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部电影的主题的话,那就是爱情了。三个性格迥异的男人对同一个女孩产生的爱慕支起了影片的主框架。但不得不提的是,作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加西莫多的爱并不是贯穿始终的。电影一开头就描绘了一个他冲出钟楼帮养父弗罗洛打架的镜头,而在那个时候,他是对每个人都怀有敌意的,常年受到的嘲笑使他的心中充满了仇恨。但随着故事的发展,爱斯梅达的出现让这个残疾人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当爱斯梅达为他送来水时,他那原本凶恶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的柔和,因感激而产生的爱慕使得他心中的冰雪坍塌融化,换句话说,他心中被囚禁已久的灵魂与良知在那一刻被唤醒了。
那么同样的,他的养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的灵魂呢?
在圣母院的大厅里,一个正在做弥撒的最年轻的教士显得格外醒目,当加西莫多被弃置在圣母院前的木床上时,围观的人无一例外的把他当成魔鬼想要烧死他,唯独他一声不响的走上前收养了他,他用极大的耐性教会了加西莫多说话,读书和写字,当这个走路歪歪斜斜的身影被狗和孩子狂叫着撵着时,也总是跑到他的胯下藏起来。副主教的内心何曾不是善良的,却被黑色的教士法衣层层包裹,深埋在人性最深处的一扇小门里。他巫师的称号和加西莫多魔鬼的称号一样威名远播,但他比加西莫多更加悲惨,没有人用爱来推开那扇尘封的小门。
愚人节的欢乐气氛并没有使副主教阴郁的面孔开朗起来,他先是差点没和正在圣母院门前跳舞的人们打起来,而后又跑到小巷阴冷的台阶上一直坐到天黑,在此期间,无数欢乐的人们从他的身边走过,没有人注意到他,没有人友好的把手搭到他的肩膀上或是问一句“朋友,你怎么了?”从他身旁走过的红衣女人轻佻的一句话再次刺伤了他教士的自尊心,他愤然挣脱人群,独自走出巷口。
就在那天晚上,就在他心情糟透了的时候,他遇见了爱斯梅达。
“您有些......痛苦。”当这个可怜的人倚在冰冷的墙上苦苦挣扎的时候,加西莫多的一句话让他心中翻滚着的岩浆如同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痛苦,在人间我只有痛苦,活该她倒霉我倒霉......去,把她抓来!”
这句不顾一切的命令把他推向了悬崖的边缘,而加西莫多只听命令不分对错的这个要命的习惯更是为他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当菲比斯的身影出现时,灾难开始了。
当加西莫多的灵魂被一杯水唤醒的时候,副主教的灵魂正因菲比斯这个名字而逐渐被冰雪覆盖,那疯狂而致命的一刀过后,他又道貌岸然的回到了法庭上,面对那个他深爱着的女人,他甚至变得温文尔雅起来:“这证据确实对她不利,但这个女人也许没有罪......”但十分不幸的是,爱斯梅达偏偏在这个时候爱的昏了头“求您了,告诉我他是否还活着。”
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和爱人幽会的途中心爱的人突然被捅了一刀,自己又莫名其妙的成了杀人犯,在惊慌之下说出什么来不及考虑的话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句情理之中的话对副主教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他刚刚恢复的理智又在瞬间失控,使得局势如过山车一般急转直下。
然而就在他的阴谋快要成功了的时候,他却突然忏悔了,毕竟站在绞刑架下的不是一个陌生人而是他的至爱,毕竟他的心里还有一点尘封的善意,他回到了那个小旅店,那个罪恶开始的地方,那个他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地方,连旅店老板对他的到来都颇感意外。最后,当她推开那扇门板时,她(包括我)看到了那个让她永生难忘的目光,那是副主教近乎疯狂的目光,却充斥的无比的悲伤和绝望,在那一刻,这个精神近乎崩溃的人撕开了身上所有的伪装,带着一颗正在滴血的心对着他所忠诚的上帝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咆哮:“那我的灵魂呢?我的呢?上帝,我的呢?”
但这一切都太晚了,他的灵魂已经麻木了,已经在他那因长时间的压抑而扭曲的心里永远的沉睡了,再也不会醒来了。
到这里,故事就完了吗?不,因为爱斯梅达依然奇迹般的活着,当惊恐过后的副主教不顾一切的推开门跪倒他所爱的人的面前时,他已经说不出来话了,只剩下一个可怖的念头在脑海里翻腾:你是我的!
一声刺耳的哨音过后,副主教无比惊讶的发现,在这个时候就连加西莫多都出来搅局了,他的理智犹如一根皮条,在无数次的丧失与恢复过后,终于崩溃了,他失去了他他所拥有的一切,也许从一开始他就不曾拥有什么:双亲对他平淡如水,一直被他爱护备至的弟弟顽劣不恭,对于科学的研究屡屡失败,人性正常的欲望又被他所忠于的神权所压制。诗人拥有着他的诗歌,队长拥有着他的情人,爱斯梅达拥有着阳光和让人赞叹的舞蹈,就连加西莫多都拥有着让他为之兴奋的大钟。可他拥有着什么?那天晚上,他一无所有,所剩下的就只有圣母院前的那场混战与他的养子从背后狂怒的那一推,迎着缓缓升起的朝阳,他如同飞翔的鸟一般从钟楼上凌空而下,他的死不仅仅是为他所犯下的罪行赎罪,更是一种解脱,从愚昧和宗教中解脱,奔向遥远的科学之光。
爱,一个多么神奇而又美好的词汇,它在不计其数的作家笔下变得无所不能,而维克多.雨果更是用他的这部巨著为我们展现了爱的一个作用,副主教的祈祷比任何一个人都要虔诚,他却在那条看似光明的路上越走越黑,加西莫多的心中比任何一个人都要绝望,他的世界却因为一杯水而从此不同。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是由灵魂培养的,灵魂,是用爱来唤醒的。
灰色的天空,荒唐的世界,信奉常识的人遭人唾弃或视为怪人,丑恶的人占据世界的最高处,混淆了爱与恶,美与丑,愚民成了丑恶的帮凶,正义的敌人,视荒唐为荣耀,视纯洁为魔鬼。人性本自由,社会复杂的关系纽带束缚了自由,愚民服从了束缚,清醒的民众没有出路被视为该死的人,于是悲剧开始。
卡西莫多的爱令人惋惜,又令人敬佩。
卡西莫多是个丑陋的人,丑陋的自己都不愿意被人看见,怕伤害到别人,人们看见他就好像看见怪物,魔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挽救艾美达的生命,付出了他的爱和生命。在那个社会中,他遭人唾弃,但是他懂得做什么是对的,这说明,“常识”与“真理”并不难懂得,也不难做到,只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善良的,甚至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磨灭自己的善良,于是,犬儒主义开始盛行,所有人都在大声嚷嚷着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理性,就是没有人尊重善良,美好的事物。
神父的心何尝不是善良的,可是为什么羞于把自己的善良示众,而频频的说谎?也许世界的游戏规则需要谎言,诚实善良的人永远不会拥有高尚的市场。
艾美达的死是电影和小说的结束,但是这绝不是悲剧的结束,扭曲的世界永远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悲剧,他们永远会得到读者和观众的同情,可是谁会帮助他们呢,我们嘲笑丑恶的人,赞扬为真理而死的人,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自己,自己是丑恶的还是高尚的?
信仰真理的人不得好死,信仰荒唐的人却生存了下来。这是最大的悲剧,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任何制度和社会都谈不上人权,更谈不上自由。
把这篇文章放在电影板块里似乎不太准确,因为和电影相比,《巴黎圣母院》的原著和音乐剧带给我的感触和震撼是远大于电影的。
结束小说的当天,我同步看完了那出著名的音乐剧.如果说小说让我心潮澎湃的话,那么,音乐剧则更是让我难以释怀,所以要写些东西来消解它们对我触动。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这么全身心地对一本名著或者对一个古老的故事如此投入。
故事发生在巴黎,正如音乐剧所唱:"大教堂撑起信仰的时代."路易十一的王朝仿佛摇摇欲坠的落叶,在表面的灿若星辰下酝酿着革命和颠覆的来临,金玉其表而败絮其中,这便是那个肮脏的封建王朝的真实写照.可就在黑暗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和那么一些故事偏执一般的出现在这里.正是没落的社会造就了它的动人和悲壮.美若天使的艾丝梅拉达像奥林匹亚的圣女那样纯洁而高贵,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翩翩起舞,梦想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一次意外让她遇见了英俊的弗比斯,从此爱情之花疯狂的绽放在这个纯洁姑娘的心里,她深陷爱情的泥淖,至死她都呼喊着他那太阳神的名字,至死她都不知道弗比斯就像她所处的悲惨社会一样外表美好而内心丑陋.然而恰恰相反的是,独眼 耳聋 驼背又罗圈腿的丑陋敲钟人伽西莫多内心却有着孩童一般的纯洁感情.当闪闪发光的艾丝梅拉达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当那善良的姑娘在众人惊异的眼光下走上邢台为可怜的他送上一滴水时,他流下了生平第一滴斗大的眼泪,他的整个心都交付于这个吉普赛姑娘了,仿佛中了魔咒似的,可怜的伽西莫多用他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小说里所谓正常人都没能得到的真正的爱,这爱在他粗糙的身躯里像水晶一样散发着万丈光芒,他甚至愿为了她作出一切牺牲,她是这世上他除了主教养父之外唯一关心的人.当一颗孤独的心碰触到一尊天使时,那孤独的可怜人往往只会把她如宝贝一样珍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把她当作太阳一般不可靠近的女神.为世人所嫌恶的敲钟人终于找到一个孤岛,他便只能紧紧拽住来自孤岛的绳子,死死地拽着,拽着自己的生命,拽着自己的爱和自己卑微的灵魂……
整部小说有着很多精彩的对比和出色的构架,丑陋与美丽,善良与邪恶,黑暗与光明,伽西莫多执着的爱和主教邪恶的占有欲,感恩与报复,真爱与虚情假意^^^^^^^^^所以跟伽西莫多身边那些外表光鲜华丽 内心阴险丑恶的人相比,我十分愿意抛开束缚他光辉心灵的丑陋外貌去敬爱他,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罕有的忠诚和执着,还有为了爱情的崇高 为人格的独立和正义的坚持而作出的伟大牺牲.在虚伪的巴黎,在灯红酒绿的巴黎,他向一个外表极其丑陋只能默默在圣母院里为众生求得幸福而自己却永远被人嫌恶的精灵在他唯一的庇护所里保留着内心的干净与崇高.然而副主教与弗比斯则相形见绌了,用庄子的话说:"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他们表面上对艾丝梅拉达抒发着强烈疯狂的爱恋,表面上承受着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折磨,但他们邪恶的言行和雨果义正言辞的批判让人感触颇多,他们仿佛那黑暗世界的象征,奢侈冷漠的宗教和封建皇室的走狗,为了满足内心的淫欲不惜把羊羔般柔弱善良的姑娘送上冰冷的绞刑架,坦白来说,他们拥有的仅仅是占有和欲望,是魔鬼的撒旦的爱.而我们高贵的伽西莫多呢?因他内心谦卑,所以他只是希望吉普赛姑娘能在他宽厚的肩膀下躲过一切纷杂和世俗像欢乐的小鸟一样继续歌唱舞蹈和自由飞翔.两相对比,伽西莫多纯洁的内心世界则显得尤为动人了^^^^^
音乐剧的序曲这样唱;"这是一个爱和欲望的故事.'没错,爱让人升入天堂,欲望则使人堕入地狱.爱让伽西莫多看到虽然自己丑陋但仍有存在的价值,并让他变得疯狂和痴迷,在心爱的女孩死后默默走向坟墓紧紧拥抱着她无怨无悔地随她而去.多年以后,人们掘开坟墓,发现一对拥抱地很紧的尸骨.当人们要把他们分开的时候,那尸骨瞬间变为灰烬……此生无法拥有,且让来世成为恋人……也许伽西莫多正是这样想的.但无论怎么样我们不能让世界重蹈历史的覆辙,难道只有因为外表丑陋所以内心谦卑的人才懂什么叫感恩 什么叫仁慈 什么叫信任 什么叫爱吗?如果是这样,这将是怎样污浊的世界啊……
所以,让美好的爱一直持续吧,让有情之人可以终成眷属。
跟导演真是很不合拍,总是要删改我钟意的人物细节。
艾丝美拉达被莫名诠释出一股风尘味……明明简单善良还恪守贞洁——虽然是个所托非人的颜控花痴——爱上弗比斯之后则全然痴情智商为负,知道没有结果也愿意成为他不见光的情妇,在爱情这件事上天真固执又愚蠢,致死都在寄望于弗比斯,导演就是不拍。
卡西莫多跟副主教之间几乎被抹平了,甚至还会向艾丝美拉达解释推诿绑架事件……他不要太热爱他的养父啊!他在钟楼制止副主教对艾丝美拉达的侵犯之后,下跪恳求,如果副主教要对艾丝美拉达做什么就先杀了他。导演不拍。最后艾丝美拉达被绞死时,副主教扭曲又恐怖地发出非人的狂笑,原著说他这样的人是不知有早晨、鸟雀和花朵的,扭曲至此,才导致了卡西莫多把他推下钟楼,导演反正不拍……
副主教也扁平得厉害,都不爱拍他的痛苦……但比另一个版本稍好一点。他遭受的精神痛苦需得配得上他作的恶,大概不好拍。他以为艾丝美拉达被绞死,连夜出城仿佛要逃离一切的夜晚,有赚到过我对他感到的一丝悲哀。
母女线大家都不爱拍,fine,这条线分明是最drama的。而且两个互换的婴儿宿命般的纠葛才是真的ANAΓKH啊。
罢了。原著党对影视改编有万种微词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无新事。
中学时候语文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脑中只有模糊的红裙子吉普赛女郎舞蹈的倩影和大名鼎鼎的钟楼怪人 今天巴黎圣母院失火 钟楼被烧得倒下了 看到各种报道难过得流眼泪 又不知道去哪里表达这种心情 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 就在这里记录下感受吧…
看似丑陋的卡西莫多实际上却是美最忠诚的捍卫者
神父虚伪卑鄙的内心和行为比敲钟人的样貌还要丑陋千万分。敲钟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守候。巴黎世俗风情画。以貌取人的看不穿敲钟人,看不穿神父和军官。
1 我不是恨你骗我,我是恨你骗我我却还爱你。2 你送她花吧 她喜欢 她在等你 如果不是她爱你 我早将你杀死。3 张傲月“再见 艾丝美达拉”
影响我一生审美的男人
我只想吐槽一下各地上映日期。【法国】1956年12月19日,【意大利】1956年12月19日,【西德】1957年2月22日,【瑞典】1957年7月29日,【美国】1957年11月3日,【芬兰】1960年3月25日,【东德】1972年2月18日,【芬兰】1974年2月22日,【俄罗斯】2003年6月21日,【中国】2008年1月5日。晚了半个世纪啊!
这学期最重要的影片,资源烂了点都没中文,但还是好看又经典
然而,这只是暴风骤雨前的平静……
今天是2019年4月16号,因焚烧一事而激发兴趣,来看一遍电影。演员们演技在线,电影拍的也很有诚意。就是对角色的刻画有些照本宣科,节奏也有点像快进。仿佛是专门拍给熟悉剧情的观众看。讲讲今天关于大火焚烧的事:1,不出所料的有许多人发朋友圈缅怀2,不出所料的有许多愤青拿圆明园来喷3,不出所料的正义之士批判这些愤青4,不出所料的两边撕了起来
始终觉得是很粗糙的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原著小学开始看看到初中还没看完,不太爱的风格,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姑娘,少有的温暖却都是在最后一刻绝望的体会到。尾声十分迷恋,发现时那两幅紧紧纠缠的尸骨,这一刻又有谁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
曾经支配我的名著选读,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就是为了不看书。埃斯梅拉达的名字真好听。
1956版的《巴黎圣母院》虽然在今日看来已然稍显逊色,但不可否认,这一版本仍旧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巴黎圣母院》,在那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下,色彩成为了电影最为惊艳的艺术表,而丑陋至极的卡西莫多与漂亮的爱斯美拉达,电影在丑与美间所歌颂的真善之美,鞭笞的宗教之恶,更是淋漓尽致。
卡西莫多找到了自己选择的主人,并为她受苦、拼杀,他是圆满的。艾丝米兰达起初的暗恋是神父?后来是菲比斯,男女爱的方面限制她的神性。对大众的爱,在接受撞钟的卡西莫多后,她是完全的。神父因为产生了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爱,自己得不到的爱,而诅咒上帝,并毁灭了自己的爱和自己。
今天电视上看的,没从头,不过也差不多,枝蔓都被砍断,剩下了故事的主干,我在爱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叶塞尼亚的影子,那卡西莫多基本就是毁容版的人猿泰山,伸手也太敏捷了。其实这里面人物的表演还是很戏剧化的,有一些造作,但也不失为经典。事实证明,被压抑的情欲真的是会害死人的。
小时候看到爱斯米拉达惊为天人,而卡西莫多真丑啊,过了十来年再看,爱斯米拉达是美,可已非天人,卡西莫多也没那么丑了,原来爱不关美丑,只在于心灵
看似丑陋的卡西莫多实际上却是美最忠诚的捍卫者
看的是上译版,电影录音剪辑也在电台里听过无数次,经典不必多说,说个小插曲。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家里常烧一种叫做面疙瘩的食物,爱吃之极。面疙瘩上海话念起来就是“米个达”读音,所以第一次听到“米拉达”就觉得一定是个很好吃的东西,这个念头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男人的欲望是恐怖的魔鬼 把人性推向罪恶的深渊 教皇的虚伪让这个世界显得更加地丑陋
第一次看過原著後找出電影來看,很失望。情節刪改太大,有點承受不了,特別讓自己笑翻的法官審判凱西莫多的場景,和超感動的妓女與女兒艾絲美拉達相認的場景,都在導演的鏡頭下消隱,並且美若天仙的主角是被弓箭射死,完全不懂…
When I'm happy, I laugh. When I laugh, I'm ug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