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和2月9日,相隔21年的两个于意大利人意义非凡的日子,均被著名导演马可·贝罗奇奥以精彩的电影故事予以记忆。前者是1978年5月9日,曾先后5次出任意大利总理的天主教民主党领袖阿尔多.莫罗,在遭到绑架55天后,被红色旅“人民法庭”处死后者是2009年2月9日,发酵多年并引发意大利宪政危机的“埃鲁娜安乐死事件”,最终以这个沉睡了17年的姑娘被拔掉进食管真实死亡而告终。前者,在2003年被拍成电影《再见,长夜》;后者,是新鲜出炉并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式上迎来一片喝彩的《沉睡的美人》。
去年刚在威尼斯电影节加冕“终身成就奖”的大导演马可·贝罗奇奥,善于调度的何止是电影场景和演员表演,深谙意大利国民心理的他,总能以倒计时式的大事件回眸,让曾深度参与事件的本国人以及可能对事件陌生的外国观众一道,在2小时的电影时空中重游历史,并再一次为这些充满矛盾挣扎的道德困境之事揪心不已。
他从不吝啬使用事件当时的声音、影像的新闻文献,以增强观影的在场感。同时却从不把自己陷入追访式的历史纪录片制作体系中。他有着自己调查改编并能完美融于真实事件的角色和事件,无论真实还是虚构,这些人这些事的加入,成为了再现历史的影像主角,一道将本就矛盾压抑的剧情推向时刻准备爆发的临界点。传媒覆盖下的每个受众,都是被伤害也被怜悯的个体,正如R.E.M在最著名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Sometime, everybody hurts(有时,每个人都受伤)”。
《再见,长夜》中纠结不堪的角色,还只是有着那么点恻隐之心的左翼恐怖分子安娜。到了《沉睡的美人》中,对于安乐死问题立场不同的四对人物粉墨登场,彼此关联。参议员曾自己动手让在死亡线挣扎的爱妻安心离去,现在他得为一项自己并不赞同的法律投赞成票,选择道德还是忠诚于党派立场让他纠结,而他的女儿玛丽亚则与教会一道,坚定地支持生命至上,在埃鲁娜所在的乌迪内斯医院外抗议;玛丽亚在酒吧邂逅的恋人罗贝托,却为了照顾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弟弟,而有着相反的政治立场;伊莎贝拉.于佩尔饰演的女明星也有一个植物人女儿,但和被自己疏远的儿子关系更加僵化;年轻的医生挽救了一个打定主意自杀的吸毒女子。与此同时,牵动全体意大利人关注的“埃鲁娜事件”到了决定性的时刻——总理贝卢斯科尼6日发布一项紧急行政命令试图阻止埃鲁娜的安乐死,并得到梵蒂冈教廷的全力支持,但总统纳波利塔诺以该命令干预了司法、不符合宪法“根本准则”为由拒绝签署,最终在2月9日,被拔掉进食管的埃鲁娜最终死去。
贝罗奇奥这些呼应新闻的个体故事,随便抽出一个来,进行集中的艺术化加工,都有能成为今年金棕榈电影《爱》的潜质。但意大利人选择了重现大事件背后的社会和个体情感面向,是一部出色的影像报告文学。
不像在距离“莫罗总理绑架案”25年后才拍摄《再见,长夜》,《沉睡的美人》距离新闻大事件还是太短(3年),而“埃鲁娜事件”对意大利人的影响显然还没过去,首映结束后,有抗议者在电影宫外高唱圣歌,并发出“这部电影让埃鲁娜第二次被杀”的传单。
一九九二年,23歲的意大利女郎 Eluana Englaro 遇上車禍,成了植物人。Eluana 的父親要求為女兒進行安樂死,此舉引發全國激烈辯論,歷時十七年之久,最終法院於二00九年判 Eluana 父親得席,可以終止 Eluana 的生命。兩年後,意大利名導演 Marco Bellocchio 以此事作為背景,拍攝了電影【睡美人】(Dormant Beauty/Bella addormentata)。
【睡美人】由幾個小故事組成:右翼議員 Uliano Beffardi 為免病重妻子受苦,親手了結她的生命,他本來支持安樂死法案,可是卻因為政治壓力,要違背意願投票;Uliano 的女兒 Maria 是天主教徒,反對安樂死,卻在 Uliano一案的示威集會中,愛上對壘的 Roberto;影星 Divina(Isabelle Huppert 飾)的女兒因意外成了植物人,Divina 每天與修女頌禱,祈望成了「睡美人」的女兒早日蘇醒;隱君子 Rossa 千方百計要尋死,卻得到醫生 Pallido 極力拯救……
這些小故事發生在 Eluana 生命最後的六天,透過這些故事,觀眾可以看到不同人對愛和生命的不同解讀。如果劇本編排得宜,這應該是很不錯的觀影經驗,無奈這些故事之間的關連似有還無,令栗看的時候十分吃力,完場時感覺頗差。不過電影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例如 Divina 的執著與 Rossa 的墮落,對比鮮明,就讓栗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 Uliano 父女和解的一段,感覺也頗溫馨。
栗喜歡看以真人真事作藍本的電影,這些年也看了不少好作品。【睡美人】令栗最失望的地方,大概是真人真事的部分淪為模糊的背景,然後杜撰的部分又並非特別動人吧。看了太多類似題材的電影,這齣難免要給比下去。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2184227/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65874/關於Eluana Englaro: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uana_Englaro本片属于多段落多线索的故事,故事背景以意大利人人皆知的植物人去留问题为背景,讲了包括植物人家长在内的四组不同信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于是否执行安乐死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背景故事:艾伦那是个植物人大美女,妈妈是个著名演员,爸爸和哥哥是三流小演员。艾伦那沉睡17年,母亲放弃事业,忽略丈夫和儿子,全身心扑在艾伦那身上。多年过去,父亲搞外遇,父母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哥哥看不下去,打算偷偷给艾伦那“拔管子”,认为是她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此事被爸爸撞见,爸爸虽然保密,但细心的妈妈还是发现了。妈妈最终受在艾伦那床前,用自己的行为表示态度,那就是她不放弃女儿的生命,反对安乐死。
第二个故事:玛利亚是参议员的女儿,是个生命主义者,她不赞成安乐死,认为那是一种谋杀。因为多年前,玛利亚的妈妈身患绝症卧床不起,妈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认为死亡是荣归天家,她不畏惧死亡,因为有坚定的信仰做支撑。出于对妈妈信仰的尊重,父亲放弃了治疗,拔掉了管子,这一幕被玛利亚看到,玛利亚认为父亲放弃治疗等于谋杀,这也成为他们父女之间的芥蒂。
第三个故事:玛利亚的父亲是个参议员,参议员最近在和同僚讨论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有人投赞成票,有人投反对票,参议员知道一旦投了反对票,很可能会遭到派系的冷落,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做好了告老还乡的准备,打算在安乐死这个问题上投反对票,虽然多年前他成全了妻子的死,但从内心而言,他也不赞成安乐死。父女关系因此和解。
第四个故事:罗贝和弟弟相依为命,弟弟有间歇性狂躁症,对罗贝非常依赖。因为弟弟惹事,罗贝和玛利亚一见钟情,两人在对安乐死问题的游行集会中再次遇见,并陷入火热恋爱。最终,罗贝在弟弟(责任)和玛利亚(爱情)之间,选择了责任,他和玛利亚的爱情也无疾而终。
第五个故事:戒毒多次的女人打算自杀,最终被医生救下。医生多次阻拦,不让她放弃生命,女人以为医生救自己是为了和自己发生关系,但医生说自己没那么无聊,这么做,都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医生天职,即不放弃任何生命。女人最终很感动。
由此,几个不同政治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安乐死的态度都清楚得表现出来,导演没有做论断,没有判断谁对谁错,只表明了他们各自的态度与主张。这片子是现实主义电影,也是一部紧扣社会热点的电影,结构不属于线性叙事,只是篇章式、多段落、多线索结构。没有娱乐性,能在威尼斯获奖的片子,本就不以好看取胜。类型片创作虽然难,但也不是无法攻破,毕竟起承转合是通俗文学的特征。
关于是否允许安乐死,是否允许自杀,群体与个体,宗教与死亡的话题。果然是法国人,最优解还是爱。背景,是围绕一位沉睡了十七年的少女是否应该被安乐死展开的。不过真的只是背景,在每个故事的电视机上,人们的赌博调侃中露一下脸而已。
开头二十分钟可能会感到十分无趣,因为是四个故事穿插叙述,在线索没有展开之前,会不知所云。
第一个故事,参议员——一个关掉床榻妻子呼吸机的丈夫。这也因此影响了他的政治主张。之后,在全民呼吁安乐死的罪孽性时,他反对多数人的观点,并且因此决定辞职。最逗趣的是影片60分钟后,他和一位精神科医师展开的神吐槽。民主国家的大多数议员都有着精神问题,民众觉得他们是寄生虫,他们也在主张和破灭、自我怀疑之间反复挣扎。吃药可能是帮助他们找到生活规律,赢得满足感(毕竟药是吃了)的方式。
第二个故事,参议院的女儿。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的行为,无异于谋杀。她此后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僵硬,直到陷入爱河。虽然这场爱的来临,就是被泼了一脸冷水,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但她终于在体会了爱之后,理解了父亲的选择:“爱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会因此不同。”有点像宗教,信则灵,至于灵,本身就是心灵的一种期待和解释。
第三个故事,吸毒女和医生。依然他妈的关乎作天作地的爱情。发达国家就是好啊,无论你将自己的生命做作到何种程度,依然会在医院里有一个干净的病床和负责的医生等着你,还他妈是单间。吸毒女一开始从教堂中苏醒,推开门有光在头发上飘扬。这是一个流离失所,对一切毫无希望的人。但影片最终的点睛聚焦到这一对故事上。法国人真可耻,说服人相信生命美好,还是因为性和爱。啧啧啧。
第四个故事,于佩尔主演的母亲与植物人女儿之间的纠结。母亲很坚定,迷茫的是外围的人物。母亲还有另一个儿子,儿子十分不认可母亲的选择,毕竟母亲曾经是十分优秀的女演员,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在一件毫无希望的时间上,无异于“自杀”。并且,母亲也似乎更倾向于关爱自己的女儿。对儿子的未来,爱恨,都并不十分关心。丈夫也是一个模糊的角色,有外遇,但他坦陈仍然深爱妻子,只是妻子的内心已经容不下除了女儿之外的任何事情,他得不到回应。加缪说,自杀的方式不止一种,用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母亲这样放弃奋斗,是一种生命的实现,还是逃避和苟活?还是儿子所形容的自杀?每个人能有自己的良心和地狱,只是一旦牵涉到人物关系网,衡量的标准开始艰难起来。她还是快乐的吧,至少缀满了珍珠,像是爱人的眼眸,在黑暗中幽幽发亮。那些爱是坚韧的,饱受苦痛而磨砺出的些许光华。爱,从没有那么轻佻,那样快乐,它是有着沉痛的。可还是值得,去煎心衔泪,渴望并且挣扎一场。
一些故事的枝节似乎无法归类。比如说第二个故事里,参议院女儿爱上的人,有一个近乎宗教偏执狂的弟弟。弟弟深爱自己的哥哥,并且永无休止的纠缠。哥哥哀叹“佣人还有假期。”可作为亲人,他永远没有。(我竟然不厚道的笑了)故事的不了了之也是因为弟弟的介入。好像一场梦。究竟什么是梦,谁又在醒着,继续修行。
整个故事的音效很有趣,不知道是我片源本身有问题,还是导演刻意为之。人物对话都是很低,几乎微不可闻的声音在进行。只有媒体报道,人群混乱时,会有交响乐出现。像是沉睡中,病床上的人在倾听这个世界,偶尔配上内心的旋律,戏谑一番。
主题是讨论家属和社会是否有自由结束植物人的生命。发生在植物人(她成为植物人已十七年)Eluana生命的最后六天。是否应该结束植物人的生命,社会上一直有两种声音。电影有四条线:一是Maria一家:Maria的父亲是议员,母亲不幸得了重病,痛苦中请求丈夫结束自己的生命,议员先生同意了,父女因此产生了矛盾。议员因反对贝卢斯科尼政府的一项法令,深陷危机Maria信仰天主教,还加入了“生命运动”。第二条线是Roberto和他的弟弟:Roberto的弟弟有躁郁症,还参加了支持断掉Eluana营养供给的游行。Roberto照顾暴躁的弟弟多年,不仅白天跟着他,晚上还得陪他睡觉,几乎失去了自由。Roberto和Maria相识于游行中,并相爱。第三条线是演员世家的故事:女儿成为了植物人,母亲为了照顾她,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儿子为此愤愤不平,认为母亲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才华,激动中拔去了妹妹的呼吸管……第四条线是瘾君子Rossa:她戒毒二十多次都不成功,认为自己已无药可救,一心想着自杀,医院领导认为让这种人多活十年也没用,要求尽快赶她出院,而负责的医生Pallido坚持把她留下,每日在病房监护。最后Rossa似乎有一丝感动,改变了跳窗的主意,给睡梦中的医生脱下了鞋,又回到床上……
这四条线都反映了一组矛盾:挽救生命,还是尊重自由?Maria的父亲尊重了妻子的意愿,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演员世家中,父亲将女儿的呼吸管重新插上后,对儿子说:“让你妹妹活着是你母亲的意愿,你可以不苟同,但你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暴力。“Roberto的弟弟离开了母亲,强迫他成为自己的监护人,法律是保障了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可谁来保护监护人的自由呢?Pallido说,你自杀是你的自由,可是我实现我人道主义的意愿是我的自由。
可以说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意大利政治宗教生活的景象。
但是Rossa线和演员世家线并没有交集,Maria和Roberto相爱到做爱,推进快得有点无厘头,思维跳跃,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才明白它的主题……
同一事件中看似没有紧密联系的四组人物采用独立的平行叙事,导演似乎有意打破了叙事的线性张力,却用一种潜意识的不同道德观点来构建一个群像。对于一个常常被人打上左派政治标签的导演,可以试着跳出个人立场,以一种超然的成熟视角去重新展示历史,而且尽量的不加入个人评断,很大师范儿。★★★★
马可·贝洛奇奥如今仍坚定的用着古典配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尤其是通过新闻镜头增加真实感。围绕事件的四组人物构成一个小社会,去看不同人对待这事的反应,相对暧昧的态度,只有当事者才能真正明白这里的纠结。而爱才是最重要的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还挺有奥斯卡外语片相的
到最后早就超越宗教信仰政治党派,对安乐死/自杀/人生选择的讨论都指向了爱,有人因为爱睡了,有人因为爱醒了。两兄弟的故事很有意思,也很喜欢有人说于佩尔也是个睡美人。【扣一星是我再也不想看洛尔瓦彻谈恋爱了!
好烦Huppert大妈
总监,政治,近距离的切身关联,远距离的逻辑应当。对于法案支持与否不再重要,而是多大程度上与“我”相关,结果可能会带给我的情感冲击(于佩尔的母亲)。一个反例(吸毒女)跳出黑暗的讨论闭环,从最激烈的死亡意志,到被爱降服,并作为全片的结尾。但中间与多个人物关联度最高的女性。被爱误打误撞,却也收场的潦草,观看信后的结果,设置了的开放性,隐藏了最大的崩溃(刚刚恢复了父亲对母亲有爱,且不盲目的信念,接下来马上就要面对是父亲亲手结束了母亲的残酷)。对于安乐死的争论,基本上展现了所有导致结论的可能性。信息浓度超高的剧情,没有一句废话,无用的表情。
真的拍得很一般。
生与死的话题,侧面描述不同的观念。
政治、宗教或职业,情感和理智,所有这些都教不晓任何人究竟如何面对生死。阿姨再次展示流利意语。#9119
没字幕!
各种突兀-04/25/14 at MoMA
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该事件在意大利可谓是人尽皆知。一名名叫艾伦娜-恩戈拉罗的年轻女子的生命将在17年的植物人状态之后结束,而意大利全国也因是否让其安乐死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执。影片则通过几个拥有不同信仰和身份的角色来看待这个事件。一名参议员纠结于自己是否要为一项不赞同的法律投赞
不忧国忧民如何戴得起精英高大上的高帽,意式贾樟柯type
高手。一个漂亮的收尾。
3.5
四个故事并排走,却调度从容错落有致,没有任何多余的旁白什么的,却清晰清新:大师感瞬间爆棚!顺便期待一下贾樟柯同为4个故事的《天注定》~其实放映后采访的时候,Marco说他自己是明确有一个态度的,其实还是表现在电影里了的。喜欢那个女儿的故事,尤其是在警察局里的那段配乐好赞!影像很棒!
日记体的形式讲述安乐死法案,贝罗奇奥的电影总是贴着意大利的社会。用了轻重分明的多线叙事,如此一来即便几条线之间毫无关联也无太大不良后果,再加充满活力的场面调度和类似表现主义的手法,在威尼斯只得了不痛不痒的奖项只在可惜了。
深海再次长眠…彼人对此很在意,“能否活的优雅”?
闷,颇不平静,犯烟瘾 9/20@意大利文化处
爱,自由和责任的悖论,四个故事的组合让人看到矛盾之下每一个侧面和可能性,政治,宗教,伦理…从中可以读出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精巧又克制,这才是大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