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短评,结果写到半长不短的,索性加几个字充数一篇~)
观前提示:提前了解原著《白痴》,最好先读一遍。 这部作品应该算是黑泽生涯中非常独特的存在,这位“电影界的莎士比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前貌似稍显水土不服,就连他本人也承认失败。 而我们今日再来观看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是一部野心非常宏大的作品。里面可以说融合了妥翁原著中纯洁的基督式博爱和黑泽一向的人道主义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原著发生在俄国农奴改革时期,而黑泽则将梅诗金公爵这种理想型人格置于战后日本,对于一名一生致力于反战和平的导演而言,其想法不言而喻。 与妥翁原著相比较而言,黑泽仅仅提取了原著的一个大致框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戏剧化改编。因此相比于原著也许会更具观赏性,毕竟妥翁的文笔下具有太多百科全书式的社会议论,就连人物角色的每一句独白都可以写上满满一页纸,而这一切在电影里则被简化为更通俗,常见的生活式独白,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将原著的神韵丢失殆尽,但是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这样子来拍了。而谈及具体观感,其实影片整体的氛围塑造还挺优秀,缓慢低沉的音乐搭配压抑的气氛,十分契合作品本身原有的悲剧性。其中的第一部分个人感觉十分完美,人物塑造方面该有的都有。顺带着也说说演员的演技吧,应该可以说是全员在线,特别是原节子,和小津镜头下的贤妻比起来,这里面的娜斯塔霞形象简直是颠覆,美得惊心动魄。森雅之的稍显唯诺以及三船的霸道也挺还原原著的。 但同时这也是黑泽作品中最为人诟病为拖沓与说教的一部。十分直观地能感受到,影片从第二部分开始叙事明显开始疲软,无力,到了后面四分之三几乎完全已经充斥着各种神经质的呻吟和慢节奏的对话。理论上讲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应该是在结尾处杀妻一段,但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一最具爆发力的戏剧点在前半部分其实就已经被施展得所剩无几。对于了解妥翁的读者而言,不得不说十分遗憾。 仔细想想,也许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要将妥翁原来那种“复调式”文学改编成电影难度之大吧。那种只可用符号式文字进行传达的哲学思想搬到影像中自然会沦为更为感性的情感认知,所以电影会更为强调两条爱情主线的感染力,这也从侧面说明,有时候文学艺术是无法而且是没必要强行改编成电影,否则,二者得以区分且并行不悖地发展下去的意义何在? 总而言之,这远远谈不上是黑泽生涯的污点,大师依旧是大师,里面几处景深运用所强化的群像描写依旧令人惊叹,但可惜,这只能说是一次“尝试走向伟大”的改编尝试。
梅诗金公爵是个没落的贵族,也是个癫痫病患者,故事从他回国开始。他在车厢结识了罗果仁,之后结识了叶班钦一家和加尼亚。卑鄙的地主托茨基愿拿出一大笔钱将收养的孤女娜斯塔霞嫁给无耻的加尼亚。在娜斯塔霞的生日宴上,被人们看为白痴的梅诗金公爵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就在婚礼的当天,娜斯塔霞觉得自己配不上公爵,最终选择了罗果仁,最后被罗果仁所杀。 梅诗金公爵又称为“基督公爵”,他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也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纯粹的爱别人,然而他却无力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公爵虽然也爱上了叶班钦的女儿阿格拉雅,但他对娜斯塔霞的是怜悯式的爱,是拯救式的爱,或者说是基督式的爱,他想拯救她脱离罪。娜斯塔霞虽然也深爱着公爵,但是她内心中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仍持续性的陷在罪中,内心充满纠结和痛苦。娜斯塔霞被杀后,公爵彻底变成了白痴,以爱拯救世界的梦碎了。
2008-10-15 20:46:20 哪天有兴趣看原著了再继续
整体不太完整流畅,戏剧式的场景和表演可能让人不太习惯,不过影片中还是有大量让人赞叹的场景/构图/镜头设计。黑泽明努力营造原著中的情感和氛围,将俄罗斯的贵族式崇高创造为日本式日常化生活中的情境,让人想到法国电影《天堂的孩子》及费穆的《小城之春》。虽然不如它们完美,但内核相通。
黑泽明的改编电影是改编片中一种独特的类型,不管是《乱》《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的改编,《白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改编,还是《罗生门》对芥川龙之介的改编,他都提供了把异质性资源进行本土化、当代化阐释的能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中堂吉诃德和耶稣合体的人物,成为日本传统中带有一定伦理规约的“好人”(龟田)。水墨画般的色彩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冷色调有一种极强的还原和对应能力。《白痴》实际上还算陀氏抒情色彩比较浓重、格调较为徘徊沉郁、愁肠百结的作品。其实从《生之欲》《罗生门》等带有存在主义视角的作品,可以看出黑泽明和陀氏天然的近亲性,因为陀氏也被认为是文学中早期的存在主义作者。
一刀剪下一半,也是杰作!日俄混血气息,也是经典!很喜欢两幕末尾借助旧宅阴暗底色,利用光线明暗变化投射人物心理的手法。另外,绫子与龟田的约会蒙太奇也是超赞的。【★★★★】
很不错的片子,并不像说的那么糟,但还是希望能有完整版,黑泽明非常用心的作品
【2019年4月21日-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致敬-摆渡西东:黑泽明」-中国电影资料馆-166分钟版】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从整体剧作角度来说,节奏缓慢且情节点设计平庸,人物情绪的发展完全是刻意而为之,剧情推动没有起到帮助。作为黑泽明这样一位名导,基本的导演思维水准依旧保持清醒,调度依旧精准,但实在是太平庸了,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有着《罗生门》、《七武士》、《乱》叹为观止的调度。
赤间-张扬-三船,龟田-仁厚=森,大野-妹-绫子,妙子,香山,东烟。纯真,诚实,和善。于奇正白痴比你还那个,即使是残花败柳我也会照顾你,我不在乎全世界笑我我认为你冰清玉洁,为何为了100万臭钱出卖自己给一个男人,把报的壹佰万日圆扔进火炉里了,冰上嘉年华那段跟鬼片似的,从没见过那么亲切心又纯洁的人,原节子被杀三船疯了森雅之推倒。
黑泽明试图借助陀氏文本讲述一个战争阴影下的荒诞寓言,《白痴》确有很多巧妙之处,有时甚至好到令人震惊,森雅之最后对“疯癫”的呈现也很到位,但就现存166分钟版而言,它没有呈现陀氏应有的疯狂与纠结。过分利用深焦镜头取代镜头运动和蒙太奇的它仿佛一部过度符合“三一律”的家庭伦理舞台剧。
好长好长好长好长好长,但我想看更长更长更长更长的那个版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黑泽明的现代都市电影,当核心角色遭遇事件的矛盾属性达不到足够力道,只在面临诸如婚变造谣等民事纠纷而非自杀复仇或绑架等刑事重案,那么其古装武士片里特别出彩的演员情绪化表演与导演风格化运镜(比如配合演员走位的重新取景动推镜头)就会显出一种“大材小用,施力过度”。这在本片和丑闻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北京电影节展映】黑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嫁接到战后的日本,再加上舞台化的表演调度。使得部分角色性格转变、情节推进有所突兀。但仍有生日会等几场戏在出色的表演下爆发出动人的张力。可惜4小时原版已彻底遗失。男主角犹如一张白纸,任由世间污秽浸染。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丑恶与善良。还是第一次看到原节子几乎整部电影都维持在面如死灰的阴郁状态
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在黑泽明电影中争议十分巨大,看过的人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情节过于拖沓,戏剧感不够强烈。又是改编自世界名著的作品,原版是266分钟的超长之作,已经遗失。可能对于没看过小说本身的人不太好理解故事要反映表达的东西,裁剪了一半内容的电影也的确有些晦涩,但原节子和三船等演员的超强演技还是很有韵味,至少从那位白痴身上看到了纯粹、简单、爱,对于社会和人之间的思考也有所触动,可能还是看了原著后才有更深入的理解吧,此片比较文艺,266分钟的原版可能更加文艺。
有点像《雷雨》,一种舞台剧感...黑泽明的镜头下,原节子美得像妖精,她果然还是适合在黑白画面中啊...
让日本人演陀剧,实在是忒牙碜了。好在黑泽明还是从骨子里把握了原作的精髓。
原片4个半小时,硬生生砍成了3个小时,电影后半段砍的几乎惨不忍睹,每隔20几秒一个镜头切换,剧情几乎要靠观影者自己猜测,这部改装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是我看过的黑泽明电影中最水土不服的一部。
没耐心一点点看完。像是在天龙看地戏,戴上脸谱,摆好姿势,情节和台词都是可有可无的,只是发出随便什么声音的借口。最后一段梅什金和罗戈任的夜谈处理得还不错。
黑泽明究竟是抽了什么风非要整出这么个畸形儿来?且不说故事改得支离破碎,场景氛围完全不对头,人物还原度也太低了,梅诗金公爵居然就被拍成了一个傻子(相比之下两个女性角色还算靠谱)......这么乱来的翻拍让我这种原著党怎么忍!!!
剪得支离破碎,估计没看过原著的很难理解
估计大家看的都是166分钟版本,电影被剪切得太明显。名著改编风险极大,黑泽明也承认失败。整部电影神神叨叨,一股怪异之感,与黑泽明气场不合,原节子、三船等人表演也有别于他们在其他电影的感觉,看下来真的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嗷,这个怎么办。我还是去找俄罗斯人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