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真这一部分剧情:
正式开始画前的仪式故意设计了一个弘道在润福沐浴时闯入的剧情 ------ 不明白有什么必要;
颜料被作假 ;
永福为了给润福足够完美的红色,中毒,最后在润福完成画的那一天在劳作中跌下架子,最终死亡 -------- 不明白为什么剧情需要让永福死亡,尤其在死之前还要放各种和女装润福情深意切地画面,兄妹情不够,非要加戏;
然后,重头戏,知道永福死亡的润福在听到大臣们的诋毁之词,在殿前冲动地上前撕毁了御画,被判死刑。 ------- 和小说原文情节对比:““既然这幅画低俗而龌龊,那么画中人物又是谁呢?恩德遭到毁损,荣光被掩盖,纯洁也被玷污,这样的君王还算是君王吗?那么,这幅画又怎能算是御真呢?小人明白了,这幅画不是御真,画中人物也不是主上殿下。”话音未落,润福辟手夺过御真,撕得粉碎。精致绸缎撕裂的声音犹如刀锋划过便殿。事情来得太过突然,谁也来不及阻止。” -------- 我觉得明显是小说情节更好(小说以后的情节是润福被赶出画署),不明白为什么要设计“永福死亡,润福在殿前情绪失控,最终获得被判死刑的下场”这样的情节;
润福被判死刑,弘道为了改变殿下的心意,用火烧手 -------- 令人无语极点的情节,令仇者快亲者痛。
贞香放鸽子 ------ 我实在没搞懂贞香凭什么觉得她放了鸽子后,金就会帮她把人救出来呢?奇奇怪怪;金这个角色的人物设置也是够狗血的,把贞香买下来后,还高风亮节地说要等贞香自愿,放到嘴边毫无反抗之力的肉不吃现实吗?
殿下把撕毁的画像摆在臣子的必经之路上,臣子们为了证明这画不够资格,一个接一个踩在上面过路,殿下经由此证明这不算御画,因此润福也不该受到死刑 ------- 为什么要绕这么大的一个弯子:弘道烧手,殿下把自己的画像拿出去供人踩踏才最后让润福摆脱死刑;如果按照原书情节不是更爽快吗?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到底还是没有摆脱女子即使有才但因为是女子就该是情绪化的,脆弱的,冲动的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摆脱女子容易因情绪冲动惹出麻烦,最后需要男人们帮忙救场,才能摆脱困境的老套情节。本来简简单单且爽快的情节非要铺满狗血:永福死亡,弘道烧手,让男角色们为女主角大义凛然地奉献自己,搞得明明是个女主角除了有才一点用都没有,不停地需要别人帮忙收拾烂摊子,真是玛丽苏本苏。
两分给剧里的画。
很早就看了风之画员。 当时看的不是很细,对朝鲜王室的尔虞我诈不太有耐心。去年有闲心重温,随手搜了搜剧评,吓了我一大跳,高水准剧评数量挺多的。现在距离风剧也有7年多的时间了,讨论的热度早就消散。于是很认真的想了想有没有必要写这篇剧评。但目前看过的剧评,有女权角度的思考,从艺术情怀到灵魂纽带的呈情,性别桎梏和自我价值追求的延展,我也有自己所想去剖析的切面,所以还是决定满足一下自己的解放欲。 好吧,上段话都是去年写的。只写了个开头,就嫌麻烦抛下了。 今儿突然又有了冲动,就又忍不住动手。 首先,我看到的《风之画员》,称得上佳作。全篇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任何多余的阐述,没有为了拉长篇幅刻意附加的设定。电视剧和小说相比,虽然在立意上稍有改动,但在某种角度上,却是一种比原作更完美的诠释。 整部剧设立了四条鲜明的感情线。两园,五两,二福,金朝年和丁香。而设立这四条感情线的意义,并不是像寻常言情剧里设立的三角、四角恋以制造感情张力和戏剧冲突,而是为了让观众从不同的侧面更加透彻的理解剧中刻画的感情本质。 先说五两和二福。 因为润福天才的秉性和雌雄同体的本质,都决定了他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所以她投放的感情不能以一个平面所概括,就相对晦涩难懂。五两是,两园也是。所以需要从另一个更简单和容易理解的侧面去剖析和阐述。 而二福这条线存在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更深刻的阐述五两。作为普通人的永福,显然就是最佳的切入点。很多两园党承认永福对润福的是爱情,却拒绝承认五两。殊不知,永福对润福,和润福对丁香,存在着相似的本质。 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二福线和五两线都出现的一句话。 檀园问润福,丁香对于她意味着什么,她是这么回答的:她就是我。 永福被问,弟弟对于他是什么呢?永福是这么回答的:他就是我。 永福对润福浓厚的爱,源自什么,如何萌发的呢? 前几集特意刻画了,永福无才而润福有才的对比,润福被父亲器重,而永福被父亲当做是润福的陪衬,看护他,助他发挥自己的天赋,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光耀门楣而牺牲掉永福,去为润福谋前程——这样一个存在。但永福对于润福却没有嫉恨,只有怜爱。因为他知道润福的才华,导致她舍弃了女人的身份,替他背负家族的前程和荣耀,承受父亲施予的厚望和压力。可以说,润儿作为润福的人生,实则应该是永福的人生、永福的命运。所以,永福对润福的爱,就是对另一个不可能成就的自我的爱,简而言之,就是润福的那句话,“他就是缺失了的自己。”也只有把她当做“自己”,他才能爱怜她。如果她是“别人”,他只会嫉恨她。 这跟润福对于丁香的感情,是很相似的。永福缺失了才华,润儿舍弃了女人的身份,这两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样的。实际上,永福想成为润福吗?他不想。他仰慕这样一个生命,倾慕在他身上的、自己缺失的才华,但同时他也懂润福,懂她在牺牲什么,牺牲掉了什么,困在怎样的桎梏里,所以他不嫉恨她,甚至并不觉得愧对她,而是怜爱她,就像怜爱自己一样。她哭,他就哭,她笑,他就笑。满足了她就是满足了自己。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所以,无论是永福对润福,还是润福对丁香,都存在大家所谓的自我投射。但这种自我投射不是“我原本可以成为这个人”,而是“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正是因为永福被父亲当做草芥一样无视着、被像润福的存在压迫着长大,他才是永福,才更加仰慕和怜惜润福。正是因为润福作为男儿身长大,她才是润福,才拥有了与丁香契合的灵魂。他们的成长,是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接受这部分,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自我,无法剥离出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存在自我投射,无论是永福还是润福,他们爱怜情绪的载体和对象始终不是针对真正的自己的。所谓自我投射,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因为爱怜自己而恰巧遇到一个相似的载体,就把爱怜倾注上去而得到代理满足。 一直和润福竞争的生徒长这个人物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观众有个对照,从现象看本质。生徒长是个因为润福太过耀眼的光芒而黯淡的人物。他对于润福的自我投射,才是“我原本可以成为这个人”。才华对于他是必需品。而润福画着自己所不屑的俗画,得到的丁香的心、檀园的赏识,御真画像的殊荣,都是自己想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的一切。所以他会爱怜自己,并且因为对自己的爱怜而更加愤恨不平。 才华对于永福是必需品吗?并不是。如果是,他对于润福这样抢夺了父爱和关注的存在就会嫉恨了。永福对润福的平和,恰恰说明他对才华没有太大的渴望,或者恼恨和遗憾。因为他知道背负着才华活着是悲哀的,所以对于缺乏才华的自己,他并不会爱怜。可是,如果他有才华,并为之付出代价,他会怎样,对自己会怀有什么样的感情呢?润福对于他,就是这个如果的存在。所以,他就用这样的感情去爱着润福。 永福自我投射的对象是润福,原因很好理解,她背负了“有才的自己”的命运。 而润福缺失的,不是才华,而是“身为女人的命运”。 所以,所有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她都是自我投射的对象。 她对所有女人,也都存在着某种爱怜。 润福对舍弃自己的女人身份,觉得恼恨和遗憾吗?显然不。如果是,她对于所有遇到的、可以以女人的身份活着的女人,都会感到气恼,恨命运的不公吧。但第一次换回女装去荡秋千时,她并没有时隔十年终于恢复女儿身的感慨和辛酸,而是仍然以男人的心态去适应女装。这就说明了,女人的身份对于她并不是必需品,或者说,她并不在乎是不是以女人的身份生活。她对丁香的描述是,“她是缺失了的自己。”缺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这个部分并不存在。正因为不存在,所以不会遗憾,不遗憾就当然不会对这部分产生相应的爱怜。“缺失了的自己”的意思,并不是“缺失了以女人身份生活的自己”,而是“缺失了背负着女人命运的自己。” 待续。 而为什么世上女人千千万,丁香对她尤为特别呢? 她对丁香蕴含的感情多样而复杂,先剖析比较浅显的部分。 首先,丁香和她一样,是女人的同时,也是一个艺术者。 如果润福的父母不被杀,她作为一个叫做“润儿”的普通女性成长,也许就会成为丁香那样的存在,只在意她的皮相,没有人在乎她的灵魂、才华和作为艺术者的自尊。而正因为润福在世俗中的性别是男人,他才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得到作为艺术者的尊重。所以,和大多数人理解的不同,润福对自己没有成长为一个女人是并没有遗憾的。因为申润福看待世界,首先是个艺术家,其次才是他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比起以女人的身份生活,她更愿意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生活——这也是最后她离开檀园的理由。虽然说是自我投射,但这个“自我”是不存在于世上的。那这个自我,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我。所以,她的爱怜,载体和对象从开始就不是自己。而是遇到了另一个自己,并不是想成为的“自己”,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灵魂契合的自己。她像爱怜自己一样爱怜她,而不是爱怜她等于爱怜自己。 从润福的画作中可以看得出来,她热衷描绘的对象永远是女人,他采用一种审视而好奇的视角,淋漓尽致的体现从男性的角度看到的女人的美。但同时,却并不完全是男人猥亵的欲念,是带着一种欣赏、歌颂和怜爱、羡慕的。这也将他的画和那些低俗下流的春画区分开来。这也是历史上对申润福的心性别争议颇多的原因。既不是出于纯粹的男人心态,不是出于纯粹的女人心态,甚至不是出于完全的艺术天才的心态,因为画中还存在着凡人的感情。 世界上那么多女人,只有丁香能够满足润福这个作为天才和两性意识并存的复杂载体的所有可能产生的一切索求。艺术家对完美艺术品的欣赏、创作者对缪斯的渴望,男人对女人的爱慕,女人对女人的艳羡,艺人与艺人之间的交感,灵魂和灵魂之间的契合,对于另一个自我的爱怜。 接下来说两园。 很多人都喜欢在各方面比较两园和五两,来试图例证润福真正爱的是谁。 也会有五两党否认电视剧后半部分,认为是编剧后期两园的情节太突兀,为了过审等原因而刻意迎合的刻画。但实际上,我不觉得编剧对原著的立意改动太多,反而是相当巧妙的一种改编,可以发现编剧对原著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 首先,要说两园之间是什么感情,原著的描述是这样的:“唯一的竞争者,也是唯一的同伴。唯一让他敞开心扉诉说心事的人,唯一能够理解天才的孤独天才。谈论模式之外的艺术,探讨技巧之外的精神……” 且还有这样的描述:“润福能感觉到这个男人是真心实意地爱惜自己。他的心柔软而深邃,又很温暖。润福渴望尽情地沉浸在这柔软而深邃的温暖之中。” 所以,剧后半部分的那段二园情合理吗,当然是合理的。
在檀园面前恢复女儿身的桥段有存在的意义吗,当然是有的。 檀园在润福面前,是老师,父亲的故友,竞争对手,同伴,当然,同时也是男人。 润福和丁香从初面以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审视,二见对一个艺术品的欣赏,三见艺人之间的交感,灵魂上的共鸣,到四见对她产生思念,希望索取她的全部入画,因为润福的社会性别是男性,且他对丁香的占有欲望是在艺术上实现的,所以他和丁香之间这个阶段并不存在障碍,发展的水到渠成。 而二园情到中后期才开始,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因为是“两个男人”。如果说五两是“一见钟情”,那两园就是“日久生情”。 在结果上,润福的情况跟性别认知障碍有些类似,但又不能被这么归类。
首先,他是艺术家。比起给世人展现的“我”,而更在意“我”所看到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对自己的性别并不在意,也不需要太多意识。 但在那个时代,男性和女性的眼界是不一样的,这也将男性和女性的世界区分的很开。 长期作为男性,和男性同房,接受男性才能接受的教育和对待,看男性才能看到的世界,导致了润福无论是从艺术上的切面,还是心理角度,都更偏向男性。 即使他生理性别是女性,但没能作为女性长大,所以他跟女性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 人是由经历所造就的。他没有承受过身为女性被轻视,被评头论足,被社会束缚,被当做附属品对待的那部分命运,正因为他非常深刻的理解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身为女性的意义,和女性所承受的命运,所以他无法将自己看待为女性,“认为自己不配”被称为女性,因为作为女性的他是不完整的、残缺的。所以,他称丁香为“缺失的自己”。所以,他对女性有一种倾慕和欣赏,在她笔下的女性才都是那么坚忍、动人而惹人爱怜。 同时,由于理所当然的承受了男性的世界,处在相同的彼岸,没有距离,他对男性不存在“审美”意识。 但这不意味着他的体内完全不存在女性心理。 这也是跟性别倒错有区别的地方。 原作模糊了润福的两性特质,而剧的处理却截然相反,反而加重了两性意识。所以相比原作描述的天才艺术家像风般不可捉摸的特性,剧中更多的体现了一个天才在自身拥有的凡人的人性上挣扎的过程。 润福身体里还留存着的女性意识,是在发现了由檀园对润儿长年的执着寻找时觉醒的。这种执着令她感觉到身为女性被男性所爱的幸福,产生了羡慕。随后朝夕相处,开始以一个女人的视角去看待檀园。
(搁置了很久,才想起来要写完。
其实,在润福因为撕了御真画像,触犯了王,被关进了监狱之后,她对先后来探望她的丁香和檀园态度的差异,就体现了她对他们不同的情感。
虽然在当今时代,已经无法去划分某一类特质只能属于某个特定的性别表现,比如“女性是柔弱的,只能被保护的”“男性是可靠的,能够去依靠的”,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
但在那个时代,身为女性是有局限性的。丁香的命运无法由自己做主,只能任由自己被当做商品去买卖。即使她有拼尽所能也要保护一个人的心,但她所能做的是很有限的。
在丁香面前,润福更多偏向在那个时代男性的心理,是一个丈夫对于妻子的心疼和依恋,无法让她依靠、却反而总是害她流泪的歉意。
而在檀园面前, 润福是处于接受者的立场上,他是檀园总是在闯祸却仍然被他坚定庇护的弟子,他可以放心的去依赖他,对他有深厚的感激。
而润福和檀园之间,还有另一层感情,就是天才的精神世界。
天才无疑是和凡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鸿沟的,所以天才总是孤独的。
在剧的后半段,随着润福的女性意识觉醒,二元和五两的并行发展,也体现了她自我认识成长和改变的过程。
润福第二次换女装的时候,已经没有第一次那样以男性心理去适应的矫揉造作和生硬了。在那一天,她在和檀园的相处里,接受了从尘封了多年的意识中浮出水面的、身为女性的自己,变得完整。当天晚上,她画了初面时见到的丁香的样子,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在男人眼中的样子。并且,她约了丁香隔天晚上密会,向她坦白自己的女儿身。
为什么她选择再这个时机坦白呢? 很多人理解为,是她对檀园的感情,让她选择了断丁香对她的感情。
其实并没有这么浅显。
首先,是因为她对檀园产生的感情,让他更深的理解和共情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感情,即,丁香对他的感情。
同时,制造了一种价值需求上的分裂。
和前期因为润福社会性别而致使的、五两顺利而水到渠成的发展不同,状况颠倒了过来。此时,润福的生理性别成为了五两的障碍,对于二园的发展却是恰到好处的。
面对丁香,他有很多想给予的。但他认识到,身为女儿身的自己,没有能力给予丁香檀园能够给予她的同等价值的东西。而面对檀园,她的女儿身是符合檀园的期待的,在那个当下,她认为她恰巧能够给予檀园他所需求的东西。她问檀园,“如果我是女人,会怎么样?”就是一种对于自己身为女人的价值的试探。
其次,是在自我探索和认识上趋向成熟后,对丁香以真实的自我坦诚相待的渴望。
由此,也说明了丁香对于她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在此阶段,润福的画作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外现。
月下情人里,他以男性的形象与丁香同行。但另一幅画里,她以女性的形象,对被捕校抱在怀里的丁香抱持着感同身受的怜爱。
面对檀园,他有作为对手和学生的仰慕、欣赏和惺惺相惜,也有作为女性的关怀和依赖。
面对两者,她的两性意识都是并存的。
以往,她对于自己不能以一个男人的身份给予丁香的,是感到无力且痛苦的。但随着女性意识与整体意识的融合,她更深的认识到了自己情感的本质,“正因为我是女性,才会被你吸引。”
润福和檀园之间虽然存在深厚的男女之情,但最后润福离开檀园,从表面上是因为不想连累檀园,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润福很清楚,他和檀园虽然同为天才,彼此理解,但两者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
润福崇尚自由,是天性不羁,不受拘束的。她有对自己才能的自尊心,但她的画里,并没有檀园的人文主义,是出于特定阶级的视角,是只为了自己的自私的画。而檀园是有身为画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的画格局比润福要大,意在描绘天下苍生,担当着联系王与真实民间的职责。这也是王对他另眼相看的理由。檀园作为民间画师能感受到的价值感,是远不如在图画署做画员的。比起担心檀园因为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润福对于檀园秉性的了解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他早就明确了,自己不会回图画署,他和檀园作为画师的路是不同的。
而这时候,他作为女性的身份败露。檀园为了和她在一起,也放弃了作为图画署画员的一切。这时的润福是为难的。一方面是出于对檀园的了解,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的需求。如果檀园和她一起离开,即使她仍然可以画画,但她也不得不作为檀园的妻子生活。以两个男人的身份在一起生活会招惹流言蜚语,对于檀园也不公平。以什么身份生活是会影响视角和心态的变化的。作为男性,他可以不去意识自己的性别,在那个时代,对艺术家来说是更加自由的。但身为女性的局限性,会让艺术家那个更广阔的世界向她关闭一部分。
檀园与润福的羁绊,是建立在师徒,檀园对润儿踪迹,对润福的父亲、他的挚友的死因的真相的执着追寻上的。在檀园说,“你不必再做我的弟子了。我也不必再做你父亲的朋友,你也不必做我朋友的女儿了。你就只是你自己。”的时候,润福就失去了继续待在檀园身边的意义了。
对于申润福来说,在性别之前,艺术家才是主导着他信念的主体,他的离开是必然的。
全篇奠定了五两和二园的,分别是两段对话。
五两,是第三次见面,在酒席上润福和丁香的对话。
“花再美,无人欣赏又有什么用。”这是作为艺术家,自己的作品被图画署视为下流,孤芳自赏又郁郁不得志的润福当时的心态。
“花只是存在。美与不美,只是路过的贤良的只言片语。”
用两句话,就让陌生的两人完成了交感,也给了润福安慰。
润福愿意用即将废掉的手作画挣来的、身上全部也仅有的五两,来交换和丁香的琴声一起度过的时间,这给了丁香作为艺人的价值的肯定。
而二园之间,是发生在第二集课堂上的问答。
润福说,画画是表达思念之情。
有思念之人,因为时常想起,所以要画下来,如此,思念就会成为画。
见到那个人的画,即使早已忘却,也会再次思念,如此,画就会成为思念。
这是画者之间的共鸣。
檀园不惜毁掉自己的手,牺牲自己画师的前途去保住润福画师的才能和生命,让他相信自己的价值。所以,檀园的手,对润福极其特别,也让她感激而依恋。
润福对丁香,是以画表情。而她对檀园,是以画寄情。
而就像金朝年所说,从生徒生时期,到最高的巅峰,申润福的画作中,一直有丁香。是他对她的思念,成就了他作品的灵魂。作为艺术家,丁香对于他是必不可少的。
而他离开檀园前,画下了那副美人图。将身为女人的自己,作为画、作为思念,留给了檀园。
B站居然有五两情侣cut版,简直跟无滚梅林一样良心!终于看完啦。。。QAQ指匠情挑之后最喜欢的一对百合,大家请来买我安利好么!!!两人一起荡秋千那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看,还有为了成为你的画中人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你什么的。。。5555555前五集的两人简直满足了我对百合所有的野望,另外文彩元女神!!
这位姑娘 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 你可知自己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 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 你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 看不见道路山川 只是漆黑一片
以古代画师为主题的韩剧。太出色了,文根英的女扮男装真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浑然天成的一位,嚣张,任性,轻佻,风流,对美人的迷恋,对自我的表达。
全剧看两女主眉来眼去,虽然剧情还是有以往韩剧的洒狗血,可剧中演员出色的演技和精彩的对白实为该剧生色不少!文根英与文彩元在剧中确实速配,她俩纵然没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除了摸脸握手几次),但两人每每对望,那神情足以让人感受到她俩对彼此的爱……演员选得好啊!另外,剧中插曲也配合得很好!
首次韓國電視史上的女女情侶獎得主 http://tinyurl.com/cw9n4s 韓國人真是什麼都搞得很優雅浪漫阿。劇本寫得好極了,最末數集清楚交代了畫工的女兒身,然丁香依舊深愛如昔。兩人的眼神、才華與淚水,成功激起了化學變化。畫工與妓女的組合,讓我想到藍調石牆T那個年代:為了生存,T不惜以十分陽剛的男性面貌出現,而她們的另一半有很多正是風塵女子。另外戲中文根英所飾演的畫工申潤福,細膩的眼光與感受,還有不畏世俗對藝術的堅持,也算劃時代人物了。期待台視的播出!
文根英演的非常好~
你是我的眼,为我看尽世间姹紫嫣红;你是我的手,为我画遍天下山峦晴川。高山流水惜才的极境
丁香是润福艺术的灵魂,弘道则给了润福艺术的躯体,最后润福肯定去找丁香了,因为躯体已经具备,欠缺了灵魂便不完整。润福对丁香的爱,一开始就包含着精神的超越,身体的欲念化成了对艺术的迷醉,达到神交的境界。每幅画里对丁香的艺术再造,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直至美人图中达到一体双生的境界。
没有吻没有拥抱如此清水,竟然能让人如此深刻心动!文根英男装太正太了,对大文的爱又深了一层美得很坚毅。
节奏慢,但是真的挺好看的。伪bl恋,真百合恋,伪兄弟真兄妹,大叔萝莉,柏拉图精神之恋……各种丰富。也补充了一些朝鲜绘画和画家的知识和八卦。女1就应该和女2在一起啊!
一个雌雄同体的天才的故事。完全刷新了我对韩剧的印象,深度、细节、立意、表演赶超韩国电影。收视低迷,却爆冷斩获当年最佳女主、新人、情侣奖,各方面都符合一个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作品的特点(除了多得我要吐的特写镜头,虽然主角360度无死角T T)。
获得大奖时,文根英为它哭得不行!
编剧其实完全偏向于画工和歌妓的五两情吧,完全超越了小不点和老师的师徒情。跟歌妓在一起吧,不合时代;跟老师在一起吧,却非她最爱,于是只有两个都不要。文彩媛好漂亮,眼睛好有神,看着画工泪汪汪的深情的样子,把人的心都融化了。可惜那个时代,不能成全这段情;所幸这个时代,可以写出这段情。
咱向来是不哈韩的,但是这部剧除外。大爱一:剧中关于绘画的描绘,绝对是精神营养补充剂。大爱二:五两情缘,超越了许多世俗爱情。P:写意山水,写意人物,全部源自中国,棒子国学的不错,夸奖。
真是一部唯美的片子啊!
丁香太美了,润福和她真是soulmate啊
终于看完了,文根英真是天生的演员啊,这回发现她也不是斗鸡眼了,大眼泪一颗一颗的,说来就来。里面的画真是美的惊人。剧情有些美中不足的,总让人感觉皇帝和大臣天天没做别的事,就天天围着画师转。
入戏太深,无法评论。
爱 ,要 怎么 才可以 一个寂寞的男子,迈着沉重的步子,缓缓走向山顶的小木屋。寂寥西风,落寞浅草。他开始述说:“今日之言,关乎一人。思来不禁,悲喜交加。回忆纵然令人欢喜,依旧难掩失却知音之痛。此人乃是我的弟子。我的良师。我的挚友。更是,我的挚爱……”推开木门,再也不见佳人倩影,笑靥如花。只有一副自画像立于墙角,美人依旧,浅笑凄凄。斑驳阳光洒下,混着泪光,融成了迷离的回忆。
好罢...我承认那一声又一声的"画工"喊得人真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