》、《小丑之夜》等,演技不错,特别是《犹在镜中》的表演与其它几部完全判若两人。

 短评

剧本、镜头、表演俱佳,古典时期的伯格曼,满是经典的范式。具有电影感的导演。

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初识伯格曼。用一个极其工整的剧本讲述叛逆的少年恋情,形式与内容本身就存有一种张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动接动,相当经济的方式,小场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戏剧发生完之后立刻转场,既让人心领神会,又让人应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这种按部就班的戏剧规定性之中找到了现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这种动接动,在两人私奔上岛之后变得相当自然,那些声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观感,同时也预示了一种限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觉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现代,就像最后那三个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场一样,是在用人物为整个影片下判词,让这个叛逆故事变成了某种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视作是启导新浪潮一代的银幕少女,这不是巧合,片中现代性的部分被这群影迷给“析出”了,那个直视镜头本该只是提示剧情的hook,却变成了现代性的标志,在特吕弗和戈达尔那里一再重现。

11分钟前
  • Dear Cosmos
  • 推荐

清澈,干净,纯粹又天真,直逼法国新浪潮电影。船湾的二人世界,让我想起周邦彦的诗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安德森献出了影史第一次与观众凝视的表演,视线挪移至银幕外,光与阴影包围着脸庞与双眼,伯格曼影像大师。自然生长的莫妮卡,她要的是灵动的爱情,而不是束缚的雀巢。

15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领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终高于现实主义的电影文本。借由这场悲剧伯格曼来指导观众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辙。迷信运气,耽于梦想,终将迎来自己的悲剧。不少镜头让人想起其后作。

18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脑残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觉得莫妮卡可以称之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觉得她是懒惰

20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还行

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人类心理存在着的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正是这种心理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实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较执着自己的梦想

2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极好,清澈、性感、活泼,宜动宜静,出海、岛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种。恋爱时他们是美丽少女,英俊青年,发情的诱人酮体,不顾一切燃烧。饥饿时他们是失去理智的动物,结婚后他们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孤岛上,变成野人,也许他们能终生幸福。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她随性,泼辣,叛逆,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轻”。她将最美的酮体献给镜头,也被镜头记录下最狼狈的模样。开出小镇的船又无奈地开了回去,自由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更大的困窘。“为什么有人那么幸运,有人却总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着镜头,却看不到梦想的世界。

3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不过时,很伟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羁的少女,拍出了热恋中的两情缱绻、耳鬓厮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从未有过的自由夏天。还拍出了“一地鸡毛”“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世俗中也许算吧,可她也曾为了电影泪目,我觉得她纯洁的一刻胜过很多人肮脏的一生。

34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2019年10月伯格曼√] 据说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结构异常严谨,充满了剧作和视听上的呼应和对比,表演精彩,对阶级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过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剧作法用得还是很精确的。莫妮卡这么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女主角还是挺新鲜的,第二幕俩人浪迹天涯的段落拍得实在是好,风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极端强烈的对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现焦灼和撕扯且又无法分开的“爱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关系镜头已经成型了。同时还有两处非常精彩的,特写镜头中人物造型光转换成舞台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个)。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讲的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没有草原。又是这种疯狂模式的情爱关系,只是疯狂过后终究只会更冷却。避世的态度有点儿反社会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还是回归屈服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4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几分宗教仪式隐喻,而是极其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有当时尚未开始的法国新浪潮雏形。自开场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远景空镜头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调。却是浪漫外壳下包裹的世俗批判与对爱情的绝望,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仿佛感情的丧钟,婚姻后面便是爱情的坟墓

4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从镜中出发回到镜中,与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岛的自由放肆,也呈现了出走后将如何…从展望那个夏天到实现的经历到无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电影…奔跑和凝视的镜头让人看得出神,话说这部里的对话有点儿意大利,一惊一乍的喜感:“你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吗?” 伯格曼很喜欢拍赖床的小姑娘吗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记得后来戈达尔也用过

44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现实生活中,莫妮卡这样泼辣蛮横、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不顾一切及时行乐的女生,往往真的会遇到一个敦厚老实、上进、负责的男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一心甘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对少女感到生气,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才18岁。两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写是高光时刻。想到那些年轻的、相爱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 就很难过了。(伯格曼本人亲自做片前导赏了

50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现在来欣赏[莫妮卡],大概必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早期伯格曼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在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过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对夏天的怀念,这样显而易见的主题让它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当时。然而本片的确昭示了伯格曼的未来,进入后半段,我们忽然意识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结构是多么精致,一个著名的镜头亦在彰显着伯格曼对于人物心理层面的关注。大特写里的莫妮卡挑衅地看向观众,表明出她对我们的意见毫不在乎。

5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这样天真无邪的面孔,让人难以同“犹在镜中”精神崩溃女人以及“呼喊和细语”中垂死的病人相联系,就连伯格曼都称其为“影史上少见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当属Monica与陌生男子约会,她的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直直盯着镜头许久,这让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丽夫·乌尔曼有大量如此直视摄影机的镜头,但伯格曼给予最高评价的却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赞道:“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地与观众直接接触的表演形式。”

56分钟前
  • 37°2
  • 推荐

爱情对于莫妮卡来说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快艇,当这艘快艇驶向婚姻回到现实时,不良少女的选择自然是再次逃避。

57分钟前
  • qckf2001
  • 推荐

1.一出离轨者的叛逆逃亡,后启新浪潮,亦为楚浮[四百击]片中片。2.可惜,浪漫与自由终将被现实击破,而开头影院段落,莫妮卡泪流满面,哈里哈欠连连,恰是二人殊途的缩影。3.伯格曼气息:家庭的崩解母题,大特写—莫妮卡凝视观众,首尾镜面反照及哈里的梦回与凝望。4.偷牛排段落张力十足。(8.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