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又逢清明, 静静的坐在树下, 真想听他讲讲朝鲜的寒夜, 却发现根本没见过他! 1951, 他正年轻! “雄赳赳, 气昂昂, 挺进鸭绿江” 这一去就再无归期! 春去春来, 七十一载, 长眠异国他乡。 我甚至不知道他安葬在何方! 我要抓紧寻找他, 我怕我哪天去世了, 这世界上再没人记得他! 外公啊, 你往西边看啊, 鲜艳的五星之下, 这条路就能回家! 回来吧, 早日回来吧, 回来看看你们守护的家! 回来吧, 早日回来吧, 十几万的忠魂都要回家! 有一天我会老去, 但他们永远正年轻!
抗美援朝,我上学那会,在历史考试里占分不高,最多出道选择题,或者和其他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出道大题,类似的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如果不是互联网的普及,就连1967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我也不知道。其实就算知道也没什么用,大部分的材料很少有普通人的视角,所以这部纪录片和《二十二》一样,让冰冷的知识点变得有温度。
任红举老先兵,当他描述宣布名单,自己跳到高处去看领导手中的名单时,我的脑海中蹦出初出茅庐的少年郎,无知无畏,一腔赤诚的想要报效祖国,导演也在采访中提过,他觉得任红举老人年轻时应该相当跳脱。可是现实总和想象中不一样,战场上刀枪无眼,美丽的姑娘一转眼尸骨无存,只有两根长长的麻花辫提醒同伴,她曾经来过。还有一位我没记住名字的老兵,他举着光秃秃的右手向导演讲述失去的原因,我没办法体会到他肉体上的疼痛,但却能理解梦想破碎的悲伤,只是想保护好自己成为手风琴演奏家的梦想,然后就这么失去了。另一位老兵,我也没记住他的名字,导演在采访时称呼他为姥爷,姥爷是个医务兵,导演说他讲了很久,合计估计有十多个小时,但碍于片长 ,只保留下十几分钟,我对这位老兵的印象是世事无常,本以为只是平常的一次口角,可能最多晚上就会和好,谁知道呢,下一秒,人就没了。姥爷是个医务兵,所以他更痛苦,眼睁睁地朋友离世,自己所学的一切都帮不上忙,镜头里,他双手合十请导演帮忙寻找他的战友,导演后来在采访里提到,其实老人家的战友在烈士园里,只不过名字在石碑的高处,离地面三米远。不过老人家没来得及知道就离开人世,真希望那些神鬼精怪,天庭地狱的传说是真的。
刘素谦老兵让我知道,哪有什么盖世英雄,人老了,开始糊涂了,就连参兵的时间也记不住了,但遇到战友的时候,还会称赞对方,越来越好看了。都是耄耋老人了,可在我眼里,我们还是最初的模样。老人家说,你们来再晚点,我就走了,一语成谶。刘素谦和熊朝瑞两位女兵,在一定程度上补全战争中的女性视角,也不知道哪个大聪明说的战争让女人走开,不好意思,女性走不开,也不会走开!
孙德山老兵自费建立的博物馆,还有无数不知名的私人博物馆,都让我们看到宏观叙事下的芸芸众生,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做没意义,可是不这么做,谁还记得,他们来过?
感谢导演宋坤儒,李牧,制片陈志国愿意出资拍摄这部影片,很抱歉没有去影院支持你们;感谢无数先辈,你们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里。很多人总愿意抓着一命二运三风水这句话,哀叹自己命运不济,但纵观历史,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最好的国家,最好的时代。
我对这场战役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电视剧电影塑造的宏大的战斗场面,或者来自于教科书里黄继光、毛岸英等英雄人物。这个纪录片的讲述者是文艺兵,是卫生员…看完之后对这场战争好像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你现在还拉不拉琴啦” “不拉了” (此时我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拉不动了 镜头一转 是被炸断的手。 147个人,就回来3个 还有一个手榴弹,我们就同归于尽 一个九十多岁的爷爷说,他们都死了,只有我还颤颤巍巍的活着。 我当时就没想着能回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明知赴死也义无反顾啊) 我去丹东纪念馆没找到,去沈阳也没找到他...我答应要带他回来的… (以前去烈士陵园的时候,看到长长的名单,只会感叹这场战争牺牲了好多人,没想过是真的会有人一个一个名字找下去的。) “你跟你自己子女说过这些事吗” “没说过,自己人不相信自己人,哈哈” (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和陪伴啊) 爷爷奶奶们年纪都很大啦,但提起这场战争大部分都是精神满满的,细节记得也都很清楚。 刚开始看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派文艺兵去,后来看到一个记忆不太清楚的奶奶还能完整的唱“雄赳赳气昂昂…”好像就理解了。 这个纪录片拍了四年,看到最后已经有三位被框起来了,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就不朽。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区别于一般对抗美援朝的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一个一个战士,去观察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
作为我个人情感上来讲,最大的冲击就在于这种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和我在年龄上形成了呼应,但同时时代的遥远让我又能通过这种年龄的呼应拉近距离……同样是19岁、20岁的年纪,同样是相同的年轻,在1950年他们正年轻的时候,他们却要走上战场,在最崇高的理想之下面对最残酷的战争。
有一位医务兵回忆道:
曾经有一个伤员,炸的下巴整个都没了,喂饭一个人都坚持不下来,需要几个人轮流喂。
紧接着老兵掩面而泣:
他也有爹娘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其实对于朝鲜战争我可以说是相当熟悉,无论是战争的几个阶段、战役中运用到的战术、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我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我一直以来对军事的热爱中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人。事实上人才是战争的基本单元。
战争中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战士,一个伤亡数字或者是一个纪念碑上的名字,他可能是一个妻子的丈夫、一对父母的孩子,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人的好友……他是一个人,有其作为人的全部价值,他们也有情感,他们也会害怕,被打中了也会疼,也会想家。那个在水磨里逝去的指导员,是否在想着他在山西的妹妹,也在盼望他能平安归来呢?但是在战争之中,人们多半只会以一个名字或者一个数字的形式逝去……
影片开头的一个老兵回忆当时吃饭的场景:
“饭不够他就把自己碗里的扒拉给你”
“我们不是国民党部队啊”
后来有一位医务兵回忆:
“当时敌机来了我就趴在伤兵的身上,但其实并没有用,我一个人怎么可能挡住机关炮呢”
“但是我这是对他的一个安慰,我是医务兵,有义务保护伤员的”
影片不同寻常的点就在这里,即便我们都知道这部影片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追溯历史和记忆,但是在这些记忆中无形的又完成了一种宏大的叙事。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会互相分享?为什么医务兵要趴在伤兵的身上?为什么从来都怕鬼的小战士敢于一个人去搜索?
这都指向了他们共同的身份:中国人民志愿军。
所以说,即便我为他们而感到伤感,但我同时也认为,过多的为他们个人价值逝去而痛心是在侮辱他们。
许多战士都说:我在入朝之后去就没想着能回国。他们在踏出这一步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作为丈夫、妻子、孩子、父亲母亲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志愿军去坚强的战斗。他们失去的是自己作为小我的价值,但是要实现的是一整个大我的价值。或许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失去的东西太过伤痛,而是将其视为功勋与荣耀,向他们表示尊重与敬佩。
正如最后有老人说的:“我不希望有战争,我非常不希望,但是我坚决反对投降。”
1950他们正年轻,2021他们已老去,甚至已逝去。总有人倒下,也总有人站起。总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感谢主创团队和这部纪录片。
就剪辑和框架来说,导演水平尚显不足,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仅算及格,所以只给三星。
几处印象深刻的片段:
1、刘素谦奶奶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然后在片尾名单看到奶奶已经去世了。
2、军医爷爷说有一个战士下巴被打掉了,只剩舌头和牙齿,喂饭很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轮流给他喂饭(没人忍心全程看吧),后来军医爷爷说,“他也是有爹和娘的啊!”然后忍不住掩面哭了出来。
3、任红举侦察兵爷爷在山里遇到受伤的指挥员,他的血已经快流完了,肠子白花花的翻在外面,他求着侦察兵爷爷用枪打死自己,侦察兵爷爷不可能这么做,指挥员就把口袋里的一枚银元递给他,帮忙交给妹妹,并且把自己的名牌信息撕下来留给了侦察兵,然后就睡过去了(死了),侦察兵后来喊人来一起把尸体埋了,还用自己的钢笔在树枝上写上“李振唐”(指挥员的名字),埋在土堆旁,虽然知道没有用,但起码对得起良心。
4、爷爷说一直想把战友的骨骸接回祖国安葬,后来去烈士铭园看,也找不到战友的名字。片尾展示烈士纪念碑,又高又长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镜头向前推进好几秒还是望不到头,当时我就绷不住了,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啊,甚至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在纪念碑上。
5、老兵被问到“回来之后是否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故事?”老兵说,“没说过,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
6、许多老兵爷爷谈起那段往事,有的是沉默,他们很多记不清甚至不记得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回想,也不敢回想。
7、“我们讨厌战争,但绝不投降。”
…
抗美援朝志愿烈士生于战争,死于战争。老兵也一个个逝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年轻一代日渐被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知道未来的脊梁骨还会不会这么坚挺。
总有人会老去,也永远有人正年轻。
如果国家需要,我将投笔从戎。
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些人回来了,另一些则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这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当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的命题在身着军装的老兵口中讲出来时,观众仿佛随他们回到70年前。枪声、炮弹声、飞机的轰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断腿、树皮做的墓碑、两根连着碎肉的麻花辫,这些完完全全地在眼前展现出来,像一幅铺天盖地的画,闻者震竦,见者落泪。
相对于同期其他电影,《1950》纪录片的形式在大荧幕上并不算优势。但导演正是借由纪录片平实朴素的特性,让老兵与观众如同面对面对话般,将战争中的哀伤、血泪和光荣尽数传达。当他们在荧屏那一端落泪、微笑、回忆或只是停滞,荧幕这一侧,观众也同样感同身受。
影片中间,87岁的任红举给战友汤重稀打电话,说的第一句话是:
“重稀啊,你手风琴还拉不拉了?“
“不拉了,拉不动了。“
“你也变成老头子了,我也变成老头子了。“
下一段,影片切到汤重稀,他举着一只被炸断的手,说,一颗炮弹夺去了我的右手,也夺去了我当手风琴演奏家的美梦。他家里的书架上摆了满满的《发表歌曲汇集》,但他已经再不能演奏了。影片的残酷就在于此,当观众沉浸在战友重逢的喜悦中时,猝不及防地将事实摆在所有人面前,让观众看到剥去了外衣的、赤裸的战争:它让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太多。
这些回忆对或许只是历史书上的注脚。宋导说,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不愿意投降。”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