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剧把自己感动哭了,本来想做个视频分享,后来发现要说的内容实在是太多,文字来见~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样的过程和感受比较好奇,推荐大家看看《扪心问诊》这部美剧,这部分是一部以心理咨询为背景,比较真实展现展现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互动的一部剧。当然,毕竟是一部剧,难免有很多理想化和过度剧化的部分,但从整体上来说,这已经比较接近真实的咨询了,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或者想尝试咨询却不敢迈步话可以看看它感受一下。
这部剧一共四季,第四季换成了其他咨询师,前三季都是随着咨询师Paul和不同来访者之间的工作展开的,每一季有4-5个不同类型的个案,同时伴随着Paul自己的个人生活、个人议题(原生家庭)以及他自己的咨询来推进。
先说说Paul这个咨询师吧,他爸爸也是个咨询师,妈妈患有某类精神疾病(第二季随着Paul和Gina的咨询才出现这个事实),他的爸爸冒着被吊销咨询执照的惩罚风险和女来访者走到了一起(心理咨询的从业要求不得与来访者发生关系,否则吊销执业资格,具体原因有时间了再分享),结果就是他爸爸抛弃了家庭,妈妈可能也因此精神更加备受打击,经常有自杀行为。那时候还是个小孩的Paul一直陪在妈妈身边,但最后也没能留住妈妈,妈妈还是自杀了。Pual到爸爸临终前也没有放下怨恨和爸爸和解(最后爸爸昏迷中他陪在爸爸床前才有勇气单方说出了很多对父亲的复杂感情)。整个剧过程中也穿插着他一些个人议题(包含自己亲密关系等)的展开和咨询过程。
单看Paul的形象,深深的眼眸,忧郁的眼神,散发着优雅内敛克制的迷人感,总是一副又温暖又深情的神态,剧中也有很多女性来访对他产生了情欲移情(来访把对异性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单从形象上看我都觉得是说得通的(此刻可能也是我的情欲移情,哈哈)。
另外,整体上看来,Paul应该是更偏向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流派比较多的咨询师,所以对这两个流派比较感兴趣的可以look look。
我看到了第二季靠后的部分,每个个案都在同一周提出了离开(术语叫来访脱落),Paul一个个处理着这些脱落个案,寻找亲密感的女强人律师(Mia)在冲突中又发现了新的进展最后选择将咨询继续下去,患有癌症的大学生April带着不舍也坚持要执意离开,还有就是要马上要随妈妈搬家而离开的Oliver,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个”被抛弃的”Oliver。
小学生Oliver是被爸妈安排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是爸妈分居,但孩子拒绝和爸爸住在一起,随着咨询的展开,很多新的故事线也开始展开和发展。Oliver的妈妈Beth和爸爸Luke是大学时期的恋人,毕业前妈妈怀孕两人就结婚了,毕业后妈妈就一直没工作带孩子到小学,后来两个人经常因为各种事情争吵,最后闹至离婚。Oliver每天都处在父母因为各种小事情的争吵之中,他总是觉得是他的原因才导致父母吵架分手离婚的(在咨询中慢慢探索出来),所以他产生了很多行为,比如情绪性进食,比如做一些事想让爸妈开心不争吵,在学校被霸凌也不敢和父母说因为担心又是无尽的争吵。Paul咨询的过程除了对孩子进行了个体咨询,还对父母进行了个体咨询以及整个家庭的家庭咨询,家庭的关系、互动模式也不断展现。
咨询取得了一些进展之后妈妈进行了在生完孩子之后的第一次旅行,在这过程中还通过介绍找到了一份在高校做助教的工作,但要搬到其他的城市,这对妈妈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找回自我的机会。这一次妈妈决心要“为自己活”接受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但面临要搬到另外的城市,所以一家三口又开始面临困境。
妈妈执意“任性”一次坚决离开,爸爸不接受自己在布鲁克林带Oliver,所以孩子处在一个“被抛弃”的处境,父母双方都不愿意要孩子或妥协来找其它方案尽量满足孩子需求。和妈妈搬离,意味着要离开熟悉安全的环境,和爸爸分开。留在这儿,爸爸不接受也看似无法照顾自己,甚至一气之下,Oliver说他想和咨询师Paul住在一起。正如Oliver说,他喜欢Paul,Paul能够理解他。当然,咨询师不可能跨越边界满足自己的自恋,这是Oliver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他也要帮助这个家庭重建亲子关系,Paul婉拒Oliver,但小小的Oliver却像被同伴拒绝抛弃一样生气,带着气愤不情愿的和父母离开。让我感动的镜头就发生在Oliver在离开布鲁克林之前最后一次见咨询师,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这个画面。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是什么感受,我看完哭的稀里哗啦的。一方面这个小男孩就像当时被父亲抛弃独自照顾母亲的小Paul的处境有些类似,Paul在治愈Oliver的过程,也像是给小时候的自己进行疗愈;另外一个点就是我感受到了咨询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来访带来治愈的那般力量。在屏幕外的我都感觉有被Paul共情到,他的温暖,坦诚,温情以及和来访之间建立的支持的安全的治疗联盟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我看到Oliver在一开始接到电话时还是带着气愤的,说着说着他似乎也看到了事情是有可以解决的方案的,他也是可以做到的,他的未来也会慢慢展开适应,Paul也会在他需要的时候继续接听他的电话。Paul告诉他,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一切都会变好的。原来的Oliver是完全没有希望和力量,但放下手机的那一刻,他的那部分无力感有了支撑。生活可能并非会如他愿,但他发现了自己往前走的力量。最后的镜头就停在了两人对视的画面,没有文字,眼神里已经看到了理解~
我有时候也会对talking therapy (谈话治疗)存有些疑问,就能单纯凭借聊天就能修复关系就能走出痛苦吗?看到这里时我想,起效的可能不是谈话,恰恰是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的共情和其他“技术手段”,在安全的、支持的、涵容的咨访关系基础上让来访再次回到了受伤的那个故事片段里,咨询师陪着来访重新去感受了一下发生了什么。从转向去面对的那一刻,曾经受伤的那些外界条件(来访完全没有能够理解,支持他的环境和资源)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一次咨询师充当了有教养能力的“父母”给了来访所需的理解、包容、支持和容纳,来访终于敢再去揭开伤疤去看去感受那些痛苦,这次的环境让他拥有了面对的力量,他也不再是那个担惊受怕的“孩子”。当再去面对其他的伤口或面对未来的类似情境的时候,至少来访会更加勇敢一些,因为他知道世界上有人能够理解他,支持他,陪伴他,他会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量,越走越成熟~我想,这应该就是咨询带来的力量吧~
今天参加的课程里老师也形象的描绘了动力学流派在做什么,他们不急于解决来访当前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困扰来访已久或给来访带来巨大痛苦的事情或情境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存在于来访的生命画卷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陪着来访打开这轴丰富多彩,也可能是伤痕累累的画卷,一起来看看在来访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在潜移默化(潜意识)下让来访进入了类似的痛苦循环之中,然后找到这些事件的关系,以疗愈的同盟关系重新滋养或“重新养育”来访者,以此打破西西弗式的痛苦循环。其实很治愈有没有?
上午的课程同样提到了一个点,就是父母关系特别糟糕要不要为了孩子不离婚(貌似这也曾是奇葩说的某个辩题),我其实挺同意老师的看法的,我也觉得离婚可能比委屈双方继续制造更大矛盾对孩子长远要更好一些,但这里的前提是父母双方都能够成熟面对这件事,尽量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因为不离婚的话既然积怨已久双方的矛盾会更加激化,孩子在冲突当中又想不让父母争吵又能感受到父母情绪的暗流涌动、愤怒甚至是恨,还不如让孩子看到成年人的世界是可以分开但同时继续都爱自己和家人的。虽然退一万步讲,不管父母有多大的冲突,孩子从底层还是愿意有个完整的家,有父母在身边,但这种存在对将来孩子自己发展亲密关系和人格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较理想化或明智成熟的方式是将孩子加入到家庭会议当中,让孩子了解到父母要分开的现实情况,但也让孩子知道,这并不会影响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他们还是会以各种方式照顾孩子爱孩子。让人稍显悲哀的是,很多家庭在处理这类事情上总要争个你死我活,拼命抹黑攻击对方,让孩子都会陷入混乱,爸爸(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她到底爱不爱我,是不是我被抛弃了?这当然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Anyway,随着大家认知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感情的处理似乎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希望大家在看网上的狗血“剧情”的时候,作为父母也好或孩子也罢都站回自己的角色探究看如何能在尽量降低伤害的条件下保护孩子和当事的各方。无论分与合,都是离别都是伤,这是没有输赢的游戏,我们当然都期待happy ending,但童话里不也都是骗人的么,哈哈哈~
推荐这部温情的《In treatment》
-The End-
一些重要的句子记录
April
23岁的建筑系女大学生(谜之世另我……),得了癌症之后却不愿意求助他人,因为害怕被人拒绝、被人讨厌。这源于她母亲对孤独症弟弟的过度关注和对她的忽略,使她不得不把独立当做自己的盾牌。paul越界带她去做化疗,打电话给她母亲,几番争吵后终于换取她的信任。
01
米娅是《扪心问诊》第二季的一位来访者,40岁,单身,是一位成功的律师。
她与爸爸的关系非常好。
只要一接到爸爸的电话,哪怕是在会见客户,她都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陪爸爸聊天。
在米娅的感知里,爸爸是世界上最爱她的人。
在她小时候,爸爸经营着一家小商店,每天早出晚归。
她每天上学都会提前出门,经过爸爸的小店,然后爸爸会给她一个大大的微笑,为她泡上一杯牛奶。
有一天早上,店里突然冲进来一个拿枪的劫匪。
他用枪指着爸爸的头,命令爸爸把钱全部交出来。
但爸爸丝毫没有妥协,并冲劫匪回应道:“我已经报警了,警察马上就要来了。”
那一刻,在米娅眼里,爸爸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后来,劫匪把抢指向了米娅,继续威胁道:“再不给钱,你女儿的命就没了。”
爸爸顿时慌了,立刻打开抽屉,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劫匪。
劫匪离开以后,爸爸抱着米娅痛哭了一场,并跟米娅做了一个约定:“这是个秘密,不能告诉妈妈。”
因为一旦妈妈知道了,肯定会训斥爸爸和米娅。
怀揣着这个共同的秘密,父女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从而给米娅形成一种感觉:
我“取代”了妈妈,成为了爸爸心中最重要的人。
与此同时,她与妈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02
随着米娅慢慢长大,她开始与不同的男性交往,但却没有一段恋情能最终修成正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她交往的每一个男友,都是有妇之夫。
无一例外的,男方一开始都会信誓旦旦地向她许下诺言:“我一定会跟妻子离婚,然后跟你结婚。”
但在秘密交往一段时间以后,男方都会找到各种借口,把她甩开。
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恋爱模式之下,40岁的米娅至今没有成家。
最初米娅走进保罗的咨询室,是因为她内心非常渴望一个安定的家。
随着治疗的展开,保罗开始引导米娅去探索她一贯的恋爱模式。
为什么她总是找有妇之夫,而不是找正常的单身男性来交往?
在一次次抽丝剥茧的谈话治疗中,保罗慢慢解开了米娅潜意识里的牵引。
这一切,均与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有关。
在成长的过程中,米娅成功地“打败”了妈妈,成为了那个与父亲分享各种秘密的、最重要的女人。
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她不断地在恋爱关系中复制她与父母的关系。
通过与有妇之夫秘密交往,来“打败”对方的妻子,并成为对方最重要的女人。
03
然而,仅仅是理性层面的分析,并不足以让米娅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解释。
她不断地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去攻击保罗,去否认事实的真相。
直到有一天,她罕见地生病了,在家足足躺了一个星期。
期间,她的妈妈专程跑过来看望她,并陪伴她,但她的爸爸却始终没有露面。
米娅主动与妈妈聊起小时候的事情,并质问妈妈:“为什么在我小的时候,你没有像爸爸那样陪伴我,爱我?”
妈妈向她解释道:“因为我刚生下你的时候,就得了产后抑郁症,根本没办法照顾你,所以只能把你托付给爸爸照顾。后来等我从抑郁走出来的时候,你与爸爸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亲密了,使得我根本没有办法去接近你们。”
尽管妈妈说的是事实,但米娅依然无法接受,也无法原谅那个没有好好爱过自己的妈妈。
她再一次来到保罗的咨询室。
在谈话中,保罗耐心地引导米娅看清一个眼前的事实:
米娅病了整整一个星期,妈妈来了,爸爸却没有来。
这与米娅的认知“爸爸是最爱我的人,妈妈一点也不爱我”是相互矛盾的。
再回溯到妈妈当初生下米娅得抑郁症的时候,爸爸其实也是同样的态度——任由妻子躺在床上自生自灭,不去探望。
后来,米娅去找爸爸当面澄清这个问题,爸爸顿时恼羞成怒,并大声指责米娅一直都是个脾气怪异,很难伺候的女人。
当设身处地地体验到妈妈当初的孤独与无助以后,米娅终于理解了妈妈的身不由己,并接受了爸爸原来并不是一个完美父亲的事实。
04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父母的爱与陪伴;而每一个父母,却又有各自的无奈与局限。
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常常会不自觉地放大成长过程中的某个被爱的瞬间,并把那个曾经给过她一点点温暖的人过度理想化,就像米娅与她爸爸的关系一样。
但另一方面,她可能也会不自觉地放大那些不被爱的瞬间,并把某些人阻挡在关系之外,就像米娅与她妈妈的关系一样。
当我们真正长大的时候,再度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再度审视我们曾经与父母的关系,也许我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如此一来,我们在看待其它关系的时候,也会变得更理性,更客观,更真实。
看清父母的局限,是我们长大的标志,也是我们变好的开始。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
因为目前我只看完这个案例所以只能写下对这个患了淋巴癌的女孩的感受,我一天之内起码把她的集数看了三遍,因为我觉得这个女孩和我简直惊人的相似,完美主义,非黑即白,坚强的外表脆弱的内心,过度地为他人着想,太过善解人意。她身上所有的特质我全部都有,我也有一个非常焦虑的母亲,总是把她的压力和烦恼愤怒一股脑的全部丢给我,而且周围的人经常和我说,你要懂事一点,坚强一点,所以我独立的可怕,讨厌别人的帮助,觉得别人帮我要么就是跟别人添麻烦,会惹人厌倦,要么就是被别人看不起,自己处于弱者的地位。
要知道缺乏安全感的人,一般都是要掌控全局的人,如果她们没有办法掌控的话,焦虑就会从头到脚的包围他们,让他们没有办法正常的生活,就像剧中女主会因为生活的失控会倒在浴室里一样。这个案例里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一个词,恐惧。
我不完美,就没有人爱我
我寻求帮助,别人会厌弃我
我不坚强,我妈妈会讨厌我
我不为别人着想,我自己都容忍不了自己,我必须为别人着想。
而Paul 是怎么说的,你不用什么都自己扛,觉得全部都是自己的责任,这个世界总是存在其他选择的,你不可能同时照顾好所有人所有事,你不可能完美无缺的。
别人是不会因为帮助你会觉得你烦,想厌弃你,再也不想见你,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思维,不要总是把自己逼到绝境里。
这部剧集有非常多的精华台词,如果以后还记得截图也一起发出来。
mia和paul约了早上7点的诊疗,可是paul迟到了12分钟。mia很生气,说自己付钱的男人也会放自己鸽子。mia又问到laura,她看了本来她不应该看的信件。她对laura充满了嫉妒和敌意,最后她把信件丢在了地上。paul问她是否要自己捡起来。mia说他一定很生气,一定想要她快点走。她从地上捡起信件放到桌上准备离开。这个时候,paul说了一段话,让整个过程神反转。他说mia这样刺激他是因为比起直面痛苦这样来得好些,她把愤怒发泄到paul身上。mia被戳中了,起身说起了充气娃娃。说了她想象中paul对laura做的事情。一段充满了张力的对话,paul让她继续,她似乎进入了一种催眠模式。后来走的时候,paul打开门把手的时候,她又问和laura做了没。paul说这是门把手效应。他说没有。
整个过程我好奇的是他身上的按钮为何没有被触发,在不断被攻击的时候,还可以看清后面的事实。如果是我,早就被带节奏绕进去了。
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paul呈现出真实和迷茫的一面,而且拥有许多温情和动人的力量,多次情感和对话让我落泪。
看完第二季,有种不舍得的感觉,怎么只拍了三季,5555,再看一季就没有了。
第二季的麻烦更普通人一些,太贴近生活所以一次不能看太多。仍然很棒,男主换了发型之后简直犯规。
看不起心理治疗看该剧也有很好效果。。
paul是个卷入过多的咨询师,在咨询室试图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他反移情作为父亲的case,总是可以相对处理比较好,反而则不是。
中国现在心理医学这个行业必将火爆
比起第一季,差了那么点意思。and every teenage girl is a total disaster!
为therapist平反的系列剧。起初也觉得在短短数十分钟的therapy里,聊的都是毫无建树的内容,病人想要fix problems想要索取爱,therapist却只能固守着boundaries隔岸观火般淡然聆听,所以每个病人都抗拒合作与帮助,therapist劳心劳力却又不讨好。直到最后将病灶心魔一步步抽丝剥茧般摊开,随即而来的是拨云见日般情感内核的冲撞。如果我与GB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肯定越过boundary先犯罪了再说。
这是我看过最不商业的美剧了!没那么狗血,表演精彩、场景简单!
竟然比第一季还棒!!
这一季几乎全部是关于奇葩父母如何给带给子女成长磨难以及幼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的影响的故事。而心理医师保罗自己也一直在母亲留下的阴影中挣扎。感叹这个世界奇葩父母何其多。
真的超赞。PS这一季一定请了一位牛逼的配乐师,bm太经典了。。。
比第一季更深刻、更真实了。诊疗故事随着Paul个人生活的颠覆也在慢慢转变着。所有演员都很出色。继续恶补第三季!
既深刻又温暖。看到Pual就很安心。Paul在支撑着很多人,Gina支撑着Paul,这才是世界温暖运行的方式。Gina最后是不是很难过?如何能既身在其中又看出自己的Pattern呢?
Pual疯了,我求求他别这样,他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救下来……他不可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拯救每一个人……我真的求求他别这样
比第一季还要精彩,几乎有一半的剧集都会看哭。关于真相与真实,责任与义务。Paul 的精神分析里有太多自我暴露了。有两个地方他处理的很棒:1,Mia 问他列举任何一个我们亲密的时刻,他说:现在。2,和 Oliver 临别时的那通电话。这个爱尔兰男人,这样一双深邃的眼睛,谁不爱呢?
去过therapy才能知道Paul是多么优秀的therapist…
这家伙说啥心理治疗都是扯淡。——你不仅仅是听、你还观察、你还解析、你鼓励人们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我可能做了那些事,但那都不是人们想要的。他们想要个爱他们的爸妈,他们想要关注、他们想要情感、他们想要希望、他们想吃药、他们想做爱。可我给不了他们这些东西。
几乎每集都会看哭怎么破。它改变了我很多。Some people naturally have more heightened emotional responses than others.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to change your nature which is probably a futile enterprise. But a continual effort to do that could make you very angry or insecure.
继承了上一季的许多因子,比上一季感人,但是这季的几个故事有雷同的内核。虽然分析时有精神分析派的动力性,有客体关系的理想化分析,有格式塔学派的觉察,有认知学派的思维模式分析,但更多的是存在主义学派的分析,死亡,意义,特别是责任,甚至可以说,这几个故事的内核是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