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然后整个娱乐圈惊动了,好多明星自发微博上安利了这部片子。带动了一批人去影院支持,同时排片也从一开始的1%不到上升到了10%左右。网络上对于这部文艺片一片称赞。实际上真有那么好么?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影院。
在讲述这部片子感想的时候,最让我感慨的是,影院里第一幕并不是故事的开篇,而且一段张艺谋导演缅怀和感谢本片已故导演吴天明导演的镜头,以及片尾一堆著名导演的联合推荐条目,才明白吴天明真正是一个一生奉献给艺术,培养年轻导演们的好导演。
再讲讲这个故事,《百鸟朝凤》其实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它讲的是在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陶泽如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天明接受了唢呐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办丧事吹唢呐这个通俗渐渐被时代而淘汰,焦三爷也声明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百鸟朝凤》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间艺术,是一代唢呐艺术大师渐渐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继承的那一代无力发扬光大的无力感。如果说前半段关于传承教学节奏画面明快,那后半段则处处透漏着这个传统文化艺术式微,被人取代被人放弃的压抑。“百鸟朝凤”这首曲子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师傅生前重病时交代徒弟天明的也只是只需吹四台便可。然而讽刺的是,最后再焦师傅墓前也只剩天明一个人在坚持用唢呐吹奏送最后一程,因为唢呐班也仅仅只剩下天明一个人了。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师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让人唏嘘又伤感。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绝望,导演还留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省领导亲自登门希望天明带着唢呐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这个民间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包括我在内的那天在场的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我想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和内容,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太多传统艺术已失传,甚至在失传的边缘。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我中华文明5000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结晶和艺术结晶。正如呼吁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一样,好的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观赏,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PS:看了剧照,原来片子本身还有另一个结尾,是唢呐班的人都在焦师傅墓前一起最后吹奏一次唢呐啊,其实处于私心更喜欢这个结局,不至于那么心塞,哎。。。
本来没想对这电影发表什么看法,觉得也就是个还可以的片子。但最近看到好多吐槽文,把这片子贬得一文不值,无一是处,从镜头到题材到手法都批了个遍,至于吗?我就老老实实把我的观感和看法写一写。
两个星期以前就想去看个电影,但是没发现很合适的,那时候完全没听说过百鸟朝凤,美国队长又不是我喜欢的阳光俊朗那款。后来看到方励下跪的新闻才知道这个片子,也没看下跪具体情况,有点好奇,打算订票,但当时发现排片量少,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场次。直到上个周末吧,看到有下午场,才订了票。大理这边看电影的人不多,平时大部分都不到1/5,很多时候包括我们都只有十来个人。这次进影院一看,上座率大概有一半,很难得了。
我对唢呐既无兴趣,也无反感,所以抱着很平静普通的心情看的。看片子的整个过程还是很入戏的,前半部分拍得很美,尤其是小演员的表演非常生动,不是小大人那种伶俐,而是灵气满满,表情眼神都很到位。成年以后的部分,不如前面好,处理得比较俗套,批评的很多缺点都存在。但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师傅的先冷后热、然后到醉酒那一幕的掏心窝子,变化循序渐进,很自然;成年以后的天鸣感情一直比较克制,并没有大喜大悲,这个分寸把握得很好。蓝玉的生活等等一笔带过,没有牵出什么狗血爱情故事,全片没有无用的桥段,合得上“朴实真诚”这个词。你要是说贩卖情怀,那我觉得《老炮儿》的毛病比它多多了,情节拖沓得要命,两个一看就出戏的面瘫小鲜肉和一个过气且演技平平的女演员,全靠冯小刚一个人把片子撑起来,就这样还有八点几分呢。《老炮儿》拍得是比这部片子高级多了,可也是一堆高级材料被浪费了的感觉。
下跪,跟电影本身,是两码事。从我买票这个过程来看,我还是能理解方励的这个异乎寻常的举动——此举非常惨烈,没有人格尊严,五十多岁的人了,不会不明白。但是,院线几乎不给排片,能怎么办?这个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大家终于开始关注了,排片量终于增加了,票房上去了,也让很多人还没看就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反感,这也很正常。但是,这只是方的个人行为,他有这个自由;你看不看是你的自由,说“道德绑架”有点扣帽子了,你自己不把手伸过去他能绑架你?动不动就绑架了,是不是有点迫害妄想?不看不就得了。说“卖惨”也有点过,在他下跪之前是真的惨——不是票房惨,而是排片,我看到有好些豆友和朋友表示,他们之前就想看,但是很多影院就没有这个片,其他影院一天只有一场,还是工作时间。——把“惨”等同于“卖惨”,是不是有点刻薄?
吐槽得厉害的那几点,最多的就是“三观不正”,“直男癌”,“作,煽情”。
说三观的,人家本来就是拍的那个年代那个山村环境,表现的自然也是那个时候的三观。电影里的三观,是一种对时代的客观反映,要批判也只能是批判那个时代,据此认定电影不好,合理吗?用“直男癌”等等去评价它“过时”,合适吗?你这才是超时。
“作”现在真是万金油了,可以安到任何事物头上。整个片子算得上煽情的也就两三处吧。酒后吐真言那段我觉得不过分,然后吹唢呐咳血,前面早有铺垫,他肺病多年了,咳血不很正常?用力吹唢呐,把血咳进去了,就那么奇怪吗?一个“作”的大帽子pia地就扣过去了?人家又不是抱着唢呐跳了河或者说上吊了留下一纸遗书说“唢呐亡了我也不想活了”之类,何作之有?那《霸王别姬》里边,程蝶衣吧还是谁,头上顶着水盆在雪地里站了一天一夜,全身都快结冰了,愣是没冻死,不是更作?(我喜欢霸王别姬哈,纯粹打比方)
还有几个吐槽的点儿,我看完全就是自相矛盾。先说,电影对唢呐的表现力太不够,从头到尾没有上一出完整的百鸟朝凤。又加上一说,唢呐这种东西传不下去就不传呗。可是这些人到底有认真看吗?导演难道这点都不懂吗?他找不到百鸟朝凤的曲子吗?这就是他的用心所在:他根本没有浮于表面,没有刻意去强调唢呐这个东西,给它来个精美的全身特写之类。从头到尾,他的重点就是通过师傅的举动来刻画唢呐匠的精神:不畏权贵,刻苦钻研,德艺并重。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紧扣着这个主题来的。这精神很过时?所有的事业和技艺不都需要吗?今天有篇热门文章写得挺好,但是我觉得跟百鸟朝凤的点儿对不上,导演本来就不是强调某种具体的技艺,而是那个行当的匠人精神。
最重要的,导演根本没有强迫人家吐血也要传承下去,主角天鸣在西安看到了伙伴们的情况,然后回去在师傅坟前吹了一曲,师傅笑了笑转身走了。这明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师傅带走了自己的执着也带走了一个时代,而按片中的情况,根本没人吹了,天鸣很可能就这一曲终了,结束了自己的唢呐班。证据根本不成立,就非把人家往牌坊上推,认定导演是个直男癌了?到底是谁绑架谁啊?
我看了下吴天明资料,39年生的,就感觉这电影很像一个老农民,有点格格不入,做事方法有点老土,但是,仍然能看出来他内心真实的感情。起码,它在某些方面触动了我,让我一个对唢呐完全无感的人,对这一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我身边也有叔叔伯伯辈的人,在结束以后久久望着屏幕不愿离场。世界上很少有任何一句台词、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都经典的电影,不管你拿啥理论去分析它哪哪儿烂吧,它就是以某种你不能理解的方式,打动了相当一部分人。导演就是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比那些靠鲜肉靠彩蛋靠各种梗来博眼球的片子有诚意多了。在我看来,这是个中等偏上的片子,我给7.8分。豆瓣的评分现在偏高了些,我觉得最后应该会回到7.5左右,也比较公正。但是你打个两星,4分,跟《恶棍天使》一个档次,绝对是不公平的,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给你扣上“矫枉过正、逆反、双重标准”的帽子?
批评是最能满足人的表达欲、满足卖萌抖机灵吐槽等等心理的方式,批判性的东西很容易出彩,适当而优雅地赞美却容易被忽视,这就是段子手为什么大都以吐槽而闻名的原因。
最后很想用料理鼠王里的一段话:”评论家的工作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小,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地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对它的批评有意义得多”。
所以,为了批评而批评就更加没有意义了。
对于《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来说,最大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和传统文化的落寞这个电影所展现的主题。制片人方励那一跪将一部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文艺片推向了话题顶端,将这部影片推向大众视野。而传统文化的流失,更让大众从心理上多了一分愧疚和心理上的责任。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有了以上两个元素基本上可以预见它的成功了。
然而回到电影本身,这真的是一部好作品吗?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一代唢呐班主,挑选接班人并传师授艺过程。电影下半段主要讲述随着时间的逝去,老一代唢呐艺人将自己的班主之位让给了徒弟之后,由于时代的更替,新潮的思想以及新潮的食物开始大量涌入农村,唢呐艺术慢慢的落寞的一个过程。
整个电影以唢呐中心,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其实忽略了唢呐艺术这个重要的道具。这部电影本身的立意在于对唢呐艺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所表现的哀叹,然而在电影中对于唢呐这门艺术的介绍却少之又少。看完电影的我对于唢呐还是没有任何了解,更没有爱上唢呐这门艺术,或者可以说是一点想了解的念头或者兴趣都没有。那既然这门传统艺术如果没有一点魅力的话,我们又为何叹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呢?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问题,它的剧情更多的只阐述了一件文化流失这件事情,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对于文化的介绍。电影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出现了三个词语,一个是“四台”,一个是“八台”,还有一个是“百鸟朝凤”。“四台”和“八台”以前没听过这个词,看完电影对这两个词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好像大概指的是唢呐演奏的规模,具体怎么分电影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但我自己理解的是所用的乐器的数量,好像还看到了鼓。而“百鸟朝凤”以前就听说过,是一个很有名的唢呐曲子,演奏百鸟朝凤需要的乐器数量是最多的。电影中多次强调百鸟朝凤这个曲子,可以说是几乎从电影的开头到结尾一直在强调,然而电影看到最后我连一首完整的百鸟朝凤都没有听到过。更可笑的是,在那次葬礼上,第一次正式演奏百鸟朝凤时,竟然乱入了其他的音乐作为BGM!!!电影中对于唢呐的细节描写,我有印象的只有一处。就是焦三爷在教两个小徒弟吹唢呐时,有个镜头给了手部特写,一只手在唢呐上跳动,背景音乐响起。有这个细节很好,但是处理在我看来不够完美,镜头太不稳定一直在晃,让该有的意境没有表达出来。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其实这部电影的制作本身就很粗糙。无论是天鸣带着游家班和西洋乐队斗乐还是打架的镜头都让人不忍直视。西洋乐队的演奏已经不能用业余来形容,简直就是大街上随便拉来表演的吧。还有打架的镜头,为什么一打架就流鼻血,连焦师傅在徒弟肩膀上踢了一脚也能流鼻血,我真的是服了。
演员上,老艺术家焦三爷是唯一一个撑起来的角色。焦三爷的气场,以及对艺术的坚持(对百鸟朝凤是否应该演奏的坚持以及唢呐演奏程序的坚持)都让人动容,让人值得尊敬。电影中两位小演员的表演完成度很高,也很不错。但是长大后的游天鸣,首先旁白的台词真的太尴尬。况且这个旁白贯穿整个电影,真的好好去练练台词吧。演技也一般,内心戏还不如小时候的小演员,长大了就一直一副清汤挂面的表情,让人无语。至于其他的角色,师母还可以,其余的基本上看起来都像是临时演员演的。
总的来说,在我心里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它更多的只是提出了传统文化流失这个问题,却没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至于给三星,完全是因为这个题材。
顺便,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叫《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从一定程度上也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但是它也不光讲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亲情,还有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以及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皮影戏这个传统文化的戏份也不多,但是当我看到爷爷亲手制作皮影戏时,我还是感受到了皮影戏的美。电影以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推荐大家观看。
復葬之儀來之已久,墨子在《節葬》篇中曾提及南蠻者“薄朽肉,厚葬骨”之神秘番俗,如今閩粵之地的客家人仍留有“撿金”舊習:初葬不起墳塋,見土色黑濕,遺骸將靡,長子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並用山茶油拭擦幹淨。擇吉日,再厚葬骨于金盎瓦盞中。禮畢,先人在狀若圈椅的墓地里安穩睡了,撿骨的兒子被宣佈成人,乃成孝子。
从没有一部影片的首映礼如《百鸟朝凤》的这般热闹风光的像一场葬礼。
七点,偌大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电影人,从东南西北冒着下班堵车高峰期的危险齐齐赶到电影学院,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领导发言时间中,从来没有这么耐心肃穆过。从秦地赶来的唢呐班子,在狭小的标准放映厅中吹起震耳欲聋的唢呐;名人,电影局领导轮番上台講話,女儿哽咽着回忆父亲生时的音容笑貌,外国友人马丁·斯科塞斯称赞他为“中国电影的伟人”,三代影人罕見的齊聚一堂,两年前也是这样排隊致敬感謝談感想;此等陣仗,就如兩年前追思會的重現,今日,中國電影人集體為吳天明排演了一次陌生的復葬。
<图片10>
很难相信那个当年拍出了精致又上乘《变脸》的吴天明导演拍了一部这么潦草的《百鸟朝凤》,同是讲述传统技艺传承的故事,《百鸟朝凤》的剧本、表演和视听语言几乎全是不合格的。《百鸟朝凤》在剧本上尚未完成从文学化向口语化的彻底转型,拗口又不合实际的台词把儿童演员折磨的完全失去了儿童的纯真和自然,变向地暴露了小演员从未真正意义上体验过农村生活的真相。毫无灵气的摄影无疑完全地暴露甚至放大了演员和剧作的问题,穿帮镜头和声画不匹配多到不可尽数,整体节奏散乱不堪。《百鸟朝凤》在技术层面上生涩的像是出自外行新手,内核却腐朽如央视的公益广告。二十年里,吴天明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竟然让他完全失丧了一个导演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直觉?
(插播一句:某种意义上《百鸟朝凤》里面这些糟糕的画面有可能并不是因为导演失去审美直觉造成的,而更有可能是这辈使胶片使惯了,对正片高饱和度色彩有莫名崇拜的导演根本无法适应数码设备与打光方式造成的。数码时代在高感光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以后,画面更讲究讲究的是色彩的平衡与搭配,趋近二维化的设计感会让人感到愉悦,但是走到极端就会成为广告的平光糖水风格,而胶片对出挑的颜色识别性更高,但是颗粒会缓解柔和饱和度过高的问题,对于胶片摄影师来说,能通过打光还原颜色的饱和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数码时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后期调色拉饱和度解决。数码调色真是一门大学问。)
<图片6>
戴锦华曾用诗意又苍凉的“斜塔”一词来形容第四代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姿态:"他们所选取、所站立的斜塔,一端连接着大地,一端指向天空。与其说他们成功地逃离了社会现实的土地,不如说现实仍是他们唯一的、尽管不甚牢靠的支点。与其说他们是要奔向艺术的天空,不如说那只是一条并不通向哪里的道路。”与他们靠拍样板戏扬声立名的前辈一样,第四代导演也是时代的产儿,这与第六代及之后的真正具有自我表达的导演完全不同——无论如何逃脱样板艺术的桎梏与美学,鼓吹人本主义的解放,他们的命运仍是时代所决定,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结果只是讲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隐藏在个人风格与对新语言的追求下,一旦美学的表现消失殆尽,底下尴尬又刻板的时代表述则跃然纸面——时代幻觉褪色后,他们终于发现自己本质上比第三代好不了多少。
斜塔般站立的第四代上达不了他们仰望的艺术星空,唯一的归程则是返回他们出走之地。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那般,返回他们曾经逃脱过的社会政治角色中,返回他们反抗过的“戏剧”当中。人本主义投射进现实的脉脉温情在失去了可栖身的时代故事后,徒剩不可撼动的时代局限性。新千年里没有吴天明再能够讲述的故事,他空空的情怀亦如《港囧》中年仍怀念纯真初恋的徐峥,除了矫情做作之外,只剩下血液中残留的家长制遗毒。《百鸟朝凤》输出的真正价值观并不是关乎于如何传承文化让老树发出新芽的现实问题,而是一种阴魂不散的自我崇拜。时到如今,他并已经丧失了承认自己问题自己问题所在的本能,因为他已经不能承认自己选择天明而不是蓝宇的真正原因是对传统被超越的恐惧。这种不可抑制的弑子冲动,才是《百鸟朝凤》真正让人恐惧的原因。
<图片7>
《百鸟朝凤》里对古老传统的呼吁和对凶残的家长制回魂是第四代对第五代乃至今天的“无根电影”的强烈法西斯式反抗,它以暴力实践着的,是对第五代无意识背负的“弑父”精神,乃至文化大革命中的“子”文化狂欢大刀阔斧的斩杀。这种偏执,和婴孩在肛门期报复母亲回应缺失时产生的偏执分裂机制如出一致。吴天明真的是不屑于拍张艺谋的电影吗?在媒体上大骂徒弟张艺谋弃艺从商的失丧,标榜着自己“不屑拍他们那些电影”的同时,自己却倚老卖老地扛起了棍棒,击打这些不听话的徒弟。
究竟谁能捡起这墓中的腐骨,迎来权力的交接?究竟谁能杀死狄安娜丛林的祭司,从橄榄树上摘下带血的金枝?不,时至今日,我们该对这种死亡崇拜严词说不了。在第四代已经走下历史舞台,第五代创作力枯竭到不忍直视,第六代不是成了禁片导演就是电影节油子的今天,我们或许该打破这种专制家长制对血缘的留念和膜拜。我们需要真正意识到对传统真正的传承并不是狗尾续貂式的代代相传,而是一辈靠着一辈的独特生命认知与力量把牌子打响打亮。我们要的不是热烈庆祝中国第一百代导演的诞生,而是为电影院中每一个关怀我们生存困境与灵魂渴求的电影送去自己孱弱的掌声。我们要的不是制片人、片方、营销者为了忽悠我们进电影院打出的温情牌和眼泪,我们要的是真正真的创造力与对现实悲欢离合真正富有洞察力的眼睛。这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图片8>
作為第四代中最後仍有能力、有機會拍電影的幸運導演,将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称之为第四代最后一部电影是问心无愧的,而它的首映,正是一代告別時代的導演藝術生涯的集體葬禮。《百鳥朝鳳》上映后的票房慘敗,並不是什麼值得驚呼的新聞,也並不是中國藝術電影走向衰落的象征,更不是对吴天明导演伟大一生的否定。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轻快地宣布电影是各种艺术中最年轻的一种,电影语言拥有者最活跃的、最迅速、最激烈的新陈代谢能力。今天,我们仍然感受到这种活跃的语言更迭仍然是中国电影最为鲜明的特点。斯人已逝就逝去吧,”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麦子;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子来。“
让我们就以耶稣的这段话来结束本文吧
参考资料:《余塔:重读第四代》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戴锦华
张暖忻 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链接:
//www.douban.com/note/334592633/ 初登于《电影艺术》1979年 3月号
《百鸟朝凤》作为中国老一辈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它令人看到了中国电影一种久违的质朴与纯粹,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眷恋构筑了电影的脉络,一曲唢呐不仅是对逝者的挽歌,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本不该没落匠人精神的坚守。
悲惋,隐晦,明亮,舒缓,喜悦,失落,惶恐,无奈,充溢着整个故事,没有刻意的起承转合,但能让你感同身受。世世代代,传统艺术与民俗早已水乳交融,后者的变迁让前者逐渐生存在夹缝中,但不只是唢呐文化在瓦解,进城打工潮也撼动着人们曾习以为常的农村生活方式,幸运的是这一切被记录和展现。传统的师徒关系,隐晦而情深,麦浪滚滚,小河潺潺,山路盘旋,视野开阔,无声胜有声,竟也向往那心无旁骛的学艺生活。
天明盼电影,电影盼天明。有赤子之心,第四代数他悲怆,因他不妥协有良知敢直言。他看得见众生,穿得透世界,镜头下的人物,从一而终有中国人的筋骨,如同遒劲的老树,枝头栖息着饱满的力量,仿佛永不知疲惫。潇水沧浪尽,百鸟齐哀鸣。遗作里有他的所感所触,所追所溯,所闻所见,所有。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撇去吴天明遗作和唢呐所依托的民俗文化式微这样的情怀元素,这其实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我也没有被打动。表现手法还是感觉有些生硬,反复铺垫《百鸟朝凤》,最后并没有爆发出美感来,反而需要西洋音乐衬托其悲壮。小演员真不错,我喜欢开始学艺的部分。
在大影节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陶泽如讲到有一次陈凯歌跟吴天明说,您拍这部片子的状态,就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百鸟朝凤,绝唱哀歌。
就这个电影来说,真是太平庸了。 第四代导演的遗作什么的,管我何事?!花了40块钱看了个电视电影,我真是服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版爆裂鼓手,疾风唢呐匠。
与《变脸》一样,《百鸟朝凤》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吴天明在电影圈有口皆碑、备受尊重,与其为人是分不开的,而《百鸟朝凤》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天明的电影人生的写照——守望与执著。陶泽如在影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感人,片子在讲传承,吴天明深谙此道,才有了张艺谋他们的崛起,导演也是艺匠,中国电影人需要传承!
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时代更替,手艺已被票子羁绊,沦为影像遗产和讨饭工具。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很有预见性的电影—主角名天鸣(导演吴天明),拍电影如吹唢呐(第四代导演看第五代),唱白事的“百鸟朝凤”和老师傅的逝去(吴导遗作)。
传统艺术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存精去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是在好莱坞大片的重重挤压下的一股清流,体现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潦倒与窘境。传承不是说说而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这部电影是民族之大幸!
排片很虐,其实也可以理解,有美队、幻体、超脑热映,奇幻森林尚未下档,国产片的生存本来就是不易,题材也比较不商业化,但还是想推荐这个影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匠人精神值得尊敬。
更向往有道德和规矩的古代。在一个看起来就要倒闭的小影院包场看此片,一个工作人员坐在不远处边看边抹眼泪。只隔几条街就是人满为患的万达影城。感觉格外凄凉荒诞。
很感动。恪守真诚质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跟自己心灵对话。5星献给坚守信念,执着守护着所珍惜的文化之艺术家。
我一直却在纠结要不要打五星。总怕打五星会太骄傲去。现在想来,打五星是因为我看得感动。我被这个故事折服,我尊重讲好故事的人。
都是套路,凄惨地等死。有很多值得再深入讲下去的点都放弃了,比如说天鸣的内心有没有挣扎,蓝玉有没有怨恨,师傅有没有迷茫,这些人的情绪状态都呈一条直线,一切都为了最后那个凄惨的死亡所准备。导演把重心都放在了传统艺术没落之殇这个点上,然而我在电影开始前就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结局了啊。
还是那句话,这片子比现在的不少院线电影要高出很大一节。吴导演依然用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现代的社会问题,如绵里藏针,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沉溺其中。
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质朴,隐忍,悲婉。唢呐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淹没着,折射的是传统文化整体不可抗的流逝,它不因手艺人对技艺、德行的坚守而停止。这当然也契合着影片创作者自身的无奈与失落。从故事、画面、表演到配乐,都是浓烈的第四代的气韵,沁入人心。吴天明导演的完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