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之高举“情人节”大旗,可算是个愚人节似的玩笑,就像把肺癌患者的黑漆漆烂肺印在烟盒上赠人,用心险恶,看完此片后还想马上领证结婚的情侣,只怕鲜矣!开场戏在貌似美好的晨光中勾画出消沉的妻子辛迪、吊儿郎当的丈夫狄恩及他们的貌合神离。适值情人节,狄恩煞费苦心订下酒店的情趣套房,他没料到此举让早已岌岌可危的关系加速往深渊滑去。 缘分将尽的气息,就像尸臭和精液的腥味一样无法遮掩。 影片在展示这对了无生趣的夫妻之后,亮出另外两人:秀美瘦削的少男与饱满红润的少女。他像一块让舌尖生风的爽利薄荷糖,她则像一粒普通但仍清甜可人的水果糖。你可能要等一会儿才能接受这四个迥异的人是同一对人儿。但,怎么可能是同一对呢?!恋爱中的狄恩金发蓬松、瞳仁晶莹,就像前方有无穷无尽的好事等待他;少年情怀总是诗,门缝中的邂逅便爱上辛迪,他给出了诗句一样的解释:“一见钟情就像:当一首歌开始播放,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跳舞。” 辛迪有过乱七八糟的性交史,肚子大了不清楚是哪个男人下的种,狄恩学历低又没有正经工作。然而所有人都有机会狂热地爱上另一个人,爱情可以无中生有,可以从虚无里变幻出繁盛的空中花园。他送她一首“我们的情歌”《You and me》,在斗室灯光下温存地与她做爱,他也愿给予生父不明的胎儿一对合法的父母。都不完美的他们,借阿芙萝狄忒之力暂时在各自人生中建立了完美。 再看那对夫妇,他们毫无顾忌地赤裸,衣裤黯淡松垮,嘴角刻画疲惫的纹路,对坐时呆若木鸡,妻子一次一次推开丈夫搂抱的手臂,做爱变成婚内强奸似不情不愿的角力。狄恩的胸无大志日益令辛迪无法忍受。他真的试图挽救,但每次努力都只能让婚姻死得更快一些。观者目睹了徒劳无益的挣扎:他无节制地溺爱幼女,与暗恋辛迪的男同事厮打,在暮色中把戒指狠狠摔进草丛,又没命地去找。 情歌仍是那一首《You and me》,勉强相拥的两人却已失掉默契共舞的心。一旦万能的爱情退散,就像十二点钟声轰鸣,此际方知白马是老鼠,瑰丽马车无非烂南瓜,一切都丑如蹩脚的布景。 这种双线并进、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并非本片独创,欧容摄于2004年的电影《爱情赏味期》也用了相同结构。不过欧容心肠冷硬,他用法医的手势解剖一具“爱情”之遗体,把病变器官血淋淋高举。《蓝色情人节》则更质朴与专注,导演特地选了两个面孔没那么出众的演员——他们那么像我们:谁不曾那样爱过呢?仿佛璀璨死去,又仿佛终于再生,因此那种悲凉更如同身受。为什么不血腥无暴力的《蓝色情人节》与两部《杀死比尔》在分级上得到同一待遇?因本片令美国电影协会怕它会毁灭青少年对爱情的向往。 而此类“二人转”电影最能凸显演技的大巧不工或捉襟见肘,可喜的是两位年轻演员都交出令人惊艳的答卷。米歇尔-威廉姆斯凭此怨妇角色赢得与黑天鹅同台竞技的资格,名下无虚。瑞恩-高斯林身为好莱坞爱情电影卡司里最难定型和捉摸的一位,能在“罗曼蒂克好情人”与“天煞孤星变态男”两极自如游走,像娜塔莉和科林-费斯一样横扫颁奖季,实在只是个时间问题。 福克纳说:“体面,只有它才是一切的负责者。悠闲催生了我们所有的美德、我们最可接受的品质:沉思、性情相投、不冒犯他人、集中关于肉体快感的注意力的智慧。”这也是造就悲剧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失掉体面的夫妻,一切都在把他们向互相背离的方向拖拽。 最后,回拨的时针与现实同时到达极致:我们看到最灿烂的一场,也看到最幻灭的一幕。在婚姻公证人面前,新郎狄恩深情地吻了大腹彭亨的新娘辛迪,他们美得像一幅名叫天长地久的画;在婚姻的废墟面前,失败的丈夫狄恩大步离去,辛迪抱着女儿没有回头,路边有人点燃烟花,男人的背影模糊在烟雾与光亮中。 狄恩与辛迪的情歌反复唱道:“Baby, nobody but you and me。”伴侣们决定要牵手上路之后,就没有谁能帮忙。宝贝,没有别人,只有我和你。 谁还记得爱情开始变化的时候?婚姻不止是在夜色中随着他的琴声跳踢踏舞的快活,不止是婚礼上情泪闪亮的双眸和允诺,它还是早晨没刷牙时的口臭,是眼看英俊少年变成谢顶肚腩汉的颓唐,是偶遇旧情人之后刹不住车的口角,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煎熬,是“挽断罗衣留不住”的绝望。 它是人生孤旅、漫漫长夜中乍亮的焰火,支离破碎,爱后即焚。 (太喜欢这部电影的结果是迟迟没给它写点什么。这篇是约的,因此虽经修正,“报章体”气味在所难免.....)
这部电影应该加上“社会、心理、人性”的标签,单独归类婚姻、爱情有些牵强。我看完电影后感觉他们从热恋到打离婚 情节跳转突兀,就因为这些小摩擦小争吵而离婚??那还真是不如现实的狗血。那又为什么没有直接演出原因呢?毕竟影视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夸大现实的属性呀,但这部影片关于情感突变的理由,哪怕是一点标志性的导火索也没有。于是我假设这是导演和编剧刻意的安排,将剧情在脑中重新闪过了一遍,发现了一个可以作为锚定的现象,也许这一现象才是电影想要向我们表达的吧。
电影运用了穿插、倒叙,将不同时期的两个主角的故事 拼图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或单独出演,或合作出演。整部剧表面是两人 从相遇到相恋,从结婚到闹离婚的过程。豆瓣上大多数评论都是在吐槽爱情和婚姻的围城。其实呢,单纯用2个小时片长来展示爱情婚姻的滑铁卢可就太表面了,其真正内核是在探讨原生家庭问题导致的子女性格缺陷。通过爱情、婚姻和家庭这些就在我们身上的人生大事,来展现人格障碍对子女成长后生活的影响和损害。
女主:由原生家庭中亲属关系问题导致的性格缺陷——逃避型人格
影片30分钟处,大学生时期女主,三口在家吃饭,父亲大骂母亲做饭难吃并愤然摔盘子离去,而母女俩没有任何反抗,母亲掩面哭泣。这一幕明显是有意的安排,以此设定了女主的原生家庭中父亲长期压迫母亲的背景,导致女主在类似父亲的这种压力下,都会仿照母亲的反应,忍受和逃避。而最可怕的是随着这种场面在女主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循环,创伤性习惯在心中不断的强化,最终 形成了逃避型人格。
当剧情确立女主有此性格缺陷后,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幕都会展现出她的这一人格,例如女儿不吃早饭,女主说那就别吃了;狗狗死了,女主自己哭,并决定把孩子送到姥爷家;摔跤男友多次寻求复合,女主多次一句话不说;女主怀孕不敢跟男主说;打月台最后时刻放弃手术;男主定了情人旅馆,女主先是不想去,之后是妥协去;路上和男主谈起遇到前男友,男主生气,女主本没错最后还是主动承认错误;在医院和男主吵架,背着包把男主带到停车场,自己却又转身回医院;领导暗示潜规则她,女主只有质疑没有愤怒;而最后,对于她唯一拥有的婚姻家庭她也选择了不假思索的放弃。每一幕女主都选择了逃避,而这些选择都不是她主动思考过后的行为,而是本能的反应,是潜意识里的逃避型人格的选择结果。
男主: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童年创伤导致的性格缺陷——强迫型人格
影片1小时30分处,也是在女主家饭桌上,男主自己交代10岁时父母离异,之后母亲改嫁再也没见,而父亲是个看门的,自己学历是高中没毕业。这一幕也是编剧有意安排,以此设定了男主的原生家庭中母爱的缺失和扭曲(不排除是母亲出轨他人),加之父亲在经济上的拮据带给自己的学历低,导致男主必须被动的坚强以掩盖自卑,更多的打拼奋斗以维持生存。同女主一样,随着时间这种性格在不断成长和强化,最终形成强迫型人格。
当明白原来男主有这样的性格缺陷后,你可以回想之前剧情,几乎每一幕都会展现出他的这一人格,例如女儿不吃麦片,男主会想尽办法让女儿吃;狗狗死了,男主会又当爹又当妈编谎话安慰女儿;帮老爷爷搬家,男主会很强迫的要摆放,并很在意物件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后来发现丢失的项链还要还回去;女主怀孕不敢跟男主说,男主用跳桥逼着女主说;打月台未果,男主当即没有考虑就说成家结婚;为了能忘怀狗狗死去,男主擅自决定约旅馆,女主不想去他还执意要去;路上女主谈起遇到前男友,男主责怪女主,女主认错了也不妥协;在医院和女主吵架,被带出后仍然追进来不依不饶;而最后,女主明确说了不爱了,但男主仍然不放弃。每一幕男主都表现出不达目的不罢休,刻板固执,不允许有变更,看似有责任感实则是过分要求秩序严格和完美,缺少灵活性、开放性和效率的特征。每一幕的行为都不是他主动思考过后产生的,而是他本能的反应,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影片虽结束,但人格障碍的后遗症没有结束,对于这两个人,是否离婚,是否再婚都不重要,因为后面的故事在他们儿时就已经注定。最可悲的还在后面,屏幕上过往的照片闪现,定格在最后一张的是他们的女儿——下一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这不就是部“青少年教育反面教材”的电影吗。结了婚,男的酒晕子,女的神经质,然后组成了一个不省油的家。
她说“我要和你离婚”,他气得一怒之下把婚戒拔下扔掉。然后上车,车刚开,他又急得连车都没叫停,就跳下车去,跑到草丛里慌慌张张的找刚刚扔掉的戒指。他那么爱她,爱得像烟花一样热烈,还是会被黑夜无情吞噬。
感想是 不是婚姻和时间杀死了爱情,糟糕的生活是由糟糕的自己造成的,这个女人个性又boring又bored,狗也养不好,女儿也更喜欢爸爸,让这样的人持久爱一个人太勉强了。但是这个男人~fun、talented、sensitive、crazy(in a good way)不能再好了~
这是一部表演至上的电影,故事的张力几乎完全来自两位文青的表演。这种电影不在于主题如何,重点在于角色内心的深层次的挖掘能否和观众取得共鸣,爱情从最初恋爱时的美好到婚姻围城中美好的逐渐破碎。如果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这类电影就是电影和观众双方找共鸣的事,要么爱它,要么无动于衷。★★★★
你爱我 这真好,我们怎么了 我不知道。
别再弹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老调了吧。婚姻从来不是爱情的坟墓,不懂爱的你自己,不懂爱的TA,不懂爱的两个人才是爱情的坟墓。
愛情會模糊兩個人的距離,妥協犧牲都是心甘情願。但生活,只會放大倆人的差距,讓一段關係失去控制。我不怪她現實,她要的是安穩,她憧憬的是這個男人的將來;我也不怪他浮躁,他要的是激情,他懷念的是這個女人的過去。成功的婚姻,就是在愛情和生活之間保持平衡,讓兩個人始終處於一個可追及的距離。
想分手吗 那就看这部电影 想结婚吗 那必看这部电影 想离婚吗 那还是要看这部电影
不可遏止地觉得像大学生拍的DV。女主角真是一个毫不讨喜的长相而且微驼背。整部片不过是要说走向婚姻的爱情终要面对充满争执猜疑的感情拉锯战,普通的切入点,普通的表现手法,作为一个对感情抱持悲观态度的人,觉得生而为人已经足够多除却爱情之外的苦,更不需要这一部片告诉我们婚姻令人多心灰意冷
有爱两个人就能在一起?喔,宝贝,爱不等同于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十三岁破处生娃前有二十个以上的性伴侣是要付出代价的...anyway...无论是纯淫少女还是劳碌妇女米歇尔都很到位
Dean年轻时做搬运工,帮退伍老海军搬家时,他在那间窄窄的老年公寓里耐心地一一摆好老人的物件,并一一告诉老人物件的摆位。老人很感动,我也很感动。Dean是那种有爱的文艺青年,用心在感受生活。但文艺青年过婚姻生活往往是失败的。现世婚姻中衡量你是否幸福,不在于你的心多有爱,而是别的。
婚姻与爱情真他妈是一对死敌啊!爱是理想主义,可以不顾后果,一路疯狂。婚姻则要慢慢收拾这个疯狂之后的烂摊子。导演有意用前后两条故事线对婚姻与爱情加以对比,有些生活流,有些碎片化,一个无奈的故事。
哭点是狗死了
猜疑,埋怨,争吵...这段爱情的破碎其实是源于女人的不甘心和男人心底的自卑。
①一见钟情最不靠谱②得过且过的浪漫主义者和志向远大的现实主义者凑一块儿就是杯具,甭管恋得多火热婚姻归于平淡南辕北辙照样崩盘③婚前带套同居两年很有必要,磨合不好各滚各蛋,成了三人行再离扯成两瓣的就是孩子的小心灵④不是所有影片都适合大量性描写,除了旅馆那段悲伤的性交,其它都很破坏美感
喜欢这个片子大概是因为他暗合了我对婚姻这回事所持的悲观态度,里面大大小小的摩擦都很真实,其实分手什么的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种彼此都试图挽回,却又都无能为力的茫然。
"you & me……“预告片很似《Once》,影片则是一出让人压抑揪心的精致小品。裸露戏份并不会很多,也不完全很有必要出现。节奏虽混乱但不会让人感觉任何不适;场景不断的在回忆与现实中切换,展现爱情的美好与丑陋,展现甜蜜与挣扎。打动我的画面很多,尤以结尾更甚……★★★★
爱之尽头,不堪回首。
爱情是转瞬即逝的烟火,婚姻是落地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