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体味到了石黑一雄的英伦味的日式哲学,原汁原味。再看黑泽明的日式救赎变成英式,却别有一番风味,从中能看出日本文化和英国文化的相同和相异。相较于1952,看70年后的2022,是同一道“菜”却是不一样的味道,令人惊喜。
期待有更多的作品是由新技术也好,时代新观念也好,能由不同的文化阐释呈现,能让我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真心期待
观看这部翻拍简直是对我的精神折磨,我讨厌这种虚假的精致感。而且为什么编剧只写了石黑一雄/黑泽明啊?明明还有桥本忍和小国英雄好吗...... 原作是黑泽明、桥本忍、小国英雄一起闭关完成的,要是被小明知道只写了他的名字,肯定会很生气。没有桥本忍和小国英雄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原版《生之欲》都不会这么精彩。
一、优点
先说优点吧。本片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比原作多,就是给长镜头让你看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但其实原作里,表演的细腻在快节奏里也展示了细节。
二、剧作失败
剧情98%照抄。
(一)时代背景
《生之欲》的故事和日本的战后图景是非常吻合的,但是不符合英国的特点,所以英国如果需要拍摄《生之欲》,要和国情、时代背景、社会习惯等紧密结合。拜托,二战后日本是战败国,而且被扔了两颗原子弹。而二战后英国是战胜国,没被扔原子弹。你看看,这能直接套用吗???如果像本片一样直接硬套,结果就会十分违和牵强,整体透出一种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感。
(二)啰嗦
嗯,石黑一雄,那啰嗦就很正常了。但这和黑泽明的风格就是相反的,小明最讨厌啰嗦了。
(三)场景
再就是主要场景基本都是照搬。请你想想,在日本看脱衣舞女郎,和在英国看脱衣舞女郎,哪种突破性更大?日本作为保守的东亚国家,一位拘拘儒儒几十年的人去看脱衣舞和在英国开放性观念的环境里的人去看脱衣舞,哪个更有“巨大改变”的说服力?(而且还删掉了很重要的找妓女的剧情)所以,剧情不能照搬呀。要结合国情!
(四)剧情删减
删减了很多戏,比如帽子、妓女、男主和女职员一同游乐、造公园的层层阻碍等戏份。于是显得男主的转变说服力很弱。
这几场都是重场戏,对于人物塑造很重要。全给删减,就是“去其精华”。
(五)剧情更改
女职员和男主的交流戏份改得太差劲了。把男主弄得很烦人,感觉在强人所难。而且二人感情的进度也太快了。
三、选角和人物塑造失败
(一)原作的父亲形象是很典型的东亚式父亲,还有着日本人骨子里的谨小慎微,所以鲜活地深入人心。而本片的男主就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形象,和胆怯懦弱无关,他只是高高在上而已。开头的戏完全没有突出他的这种麻木和木讷,反而显得他像高傲的“教父”。
后面的性格转变也塑造得很牵强,说这说着看到女职员的泪水就性情大变了,请问是童话故事吗?女职员的善良的泪水的力量,能够让心灵起死回生。
关于男主病变的痛苦的描写很少,后期基本也就腰痛了点的样子。
(二)本片的父子关系也被塑造得很融洽,所以男主害怕拒绝告诉儿子真相的动机很突兀。你们是英国,不是日本诶,自己国民什么性格特点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三)一开始妇女前往市政厅要求修建儿童游乐园(电影中说是playground,就是儿童游乐园,有滑滑梯的那种)的情节毫无说服力。我直接被无语住了。三位女士的造型非常资本主义,精致的着装和妆容,完全没有那种急迫感和无产阶级感。请问你相信这是贫困地区的装扮吗?而且她们的理由是:孩子们没地方玩。笑死啦,不愧是资产阶级!这些就导致她们急迫需要游乐园的动机很弱。(后面有给到臭水沟的镜头,你管那叫臭水沟??就是扔了一些木条,有点积水而已)而且,整个寻求帮助的过程也很冗长且啰嗦。原作几个镜头就解释清楚了。
(四)作家角色像学生假装流氓。原作中作家的那种书卷气、风流感、敏锐感,这部电影是一点不粘,真厉害,直接就是一个用电影烹饪“三不粘”。
(五)女职员的活泼乐观感不够。与时代相对抗,与市政府格格不入的那种感觉没有塑造出来。而且她和男主之间的交流戏份,塑造得跟成为精神伴侣一样,没抓住原作的精髓。
四、镜头普通
笑死啦哈哈哈哈哈,导演连镜面的镜头也要抄。您是真一点不思考创新啊。而且抄也就只抄到了个表面。我觉得原作酒馆里弹琴时的镜面镜头是为了展示战后那种虚实相交、纸醉金迷、沉迷娱乐的颓废国民性。但是本片就只是单纯用了镜子。不过也合理,小明的镜头就算照搬也拍不出那种飒气。
哦,也是有点创新的,搞出来个万花筒一样的镜头。
总体而言,在原作的衬托下,本片的镜头真的好普通好啰嗦。
五、结尾
1952年黑泽明、桥本忍、小国英雄共同编剧的《生之欲》是天时地利人和,无法超越。扎实深刻的剧作,大胆的叙事创新,无法复刻的镜头剪辑,志村桥的表演妆造,作为热爱生活的化身的女孩,还有那首《ゴンドラの呗》,所以《生之欲》一直是我心中最爱的影片之一,前天面试的时候还向老师介绍了这部电影。当今天看到它被翻拍后,第一反应是“WTF?”,就是单纯的愤怒,因为很怕新作会毁了原作,也害怕它会偷走本该属于黑泽明、桥本忍、小国英雄的成果,自此根植在某一代人心中,渐渐取代1952年的版本。怎么会有人敢翻拍《生之欲》啊?我还是忍不住想。
*如有缺漏和不足,敬请指出。
一张图送给下面的蝻。
想打满分,被翻拍二字给劝退了,毕竟,灵感归功于首创,向原作致敬…… 虽然没有看过日版,但就核心内容而言,我是真的喜欢:用生命活力来面对工作、服务他人,激发出短暂的满足感,在庸碌中获得疗愈的力量…… 老旧的色调、溢出的情绪、巧妙的音乐还有平静的画面,构成了孤寂常态下的真切欲望…… 所以,严肃什么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自己沸腾起来啊。
威廉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生之欲》是一部侧写电影,因为威廉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说他正准备停下反思的时候,就得病离开,离开人世。所以他活在周围人的描绘中,议论中,交谈中,甚至葬礼的怀念中,让我们能窥视一个人,以全然的视觉。
比如《红楼梦》式的开场,威廉作为领导还没有出现,他的下属就在车站告诫新来的同事,威廉的喜好,一个不喜欢越线的人,必须让他走在前面,其他人才能挪步。
他知道自己生病命不久矣,从医生那里听到消息回家后,呆坐在家中一楼,光线逐渐昏暗,儿子和儿媳回来,威廉听到他们在吐槽自己,也没有任何反应,想和儿子交流,却欲言又止。
他第二天没有去上班,在一家餐厅失魂落魄地向陌生人诉说自己的病情,拿出一大堆安眠药,还有自己的存款。
他开始频繁约见已经要离职的前手下,一个勇于开始新工作的年轻女孩,在她身上似乎看到那个从来没有展开过的可能的自己。
他决定要推动那个卡夫卡式的案子,在一个下雨天带领自己的部下考察。在葬礼上我们知道这个成功的工程很多人感激他。甚至在他的后任中都得到共鸣。
于是接替他的副手在火车上给众同事发表了一段经典的演说,大意是威廉如何如何值得尊敬,我们要宣誓以他为榜样,处理手中的工作。
一众官僚面无改色看了看激动的新上任的领导。下面结尾镜头和电影开始威廉工作时,没有知道自己得病命不久已时一样,案子被送来,被搁置在文件柜上,新上任的领导动作娴熟,很快匹配了巨大的机器的一环。
不算惊艳,但娓娓道来,轻轻拂过,适当刻画,不矫情也没那么多惊喜。而这种适度的轻,恰如其分地真是了活着的含义。
正如老人死后,那句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可以把事情搞定的激情宣言,很快就被现实打包,叠放在永远待办的高高的案头文件里,我们的生命本来就难以突破。所以,日复一日的间一点点小小的突破,才那么的珍贵,富有勇气。全剧个人都没有什么泪点,但在最后结尾,字幕出来,那首老人几次哼起的童谣再次响起的时候,感动一阵阵袭来。生命如蝼蚁,所以所谓的突破或成就,才如此平凡和厚重。
开头的感觉,非常石黑。但石黑的世界里比较少有反转,所以黑泽明的诠释和石黑的世界本质上有点打架,但电影通过很好的表演和剪辑,以及整体的诙谐感,尽量在调和这对矛盾。 手法也没有多新,但真的很稳,处理得好成熟。
比如有一个经典的镜头,科长打开伞,带着组员们往外走。伞撑开的下一秒,直接切到了葬礼。然后随意对他的反转,都是在一些日常的琐碎中的回忆里带出的。比如通勤的过程中,大家在回忆老科长的努力,逐渐被他感染的镜头,用一种最琐碎的场景,去陈述一个人的高光。 在这个镜头里,有了剧情里最高昂的台词,我们要继承他的意志精神。结果下一个镜头就是例行公事的敷衍办公。
这个打伞镜头,直接接着是大家忙活去建造游乐场的场景的话,就是好莱坞英雄大片;如果结尾不是花园里的死亡,而是停留在葬礼的话,就蛮鸡血教育片的。
演员的表演十分加分。大屏幕看的,非常舒服。
人的一生,难的不是一辈子做好事,或者一辈子不做坏事,难就难在一辈子只干一件好事,还是本职工作应该干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好事,然后就可以被大家铭记。这要是我大天朝的雷锋、焦裕禄等等去了,还不得封圣封神?这与西方现实中社会中普遍的反智、无限放大的政治正确、80多种性别等等形成鲜明反差,难道是缺什么想什么?
努力地營造著復古英倫味,力求抹去原版的日本味,反而有種過猶不及的效果,看的時候反而更讓人腦中時不時閃出日本版的畫面,黑石一雄的改編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被極大弱化了,側重描繪人之將死的心理變化與情緒波動,像是Bill Nighy的幾次唱歌都算得上改編佳筆,讓人能感受到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懷,而某些改編讓電影帶上了某種主旋律味,尤其第三幕的Bill Nighy會讓人聯想到某些國產主旋律中的書記形象。突然想到,如果有華語版的話,30年前未被招安的黃建新,也許是導演的最佳人選,可惜時光難退30年。
这群官僚平时是多么不干活才能因为一个小操场的完工而自我感动成这样。很夸张诶😅
没看过黑泽明的原作,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感觉放在战后的伦敦也没有太明显的违和感,不过内核还是很日本的。Bill Nighy神一般的演技,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细微而精准,最后在雪夜里坐在秋千上唱The Rowan Tree的场景,看得太难受,我哭到不行。
情感真挚却束手束脚的致敬,还是不自量力被野心淹没的翻拍,倾向于后者。置换到伦敦,似乎依然成立;但即使没有对原片有完整的观看记忆,依然会希望改编干脆大胆地放置在被社交媒体、网路焦虑却全然人情疏离的当代,至少能有更多好奇。许多地方都充满着小巧思,却依然被浓重的配乐与愚钝的节奏所替代。当然Bill Nighy已经交出了极为优秀的表演(更有可能在“英伦帮”的强力吹抬之下,先行占据上半年各种男主战盘点的重要位置),他创造了一个时刻。
#LFF26 把黑泽明的公务员之殇从日本的50年代改成了英国的同时期,还算合适。石黑一雄的编剧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时代性的melancholy,试图找补某种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含蓄”。“get it done”的虚假口号是对当下托利党的喊话。Bill Nighy的演技是太润物无声了,我愿称其为“国民姥爷”。
对于黑泽明现代题材作品,始终有个观点:当事件矛盾属性达不到足够力道,只在面临婚变造谣等民事纠纷而非自杀复仇绑架等刑事重案,那么其古装武士片中特别出彩的演员情绪化表演和导演风格化运镜,就会显出一种“大材小用施力过度”。此问题在白痴和丑闻中比较突出,经典如生之欲也未能幸免。虽然故事涉及生死议题,可毕竟只是生老病死相对温和的低冲突潜质,所以志村乔知癌后失魂落魄形如僵尸的演法、灵堂上扫过麻木不仁同事嘴脸的运镜,就显得有些过分煽情或立场强加!欣喜地是,这些个人以为的叙事缺陷在英版中通通被克服。奈伊的绝望就表现的比较克制,死后其同事的自省虚伪也是由事件所触发而非以镜法强行定罪!可本片也有个绕不过的问题:生之欲故事的大开大合很符合双重极端的日本性格,却很难让人相信会发生在以冷静自嘲著称的英人身上……三星半
不知道能不能这么比,甩《生无可恋的奥托》一百条街。。。比尔·奈伊老爷子一如既往的太有魅力,特想知道他那个经典的不雅的招牌式手指(势),是因为受过伤吗?
编剧石黑一雄的存在感很强,放大了人物的心理以及正在消亡的情绪。黑泽明原作中弁士般的画外音由一个存在于故事之中却处于旁观者地位的角色———一个fresh man承担,他的灵感似乎来自于影片第二部分葬礼的职员,同样令影片充满宿命感,不同的是,黑泽明版本想要呈现一个滞缓的自我成长,但在英国版中,第一部分就已经引入的闪回使得影片过于沉重,Williams一开始就已经衰老,正如同《告别有情天》中的Stephens;影片关于葬礼的第一个镜头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摄影机运动(拉与推)呈现了这一风格差距,两种风格的孰优孰劣无法断定,但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版的剧作更为扁平,石黑一雄既没有像他的小说,质疑记忆的真实性,也无法像黑泽明的原著,通过呈现他人的质疑展现人性或体制的官僚主义,反而更像是一部精致的主旋律电影。
实际上中规中矩的剧情片,但在电影节大荧幕看气氛烘托得太好了导致人一下就哭出来,还哭个不停,男主演技真的绝。尾声雪地里他独自坐在秋千上快乐的唱歌,在新建好的儿童乐园里,有一架秋千停在原地,像是孩童在等待母亲回家的呼唤。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既可以是对自己善,也可以是对别人的善。
Bill Nighy的表演如果放在今年就是吊打一众颁奖季男演员
难言惊艳但非常稳,稳到挑不出导演的毛病,让我更期待他接下来的“时光留声”了。电影完成了三重复刻:拍摄手法仿古做旧+50年代伦敦被精准还原+移植黑泽明原作的“人过留痕”精髓。比尔·奈伊的表演是定海神针,至于石黑一雄的剧本嘛咳咳咳...
有质感、看起来很舒服,最让人动容的时刻是当他唱起那首苏格兰民谣的时候。尽管鸡汤,却依旧让人动容,所以人还是要做点事啊,哪怕不是为别人,就算为自己,那份成就感也比蹉跎岁月更让人自己满足和快乐。
英語電影拍出日語電影的境界
还没来及看黑泽明的原作,但依然能感觉出本片深度的缺乏,复古质感很足,但情感推进上更多靠画面和音乐,故事讲述时有高高抬起轻轻落下的失落感,最后荡秋千的经典场面还原很好。最突出的还是Bill Nighy的表演,一个刻板无趣又严丝合缝的男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想要找寻真正的快乐和无聊工作中的实质意义,留给后世的随别人猜测,留给自己的是无愧于心的坦然结局。
借重黑泽明优秀的原作,这个版本的改编倒是没有很违和,但是感觉内核还是很日本的,这部最出彩的地方应该是比尔奈伊的演技好于志村乔,不过讽刺性有所减弱
没有看过日本原版,但是这部重拍依然能感受到温柔和力量。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却非常扎实,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尽管故事的原型基于东方,但面对生与死、爱与欲,全世界的语言是相通的。
7.5 映后Q&A,基本上和石黑一雄本人说的差不多吧,感觉是很简单的电影,依靠表演的冲击和文本的细节推进观众,有好几处动容的moment,可惜作古的形式终归是仿作,缺了一些美丽的光影。
【Sundance22】今年圣丹斯看的第一部就被暴击,石黑一雄的剧本很扎实,很成功的把原故事移植到了英国,特别喜欢结构上玩的小技巧。导演虽然是南非人,但是拍起英国的故事完全没有水土不服,把那种走入生命尾声的遗憾不舍拿捏的很准,拍的又稳又感人。PS,比尔耐依演的太棒了!
表演足已哭一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