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影片开头的漫才表演,再想到电影名“坏孩子的天空”,说是北野武的自传可能也不算过分。
「坏」这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到底什么是坏?
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总能听到老师同学的一些评价用词,最多的就是TA是个一个好/坏学生。
好学生的表象多半是成绩好,守纪律,基本再无其他;坏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成绩差,其次是不守纪律比如上课睡觉、逃课、打架、早恋、拉帮结派……
用现有的校园(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坏可以被理解成脱离了社会主流发展轨道的行为,坏是一种离经叛道。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坏是不受欢迎的,坏像一种传染病,「别被xxx带坏了」总是是一句不过时的预防青春期伤病的流行口号。
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影片的两位男主就是妥妥的「坏」。在一所全校只有一个人能考上公立大学的差校里面,小马和信治不仅不好好上课,恶搞老师还到处霸凌别人,抢劫收钱。
北野武本人则「坏」得没有那么明显,中学时期正常读书,之后考上日本名牌大学,再往后发展,按照他母亲的设想,则是毕业后考入体制,过上平稳的一生。
而就在大学读到一半时,北野武开始「坏」了。他在《北野武的小酒馆》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我大致记得他说自己在走传统之路和选择漫才之间来回挣扎,直到一天晚上,他下定决心选择辍学做漫才,彻底违背母亲的意愿。他说自己仿佛死了一回,只有这样彻底死过之后,才是他自己。
后面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北野武做了几年漫才崭露头角,之后再接触到电影,最后北野武「坏」得成功了。
《坏孩子的天空》这部电影,则没有去展现小马和信治的成功,恰恰相反,他们各自失败了。小马混黑社会最后反被砍,信治有望冲击拳击冠军,却半路吃禁药退出。这是北野武特别狡猾的地方,整部影片在开头将两位男主的叛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社会主流视角来看)这样的人会有什么「出息」;到后面又展现他们两个各自逐梦,让观众对他们看似触手可及的成功抱有越来越大的期许。就在这时,画风一转,小马和信治都失败了,包括那名在咖啡店求爱的平平无奇的同学最后都因为开出租车疲劳驾驶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从几个角色失败的表面来看,北野武好像在说这么一个道理:坏孩子就是没出息的,读书读不好就只能出来开长时间出租车开到出车祸,要么像混混一样无所事事,游来荡去。
但是信志和小马的对话,又恰好表明了北野武的对「坏」的立场和态度——
信治:“我们是不是完蛋了。”
小马:“混蛋,我们才刚刚开始呢。”
信治的问题或许恰好体现了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小马的回答又恰恰打破了主流价值观的逻辑:所谓的「坏」孩子也可以重新来过。
从对信志、小马、开出租车的同学以及做漫才的两位同学的群像展示来看,北野武对「坏」孩子的包容度自然是高的。在这里借电影多问一句,问社会能给到「坏」孩子容错空间有多大?再往深里问:人能过上各种可能性生活的概率有多高?以及坏孩子本身的自省能力和突破局限的潜力到底几何?(北野武自己就是潜力无限的坏孩子代表,从泛滥一时的漫才中脱颖而出,到后续成功转型成导演,同时多栖发展于音乐、绘画……电影中也有两位「坏」同学最后成功成为漫才,恰似北野武原型。)
其实,好孩子也好,坏孩子也罢,终有一天他们会到需要打扮成大人模样的年纪,来到容错率几乎为零,竞争残酷度无限上升的成人世界,青春时期的好与坏最终不过是人生必经的一个注脚。
而且大部分的我们既不会是小马,也不会是信治,更多的会是那个开出租车的同学。
或许,将这部电影置于好坏两词之下来讨论,本身是我狭隘了。然而,把北野武本身作为一个叛逆的精神符号来看时,他镜头底下的坏孩子却又如此吸引我,仿佛给予我一种力量亦或帮我消解了一部分对社会愚昧教条的不满情绪。
或许,我本身又有点鸡贼,总想着在不犯法不侵害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将自己试探人生多种可能性和冲破落后主流思想边界的阈值拉到最大。从被迫反抗转向自觉性反抗,直到实现真正的彻底。
前几年和同学一起在回家路上聊天,他说可惜没成为职业电竞选手,否则现在可能年入千万。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都热爱打游戏。
此刻,希望同事的初中生侄子即使在不被家人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即使玩电竞依旧被理解成「玩物丧志」的时代下,也能坚持去追求自己想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的梦想。
我徘徊于屋顶,那里马小军的日子阳光灿烂。我在新街口看到过去,拎着啤酒瓶身着海魂衫的青年仍在那里,不曾老去。我在牯岭街兜兜转转,脸上模仿着小四冷漠的神情却发现世界运转一如往常。
“他多想回到童年,回去那充满隐喻与神秘的起始岁月。”
特吕弗说,安托万就是曾经的自己。孩子那充满疑问的眼神向这个世界发出无声的嘶吼。为什么大人要撒谎?为什么妈妈不再只和爸爸一个人亲吻?为什么老师永远青红皂白不辨?为什么自己珍重的朋友却是大人口中的“坏孩子”?终于有一天,孩子不再疑惑,他变得孤僻,冷漠,麻木。他所有的情怀被压抑被隐藏起来。杨德昌谈起拍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动机,“我只想回溯那段历史,那些与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不一样的历史。”姜文的《鬼子来了》也有这一层表达。看似穿越,实则是像现实主义所有导演的立意一样,用影像这把手术刀剖开社会的心脏,将赤裸裸的真相呈现给所有至今仍存有疑惑的大脑。还原一段灰暗而错乱的历史,它不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那么幸福,也不是国之殇家难忘。它只是我们的青春,或者热血,或者忧伤。家族使命、师长期望、社会变革的力量,这些名词如此令“坏孩子”生厌。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抑或对抗。
“对生活最好的反抗就是,好好活着。”
《阿尔法狗》中的一群年轻人恰是生命中不同时间段落的载体。沉迷于派对、泡妞等等宣泄欲望活动中的主人公们空虚无法自拔。就像所有公路电影的开始,一群嬉皮士开着父母的名车去寻找新鲜与刺激。却在途中与他人发生口角,冲动惊恐之下开枪杀了人。目睹这一切的小正太从当初羡慕这一群欲望动物到最后对未来充满不可知的恐惧。孩子们很天使,他们一厢情愿的相信这世界只有一种感觉叫做“愉快”。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发现远离了这种感觉,当再次接近的时候,也许也接近了天堂。所有在孩提时给予我们知识的个体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混淆我们的视听,我们看到的真相,他们会说那是假的。我们听到的诺言,他们未曾履行过。他们会说,小孩别问太多。这就像哽咽在喉的鱼刺一般,从未消失,但异物感总是存在。事实上,这根鱼刺一直扎着他们的喉咙,只是被软化了,没有谁真正解决。就如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那个被小四杀死的女孩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一样“原来你跟他们一样,只是想改变我,我告诉你,我是不可能被改变的!这个世界也不可能被你改变!”于是小四用匕首杀死了她。她毁灭了一个纯美理想主义者的幻想,如同妄图毁灭他。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也有这种戏剧设计。俊美的少年发现与自己灵魂相通、惺惺相惜的网友居然是每天欺负自己无恶不作的少年暴力狂,幻想崩塌的一瞬间,少年在混乱之中结束了这个始作俑者的生命。
“我不再彷徨,因为从此我将真正自由。”
芒草划过脊背的痛楚都不足以形容青春真正的残酷。那些孩子们中的其中一部分早晚会成为他们曾经最鄙视最深恶痛绝的行尸走肉。十七岁时看透一些,却还未经历一些,那时会说,多希望成为那些人的日子不要太快到来。而还是有些成年人,固执的向“游戏规则”发问,结果有些人媚俗媚权了,有些人仍然在呼喊着无权者的真正权力。那些曾经的和现在以及未来的坏孩子们,其实你们与那些好孩子仰望的是同一片蔚蓝的天空啊。
“真理属于人类,谬论属于时代。”
相比北野武出名的《菊次郎的夏天》《座头市》《大佬》,这算是比较早期的电影,也在夺得金狮奖的《花火》之前。开始看觉得是很闷的电影,这或许也是他的风格吧。两个说相声的小伙开场,接着是两个不务学业的坏学生,还有一位早熟的学生,整部电影基本上围绕他们五个人展开,信治的戏份可多一些,瘦弱、迷惘的无所适从,跟着阿胜翘课、敲诈学生、坐饮料店、看成人影片,肆无忌惮的消耗自己的青春,接着又跟阿胜去学拳击,而当阿胜退出时,他又觉得没意思,这之前阿胜就像他的人生领路人一样,只是把他领到拳击馆就噶然而至,而他在迷惘中刚好‘幸运‘的碰到了小林这样一位的新的领路人,让他在一条本可以走下去的道路上倒在半途,信治整个人把青春的迷惘诠释的淋漓尽致,从他身上我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些自己的影子,似乎有同样的经历吧。(题外话:饰演信治的是安藤政信,他在《梅兰芳》中饰演田中隆一,绝对帅锅一枚),再说阿胜,一副桀骜不驯、叛逆的样子,似乎对一切都没有耐心,做为信治的第一个’良师益友‘他选择的路同样没有走好,信治的失败似乎可以归咎是小林的教唆,但阿胜的路是自己走的。阿胜诠释了青春的叛逆.还有早熟的男孩爱上咖啡店的幸子,应该是一种纯洁的爱,且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结局很悲惨,男孩应该是疲劳驾驶出租车除了车祸,这似乎是对当时日本社会背景的一种写照吧。最后还有拿两个说相声的男孩,似乎只有他们是一路顺风顺水走来,他们从喜欢相声,课余时间刻苦排练,走到坐满人的剧场中演出,影片以他们成功演出开始,又以他们成功演出结束。一直莫名北野武要以此表达什么,是青春要赶紧走好每一步?我想是影片中拳击馆会长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職業拳手 最好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想长大,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但当初我们真的控制好自己了吗?影片中唯唯诺诺的两个相声爱好者最后获得了成功,现在中是不是有着同样的事情,平时在班上不起眼的人物,现在都牛逼的不得了,那些当年咋咋忽忽的人物却销声匿迹了。或许青春是一种假象,它好比一堆碳元素,搞好的就是颗钻石,搞不好就是个石墨。
看北野武很奇怪,你会在里面看到一个与你的认知完全不同的日本,你会看到所有电影里都有北野武自己的影子,甚至你会看到里面的角色中,总有一个是你,可能不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人,也许只是那个内心敏感的腼腆角色,永远珍藏着破碎的瓷娃娃,那就是全部的青春啊。
最初只是关注残酷青春类型的电影,却被影片中的配乐吸引...
我们一切为了适应生活而发生的变化,都是负面的,但我们又不能总像电影里那样告诉自己一切都只是开始,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
北野武善于表达一种偏激的、裹挟着恶意的真实,温柔但不敦厚,冷静但不客观。
人生的轨迹就好像原来就设定好了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又都一样我们不知道走向,但它确实是已经设定好了的,不要抱有什么希望,希望这种东西是最没用的,只有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才能一直在这条轨迹上飞翔,不然就OUT了。
从操场上两人自行车开始,从操场上两人自行车结束,青春是一道轮回。“你认为我们完蛋了么?哪里,才刚刚开始”。没有爱情,如果有的话,也只是那蜻蜓点水带过,两个男孩子的青春岁月,抽烟喝酒拳击混社会,那些年过去,一切都没有改变,静待新的开始。北野武用他电影讲述了一段残酷灰色属于大家的过往
只有看过《坏孩子的天空》之后,你才明白北野武为什么会相中《小武》和贾樟柯。在进入社会之前,确切地说,在拥有一份职业之前,孩子都是一样的。北野武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他熟悉的“漫才”形式讽刺了教育,同时也质疑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世俗道德观。两个从课堂逃到室外的“坏孩子”既是教育系统里的破坏者也是艺术舞台上立法者:他们在无视秩序的前提下又强调着秩序。在北野武看来,教育的利弊显而易见。坏的一面是,规范夺走了人的天性和可能性;好的一面是,规训又令人免于走入歧途。在比学校大无数倍的修罗场里,所有行业都教你在规则之内犯规,不适应的人只能被淘汰出局。命运如题,课堂上的孩子们迷茫而无解。谁不向往自由的操场?谁不期待自己的故事有个不一样的结局?因此正如同年的《猜火车》一样,最终这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
有时候觉得青春的意义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尝试和荒废,而这又往往会让你发现,青春,或者生命,最终是一场徒劳。你越晚发现这个越好。你收获了这些与没有收获到底会有什么两样呢,活过与没有活过到底会有什么两样呢。
前半段出奇精彩,孩子虽坏但形象鲜活,象可惜在两人人生走向岔路口之后,故事显得不再那么有力,电影真正精彩的是镜头:叛逆的青春故事和冷静的镜头语言看似不是合理的组合,不过北野武做的恰到好处,大量的重复和符号处理、多次闪前剪辑制造了精妙的幽默感,配乐经典也是不必多提了。
Theme这感觉!~…想起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一点也不久石让,反而更教授!~…安藤征信好看库仑定律
青春就是一场彻底的失败。没有北野武出场的坏孩子天空,因为偶然而决定下来的道路,因为偶然而到达的高峰,因为自负而许下的诺言,却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两个主角,一个次主角共同的失败命运,以及多年之后仍能在操场上回归初始的、千帆已过的淡然之心,力荐。配乐方面佳,拳击背景亦佳,故此评价再升。
北野武的叙事效率奇高,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人物塑造得真切可亲,引人共情。着重运用了重复的元素和场景(如瓷娃娃、操场、天台、咖啡馆、双口相声舞台、一人骑车一人跑步的体能训练路线等),还有间或插入的另一组年轻少年的练拳片段,与形成闭环的首尾一道彰显出了宿命轮转的世态常情。久石让的配乐与北野武冷酷中的温情完美契合。无论是坏孩子还是好孩子的青春,都免不了残酷与幻灭,无论是拳击、黑道还是正经服务业,成功圆梦终是稀罕事,三人分别败于冲动鲁莽、经不住诱惑轻信佞友和过于老实顺服这些常人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好在结尾依旧留下了一点点希望与憧憬:“-你觉得我们完蛋了吗?-胡说八道,我们还没开始呢。”(9.0/10)
没有想象中的好,一段叛逆青春却有点不痛不痒,不温不火。虽然明白他想说青春以及失去,但并不深切。最后的结尾说青春才刚刚开始——莫名其妙的,没看出来。
印象最深的也就是久石让的音乐和安藤政信的眼睛。
原声大赞
我就是控制不住的要命喜欢安藤政信
社会推着大家走 一圈又一圈 无论你坚持还是放弃 成功还是失败 美满还是死亡 亦是无法参透。他有他的不幸 我有我的失败 你有你的活该 哪怕曾经你风生水起我天赋满满他娶了梦中情人 人生啊 还真逃不掉冥冥中那所谓的报应。
#重看#配乐泪目,瞬间落入初看时分的情境,这种回忆几乎与青春回想有着相同的感伤质地,残酷又美好,温情又暴烈,也正是北野武的一贯特征;出发于校园,且回归到校园,时间转了个圈,人世间历练一遭,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只是如果当初明白幻灭的痛会这么惨烈,是否还有勇气奔向前方---当然,“一切都刚开始”。
心志:我们是不是完蛋了小马:混蛋,我们才刚刚开始呢
3+偏4。“你觉得我们完蛋了吗?”“胡说八道!我们还没开始呢。”安藤政信那跟班儿样小眼神儿的叫人怎能看着不腐啊==(金子贤有张耀扬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