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的天空]的主要原因,其实并非当年那部与[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均需提前疏通影院下水道以免泪流成河的[鲁冰花],而是想看看有佳作如[小毕的故事]等身的陈坤厚,如何把二十年前的陈旧题材技法,在已然改朝换代至“太超过世代”的现下,翻出合时宜又不落俗的精气神。
大学毕业的郭老师调至乡下小学教美术,发现了茶农少年古阿明超常的美术天赋,然而二人在与当地传统理念与权力机器的冲突中败了阵,郭老师回了城,古阿明没了比赛,直到他的画作获国际大奖,人们才收起原本的鄙夷,只是病入膏肓的阿明已听不到纷涌而至的赞美之声。该片剧情架构与前作基本无异,《鲁冰花》一曲虽改了歌词但仍由曾淑勤演唱,连阿明的得奖画作《茶虫》也一笔一画来了个临摹。对于原作的精髓,陈坤厚基本作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一方面夯实了新作的故事基底,一方面餮了观众的怀旧之意,在此基础上陈坤厚才开始作了不少去芜存菁式的调整。
首先,古阿明的性情较前作更为鲜活生动,而且其原本只有爸爸的残破家庭,增了慈爱的妈妈、阿嬷及小弟阿生,去掉了动辄流泪的姐姐古茶妹,爸爸也远不及前作那般暴戾。阿明的死因不再是原作中的先天性肝病,而成了因感冒而突发的肺病,辞世过程也不再铺排得步步血泪,从而弱化了阿明的凄楚身世,化解了阿明身上先天的悲剧。其次,原作中把阿明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种种矛盾也得到淡化,包括郭老师与校方的对立、古家与林家的鸿沟等,阿明身处的社会关系因此更为真实可信。影像风格及音乐风格也不复原本的哀婉滞重,而以一种轻快的节奏冲淡了原作中稠密得化不开的悲情。如果说老版用的是重墨,新作用的则是淡写,正如陈坤厚自己所言,看老版要带一块手帕,新版只需两张纸巾。如此改动免不了会招来旧式煽情拥趸者的抨击,但以减少观众泪流量为代价,还原一个少年故事本应有的清新面目和真实肌理,从而摒弃了旧版那种刻意煽情的局限,这就是陈坤厚的功力。
然而影片仍有不及前作之处,一是演员表演,无论饰演古阿明的吴浚恺还是饰演郭云天的陈至恺,均没了原作的清新自然,古茶妹一角调整至结尾以妹妹身份出现,表演之造作更是让人万分怀念原作中凭古茶妹拿下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李淑桢。二是影片结尾,为凸显美学教育的议题,影片时间跨度被拉长至十几年之后,试图因此拓展出更为深刻的意蕴,但此举反而破坏了全片的完整性,让人生出狗尾续貂之感。
但说到底,所有关于本片的好处均是在与原作的对比之上来言说的,就其本身而言仍是一部过于简单陈旧的作品,虽然比诸上一部电影[双镖]有所回勇,但仍是丝毫不见新电影运动时期的陈坤厚在[小毕的故事]、[最想念的季节]、[桂花巷]等作品中的锋芒,想来离了吴念真与朱天文的陈坤厚,也就如同一颗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原文刊于《看电影》
青山环抱的丘陵地带,一排排茶树好似海面滚滚的浪涛,巍然屹立的山脊又仿佛风浪中航行的巨轮,这就是古阿明眼中的世界。古阿明——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在《新鲁冰花:孩子的天空》一片中再次勾起我久远的记忆:一个爱画画儿的台湾小男孩的故事。
古阿明这个想象力极强的茶农孩子,被新来的美术老师郭云天所发现,在郭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获得了国际少儿绘画比赛的金奖。古阿明拥有绘画天赋,并能被郭老师相中,得到指导,的确是他的幸运。但他又是不幸的,他的家庭条件太差了。家里没钱,甚至连蜡笔都买不起;家里没背景,只好将参赛资格让给他人;依旧是缺钱,小小的感冒被耽误成严重的病毒性肺炎,最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尽管影片的故事结构比较简单,但主人公那探索自然的童真、热爱生活的童趣和充满想象的童年,不断让观众产生共鸣,勾起对金色时光的回忆和向往。同时,影片也不忘批判成人世界的种种劣迹,这在教务主任与郭云天老师的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务主任教育孩子们每一笔都要严肃地画、认真地画,而郭老师却告诉大家画画儿是一件快乐的事,严肃就画不出来了。教务主任为了自己升职,不顾一切地推荐林议员的儿子参加比赛,却无视水平最高的古阿明,郭老师还为此事对主任大打出手,最终被迫离职,放弃爱情。
媒体在影片中也成了批判对象。古阿明家的茶树受茶虫侵害,产量大减。阿明的父亲找林议员借钱买农药,林议员一毛不拔。可在选举前夕,林议员带着喷药队亲自下乡视察,还专门请来记者拍照。可喷过药的茶树依然有虫,正如阿明的妈妈所说:他只是做给记者看罢了。看来记者和媒体已经沦为某些官员的传声筒了。
许多观众或许会问:古阿明的画为什么更胜一筹呢?影片中,阿明的班主任和郭老师也探讨过这个问题:童趣和想象力来源于哪里。阿明家没钱,但全家人互助互爱、幸福和睦,为他创造了温馨的成长环境。阿明常帮家里做家务、收茶叶、抓茶虫,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拥有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可以说,他的家庭赋予了他绘画天赋和创作条件。可也正是这个家庭,让这朵生命之花如此短暂。
我很羡慕古阿明,曾经自由飞翔在想象的天空。而此刻的我,早已忘记是否有过自由想象的美妙体验。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被迫学习诸多程序化的东西:背古诗,却不知其意;写书法,但不懂其法;画国画,然不问其道。一味按照长辈和字帖所定的标准、步骤,抛弃自己的风格,磨灭固有的个性。不断学习的结果,只提高了“粘贴”和“复制”作品的能力,若谈创作仍束手无策。
进入学前班、小学、中学和大学,哪一科目的学习不是为了目的性极强的考试?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吻合出题人的思路,重复和程序化的作业练习充斥了大半求学时光。
无论是长辈观念还是教育体制,无须再繁文缛节地批判了。我只是在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引导他们张开一次想象的翅膀,去体验一下自由飞翔的思维历程?而不至于在他们成人后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的想象力哪儿去了?是谁偷了我的想象力?
这点要求还不过分吧。
鲁冰花在台语是指的是种在茶树下面的路边花,在看这个电影里并没有提到鲁冰花,再者把《鲁冰花》里的姐姐这个角色给撤了,用死去的阿生和妹妹来替代。在这里怀疑一下导演的用意。
在这个电影里面令人感动是许多温馨的画面。
古阿明的老爸是80年代典型的农民,用暴力来表示对儿子的爱,尊重学校的老师,在需要钱的时候低下自己的头。
他并不是麻木不仁,只是被现实生活所逼,越辛苦越穷,他也在想不透。
这样的农民在很多,比如在对待生育这件事情上,现在很多人都提倡养得起才生,可在农村里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劳动力,读书并不重要,如何更好地生存才是最重要。
所以,他在对待古阿明学画的这件事上,他的底线是以不影响茶园的劳作。
古阿明的妈妈是善良的农村妇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郭云天没有为古阿明争取到参赛的资格,阿明觉得自己被骗了,在土地公庙把蜡笔毁掉,妈妈说了一句话:“郭老师对你那么好,你就不要恨他啦。”原来,恨可以用爱来消解。至于古阿明的奶奶,在农村里知晓前世今生来世的先生嬷。她相信因果,所以她要积善,这就决定她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一个由好人组成的家庭,却过着借贷的拮据生活,这不是上天的惩罚。
这当然就牵扯到政治了,议员弄虚作假,发放高利贷,官官相互利用和勾结。
此时的政治为百姓谋福利只是好听而已,真正肥了是自己的腰包,升的是自己的官。
可我们在影片里看不到农民的咒骂或是愤恨,而是积极地配合议员的虚假,可见政治的虚伪成了一种常态,农民也麻木了。
郭云天和林老师淡淡的情愫是另外一种温馨和浪漫。俩个人一起看星星,满天的星斗照亮年轻的心,却照不透爱情之路。
看到这里,我真的怀念小时候在农村里看到满天的繁星,像水晶灯一样缀在天空,有时真的叫人惊讶叫不出来。俩个人一起漫步在街尾小巷里,一起喝豆腐花,轻淡地诉说周围的一切。
他们没有说出心中的爱,只是郭云天轻轻地说对不起,他们在办公室的拥抱。不是不爱,而是理智让我们只能远距离地相爱。
当然,另外一个画面也很动人,就是他们推着自行车,走到拱桥时,西边的红霞衬着太阳万丈光芒,金色的阳光落入绿色的山路里,此时恋人的心里一定有美好的感觉。
整个影片下来纯朴自然,有许多关于80年代农村的景色,这会让不少在闽南的农村长大的孩子印象深刻。至于古阿明,我倒不想说什么,这个小演员如果再去学习一段时间再来演这个角色会更好。因为片中的人太多的理性,所以结果如人所料地完满,留了一束温情在观众的心中。
因为没看过之前的原版,所以觉得拍的还不错. 因为没有对比嘛.
寫實的令人流淚...那個時代、那種背景、那樣的人..令人鼻酸..
单纯清新
很棒
最后,主角走了。其他的人,都过着童话的结局生活。不过,还是比较喜欢早前的版本。
没有太制作的电影就是感动的电影
又掉记录!原来鲁冰花是有部电影在背后的。关于命运、关于成长、关于孩子、关于未来,能不能就轻易地赌一把?
很感动 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虽然古阿明这娃可爱到让我54了电影许多缺点,但是片子最后半小时还是囧得让我抽搐了。。还有,啊啊啊啊为毛这么天真稚趣的片子我都能看得如此荡漾!
不如小时候看的鲁冰花啊
想起自己小时候画的那些画了。
小主角的小兔门牙。。巨像我那淘气又讨厌的弟弟。。!完了完了···咋个觉得想起我那弟弟都不觉得那么讨厌了啊。。
【2011,10,11】台湾版的地球上的星星吧
心疼古阿明~这孩子是个悲剧,哎~~
台湾味很足,孩子很自然,很多片段都有趣,可是那个悲伤的结局,太难以接受了……
师生情 你怎么去理解?
茶园的风景很美。 对结局不太满意。
有些位確實很童趣很暖心,飾演古阿明的吳浚愷笑起來像夏天的向日葵,為電影加分,但電影本身毫無力度,沒有舊版那份自然流露的感動,表演味太重。
选我~为什么不能选我。 我可以的~
本片屬於老片新拍,相對於舊版刻意渲染古阿明作為天才兒童的悲情色彩,陳坤厚的改編更注重兒童的美術教育與想象力培育的主題。此片刻意取景於福建武夷山,陳坤厚以深厚取景的功力,把遠處倉窮,山稜和近處蜿蜒的茶園一口氣盡收眼底,體現出壯觀大氣的氛圍,構圖穩健而優美,使得每個鏡頭精心設計的攝影作品或者色彩飽滿的圖畫一般,其溫暖的色調轉遞出一股股溫馨的力量,更與故事中繪畫和美術的主題互相呼應。但整體來說,未能做到盡善盡美,比如飾演美術老師的演員雖然長相陽光,親切,但肢體語言,台詞能力都比較僵硬,演員們的互動亦相對不夠自然,使得故事節奏不時被打亂,而年代服裝過於新潮,顯然和和舊式農村的年代感相差甚遠。但陳坤厚的改編切入點依然十分獨到,沒有沿襲舊版刻畫主角的悲慘命運來賺人熱淚,而是以輕快而溫暖人心的方式述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