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吟游诗人在路途上花了一千个白天和黑夜,随时随地尽其所能为人们带来快乐,他的流动的生活方式,看似毫无目的,其实不然他希望在一千个日日夜夜之后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举办婚礼,……如果新娘还在等他的话。 不必多说,这部影片蕴含着浓烈鲜明的帕拉杰诺夫的个人风格。诗意、绘画感、宗教感完美地在电影里融合。每一幕镜头都美得像幅画,被瑰丽的、梦幻的、充满冲击感的色彩铺满了。电影叙事并不连贯,但不妨碍观影者理解剧情。诗人一千个日日夜夜里在荒凉的大漠中奔走,孤独地流浪着、吟游着,给予人们绵长的幸福和祝福。聋哑人的婚礼、战争的动荡、母亲复明的奇迹和等待的新娘,都是歌唱的对象。人生无常,吟游诗人唯有用诗歌和音乐与之搏斗反抗。既华美又荒凉,既精致又狂野,无论是浓郁的民族色彩,还是晦涩的政治隐喻,都让人震撼。
莱蒙托夫的原著不必讲了,那只是传奇故事。重要的在于,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在影片中,将诗人的精神,表达了出来。也就是,纯。诗人是单纯的,这主要反映在他的感情的单纯。他的爱情不涉及财富、地位,而是直抵本能一般的纯粹的欲望。于是,诗,才能从画面中脱颖而出。因为,诗是宇宙秘密的起源。她通过(原始)宗教祭祀的唯一表达形体;她不脱离于人民;并成为人民与神中介的灵媒——具有神秘的魔力和不可言说(解释)的神圣性。因此,诗人的生命本质,便是只能从人民中获选而出的人与神的中间人。这具有神圣性。是奇迹。这种生命必须被放置在人民的(原始)宗教的广泛形式中才能体现出诗人的价值。而这,也就是阿舒格象征性地渡河后复活仪式上所体现出的含义。
奇特的眉毛。荒诞的寓言故事没有相关联的主题就是怎么感觉都是有点蠢。大量的民间音乐、大量的绘画、文化与服饰、异域风景还算吸引人、但是感觉音质和画面都很粗糙、就连剪辑也不敢恭维。
他用萨兹琴弹奏一曲东风破,曲中是颠沛流离,曲中是等待和思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帕拉杰诺夫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难以置信的观影体验,一场奇幻绝伦的异乡之旅。 不如石榴那么凌厉了,但从画面到音乐仍然别具一格,震撼人心。 “献给塔可夫斯基”,一段伟大友谊的见证。又有谁来为帕拉杰诺夫作上一曲?
*很有趣!奇迹叙事与圆满结局,但中途是可可爱爱的各类呈现-充斥民俗和人类学的种种符号,字幕卡的出现使得影片本身像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时间跨度的延伸感)
帕拉杰诺夫的遗作,献给去世两周年的塔尔科夫斯基。具有纪念意义,但肯定不是他的最好作品。拼贴画的结构过于平面化和脸谱化。但是这个木卡姆化的莱蒙托夫英雄诗,却具有神秘感,这一点难得
又是一部石榴的颜色,石榴由红变白,似乎是上天对新人充满肉欲的恋情的洗刷,很有趣的是我妈居然都觉得这部片子好看,这种最直觉的画面表达力才是电影真正动人的地方,那头老虎实在是长得太搞笑了,我在电影院里笑个不停结果被一个很严肃的文艺青年骂了,哈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想对世界大声的呼喊,只有信念回应我的爱。发现高逼格配这歌词也凑合用,流浪过后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民族的色彩和音乐,镜头的走位和变焦挺有特点,壁画一字眉大烤馕玩具枪,画家导演帕拉杰诺夫遗作最后一镜致敬好友塔科夫斯基。影博苏俄影展。
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愚者”形象在苏维埃时期是一种关于异议的隐微书写,也是东正教文化之中挥之不去的沉重之痛,流浪诗人的传代,又在吟诵之中死去,他们拒绝表演,在被迫害,被放逐,被排除在“神之外”的时期,失语症成为了他们高贵的行为艺术。如果早先的《石榴的颜色》以庄重预演了诗人的死亡,那么在《吟游诗人》中,帕拉杰诺夫戏谑地完成自己的最后的作品,所有的空间和模糊,虚化的主观镜头都被应允,某种程度上,“活人画”的美学原则正在解构,它对应了影片中的“奇迹降临”。当Blue Mosque里可笑而淫秽的“父亲”形象愚蠢地宣布他的死亡时,诗人终于误打误撞地获得了自由,在影片的结尾,白色的灵鸟伴随摄影机的出现,这位惨遭迫害的导演最终以一部元电影的方式告别银幕。献给塔可夫斯基,两位同样生不逢时的苏俄大师。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我喜欢老塔,老塔喜欢老帕,我不喜欢老帕
the fall / le petit prince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重看#以一个等待千日的爱情故事为外在形态,真正要赞美的是亚美尼亚民族独特的文化之美---无论是绘画、建筑、歌谣、舞蹈、诗篇、宗教诸多文化层次的高水准(虽并不承担丰富的叙事功能),还是深具仪式感的日常行为(赋予承载乡愁的属性),都在这块饱受创伤的土地上蓬勃生长。当诗人与诗琴合二为一,他就此被神指引,踏上九九八十一难之路,目睹人间婚丧嫁娶,见证战争践踏,亲历强权碾压,这些苦难无疑是导演想传达的心声。
早起看这个可真困啊。。。没看过帕拉杰诺夫瞎买买的,本以为是二战后的作品,边看边惊叹于苏联人可怕的独创性先锋性,结尾出来老塔才知还挺近的,同代比较就没感觉特别惊艳了。
并没有石榴的颜色那么美。镜头太多,而且很少固定,台词太多。并没有保留太多石榴的颜色那时的风格。但音乐很美,故事也清晰很多。虽然我还是怀念石榴的颜色带来的震撼……
献给塔可夫斯基。比起《石榴的颜色》,可以说是好懂很多了。为爱出走,一千个日夜的流浪,活脱脱就口口相传的故事形态,再加上精美而又充满异域风采的画面,仿佛是在看一则来自数百年前的传说。
确实比[石榴的颜色]好懂(大概是有莱蒙托夫原著),某些镜头竟然有运动有景深,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用“camp”作为关键词来解释(其实就是浮夸嘛……),整体视觉风格与老帕七八十年代搞的拼贴艺术(collage)是一致的。台词全靠配,对话不张嘴,音乐确实很棒。
从没想过调音的过程也可以是很好听的音乐,音乐很棒!影像诗。但更喜欢石榴些
畫面就像是中世紀時候的絲絨畫毯子一般細膩而豔麗。天,我要收碟
如果说文学是追忆似水流年,那么电影是影像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曾经问他,“成为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帕拉杰诺夫对他说,你缺少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的伟大正如尼采所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痛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