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一部电影的影响力不止在于观众,亦在于主演本身。至少James Stewart年轻时的偶几部影片(我看的不多),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Mr.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It’s A Wonderful Life这些,应是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他的人生观不能不有所影响。观Jimmy一生,似乎也的确如此。当然我是以己度人…… 片子看完我有些感动。也许它确实说教了,但我也乐于接受。它要说教什么也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我想30年代的影片虽然没有特技甚至没有色彩,场景布局也简单,但演员也是最有魅力的,有些片段之下给人的震憾也真的很令人感慨。 Tony和Alice在月下跳舞,Alice身上挂了块牌子,一面是learn the big apple, 背后却是nuts。Alice就戴着这牌子进入餐厅了。然后Tony作势要yell out(平常都是心里叫叫的本人表示叫出来真的感觉好一点~哎呀而且Jimmy的这个表演好可爱啊星星眼),Alice反而先叫了出来,引来服务员跑过来问什么事,结果Tony就开始乱扯,说有老鼠,还比划了下,说有六七只,满厅大乱,两人就在这一片尖叫纷乱中手挽手缓步潇洒离场,Alice背后还挂着那块牌子,展示给众人看得正是那句nuts!!! 在法庭上那个法官也让我想到Mr.Smith Goes to Washington里的那个议会主席,很可爱的老头子(但我不禁想到若非掌权者如此可爱,恐怕主角们都没好结果啦,所以这种角色设定会误导人)。Alice也很有个性,当庭就大骂Kirby一家势利,还跳上桌子(我想说人家欧美国家的记者就是猛啊……为了猛料就不顾一切向前冲啊,也许有些人眼里那些猛料就是钱,但我相信支撑他们“肆无忌惮”的基础是新闻自由)。一片混乱下女主角就这么冲了出去,群情激愤,一片嘘声,法官倒好,叫了order没人听,只好坐在位子上看热闹,还笑!跟那个议会主席真一个样啊~ ……好吧我承认我喜欢看热闹的群戏,主角越是真性情越好……
名字翻译得很好。我记得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这句台词出现在狱中,Alice的爷爷在奉劝Mr.Kirby不要太看重金钱时说起过,说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我觉得这句话又不仅仅指金钱……其实人是什么都带不走的,辛劳一生又是赤条条归去,老天收回你的性命时一视同仁,无论生前如何,去后皆是长眠于一抔黄土之下……真是浮生若梦……人生的意义啊。这问题真是他妈的最烦人了有木有!!!
19岁初入大学时,烦恼于人生的意义。老师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当下”,我不信,于是苦思冥想又两年,21岁的时候自以为想明白了,就是人生的意义正是“没有意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命本就是个大笑话,遑论其后纷繁复杂的人间百态。而人世虽消极,则更当以积极面对,即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所以我有什么理想便应当不顾一切去争取,因知人生虚无而从容,但从容后潜藏着的是坚韧。想了两年想了这么个结果,总算是个收获,于是也津津自得了一阵。但随着毕业临近,自己各方面努力的失败并最终不得不躲在他人的羽翼下“狐假虎威”,我的这种人生观又有了轰塌的危险。因为大人们教育我说我是象牙塔里的无知学子,再斑斓的梦都经不起现实一个冷眼。这个世道,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好。走一步看一步啊,噢,人生果真是难以预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又陷入了怀疑。似乎只要凡事超出我的意料我就要重新思考一番。累是真的很累,但想不出个所以然又很不甘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走一步看一步”,我也确实吃了一堑长了一智,经历使我不敢轻易下结论,所以也许答案真的在于“当下”。于是兜兜转转又绕了回去。我一下子就想起大一时候老师说的话。好多事都是兜兜转转。本来想逃避的东西,挣扎了半天还是不得不乖乖就范。但兜兜转转的过程我又不忍错过。 当Tony谈到他的理想,以及Alice的爷爷那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生态度(他关于不缴所得税的态度我觉得好奇葩……也许是一种对政府不作为的控诉……各国有各国的体制,但规矩都是一样的繁琐。有时候我真的认为,若要真的发挥所长,还不如游离于规则之外。戴着脚铐跳舞这种事情……除非你到达了一定高度否则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啊!),我很羡慕,瞬间我也想到了自己……谁年轻的时候没个把理想,先不管狂妄与否,总是一个人有人生激情的体现!但偏偏最后大部分都屈服于现实……你可以苛责那些人不坚持,然“坚持”这个词,有时候又真的跟当事人的意愿没多大关系……世上有几人能真的洒脱得只顾自己坚持?! 如今面对大人们的期许,比如他们对好单位的概念,就是要待遇好,其他的没了。我无法搞清究竟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思想所囿,还是真的是我个人的思想太突兀与大人有代沟。我搞不懂难道除了待遇好以外,我个人的意愿与兴趣这些都可以弃之不顾吗?最恶心的是动不动就塞给我一句“中国国情如此”。就是因为你们不去争取,喜欢得过且过,甘于现状才会造成如此“国情”!起码要负一部分责任!!!前几天看到个文章,似乎是个护士写的,说她一生照顾过无数临终病人,问起他们的人生遗憾,说得最多的就是后悔自己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选择过别人想要自己过的生活。也许每个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喜好,但若一生没有一次为自己的梦疯狂一次,人生岂不太单调太没意思?! 宁可在面对家人时表里不一,一面唯唯诺诺一面自行其是,也不轻易放弃初衷。不是每个人都晓得自己想要什么的,甚至连去发掘的动力都缺乏。对我曾经的努力及遭遇,我表示遗憾,但绝不后悔。对于我未来要走的路,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固执到底。我要尽力追随心灵召唤。毕竟薪酬名誉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stewart演的最不喜欢的角色。前面的部分可以删减。庭审当场筹钱的场面跟Mr. Deeds goes to town如出一辙。但是这部道理讲得更完整。现在看来老掉牙的主题在那个时代想必是相当动人吧,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导演两项大奖。。。导演的作品似乎都如心灵鸡汤一样,但是最爱还是It's a wonderful life~
空泛且过于美好的理想主义,还有反反复复的直白的教条主义;这根本不是一个切实的故事,活脱脱一场白日梦。
无论如何喜欢这片。世界需要一剂乐观主义的良药!讽刺恰到好处,幽默也恰到好处,说教有些,倒也没让人感到厌烦。过于理想化和结局大团圆,但,这些都无损本片的精彩和可看性以及轻松一刻。浮生若幻,该乐时就该乐乐,该紧张时就该紧张,毕竟现实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20110122,,1:30
啊,这是30年代的青春偶像剧,还是搞来搞去原来是控诉万恶资本主义托拉斯大财团。身份悬殊的爱情、残酷激烈的商战、反派最终的迷途知返、还有“无论你有几多金,做人最紧要开心”的中心思想····Jiimy无论你早期的片是多么TVB都阻挡不了我那颗少女怀春花痴花痴再花痴的❤
冲名字下来看,炸弹爆炸小黑板和餐馆老鼠nuts印象深刻。矛盾和伤感都不明显,欢乐的歌舞剧。 Stewart真心帅
直白的说教 靠着卡普拉的小段子撑着 这到底是滑稽戏剧还是神马
stewart演的最不喜欢的角色。前面的部分可以删减。庭审当场筹钱的场面跟Mr. Deeds goes to town如出一辙。但是这部道理讲得更完整。现在看来老掉牙的主题在那个时代想必是相当动人吧,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导演两项大奖。。。导演的作品似乎都如心灵鸡汤一样,但是最爱还是It's a wonderful life~
6。卡普拉的又一代表性喜剧,又是标志性“快乐的傻子”。
This is a film which is so Frank Capra!
托尼在车上评价爱丽丝的家庭有点不可思议,“好像是沃尔特迪斯尼才能想出来的那种”。说实话,迪斯尼动画也没有浮生若梦这么“疯狂”,至少它不会让:爷爷的岁数看来和他儿子或者女婿差不多;穆赫兰道中演房东太太的安米勒当年只有15岁,其角色却先于比她年长20岁演姐/妹的琼阿瑟有了老公!……应该说弗兰克卡普拉是属于那种具有超强角色塑造力与情绪感染力的导演,但有时题材的挑战性过高,与风格的适配性欠妥,故事容易滑向失控,失控之后纵然再强大的细节艺术表现力也很难让人认同或者信服。这就好像沃尔夫冈拍空军一号。惊悚悬念演员表演等技术环节都是高水准。可美国总统在空军一号上玩起了虎胆龙威?!
1.老屋之所以难舍,是因为那里充满了过去存在的回忆,是因为那里有家人的味道;2.人之所以媚宠金钱,是因为人往往在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真正所想要是什么;3.浮生若梦,金钱如粪,真情可贵;4.以上仅代表影片观点,我将继续崇拜金钱。
虽然卡普拉的电影真的都挺假的,而且故事又老套,但看他的电影就是有种让人心里很舒服的感觉。有时候特别恨某个人的时候,看了卡普拉的电影,就觉得何必去计较那么多呢?爱人如己,真做到了,其实自己会蛮开心的。
看过的Capra里相对差的一部了...装疯卖傻太过就很尬,吉米里面有句台词说得好“像是跟沃特·迪士尼一起生活”,剧情和人物因此失真太多,仅靠老者一张嘴苍白的说教和一点视听小聪明是不能撑起这么长的长片的。但是Jean Arthur就真的好可爱哦,无论是跟Capra电影里的谁装疯卖傻或是装疯卖傻的谁都好搭,好喜欢。吉米在饭店差点尖叫和公园跳舞两场戏萌到炸,爆哭
女主这一家也算得上怪诞之家了,也不能怪男主父母去了第一眼会被吓到~在那个时代给出这样的价值观还是很有时代意义的,不过放在现在看总觉得悬浮。昨天刚看到[萨拉托加]里Lionel Barrymore摔伤了臀部腿部旧伤再犯,今天这电影他就是拄拐演的,大佬相当敬业啊。
【哥伦比亚(2)】3.5,富公子与灰姑娘的类型偶像剧原始版,虽然说教意味以及理想主义痕迹太重,但作为先驱之作之一,仍不失精彩,片子设置了不少有爱的情节,音乐也颇为经典,不过看到结尾的大团圆还是有点受不了。
典型的古典主义情节剧,相爱的男女和对立的家庭,就是男女主角的戏份都太少了。其实真正的主角是斯图尔特的父亲,这对男女关系的两次转折都是由他的意志决定的,同时他的转变也包涵了导演融合两个阶级的企图。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父亲的转变太牵强和造作了,明显透露出卡普拉粉饰太平的嫌疑。
人生意义的终极讨论。浮生若梦,人生苦短,挣大把钱有意义么?还是自己开心快乐更有意义?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快乐呢?最后的结尾很好,没有交代大富翁生意如何了。交代作甚呢,we don't give a shit about it. 真好,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人生。让实用主义什么的都去s吧。
“有天上班坐电梯,突然觉得工作并不能带给我快乐,于是就直接坐电梯下楼离开了。”这一家不富贵,每个人却都在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妈妈收到打字机开始写剧本、妹妹芭蕾跳得很差却天天在起舞。如此开心的一家子遇到困难,自然也有小镇全民筹钱的桥段。Frank capra简直是快乐正能量的倡导者。
这一家人真是欢乐!妈妈掀开探员的衣尾,转过头来喜出望外地说了句:跟我小说里写的一模一样。这一幕笑死了。
8808:近一个月以来追看的8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里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个性鲜明、各有所好的一大家子上演了不少让我捧腹不已的桥段……会帮忙“叼”东西的乌鸦、艾莉丝晚宴上的那声“No”,好多细节设置也挺有意思,尤其是柯比一家突然拜访范德霍夫一家的过程真是各种戳中我的笑点……虽然故事有些过于理想化,法庭戏后的剧情也不太满意,但整体观影时那种“生活多美好”的感觉真是看得我相当享受,也再度让我感受到自己“爱看电影”的心,不枉我为看本片下了7.65G的索尼影业2015年全新4K修复蓝光版。P.S.:不如意的生活里,真的很感谢最爱的电影和音乐带给我那么多快乐时光!
Frank Capra的电影里爱总是能战胜一切。这部电影要放在今天来看显得太乐观理想不真实,然而在萧条经济时代确实温暖振奋。这是Jimmy第一次跟Capra合作,表演已经很不错,然而高富帅的角色还是显得flat。不过1938年,30岁的Jimmy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Stewart黄金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