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al…我没离开,我没能离开,我现在又老又疯,甚至变成了另一个人—— 不管你怎么想吧,我不知道。但这个新的自我不让我离开,并不是因为你才留下。伊斯坦布尔也没有什么我熟悉的东西,一切都很陌生,在别处也是。我谁都没有,只有你。每一分每一刻,我都想念你。我永远都说不出口,因为我太过骄傲。让我与你分离太过可怕,也不可能发生。但我知道你不再爱我,我知道我们回不到过去,我也并不后悔。将我当做仆从吧,亦或是俘虏。让我们一起生活,随你的心意。原谅我。”
契诃夫全集第八卷《妻子》(汝龙译):
“纳塔莉,我没有走掉,”我说,“然而这不是欺骗。我神志失常,衰老,病了,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总之,您爱怎么想,都随你。⋯⋯我总算战战兢兢,战战兢兢地把原来的我摆脱了,我看不起他,为他害臊。不过,从昨天起,在我心里出现的新人,却不容许我走掉。请您不要赶走我,纳塔莉!”
她定睛瞧着我的脸,相信了我的话,她的眼睛闪着不安。有她在面前,我的心陶醉了,再加上她的房里温暖,我的身子也暖和过来了。我对她伸出手,像说梦话似的喃喃道:
“我要对您说:除了您以外,我连一个亲人也没有。我从来没有一分钟不留恋您,只是顽强的虚荣心不容许我承认这一点。当初我们照夫妇那样生活过的日子,如今是无法挽回了,其实也不必挽回,您就较我做您的仆人,把我所有的财产都拿去,按您的心意散发出去吧。现在我心里踏踏实实,纳塔莉,我心满意足。⋯⋯我心里踏实了⋯⋯”
我妻子带着好奇的神情凝视着我的脸,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哭起来,跑到隔壁房间去了。我回到楼上我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个钟头,我已经坐在我的桌子边,写《铁路史》,那些挨饿的人不再妨碍我做这个工作。现在我不再感到心神不宁了。这以后,不管是有一天我同我妻子和索包尔一块儿在彼斯特罗沃村巡查农舍的时候看到的混乱情形,也不管是凶险的谣传,周围人的错误,我的老年的临近,都不能使我心神不宁了。如同战场上那些飞过的炮弹和枪弹不会妨碍士兵们谈自己的事、吃东西、修理皮鞋一样。我家里也罢,我院子里也罢,远处,四面八方也罢,都在沸腾着索包尔大夫称之为“慈善的狂欢”的工作。我的妻子经常到我的房间里来,眼睛不安地打量我的房间,仿佛在搜寻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去送给那些挨饿的人,为的是要“找到自己生活下去的正当理由”。我看出来,由于她,不久我们的财产就会一点也不剩,我们就要穷了。然而这也没有使我激动,我对她快活地微笑。以后会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冬眠》,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远全景美若油画,中近景冷静克制,平稳的镜头下生活的原貌不断涌动,其实不觉得长,也不觉得闷。
George
确实好 看远方的时候就觉得锡兰想的东西和我精神想通 美中不足是这一部美术上(尤其是那个滤镜?)我不喜欢…
Pincent
大段对话长篇撕逼,人类总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惊人的,太难做出改变,每个人都是在自己世界的好人,但沟通越深距离越远,无法沟通也得作伴
一桶猫
严谨的摄影和意味深长的对白强有力地批判了阶级之间的隔阂 多角度深层次探讨人的复杂性 三个多小时的金句看下来太累了
Joeyside
锡兰真的差不多得了,上次看小亚细亚往事已经是强撑着没睡着,我感觉他的作品属于两个极端,极端讨厌和极端痴迷。小镇文艺青年的寻梦之旅,不过不同于贾樟柯的是,锡兰总觉得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空乏其身也无法完全描绘完全历史与时间的轮廓,从这一点上看,贾导的小镇青年还更显得可爱一点
子夜无人
“在当今时代,无聊是一件神圣又奢侈的事情。”这句话很像是锡兰专门写给他的影迷。身在一个屋檐下却无法互相依靠,每次开口就是确认灵魂深处的隔阂、把对方推向更远的过程。再一次看见了对于人类交流持彻底悲观性的态度,而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外界的冷空气更刺骨,当你甘于这温暖的囚室,朝夕与共但并不相通的情感反而成为我们穷途末路的保护色。男主角的房间几乎完美地符合文艺青年梦想的精神家园,但在这部电影里,再美的殿堂也是地狱。
Run Erika Run
三个多小时的话痨电影,近乎全部剧情来源于对白,生动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虚伪。“远离那些把良心、道德、理想、原则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只会用这些词虐待、伤害、羞辱、贬低他人”。
约克纳帕塔法
反思更痛苦还是辩解更痛苦?
#FIFF26#第6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长达3个小时16分钟的《冬眠》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长的影片,也无疑是最具分量的一部。土耳其大师级导演努尔•比格•锡兰在电影节开幕之前就赢得了最高的得奖呼声,金棕榈的赢得也可谓是名至实归。在“家乡三部曲”之后,他试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实现自我突破,《冬眠》的横空出世,也许会让熟悉锡兰的观众感到无所适从,然而细细想来,这名放弃工科半路出家的导演,能在电影创作的套路上不断发掘新的途径来追问人性与生活的终极意义,如此挑战自我的勇气,才最让人钦佩赞叹。
从1997年的处女座《小镇》开始,锡兰从童年记忆出发,把镜头对准日益衰败的家乡,这也是锡兰首次在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后的《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他都延续了《小镇》中用环境烘托人物、用自然彰显诗意的创作之路,一边探索人性的焦虑,一边对社会问题进行“柔软的批判”。小镇中乌托邦般的纯真生活被城市化带来的重重困境所打破,虽然风景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面临失业的危机,城市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和出路。然而,前往伊斯坦布尔是一场令人困惑的征途,《远方》中来到大都市的乡巴佬在事业和精神的双重挫折中,灰头土脸地选择离开。而城市中产阶级生活,也远没有表面上呈现的这般光鲜。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他们情感冷漠,连最基本的家庭责任感都再也无力承担。从封闭的小镇到相对广阔的城市,锡兰通过“家乡三部曲”完成了空间广度的拓展和情感纵深的开垦。此后,《五月碧云天》、《三只猴子》和《安纳托利亚往事》制作更见大气,用细节拼贴整体的锡兰风格也日益明朗。个体的孤独依旧是他致力于表达的主题,但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却较前作大大增强,尤其是拍摄于2011年的《阿纳托利亚往事》,讲的虽是一趟探案的过程,却刻意弱化情节的戏剧性。由军方、检方、警方等各个部门组成的车队在漆黑的夜里行驶在阿纳托利亚荒原的公路上,各方代表相互吐槽推诿,抱怨生活之中形形色色的不如意。锡兰并无意讲述案件的来龙去脉,而是试图使人物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封闭的非常态中体察心境的微妙变化。
《冬眠》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显然更具野心,锡兰并没有沿着“大气雄壮”的风格继续走下去,而是为自己的剧本提出了新的限制。虽然在海报上,我们依然能看见他招牌式的空旷自然风光,整部《冬眠》95%的情节都发生在室内。电影的主要情节靠对话推进,这一点倒是和《安纳托利亚往事》有些许相似。不过比起后者在空间上的长距离移动,《冬眠》则将主人公的活动区域限制在卡帕多西亚旅游景区的一处小旅店里。Ayduin是一位退了休的演员,平日里偶尔为报纸供稿,并计划写一部有关土耳其戏剧史的鸿篇巨制。这位学识渊博滔滔不绝的男人,实则在与家人的沟通上存在巨大的问题,正如电影题目所暗示的,他的内心世界正处在一场漫长的冬眠中。表面上的口若悬河,不过是掩饰其冷漠内心的一种手段,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语言是懦夫的词汇”。他常用泛泛的大道理教育同住的姐姐和年轻的妻子,与她们因为形而上的问题不断争吵。莫名的强烈优越感为他的生活带来不幸,长篇大论并不意味着有效的沟通,反而疏远了他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居高临下也为并不和谐的婚姻生活带来了危机。
正如《安纳托利亚往事》中随着案情深入逐渐参与到表演中的不同角色一样,《冬眠》同样通过Ayduin在山间的活动串起人物群像,旅店前台、深居于农场的好友、房客、外国游人,这些可有可无的人物构成了他山间生活的琐碎片段。卡帕多西亚的冬季始于第一场雪的降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奇崛地貌,看起来好像是荒蛮已久的外星世界。交通的阻断,似乎反而给Ayduin沉思和释放的机会,在朋友家的一场酩酊大醉后,他冬眠已久的心终于在寒冷的一天开始复苏自己的温度。电影的结尾,重新归家的他深情地心灵独白被他重现发现的除了生活的意义,还有对妻子的爱意,他也终于在电脑里敲进了《土耳其戏剧史》的开篇。
《冬眠》中充满着各种有关沟通的思考,这也让“谈话”取代“风景”成为了不二的主角。为了用语言体现人物内心,锡兰撰写了196页的剧本,电影中好几场人物对话,都絮絮叨叨地持续十分钟以上。对白变得复杂的同时,电影场景却变得越发简单,在摄影上,锡兰回归了最初的极简主义,室内戏中,镜头追随人物,除了偶尔的全景和特写之外,就是最普通的正反打。对于卡帕西亚神奇地貌的展示,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太过沉溺于游客化的凝视。空间偶尔由室内延伸到室外,自然景观的出现缓和了室内戏中不断聚集的压抑感,让观众得以和主人公得到喘息和缓冲的机会,在深邃和静默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看起来不那么轻松的电影是一部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百科全书,“孤独”、“脆弱”、“无奈”都是这本大部头里的词条。《冬眠》节奏缓慢不假,却是一部能让观众越看越兴奋的电影。长时间的对白抽丝剥茧刻画出人物内心,随着Ayduin和周遭人物的性格的日渐清晰,观众和剧中人一样好奇,如此的感情罅隙,是否还有弥合的可能。锡兰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带有乐观色彩的答案,不论个体之间曾经经历过多少伤害和误解,冰封的心灵也许会重新盼到回暖的一刻。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这是锡兰台词最多的电影。
之前的电影,台词都少得可怜。
这片就像《冬眠》里那个老师说的那样,
小时候口吃,几乎不说话,
所以突然话变得特别多。
在我看来,
《冬眠》和《杀戮》,《绝美之城》等片一样,
核心都是打脸。
只是没有《杀戮》那么节奏紧张,
没有《绝美之城》那样借助时尚的外皮,
在细流般的叙述中,时不时冷不丁的给人一大嘴巴子。
锡兰在采访中说,
《冬眠》对艾登那样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批判。
他可没说,
影片唯一做的只是批判像艾登那样的知识分子。
通过艾登和姐姐,和妻子的两场超长对白的交锋,
影片把艾登、姐姐、妻子这三类人的脸糊了个稀烂。
艾登是个不(愿意)接地气的伪善者——你身边一准有,
类似看到别人因为没饭吃饿得肌黄面瘦问“你为啥不吃肉呢”的这种。
面对真正的苦难,
他没有勇气去直接面对,
亦或其实是他根本不想搞脏了自己的手。
只会说我是个搞艺术的,
你别来问我,
你问我的助手去,
我没管这事,我不清楚。
(其实他门儿清,后面他警告妻子收捐款要开具捐款人相应发票,
以防被钻了税的空子,这些事情他其实门清),
却要装得自己是个学者,这些事情他不懂,管不了。
你真的像嘴上说的那样“钱不重要”,
那你一句话“不用赔了”不就得了?
用姐姐的话说,
一个不信仰宗教却总在批判宗教的人,
一个自己完全不懂,却老是去刨别人刨过的坑的人。
姐姐则是那种生活得太安逸,
无所事事,
整天靠毒舌来获得存在感的人。
妻子是绿茶婊+圣母玛利亚。
心里对老公的所作所为翻白眼,
却没种离开,
谁也没逼她嫁,
谁也没拦她离开,
但她就是没种靠自己去获得她要的存在感,
她也很清楚,
尽管在她心里老公越来越像个屁,
但离了老公她屁都不是。
她的纠结在生活过得太好了,
纯粹做个阔太太很没逼格,
必须做点大家都点赞的事情——比如做慈善,
这样才是一个有逼格有作为的非无脑的阔太太,
被老公打了一通脸后,
妄图拿钱去买个良心上的赞——以表示她比老公这种伪君子真诚多了,
直接拿钱砸还不真诚么?
却被糊了一脸屎。
此段是全片高潮中的高潮。
打脸打得十分的爽。
包括那个夸夸其谈搞募捐的老师,
影片也以“早晨起来美妙点子一大堆,接下来整天却无所事事”
糊了他一脸。
每个人都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活物,
假仁意,假道德,假博爱,假痛苦,假高尚... ...
妻子呼艾登嘴巴:把道德,高尚挂嘴边的人本身才值得怀疑。
妻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她自以为更高明而已。
锡兰必然是观察了他们(反省自己)很长时间,
才会把他们呼得稀烂。
花了三个半小时证明一个理论:“人和人沟通的实际效果,其中逻辑内容只起到百分之三十作用,其余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情感”。但话痨片一向不是我的菜。近年相对比较失望的一部金棕榈。PS:“你不能因为你善良,慷慨,就用你的这些优点去鄙夷别人”这一句最戳中。
没有预想的那么沉闷,台词还是有很多内容的,再加上锡兰一贯出色的摄影。选景就独特,外景看来很奇观
这是一部悲观主义深入骨髓的影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不可消弭,亲爱的你我之间却横着不可穿透的壁垒,每一次试图沟通最终都变成互相伤害。唯有冬眠,也许可以还世界清静,或者,各行其是,不再用语言,而仅仅听随心灵的交流。话唠成片,却精彩纷呈,阶级性、人性,透过蛋疼的聊天或争吵呈现出来。
落水驯马还在苟活,中枪野兔仍在残喘。穷人徒步千里道歉,富人驱车万里送钱。送来怜悯只能烧掉,跪下尊严只好晕厥。看似慷慨,却故意把玻璃价格报给对方;乐于捐助,却从未把旅馆床位让给灾民。名为俘虏,却有控制爱人的霸权;自称帝王,却是困在故乡的囚徒。自我麻痹的情感怪兽,自我感动的道德圣人。
赌今年的金棕榈非冬眠莫属,赞我的我都关注!
一人一世界,他人即地狱,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接近“冬眠”的空间内封闭,因此即使在谈论了这么多或深或浅的人生道理后,人生仍然是并永远是绝望的,这就是本质;我就是来看光线和构图的,室内打光华丽如油画,锡兰纯粹炫技,砍掉一半台词给四星。
会是今年的金棕榈吗???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听到这句的莫名的绝望。
3小时16分钟搁在卡帕多西亚外星球般地貌中,以锡兰电影少见的大量对白,揪扯出人类沟通越深距离越远的困境。戏中的一切人物都没做错任何事,甚至都是自我世界里的老好人,却总在相悖的思维志趣和行为逻辑背后,酝酿并爆发着激烈且不可谅解的矛盾。很多时候谦虚和退让之德,只会让争吵中的对方视为挑事
这片子在剧作结构上是一个三幕话剧式的,分别是各自一个小时左右,从展示角色的生活状态和为矛盾冲突积蓄力量,到矛盾爆发,到最后的出口,它的对白更多时候是在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演员也在用最细小微妙的表演来展示内心和言语的矛盾,它呈现的重点是戏剧反差,引人思考,而不是戏剧冲突。★★★★
电影里聚集了公知、圣母、文青、小民、刁民、和稀泥的,一个小社会里每个人又各成一个封闭的小王国自说自话互相攻讦。兄妹吵架和夫妻闹嘴那几段台词太带感,让人想冲进去跟他们撕逼……色彩的冷暖却凑正人的聚散,即使无法沟通也要做伴,唉。PS:我能看得这么明白,它自然就不如小亚西亚了
锡兰想告诉人们,在文明世界的角落,慈善和贫穷、弱者和强者、丈夫和妻子之间已经慢慢转化为静止的对立——就像无比肃穆的自然景观,只能目睹它的存在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任何弥合对立的尝试都只会让双方漂移得更远。
无论是身在农村的知识分子叨逼叨想回到首都,还是那种冷静的讽刺背后所有的彷徨和悲哀,甚至是下雪喝酒打猎的日常生活都让我联想到契诃夫。唯一不好的是结尾太仓促廉价,简直要让人以为影片的主题是夫妻关系,其实导演的视野远甚于此。
3个多小时,越看越深刻。爱,与占有。爱的厮守,与年华的消耗。阶级间的理想主义,与阶级对立的不可弥合。人生的美好,与归路的孤独。所有这些,使得影片在看似依旧平稳的画面中,泛起惊涛骇浪。《冬眠》是一部静静流淌的电影作品,流过你每一寸肌肤,带着酸楚,带着悲凉,带着对人生无所谓的希望。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像巴别塔,是无解的。不仅仅是当地贫富差距造就的阶级矛盾,同一个家庭中两个人都互为炼狱... 看完《冬眠》,等字幕出现的时候我才发觉电影本身比这个题目和里面描绘的天气都要更让人冰冷彻骨,三个多小时如果能被其中大段的争论对话吸进去,其实不会觉得长
“你的问题就是,过得太舒服了。你不知道感恩。”从吟游诗人到悬疑作者,这一次,三小时的众生浮世绘,锡兰不留情面的揭露着人性的伪善,再一点点熬出彻骨的寒意。情感的远近亲疏,阶级的不可逾越;高高在上的人慈悲为怀,捉襟见肘的人恨意丛生。嫌弃是常态,沟通亦无解。
“每天,我抱着无数幻想醒来,却只在街上徘徊了一天。”雪夜放走的马,雪原猎杀的兔,女式拖鞋,孩童眩晕。在事业和婚姻瓶颈,面对一系列无可避免的阶级矛盾、姑媳矛盾……远方的伊斯坦布尔正如契诃夫笔下的莫斯科;孤独者,在哪里都是异国
1.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分列不同立场,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无法说服谁,“面对”成了阐述,而非交流;2.尊严是穷人仅有的骄傲,骄傲是富人不愿舍弃的尊严;3.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冬眠,安静地沉睡在冰冷之中。
摄影没的说,仍然从头到尾华丽得把人震晕。我更觉得有意思的是一些很有人生智慧的台词,比如“想要得到某人的同情,应在自己没犯错误的时候对他诚恳道歉”等等。结尾15分钟算是把之前大段话痨对白提升了一个档次。超过2个半小时的不完美电影都不能上5星。
摄影真不错,土耳其乡村挺有格调的,但是这悠闲度假的节奏让作为影迷的我都会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