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啃索金大大出品的生肉真是痛苦啊……大大的真爱就是那些genius but try hard to be an asshole。如果中规中矩按传记改编,这片就该突出跟斯考利一见钟情到最后硅谷撕逼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请大家看传记作者本尊产的粮
//book.douban.com/review/6741815/】就又是一部TSN了。但这片之所以整体不怎么基是因为,本片女主是男主的亲闺女!!!闺女一出场,神马野男人都得靠边站啊,爆。男主那点霸道总裁的手段全献给自家女儿了:最后亲情戏法鲨先是追出来表示电脑就是用你的名字命名的,然后撒娇说你要不给我看你的essay我就放全世界鸽子不回去发布会场揭幕iMAC,看姑娘还不肯跟自己走就接着使出自己作为一个天才发明家的最大优势——“爸爸变戏法给你看哦”,说我会想个办法把几千首歌放进你的口袋里这样你就不用老背着个砖块一样的walkman走来走去了(索尼表示躺枪)然后闺女就被哄着跟爸爸手拉手去会场了,上台前使出终极大招:把父女初见时Lisa用苹果机画的涂鸦打印出来塞给女儿然后走向万人欢呼光芒万丈的舞台还不忘回望,这爹当得真是够心机的。
<图片1>
我目不转睛看字幕&弹幕,超快的语速
首先,我不太了解史蒂夫·乔布斯这个人,他是一个时代的天才还是一个偏执的疯子。
我也不是果粉,不了解苹果的历史,刚开始看电影也有点云里雾里,不知他们争吵为何。但是我以为这不妨碍我作为一个观众讲述观影的感受。电影也是我预料中一般充满争执,超快的语速,我不仅要仔细看字幕,还要顾及一下弹幕,还要看人物的表情动作……
我知道一些乔布斯身边的人都会批判这部电影,都会说不符合事实。
当然,我觉得每一部拍真实人物的电影都会有点这样的缺陷,但毕竟它不是纪录片。
如果把我身边人拍成一部电影,我肯定也会说这样那样的不对,所以怕什么呢!
如果非要一个一模一样的乔布斯,干脆直接看他的生平录像就ok了,何必拍电影?
当然不是说完全与本人脱离,法鲨这次的精彩表演已经让人忘记乔布斯到底长什么样子,而且他的扮相还是与乔布斯颇有相似。
这是一场Michael Fassbender的个人秀。
他是绝对男主角,他的表演也正好能撑起来这个人物。不得不承认在前期他和乔布斯的形象还是相差甚远,他们的长相的确有些不同,至于刚开始我觉得我看到的就是Fassbender,而不是Jobs。很多人也觉得原定Christian Bale的形象与Jobs相似度更高。
这让我想到了Michelle Williams的《我与梦露的一周》,不够美艳性感的她与经典女神的差距也曾被诟病。
引用一句话:“以至于一开始就不会关注像不像的问题,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表演上,这反而是好事。”
在电影后面的那个细框眼镜、深色毛衣的经典造型还是让我感叹这不就是乔布斯附体吗?
这世界上有三个苹果:一个被亚当夏娃偷吃,一个落在了牛顿头上,一个在乔布斯手中。
他像一个指挥家,他居高临下,掌控一切。浑身充满魅力,他的偏执和过分自信也成为了他魅力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不知道是受到了乔布斯的感染,还是看到了法鲨的个人光环。
<图片2>
<图片3>
苹果的影响实在太大,它变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许你现在看这篇帖子用的就是iPhone,也许你正在用苹果电脑看着乔布斯的传记电影。
电影中 Aaron Sorkin的剧本精彩,他本人也是奥斯卡得主,当然这部电影达不到《社交网络》的高度。Danny Boyle导演也曾经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电影充满了大量台词以及超快的语速,不休的争执(其实看别人撕逼也是一大快事)充分体现了乔布斯追求完美又特立独行的性格。
传记电影怎么描述这个人?怎么体现他的一生?一生过长又如何凝聚为2个小时?
电影集中了三个乔布斯的人生片段:
1984年第一台Mac电脑的问世
1988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立的NeXT电脑公司
1998年苹果首次推出的iMac
电影开头用黑白影像展现了电脑将会在未来发生的无限可能,转而是电影的正片。
乔布斯为了使电脑说出“Hello”,以及对《时代》杂志的“吐槽”。
还让我们看到了乔布斯的女儿以及女儿的母亲,Kate饰演的乔安娜,和程序师Andy
我们一直在等发布会开始,其实发现错了,电影永远不给你发布会正式开始的场景
每一幕都在发布会前几分钟进行(这几分钟过得真是漫长……)这其实很巧妙,镜头中人物的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回忆的穿插,镜头的转换,气氛的紧张,火焰一触即发。
Seth Rogen饰演的苹果联合创始人Stephen Wozniak,他们的对白
他恼羞成怒:“你会做什么?”
在每次争论时,Jobs总给人居高临下我必胜的感觉。
“我指挥整个乐队。”这句话应该是贯穿了始终,Jobs扮演的正是一个苛刻严厉却思维跳跃的管理者和指挥家。
电影的另一条线应该是乔布斯和他的女儿Lisa,他最初一直否认女儿是他亲生,用他的一套数据理论反驳女儿的母亲,很多人都会说Jobs是天才但也是“渣男”
父亲富裕且具有声望,母女却依靠政府救济。而前女友不断用女儿向他索要生活费
电影结局又仿佛在为Jobs洗白,其实我挺喜欢的,这样的亲情牌对我很受用。
我们在看到多年都不肯承认女儿的天才对女儿变得理解和关怀,虽然我不知、与现实是否有所差距,但我得知他最后还是和女儿缓和过关系。
电影中虽有与Joanna和Andy的对话,我还是觉得Jobs对女儿的态度转变显得有点突然。
不过却很应景,他甚至要为女儿设计能装上千首音乐放在衣服口袋的玩意,也许这就是iPod的诞生起源。他与女儿在天台上的场景配着音乐着实煽情。
那个叫Lisa的电脑,那个女儿手绘的线条,我最终还是看到Jobs从神坛上回归人性化的一面,我相信这也是观众乐意看到的结局。
<图片4>
无法让人忘记的女配角:Kate Winslet
她是一个真正的“女配”,不仅仅在戏份方面,更是这个人物对Jobs起着辅助和衬托的作用。Joanna Hoffman是营销主管,是他的左右手,她与Jobs也有过诸多分歧,但是始终支持理解并且陪伴他,她与Jobs的默契已达成,二人的感情也超越了男女之情。她也是精英团队中少见的女性。让人有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好感。
Kate曾经说她希望挑战更多这样的角色,因为Joanna是完全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
她是波兰裔,有着东欧的背景,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仅在事业上帮助Jobs,也为他的家庭女儿和他大向争吵。在电影的三幕戏中她也有着三个不同的装扮——“她从干练的短发,贴身的职业装,到最后妇人般的波浪,宽松的毛线长袍”。她最终从一个职业人回归到一个女人。很多人都认不出这是Rose,不仅依靠装扮,还有她的崭新一面,她不再是那个喜爱演丰满时而憔悴的人妻,她换上了新的“面孔”。
我觉得她表演亮点不仅局限于爆发的那个moment,其实贯穿始终的是她对大段台词的掌握,不同场景不同语气。尽管她东欧口音的美语不算完美,但是她的对乔布斯的情绪,从辅助理解到爆发也算让人难忘,淋漓尽致。
“何为判定一个人优秀和成功的标准?那就是在吹捧褒扬其领域内的取得的光鲜名望之外,甚至连他的怪异和扭曲也有了同样被人们谈及的资格和意义。”
迈克尔·法斯宾德,最后部分他在镜子前细微的表情和回忆的穿插产生了神奇的化学效果,在舞台上绚烂的灯光下他的耀眼以及和女儿的缓和让电影有了较为完满的结局 。
也有人会评价电影聒噪平庸,但是拍摄乔布斯的传记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了,三段式的拍摄虽然略显生硬,却也是巧妙的地方。除了男主角, 凯特·温丝莱特 、塞斯·罗根和《新闻编辑室》的 杰夫·丹尼尔斯无一不演技精湛。
金门大桥和新闻的穿插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到临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过去。
赞扬他杰出也好,贬低他混蛋也罢。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乔布斯,不是吗?
有时候我宁愿相信,现实扭曲场是真是存在的,而乔帮主是能控制这个场的变种人。这样想想那其实乔帮主可能是X教授的儿子,但是X教授的儿子居然长了一张万磁王的脸。哎呀好像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
说乔帮主渣男,完美主义偏执狂,控制狂,背后主事的的都是他那无比坚定的信念。不论周围的人怎么反对,不论事实如何证明,乔帮主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感染了周围的人,感染了消费者,于是乔帮主走上神坛。因为芸芸众生基本上都是不坚定好忽悠的,甚至如果想成为一个好人,那么不坚定肯定甚至是基本条件之一。好人么,要有一颗包容的人,总不能处处和别人对着干,很多时候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该妥协那肯定是要妥协的,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知道如何妥贴的隐藏自己的棱角。我们是好儿女,好同学,好邻居,好职员,好父母,一个大写的好人,但我们永远不会是一个好的开拓者。我们之所以选择做一个好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才不至于茫然,需要躲在人群中才不至于迷失。我们给自己套上了统一的面具,辛勤劳作着成为了社会中必不可少又完全可以替代的一个螺丝钉。按照《基地》里心理历史学派的说法,我们就是一个个的dx,完全可以用数学来预测其行为。而乔帮主就是骡。小说里的骡是个不能被心理历史学解释的特例,他本身恰好也拥有X教授一般的能力。
我试图从乔帮主的人生轨迹中寻找他那坚定信念的来处,但几乎一无所获。唯一有点关系的就是他对于禅和佛教的信仰,可惜我不懂禅也不懂佛。《Fargo》第一季中男主家里有张逆行的鱼的海报,作为一只顺行的鱼,我永远佩服那些逆行的鱼,不论他们是游过了金门还是游到了温泉,因为我自己是永远不会有逆行的勇气的。
看到有些人质疑这部剧里的Jobs和真人的性格是否相差悬殊。我想如果你看了他的官方传记和早之前别人写的(他自己不认可)的传记 "iCon: Steve Jobs",观众就会和我一样认识到真实的Jobs。
这部电影和之前的电影“乔布斯”相比,做到了神似,就通过这些发布会之前的几个场景冲突对话,生动勾划出了这样一个职业上的天才,和他作为一个人的人性的巨大反差。而且法鲨的表演比形似的阿什顿库奇好太多了。阿什顿库奇版的电影Jobs就是流水账,精髓没有展现出来。而这部电影从传记中提取了部分场景,剧本很好的反应出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矛盾的苹果天才,那些他生涯中的重要时刻也都点到了。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是电脑方面的高手,智商很高,而且是个苹果迷。我2005年底才有了第一个苹果iPod礼物,2006年才接触到苹果电脑。这个iPod的美丽让我惊讶,而且我朋友给我讲了他认为苹果电脑为什么好,造型,使用,观念的创新,就像Jobs说的简单,实用,美丽。我朋友对电脑和手机的发展的预言的那些话现在全对。所以2006年在我心中的Jobs是个英雄偶像。
偶像形象的打破是在我大约2006-2007年看了英文原版书“iCon:Steve Jobs”。我才发现这样的一个天才,他本人作为一个人来讲,他是多么差劲。他对员工和之前的合作者的刻薄无情,他对他的第一个女儿Lisa的那些从否认到不得不接受,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的人格上的分裂和缺陷,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我想谁都不会和他成为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苹果和他自己事业上的专注坚持狂热,他的极端完美要求,他的天才,造就了苹果产品和创新的理念。就像他说的他的角色是指挥家,而woz就只能造电路板等。他的性格上的改变出现在他重回苹果后,从他20082009年的产品发布会的演讲,你能注意到他在会上会提到感谢幕后这些合作者工作团队。可能人生的挫折和年龄渐长让他个性上圆润些。
性格造就人一点都不假,他是那么固执,当初他被发现胰腺癌时,还是早期,如果当时他听从专家建议做手术和化疗,而不是固执相信什么保守自然疗法,可能他现在还活着。
话扯远了,这部电影在我眼中真的很好,编剧就节选几个场景情节,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活灵活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不完美的苹果天才-Jobs。
Scott Rudin:万一票房扑街至少我们做了个不错的广告片;Danny Boyle:我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我怎么样也要跟《社交网络》不一样;Aaron Sorkin:好莱坞第一嘴炮还是看我;演员们:接这戏只为奥斯卡。
小李,这才是演技,得不得奖有那么重要吗?
好啦!我们都知道乔布斯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啦!!有必要吵两个小时吗!
这部片和《社交网络》的差距大概就是保尔和芬奇的差距吧?
乔布斯还没有死透,拿出来拍电影总觉得很奇怪,而且法斯宾德外形根本不像乔布斯;现实里的乔布斯让人讨厌,但就是让人服气,这部电影里看不出来;台词逼话那么多让人觉得很累很烦。
肥温和法鲨简直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终极教材。法鲨演活了一个不擅表达感情但特立独行的狂人,但让人怀疑和真实的乔帮主究竟还有多少相似。艾伦·索金个人风格太明显,导致演员和导演全部退居二线。这故事其实更适合大卫·芬奇来拍...
拍成这样大概就算扑街了吧。。。剧本是好,但影像化时应该有所取舍,台词太密集反而不利于感情表达,最后的洗白实在太牵强。。。黑都黑的这么没水平,乔布斯如果看到这电影估计会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
艾伦·索金在剧作部分仍然强大,可惜连提名都拿不到。尤其是在表面的这些发布会、嘴炮与撕逼之后,还藏着一个亲情的故事,人物越发立体丰富了,怎么能简单评判。确实没办法将法斯宾德与乔布斯联系在一起,他演的是另一个自信心满满到无视一切的天才,同样优秀。
Danny Boyle 很不负责地在舞台剧的形式里把Steve Jobs 在一堆毫无实质内容的对话里变成了一个自命不凡的混蛋。
乔布斯是个神奇的牛人,评价两极分化。电影的视角很不错,剧本、剪辑、配乐都不错,法鲨和凯特的表演我很喜欢。
同样是艾伦·索金的嘴炮剧本,丹尼·博伊尔的导演存在感还不如美剧《新闻编辑室》呢,本质上他和那些美剧导演一样没有存在感,而且又折腾了一回奥斯卡命题作文。影迷的遗憾是对的,没了大卫·芬奇和芬奇式的剪辑节奏,很少再有导演能驾驭得了艾伦·索金的剧本。剧本依旧很燃,可惜不是芬奇。★★★☆
除了讲讲工作狂和家庭的那点事,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看完也不过尔尔
这么喜欢吵架,还以为导演是大卫·O·拉塞尔....
没钱的偏执狂是变态反人类的矮矬穷,有钱的偏执狂是有思想有追求的高富帅,有钱有才华有远见有灵感有努力有不懈有Woz的偏执狂是改变全人类的天才。
以往是美剧模仿电影,现在是电影模仿美剧,丹尼鲍尔把握剧本的能力不错,但是怎么看都还是有点儿轻浮。法斯宾德预先锁定奥斯卡影帝
依旧不是想要的乔布斯传记,内容对不起片名,这个鬼剧本谁拍都得砸,一直在吵啊吵啊吵,看得人发烦。
【B-】用三场发布会的幕后去浓缩一个人的一生和人际关系,这是剧本最棒的地方,但终归是制片厂的电影,最后的父女相认非常不喜欢,为什么非要励志非要燃?像巴里林登一样遗憾落幕也许更好。丹尼保尔的炫技风格太花哨,和索金剧本搭配在一起看得人头疼。
#窝老公国内上的每一部戏我都花钱看了# #二十四孝迷妹# #居然比我想得要演得好,特别是后半段# #虽然完全不像本人吧然而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是有多无题材可拍,或者对自己有多自信,才会反复拍这种好莱坞已经拍剩的故事。看完除了法鲨和肥温演技以及几首插曲不错外,全部都显得聒噪而平庸。致所有的工作狂,“在宇宙留下凹痕吧”…
每次发布会前半小时,都会有固定人物来找老乔,做某一阶段家庭与事业总结,这种手法用到第三遍的时候已经有点疲劳……很少的人物,几乎没有室外场景,剧情都在高密度的台词中推进。与其说索金在写电影剧本,不如说他在写一个舞台剧剧本。几个闪回很漂亮,父女亲情线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