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只有两部院线新片上映,《河边的错误》和《最好的相遇》。
前者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作为一部文艺片票房能破亿,挺难得,片子的水准也值得。
相较之下,后者的票房几乎是前者的零头,我不觉可惜,只觉合理。
就最直接的观感而言,《最好的相遇》看得人非常生理不适。
表面上的不适,源于让帅哥邱泽和美女张钧甯演绎智力障碍人士,从妆造到两人的表演方式,都让人看得倍感难受。
妆造方面,让两人扮丑,确切来说,是让两人“扮脏”。
看看片中两人的形象,尤其张钧甯,顶着一个油头演完全片,每次特写镜头,我都感觉那油要蹭到我脸上来。
他们是智力障碍人士没错,但最起码的干干净净我觉得要还给他们,这该是他们最基本的体面。
至于表演方式上的问题,我的观点可能会冒犯到不少人:邱泽、张钧甯演得并没有那么好。
很多人对邱泽是有滤镜的,《谁先爱上他的》和《当男人恋爱时》让邱泽俘获了太多人的芳心。但我必须得说,《最好的相遇》里的邱泽说话时总感觉嘴里含了一口浓痰,演得实在有些刻板,对比《我是山姆》中的西恩·潘,同样是演绎智力障碍人士,高下立判。
至于张钧甯,她还不如邱泽,她的表演用四个字便可以全部概括:嘴歪眼斜。
都不用看故事,两人往那一站说几句话,那种让正常人去演绎边缘人群的虚假与浮夸淋漓尽显。
如果有人还看过国庆档的电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其中就有真正的智力障碍人士参演,对比之下就会明白,真傻与假傻之间是有壁的,演员能力不够,千万别碰这类角色。
忍受了《最好的相遇》表面上的不适,还要忍受表达上的更不适。
影片的故事探讨的是一对智力障碍夫妻是否该生孩子。
这个命题,何其严肃,又何其具有价值。
能提出这个命题,是《最好的相遇》的亮点,也大抵是它唯一的优点。
以金世佳扮演的医生曹卢医为切入点,为了还债被朋友安排到一所远离喧嚣的疗养院,认识了一群智力障碍人士,之后被院长告知,他的任务就是照顾即将临盆的智力障碍女孩燕子并为她接生。
曹卢医感觉很荒谬,他们凭什么生孩子?生下来的孩子谁来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又会经受多少白眼?
院长大手一挥,我来养。
多善良的老人对吧?殊不知,这种仁义源于编剧、导演的假意。
看看片中这所疗养院所呈现的一切。
疗养院不能洗澡,要洗澡的话,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组织上所有人坐公共汽车去城里的澡堂洗澡。
看看姜佩瑶扮演的扮演者李文静,自己头发顺滑发亮,对比燕子不知道多久没洗的油头,可以说连为人母最起码的体面都照顾不到。
管中窥豹,老头有什么条件让人家生?
更加让人无语的是,怀孕好几个月,燕子连产检都没做过,给出的理由是,燕子怕医院,所以不去,也就没做。
怕就不去了?怕就不做产检了?以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曹卢医的帮助下,燕子去做了产检,然后发现胎儿有问题,有10%死亡率,建议打掉。
责任该谁负?只能是燕子的监护人,即疗养院。
故事到这,已经非常让人难以忍受了。
让一对智力障碍夫妻怀孕本就不该,怀孕了不去做产检导致胎儿有问题要打掉更不该。
这样一所疗养院,还在大言不惭地说着,“生!我来养!”
如此行径,令人发指。
当我以为影片是以批判的角度去呈现这件事时,之后故事的发展可谓让我瞠目结舌。
所有人都一致表示,要把孩子生下来。
哪怕孩子只能活15分钟,但起码他来了人间一趟。
这里的选择牵扯到人权观点,每个人观念不一,就不做探讨了,顺着影片的故事走向继续。
过程中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孩子父亲的心理活动,也就是邱泽扮演的智力障碍人士刘英俊。
其中有一场他与曹卢医的对话,看得我一阵发凉。
在明确腹中胎儿的情况下,曹卢医劝刘英俊道,“他出生100次,可能会死80次”
刘英俊的回答亮了,“所以他还能活20次?”
单独看这段对话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谈话的人上。
医生和父亲?孩子的母亲呢?有谁来问过孩子母亲的看法?
生100次,死80次,孩子还能活20次,那母亲能活几次呢?
全片为数不多的刘英俊关心老婆生孩子的戏份,也不过一句空话,一声轻飘飘的安慰:
“张妈妈说生孩子比抽血疼一万倍,男人受不了的疼,不让你疼。”
然后不久孩子就出生了。
从头到尾,燕子只有一句台词,来表达作为一名母亲,对于生孩子的看法,“生的话肚子痛,不生的话心痛。”
对于整个生育期间所要遭受的痛苦与危险,没有一个人告诉她,哪怕是生下来之后,孩子包括成长在内所要面临的一切问题,也没有人告诉她,全片没有一处呈现。
因为戏全在曹卢医和刘英俊那,燕子作为孩子的母亲,像是一个工具般,只用来衬托父亲的伟大。
如此狭隘的男凝视角拍摄,导演当初怎么敢接活的。
影片进入结尾,孩子出生后不久离世的戏码,导演浅薄的执导经验更是暴露无遗。之后我疑惑地去翻了导演的资料,发现这原来是他的处女作,那么一切也就解释得通了。
全都是配乐。
此前用BGM还算克制,到了最后,配乐几乎没断过,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陪奶奶看《艺术人生》的日子,钢琴曲一响,哭,都给我哭!
直至影片最后,当旁白念出“但我相信,旅程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最好的相遇”时,那感觉就像是学生作文到结尾了发现全篇没有重点,便强行又把题目重复一边的天真。
如此一个严肃且相当值得讨论的命题,最终呈现成这幅模样,导演是该谢罪的。
近年来华语片涌现出越来越多,以“弱势群体”为主角的作品,数量虽多却佳作寥寥。
一方面我们得肯定这种行为的正确性,起码真的让边缘人群走到了群众面前,让大家对他们更多了解,也算是一种某种意义的人文关怀。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创作者在面对此类题材的时候,是该抱有一颗真诚之心的,至少咱别把赚钱当成拍摄的第一目的。
而显然,算计又失败的扮丑、强行且过度的煽情、对女性关怀只停留在喊口号的《最好的相遇》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反面教学。
院长和曹卢医对谈,先说了“我不管你其他的事”,然后立马跟了一句“你是怎么被医院开除的”,然后就另起话题了。我一开始以为是bug,后来在金世佳的演绎中才发觉,曹卢医被医院开除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说大实话”。
作为残障者的儿子,他比谁都不希望有人生出残障者,或者残障者再生出小残障者或者健全但没有人好好照顾的可怜虫。
剧本的结构很棒,人物行为动机充足。
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徜徉其间,可以自由创作和挥洒自己的创作热情~东山庭院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院长和其外甥女就是这片桃花源的守护者。失意的曹卢医是意外的闯入者,也是英俊和燕子的真情的见证者。破冰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好在他们都愿意往前走一步,去静下来倾听彼此的声音,去由衷为别人说一句“原谅你了”!是啊,东山庭院的这群可爱的人们从没有怪罪这个看起来有些戾气的男人,而是真诚接纳他,慢慢走进他,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温馨大家庭。
这是关乎特殊特殊群体的故事,但是爱是可以消融一切隔阂和误解的。从在楼下带上墨镜,冷酷得与父亲告别,到搀扶父亲来到这片祥和安谧的净土,曹卢医的转变令人欣喜,他终于打开了自己。文静说得没错:“世界上有两件事情特别容易,否定别人和放弃自己。”是接受生活现状,不思改变,还是打开内心,拥抱世界,去播撒和回馈善意呢?
东山庭院是有魔法的地方,15分钟微波炉的相互依偎令人心安;为动动营造小家的“亲人”令人莞尔;为大家居所奔波而破例酩酊大醉的院长让人心疼……虽然只是短暂几个月,但是曹卢医已经被这里的纯真的人们感染,而观赏这部影片的我们也被其间温情感动着~每一次相遇都是最好的相遇,感谢每次命运的安排,让我们和真心撞个满怀!
这还是老钟式当代独有PUA吧?真的好烦看到什么“命运最好的安排”。 开始我以为这也就是个不打篮球的《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杂七杂八讲了一堆才进入主题,哦,是“残疾人有没有生育的权利”。讲这个主题还可以,也很值得讨论。但马上剧情又发展,在婴儿存活率极低的前提下,两位智力障碍父母决定生,身边的健全人还都同意了。到这儿这个剧情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催生都催到残疾人身上来了。最后搞这么多戏剧冲突也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以及,金世佳是怎么做到不管在哪一个片子里都格格不入的(@《想见你》)。当然就这部片子来说,有演员演绎的问题,也有角色设定的问题。可惜了邱泽和张钧甯这样的好演员,还是等剧版唐探2吧。
电影是很普通的名字,却讲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故事,看完影片,才发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 看电影之前,常常想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两个人相知相遇,懂得彼此,携手前行…… 看过电影之后,才深刻意识到自己曾经对于爱情的理解有多么简单,又多么理想化,作为普通人,达到理想爱情有多难。
对于刘英俊和吴燕子来说,坚守一份爱情十分不易,自身的缺陷,大众的质疑,还有残酷的现实,都可以轻易伤得他们体无完肤。即便是曾经相信爱情至高无上的人,看到他们经历的种种,也会对他们心生怜悯。
也许我们会开始质疑他们的感情,是否有意义,毕竟他们经历的苦难比想象中要多的多。 但是两个残缺的人,依然能拼凑出完整的爱。刘英俊和吴燕子,两个人相互依偎,互相打气,颤抖中紧握的双手,彼此传递着强大的力量。 影片里金世佳饰演的医生,其实就是代表观众或者普通人的视角,他看到刘英俊和吴燕子两个特殊人士相爱并且还要养育孩子,觉得异想天开,觉得是这对恋人承担不起的后果……
——这和我们普通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导演的确抛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但是邱泽和张钧甯的演绎更是细腻生动,润物无声。眼神纯真无杂质,笑容开怀有感染力,他们过得那么苦,却依然能在苦日子中寻求慰藉,互相扶持,他们经历过的风雨远比普通人多得多,而“曹医生”们又有何资格去评价别人的生活,议论别人的生死,替别人做选择呢? 对他们来说,经历了那么多至暗时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丝一毫的小幸福,都弥足珍贵,所历经的千辛万苦都没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失败。
许久没在大荧幕看过邱泽和张钧甯了,这次二人再合作却是这么特殊的一个题材,二人的演技也很早就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想演差都很难,重点是他们能不能突破以往的形象,打破在其他剧集给人的印象?看完电影,我想说二位做到了,首先是妆造上的变化,已经突破了以往阳光帅气,美丽动人的扮相,根据角色要求二人扮演的是两位生活条件一般且有心智障碍的特殊人群,这样的角色本来就不好演,妆造上有了改变,神态动作上也需要演员付出努力,从正片和预告中我就能看到他们对特殊群体的神态有细致的观察,他们的付出或许是不那么精致的五官,或许是不敢抬头看人的那种胆怯,或许是含蓄和内敛的微笑,或许是两人对视时的害羞和爱。这些饱含深情的眼神和,对孩子和妻子的爱意无不让我感动。
电影的风格很温馨很美好,题材也很特别,也许观众会和刚来到东山庭院的曹医生一样十分不理解特殊群体怎么可以生小孩,他们管好自己不就行吗?但慢慢的,他被两位相互守护,互相支持的真情打动,被温暖,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虽然让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也让体会到亲情的来之不易,所以他打破偏见,与自己和解,做出了那样的决定。
年轻气盛的曹卢医为了实现自身理想,毅然决然选择了从医院辞职,独立创业。
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别人通过创业实现了发家致富,而年过三十的曹卢医在创业中收获的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落魄到连父亲的医疗费都交不起。
为了缴纳父亲的医疗费,曹卢医无奈之下,接受了朋友的推荐,到一家名为东山庭院的福利院接受一份极为特殊的工作。
相较于外面残酷而又冷漠的世界,《最好的相遇》中的东山庭院多少有点人间天堂的感觉。在这里,福利院长和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始终坚持着默默守护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十多位残障人士。
面对眼前的这一幕,习惯于用功利色彩看待世界的曹卢医充满了困惑和不解,眼前这些残障人士显然不是自己所想要成就的事业。
即便迫于无奈不得不接下这份工作,但是心高气傲、不屑一顾的曹卢医却丝毫不想融入到眼前这些残障人士之中。
而对于院长交给他的任务——帮助院里的残障女孩燕子接生,曹卢医更是丝毫没有顾及院长的用心良苦,张口闭口就是不切实际、毫不现实。
一面是曹卢医的嫌弃厌恶,一面是残障人士们的宽容大度,曹卢医的到来让原本波澜不惊的东山庭院多了些许不一样的色彩。
而跟随着主角曹卢医的视角,我们也逐渐深入了解东山庭院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福利院,东山庭院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下去,与院长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老头子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这个地方,为了能够得到村子对福利院的支持,甚至不惜放下脸面和村长求情。
而残障人士和他们的亲人之所以愿意依靠东山庭院,也离不开工作人员们的全心投入,除了院长之外,整个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还有负责做饭的阿姨、负责开车的司机以及院长的侄女李文静。
简简单单几个人要负责照顾十几个残障人士的饮食起居其实是一件充满难度的事情。但生活在这里的残障人士却有着与其他福利院更多的“特权”——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澡堂泡澡,逛街玩耍,心智相对成熟的人还可以独自到附近的村镇上上班工作。
初到东山庭院的曹卢医对眼前的一切毫无触动,甚至非常排斥与生活在这里的残障同胞们有更多接触。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残障同胞们身上始终具有的热情、活波与开朗。
虽然在社会上的很多正常人来看,东山庭院里的残障人士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没法正常独立的融入社会。
但曹卢医却逐渐发现,眼前的这些人虽然多少存在一些心智问题,可他们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处世哲学。在东山庭院的日子里,原本垂头丧气,对一切都充满悲观的曹卢医也逐渐被身边这群积极向上、温暖可亲的人所感染,并最终从一个带着功利目的来到这里的“医生”,真正转变成为这所福利院的一份子。
刘英俊与他的妻子燕子可以说是影片众多残障角色中,刻画的最为细腻,同时也是最深入人心的角色。面对眼前初到东山庭院的曹卢医,英俊始终笑脸相迎,不管曹卢医用怎样轻慢的态度,说出怎样伤人的话语,英俊始终没有向曹卢医发火。因为在他看来,曹卢医就是那个有能力医治所有疾病,帮助妻子燕子顺利生下孩子“动动”的大救星。
即便从小到大被身边的不少人骂作傻子、蠢货,但刘英俊的内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善良和单纯,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会在曹卢医手机摔坏的时候,主动在下班后用自己数个月的薪水为曹卢医买一个二手苹果手机。事后曹卢医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时候,英俊的回答简单而又耐人寻味,他怕曹卢医的家人联系不到他会担心。
影片中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刘英俊和燕子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出生以后夭折。
然而当曹卢医说出动动出生后的存活率连20%都不到,也就是说出生一百次,可能有八十次都需要面对无比悲痛的结局。但英俊的反问却让曹卢医陷入了沉默,“那是不是就是说,我的孩子还能活20次。”
像英俊这样的残障人士总是会在社会上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可这些毫不起眼的平凡小人物又总会在意想不到的角落里,为那些习惯于接受残酷现实的人们点亮希望的光芒。
作为一部聚焦特殊群体,讲述人间温情的电影作品,《最好的相遇》之所以能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禁动容,与影片中几位演员的倾力付出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由邱泽饰演的刘英俊之外,张钧甯饰演的燕子也是洗尽铅华,充满现实的真实感。
影片中的刘英俊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好父亲,为此他在孩子降生前做了诸多准备,识字学习、努力工作、在雪地里无数次写下孩子的大名刘快乐。
而作为孩子母亲的燕子同样让观众感受到母性的伟大,燕子因为小时候在医院里亲眼见到了父母的离世,长大后便一直对医院充满深深的恐惧,但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燕子最终还是坚强的克服了内心深处对医院的恐惧,走进医院完成了抽血采样和B超检查。
后面的剧情里,即使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出生后夭折,即使连英俊都劝燕子就此放弃生下肚子里的孩子,燕子却依旧不忍心剥夺孩子的生命。面对英俊,燕子指着心脏说出了那句:“生孩肚子会痛,不生孩子这里会痛”。
总的来讲,《最好的相遇》虽然看上去并没有科幻大片那般引人注目,但是故事里流露出的真情与温暖,却让这部电影有着触动人心的非凡力量。
第一次看电影这么恼火,本来就很讨厌韩延这种拍少数群体童话故事期间还要把所有苦恼往人物身上砸来赚观众眼泪用这种廉价伎俩。我都没说这种剧作问题,你怎么整我无所谓,你这还能说是献给母亲的?智力缺陷的母亲在里面就是嗯嗯生,我想生,生育带来的风险一概含糊其辞略过观众甚至不知道她知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你后面口头给我补设定ok,那监护人员轻巧的一句怀了五个月没发现以为是胖了,exm?我作为观众给你提意见就好好听,还怼一句把感谢母亲放父亲前面就是我能做的了这种阴阳话,你不会真的觉得没问题吧?只能说不愧是男导演。第一次气到离场,就这样吧。
不管怎样还是要支持一下这个年代敢于拍特殊人群的片子,邱泽和张钧甯的表演有种大材小用的感觉,一对比金世佳是在干嘛??这么多年还在演自己,而且演的如此让人生厌,也是了不起了。微波炉那一幕确实赚人眼泪,最后我也分不清到底是像正常人一样一开始打掉这个孩子更好,还是拥抱他出生的那一分钟更加重要。
演技和台词都可以说说完美的。对于家里有同样人群的家属来说,这个片子呈现的真的会暖到人的心灵。没有过这样经历的家属都无权评判!智力缺陷的成年人的心灵反而是我们正常人所没有的干净,他们的爱比我们每个人都纯粹。在这里最好的相遇不仅是两个智障眷侣的相逢,以及他们和曹医生的相遇,更美好的是女主和自己怀胎十月孩子的相遇。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正是残障人群和正常人拥有了一样的人权的体现。所以,每一个评价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站在智障角色的立场,并非站在正常人的视角去俯视、怜悯他们从而对他们渴望拥有正常人一样的生育权利感到不适。这才叫歧视。影片让我感受到这类人群他们内心的呐喊——“我们没有和你们一样健康的身体,但我们希望和你们一样有爱的权利,和热烈生活的权利。”看到泪目。
一部非常成熟的类型片,关注的是智力不健全群体,前半程诙谐轻松有趣,后半程极度催泪。金世佳为全片提供了一个视角,更是那个拥有完整角色弧的重要的角色,特别好,还有邱泽和张钧甯,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细腻和真实的。十五分钟的微波炉倒计时,百分之二十的生存概率,钟表的秒针停停走走的隐喻,很多的细节设计都很有心。所谓最好的相遇,是十五分钟的握紧双手的依偎,是一颗甜甜的棒棒糖,更是相互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生命的旅程,来过就是来过。”所以不如去相遇,去拥抱,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前面看的有點别扭,但后面是有点赚人眼泪啊。
看的时候直到字幕出现才认出来刘英俊是邱泽演的,演技到了一种妈不认的程度,看得时候还在想是哪个演员演技这么好。完全是形象的大颠覆,我哭了半天最后才知道是被谁感动了,笑亖!
被燕子和英俊的真诚和勇敢所感动 人生在世,我们会要求自己理智的有逻辑的过每一天,处理每一件事,但往往忽略了爱带给我们的力量。带着爱的相遇 不论对象,场合,时间都是最好的相遇。同时,有被邱泽和张钧甯的刻画戳到,形象角色都很颠覆,是一次很棒的突破。
一部非常温情和隽永的电影,让大家进一步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电影呈现出小人物的生活样态,而且把温情融入生活,经历世间悲喜的淬炼之后,可见主创用心之处。三位主演均表现非常精彩。传神自然之余,尤其是邱泽,完好展现角色深刻的内心状态,让情感得以随故事肆意流淌。
#FIRST2023 最后字幕出来“邱泽、张钧甯”的时候周围小声响起一片“卧槽”,真的完全没看出来是他俩,以为是新面孔。这部片只想给演员的付出点赞,对他们两个来说是突破性的表演。一直挺喜欢张钧甯的,希望这部片能给她带来奖项。但故事真的喜欢不起来,太悬浮了太乌托邦了,剧情也蛮扯的,非常怀疑剧本创作是否对智障群体有真的体察……继续加油吧……
邱泽很厉害 片子很烂
微波炉段落确实是华彩。在那15分钟里,观众随着剧中人一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坚忍。最后叮的一声,一切结束。其最巧妙之处就在于,叮的一声,原本意味着热腾腾的食物,意味着生机,但在这里,却是为一个生命敲响了丧钟。残忍又温暖,正如本片一样。PS:我是真没有认出来那是邱泽啊,全程都没有。
只要看过任何一部关于残障群体的真实的影像,都不会拍出这种片子。在一个人造的棚子里讲一个人造的故事,把现实和真实的人隔绝在外,傲慢到令人作呕。
乌托邦但并没有脱离现实,反而抛出边缘人士是否有生育权这一尖锐话题。邱泽和张钧甯很好,影片的精华全在他们等待微波炉的那15分钟了~
邱泽和张钧甯真好,好到能把微波炉那宛如一生的十五分钟,隽到电影之外。但电影之外是什么呢?是这种虚设的,既乌托邦又反乌托邦的背景,所以一时感动,一时不敢感动。但抛开种种架空的内容,说是保护也好,说是悬浮也罢,就是看这些弱得不能再弱的人在相濡以沫,在倾尽所有去赌那么缥缈的存梦,就觉得格外不忍,甚至觉得如此相遇一场,刹那间推不到值得的档位,就真是无尽的虚空了。人生好难啊,尤其是女性、残障者、穷困者,但有你的一枚棒棒糖,一个想,一朵笑,好像真可暂且屏蔽当下的愁云惨雨,之后的之后,再留待现实一刀刀继续剜,都不知该问何苦,还是奈何。
视听语言、服化道等技术方面没什么太大毛病,硬伤基本全来自于剧作。我求求男导演(以及男编剧)不要再碰这种题材了,你说你拍俩智力障碍者生孩子的故事,我真是想破头也想不到居然会主要着墨于一个外来的医生以及孩子的父亲,所以母亲的情感和意愿呢?是觉得生个孩子就跟拉屎一样简单吗?而且偏偏孩子的母亲还是个智力障碍者,所以你甩出一句“生的话肚子痛,不生的话心痛”就觉得能说服观众吗??关于母亲究竟是否具备自助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你是一句也不提啊,我真服气。哪怕抛开“生孩子”这个点不提,对于智力障碍者的呈现也是够草率的,导演说他去很多福利院做过调研,嗯,我只参加过为数不多的几次陪伴智力障碍者志愿活动,但大多数的智力障碍者根本就不是片中呈现的样子。
邱泽和张钧甯太好了
邱泽跟张钧甯饰演了两位智力障碍者,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温暖…所以片名《最好的相遇》或许是金世佳饰演的曹医生跟东山庭院的相遇,也或许是智力障碍父母跟孩子的相遇…导演赋予东山庭院像乌托邦一样的温暖温情…导演用浪漫手法表达一件残酷的事情…作为常人来说,我们追求生活该如何过得更加富足美好,而对于智力障碍者来说,他们能好好活着就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First影展映后,观众也有激烈讨论,相信上映后也会有争议,但我个人挺喜欢的。
「傻子才生小孩」
邱泽演技完爆男主角。不是很满意导演映后对一个严肃议题的解释,也理解这样的片子对现实做的一个妥协。韩国方团队的介入为影片的童话色彩和美术、情感煽动方面做了很大贡献,但也正是一切乌托邦氛围的辅助,让我们下意识地去认为“这只是一部电影”。但希望这幸好只是一个电影,否则人们会相信这是现实。当我一遍遍被导演的手段而搞得落泪时,更让我落泪的是现实比电影残酷一万倍。同时希望无论是否是乌托邦,不要再去宣扬、明示、暗示一名母亲应该怎样了,被苦奶水惊到
这个议题是关于弱者需要帮助,以及设定里如果他们有想生孩子意愿,社会该给于怎样的应对与帮助。帮助者本身也需要成长,邱泽和张钧甯一如既往提供了优秀的表演,整体是梦幻的乌托邦,时常出现相对好笑的场景,在日渐尖锐的社会环境之下,可能需要这种类型较多的耐心,温情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最初抉择需要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