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拍《小武》之前,看了无数的中国电影。我有非常不满足的地方。从这些影像里面,我们看不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也看不到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都回避这个问题。我想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当人们再看中国电影的时候,他们看不到这个时代真实的面貌。影像在九十年代的缺失是令人非常焦灼的。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处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时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焦灼、浮躁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在这个氛围里承受了很多东西。这种时代的变数,是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我从普通的感情出发,希望能拍这样的东西。”(贾樟柯)
据说《小武》在意大利放映时,坐在贾樟柯后面的一个长相粗鲁的男人哭了,他说他就像电影中的小武,这部片子使他想到了自己;而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说,看《小武》的时候觉得他自己其实也是小武……
《小武》讲述的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这个小偷并不是《纵横四海》或《偷天陷阱》中的那类通天大盗。他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偷,他可能和另一个偷过你钱包的小偷没有任何区别,为了能有下一顿饱饭,为了能给他喜欢的女人买些小东西,你的钱包便成了他的猎物。不过他是那种“盗亦有道”的小偷,他取出你钱包里的钱之后会将你的证件寄还给你。
小武就是这样一个小偷,他出没于中国内地一个由县改市的县城。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那里街道肮脏,店铺凌乱。那是1997年山西汾阳——汾阳也是贾樟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在影片的开始,小武坐着公共汽车进城,他家是汾阳附近的农村。他自称是干手艺活的,他带着一副与他的脸盘相比大一号的黑框眼睛,穿着和他的身材相比大两号的西服。他就这样在汾阳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逛着,电视里出现了昔日同他一起做小偷的小勇,他现在已经是汾阳城里的名人,身为暴发户的他正大肆筹办着自己的婚礼。而他没有把自己的结婚的消息告诉小武,这让小武很是生气。小武准备了一份礼钱给小勇,但钱又被小勇的跟班给送了回来……
小武去了一家歌舞厅,认识了一位叫梅梅的小姐,他陪她逛街,做头发,听她给家里打电话。梅梅在电话中骗家里人说自己在北京,刚刚认识了一位可以让她演电影的大导演。
小武显然是爱上了梅梅,他在澡堂里独自一人唱起梅梅喜欢的歌《心雨》。这场澡堂中的戏还是一场国内电影不多见的“裸戏”,我们可以看到小武的身体是那样的虚弱而惨白,而浴室的天花板也是异常肮脏且破败……
小武用偷来的钱买了一枚金戒指,准备送给梅梅,可到了歌舞厅,却被告知梅梅被一辆小车一去不回地接走了。
这时他回了趟家,把戒指给了母亲。而后他被父亲又一次骂出家门。
当小武回到汾阳准备再次偷窃时,当初为了方便梅梅联系他而购置的呼机忽然响了,他也因此当场被抓。
老警察在将小武押送到别处的途中,因为临时有事便将小武随手铐到街边电线竿上,被铐着的小武蹲在那里,这时街上的人群开始围观,他们看着小武的目光有的漠然,有的鄙夷,有的麻木……
“在结尾,我想把观众转换成‘被观察的观察者’。人们最终发现自己处于小武的位置上了,与他的处境相同,感到非常不舒服。我想使观众受到触动,以便每一个人都能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看待别人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使观众审视自己,反观自己作为看客的心态,并以这种方式干扰观众。”对于影片的结尾,贾樟柯这样解释道。
“小偷也有一种尊严,不管他的行业是什么,不管他道德上背负着怎样的枷锁,他仍然在思考。这就是他的尊严。”
贾樟柯这样评价着他片中的主人公小武。他说小武是那种不太会适应社会的人,他所相信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情谊、忠诚、义气等等,都在商品化社会被冲击掉了,“我觉得原先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种东西没有了,崩塌了”,这让小武这样的小人物无比惶惑。而其认识上的局限,使得他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在时代大潮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
《小武》在海外共获得了八个奖,分别是: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1999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关于这些奖项,贾樟柯说:“它获得的奖越多,我心里失落的东西也越多,因为我拍的是一个很当下性、很现代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这种快乐和话题,需要和中国人一同分享,和中国人来讨论,可我没有,我觉得很痛苦……”
(N年前写的,修改一下贴这里当备份了)
●“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曾有一段话让我深感触动,他在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之后突然说:在我看来,摄影机越接近现实越有可能接近虚假。由纪实技术生产出来的所谓真实,很可能遮蔽隐藏在现实秩序中的真实。而方言、非职业演员、实景、同期录音直至长镜头并不代表真实本身,有人完全有可能用以上元素按方配制一副迷幻药,让你迷失于鬼话世界。事实上电影中的真实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具体而局部的时刻,真实只存在于结构的联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在拆解叙事模式之后仍然令我们信服的现实秩序。对我来说,一切纪实的方法都是为了描述我内心经验到的真实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接近真实本身,电影的意义也不是仅仅为了到达真实的层面。我追求电影中的真实感甚于追求真实,因为我觉得真实感在美学的层面而真实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就像在我的电影中,穿过社会问题的是个人的存在危机,因为终究你是一个导演而非一个社会学家。”(贾樟柯)
●“我中学时的很多朋友都遇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纠纷,尤其是亲友关系方面发纠纷。他们与父母发生着冲突,或经受着夫妻之间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像从前。我发现,经济改革浪潮确实冲击到了社会的基层。这种危机普遍存在,不少人感到失落,同时又在期盼着什么,相信会有某些事情使他们摆脱困境,我也处在同样的精神状态中。我拍摄此片的初衷是想表明,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中国人失去了太多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编写了电影剧本,在征得那家香港公司的同意之后,我就开始拍摄了。”(贾樟柯)
电影《小武》是贾樟柯电影处女作,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偷,故事的背景是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县城,汾阳那样的小城放在现在依旧是一个无人关注的县城,贫穷落后可以算是标签性的东西,人们拿着几百块的工资,无聊地过着八小时的上班生活,闲暇时候打打麻将,玩玩台球,是大时代背景之下的边缘人群,而小武正是边缘人群中的边缘人,他有着自己的手艺,靠着自己的手艺生活——虽然这手艺让人不齿,国法不容,他是一个小偷。
影片的开头是乡下抽烟焦急等待公车的人群,画外音是赵本山宋丹丹二人转的声音,破旧的公交车之上塞满了行李,没有坐满依旧显得拥挤不堪,售票员挎着腰包去问小武收钱卖票,小武一句“我是警察”骗过了售票员,公车前面供着的是毛泽东的平安符,一边是曾经的国家权力中心象征,一边是现实的中国。其实,这个现实的中国,除了通货膨胀让人们的腰包看起来饱满了,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在乡间依旧是这样的公交和人群,赵本山依旧流行,汾阳一样的小县城在中国依旧比比皆是,依旧是北京这些大城之外的边缘地带,边缘人群依旧不疼不痒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小武一样的人依旧活在人群的边缘之中,茫然地游荡着。
小武是一个手艺人,曾经靠着四毛一分钱和哥们小勇一起从汾阳去了北京,可见他们的手艺是很棒的,手腕上的纹身是他们患难时期友情的见证,一条小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纹在他们身上,刻在小勇家的墙上,他们渴望着不朽,可是刻在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小勇是一个聪明人,在改革开放的下海浪潮之中,他的“贸易”和“娱乐业”显然比靠“手艺”过活更能挣钱,事业更长久,县里劳模的嘉奖、电视台的歌功颂德无不是事业发展的见证。而小武依旧靠着手艺生活,随着“严打”的来临,小武的事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这种对比之下,小武与小勇的友谊破裂了,手腕的纹身也失去了意义,没有有福同享,没有有难共当,甚至于结婚没有了请柬,更甚至与拒绝来历不明的礼金。
在小武即将失去事业的时候,小武失去了心中最重要的友情!落魄的小武站在寒风之中的录像厅外,录像厅声音很大,路边行人无人关注,小武一个人发呆倾听,是周润发的《喋血双雄》……
当事业不顺、友情破裂的时候,爱情会适时出现,占据一个人落魄的心灵的全部,小武也不例外。只会吹口哨的小武来到了卡拉OK,认识了吴梅梅,满口口东北话的她长的有几分像王靖雯,在现实的摧残下,她知道自己的明星梦早已经破裂,只是在电话中必须欺骗着远方的母亲,公共电话旁,她谈笑风生,他紧锁眉头,两个没有明天的人,在一个不合法的契约之中,没有发生不合法的交易,产生的是一份暗涌的感情。她生病,拖着病体借来凉水,在水蒸气之中,满眼愁绪,在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小武出现,他没有甜言蜜语,一个暖水袋足以让她感动,一曲王靖雯的《天空》之后,她躺在他的怀里,两个孤独的人互相找到了归宿一般的温情。
不会唱歌的小武在大街之上听《心雨》,在澡堂里大声学着唱着《心雨》,为的只是能和梅梅一起对唱,当小武和梅梅一起对唱《心雨》的时候,是小武最开心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小勇让人退回了礼金,小武的友情彻底破裂,绝望的小武在和梅梅抱在一起的时候,找到了温暖和归宿。卡拉OK响起了《爱江山更爱美人》,此刻没有江山,只有美人,没有兄弟,只有爱情。
可是,一个小偷,一个妓女,这样的爱情是不可能长久的,终于,在小武学会的《心雨》之后,她不告而别,爱情从小武生命之中不告而别。
当友情破裂、爱情不告而别,小武的生命之中只剩下亲情。小武前一刻还沉浸在买戒指的欢喜之中,新西装、BP机,小武全身洋溢着喜悦和得意,一刻之后,小武再次落到生命的谷底,爱情不告而别,他还剩下亲情,于是,将承载爱情的戒指送给了母亲,可是三代贫农的父母并没有喜悦,反而是对于戒指含金量的怀疑。不过,它毕竟承载着小武生命仅有的亲情了。
小武的哥哥二宝回来了,抽的烟都变成了万宝路,女朋友也是城里人,主流人与边缘人的结合,给这个穷困的家庭带来了变化,父亲要求两个儿子每个人掏出来五千块给二宝,这笔钱在九十年代的农村绝对是大数目,辛辛苦苦好几年的积蓄也不过如此,那个年代万元户可是有钱人的标志,当然两兄弟不会同意这样的行为的。这样的事情依旧发生在现在的农村和小县城,可是凭什么城里人就得这么受待见呢?
抽万宝路的二宝领着女朋友回到了家里,很少吃肉的家里杀猪待客,承载着小武爱情和亲情的戒指就这样带在了城里来的姑娘手上,姑娘说,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18K的镀金戒指。看在眼里的小武怎能忍受自己买来的求婚戒指带在别的女人手上,还被这样侮辱,小武去质问母亲,母亲继续隐瞒,最后换来的只是父亲的大棒!今世至亲,前世仇人,小武就这样被赶出了家,亲情在现实面前变得冷漠,小武生命之中最后剩下的亲情最终也变得黯然失色。
面临背叛的友情、无奈的爱情、冷漠的亲情,小武的灵魂无处可栖,他是一个活着的死魂灵!无家可归的小武,落魄地四处游荡,光天化日,小武再次施展自己的手艺,三四年没有被抓过的小武,这次被BP机出卖了,他被抓到了,更具黑色幽默效果的是,只是天气预报,不是小武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的梅梅。
被抓进去的小武并没有受到虐待,可是当做放松打开的电视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虐待,当电视里自己的朋友接受采访兴高采烈为自己被抓落井下石的时候,他的双手被拷着,无法关掉电视,只能默默看完,看着身边的人群冷漠的面孔,这时候的小武失去了生命中的所有,——事业失败了,友情破裂了,爱情里去了,亲情冷漠了,他的灵魂死了!
看守所之外,凄凉的夜,一个不完美的声音,嘶哑地唱着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小武不是霸王,虞姬早已远去,而这首当年的流行金曲,小武曾经口哨中的歌曲,作为小武对于友情、友情、亲情的告别曲,再合适不过,小武不是霸王,可是霸王当年身边依旧有虞姬,而小武的结局无疑更具悲剧意味。
最后的结尾并没有交代故事的结局,作为执法者但是又同情小武的郝有亮将小武铐在大街上,去办一些事情,并没有险恶的用心,可是当冷漠的人群站在小武旁边围观的时候,贾樟柯并没有给小武镜头,故事戛然而止,一群边缘人冷漠地围观这边缘人群中的边缘人……
人生如歌,对衔着金匙一路顺风顺水的幸运儿而言,是一首浪漫得过于轻俏的BOSSA NOVA;对草根若小武者,则是一首粗制滥造人人能唱,跑腔走调得有些荒唐的卡拉OK吧。有多少人,一生在麻木地唱这歌,却浑然不知歌名曰《生之悲歌》。
投胎是个技术活,你若失手投到那样一个整日煤烟笼罩暮气沉沉的乡村,有一个动辄操家伙揍人的爹,一个几句话不对就叫你滚蛋的娘,你也许会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为人中龙凤,百分之一的机会沦落成小武甚至更糟,最有可能的是在小县城或大地的某个旮旯庸常囫囵地度过一生。是这哪一种经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不到幸福在哪里。
但有几个人会同情这个穿着邋遢西服,身子永远站不直,拧着脖子看人,说话霸道表情茫然的命运弃儿呢。人们会帮助山区留守儿童上学,却无法同情一个一次次向路人出手、自甘堕落的贼。因为他是贼,被朋友唾弃,被撵出家门,被女人欺骗,被铐在大街电线杆子上都是活该吧?听上去像个笑话,却是恶性循环生出的莫大悲剧。
小武令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一块面包最终坐了19年牢,雨果是这样说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入绝境的时刻。”比起法律,道德的绝境更令人寒心吧。
同样是贼,《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爸爸就博人同情得多,因为贾樟柯的片子不拔高,也不煽情,只是拿一段“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你看,个中感受观者自便。
P.S.不管影评家们如何上纲上线,于我倒觉得贾的作品更像是老《东方时空》里《生活空间》那样的小栏目,当然“摆拍”的成份更多些,加上“浪奔浪流”、《选择》那样的黑色幽默笑点设置若干。贾是极有敏锐洞察力和狡诘民间智慧的。
贾樟柯来西安了。签售他的《贾想1996—2008》,宣传新片《二十四城记》。学校DV社搞起了他作品的展映。开幕式那晚,笑呵呵的校长来了,省上的领导也来了,胖乎乎的工会主席也来了。主持人穿着有亮片儿的小裙子,舞台上摆放着鲜花。大屏幕上的《24城记》晃过一张张熟悉的脸。吕丽萍的演技没有她在艺术人生上的演技好。穿上衣服后的陈冲面容身段依旧很美。贾樟柯说他想让大学生关心一下社会,关心下时代变迁下的一些群体。看完《24城记》我关心了,我关心贾导开始用明星了,我关心24城这个楼盘两年前我在成都是路过了的,我也关心到华润是这片子的投资方。时代的确变迁了啊。
第二天在学校的报告厅放了《小武》。是上周周四的晚上。这几天我总觉的我能看见小武。在公车的车窗外,在街道的熙攘人群中,在西安破旧的小巷中。他还是一个人,穿着那套西装,里面没有他那件第一颗纽扣扣上的衬衣。他就那样眯着眼站在那儿,身体有些晃,用汾阳话骂着他妈的。
我是有点儿着迷。小武吊儿郎当神情下的柔软脆弱让我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实在又找不出过去一个具体人物对上号,那些在学校周围晃荡的小混混,脸上嚣张得有些二,不过这也只是从表面上看,也许他们也曾给心爱的姑娘急切的去买过热水袋,即使把热水袋换成安全套,还是能把我打动。
电影加入的背景细节有点满。从影片刚开始自行车路过的一个个店铺到一曲接一曲的口水歌。有时候有轻微的刻意感觉。不过想想,这是因为在主观语境下的的呈现。所有的真实都是柏拉图洞穴里面的影像。我们的生活本身,所有的也是刻意的细节。不能因为电影里没有展现汾阳其实也有一个干净的书店就责怪它忽略了真实。
影片自然写实的风格因为有了那些同样自然的流行歌有了夸大的戏剧效果。让灰暗的生活基调有了突发的磅礴色彩。“我站在烈烈风中”,让被友情抛弃的小武显得悲壮而哀伤。我喜欢其中的一个镜头,小武因为没收到请柬愤怒的走向小勇家。没有出现小武的身影和脸,镜头只是在那条石巷快速摇晃的推进。我能想象小武的那件大西装灌满了呼呼的风声和生气。但当到了院门的时候,镜头忽然停转,是的,小武停下了。他意识到院子里的那个男人已经不再是他的玩伴,他的战友。但是,过去还在,那个六斤钱的诺言还在。他折返了,用他的手艺为小勇准备了礼金。也准备了最后的一线希望。既是对现实的低头又是对现实的直面。“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小武在搂搂抱抱中推杯换盏中恋爱了,可是因为这首洒脱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把这甜蜜涂上了虚幻的色彩。我看到了小武发自心底的快乐,可是这真像一场梦。胡梅梅走得利落干净,小武心中刚建好的一座城又轰然坍塌。以及那首“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这首歌在我小学时我会偷偷的哼唱,也不清楚歌词是什么,反正就是你爱我我爱你之类。我从来没觉得这首缠绵情歌是这么伤感。小武也不觉得。他在澡堂里唱得很快乐。
我在想小武。就是“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那种想。。我看电影总是这样,有人说我点太低,总是很容易被打动。其实我比打动更严重,我总容易陷入。小武太让我心疼了,我甚至宁愿他死了,他飘起的灵魂脱离那个小偷的身体。他是不能去天堂的吧,那就这样飘着吧。就让他一个人,自在逍遥,不管什么狗屁亲情友情爱情。
小武也有“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吧。当他被拷在路边,当他看到周遭人群像污水一样流过来的时候,他脑海里晃过一张张脸,那些如云彩搬抓不住的东西,最后一次浮现。因为影片结束了,小武也结束了。
表导演基础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用下定义的方式写了几句话。比如,自由是好的,爱情是伟大的,男人是不可信的,女人是善良的。尊严是珍贵的。
然后他给我们放了小武。
影片的一开头是一段滑腻的二人传,充满肉欲的气息。其中男人的声音酷似赵本山,或者干脆可能就是赵本山。老师算的上是贾樟柯的拥趸。他神情激动的指出开端这段二人转的重大意义,贾樟柯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走的多么前无古人。
我从来没有听过赵本山这样的段子,如果不是贾樟柯,我不知道赵本山从前竟然也说这么荤的东西。老师说,现在赵本山当老板了,开公司了,这种东西他以后也不会再说了。但是多么精辟啊,一听这种东西我们就好像可以回到那个时候似的。
昆德拉说,无产阶级是粗俗的,资产阶级是媚俗的。这句话大概可以在这得到印证,从无产到有产,赵本山再也不会说那些黄色二人转了,他脱离了粗俗,也与过去一刀两断。
同样与过去一刀两断的还有靳小勇,他开了公司,上了电视,娶了个比倪萍还好看的新媳妇,大宴亲朋,转眼成了汾阳县上有脸面的人。
朱元璋年少时有个患难的伙伴,落魄时大概也掏心掏肺的对别人说过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到他富贵的时候,伙伴便不知好歹的真的找过来,提起他从前窘迫的经历,朱元璋让人把他拉下去砍了。
靳小勇的情形与此也大致相同。一旦功成名就,尊严好像顷刻就高头大马起来,满身都散发着圣洁的光,不容亵渎。要摆脱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就要与那些不上台面的朋友划清界限,分清立场。梁小武显然属于要被划清的那类。
于是他就被划分了,连曾经管他们的民警都拿到了大红的帖子,他记得六斤钱的誓约,却被人家当臭氧或者臭鸡蛋一样规避了。
小武觉得很难受,除了感到友情上的失落外,他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这个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在贾樟柯看来,小武的尊严可不可以被践踏。
我们犹豫了一会稀稀拉拉的说不行,老师感到很满意,影片继续,胡梅梅走远又折回来在小武脸上干脆的亲了一下,小武感到一阵窘迫。他体味到了从来没有触及过的感情范围。他把一侧腮帮子鼓起来,又收回去,嘴里像装了个大桃核,整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老师又停了下来,他说,这是饱含深意的一吻,小武在这一吻里体味了对他来说从未有过的女性温柔,还获得了珍贵的尊严。
尊严是珍贵的,因为他生而有之。老师说。个人尊严,边缘化人的尊严也值得维护。
但是显然,值得维护并不代表可以真正受到维护,有地位的靳小勇的尊严显然更容得到保障。纵然我看来,就某些方面,比如偷了钱包又把身份证塞到邮箱里(那个年代身份证对人身份的确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牢记着最贫困时和靳小勇的六斤之约,梁小武要比靳小勇更有道德感。
靳小勇告别了过去,他从小偷转向了大偷。贩烟不叫走私叫贸易,开歌舞厅不叫搞色情叫发展娱乐业,他成了有脸面的人,尊严是不是在温饱后的衍生品。靳小勇的尊严是不是比梁小武的尊严更高贵?
大二的时候看《唐人街》,说偷一块钱是偷,偷一百万反而会成为人民的表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生存法则呢?
老师接着让我们做填空,这是一个( )的社会。
这是一个成功至上的社会。
是什么模糊了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感。这是社会的发展么?还是发展的社会解放了人的天性。那些我们自古被谆谆教导而形成的观念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呢?比如谦虚,比如勤勉。社会以一个吊诡的方式决定着谁是他的宠儿。究竟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成功法则呢?
真正完全处在弱势处在被审查地位的“梁小武”是没有机会和能力表达自己,审视自己的。有话语权的人则早已脱离了弱势的状态。
如果你刚好平庸平凡弱势,那么你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上自处呢?
摄影的粗糙弄拙成巧,呈现了绝佳的记录风格,贾樟柯的编剧能力和对于电影语言的出色把握更在这部简单直接的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年代记忆的运用有些泛滥,却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时代,至于“迎合西方审美”一说,我只想问,到底是电影工作者选择了崇洋媚外,还是某些国人选择了醉生梦死的粉饰太平?
行了,我低级,我就是欣赏不来这种小众电影,看不下去啊
小武小武 情深不寿
有位姓胡的小姐呼你,祝你万07.01.13观影…………事如意。……困境中的人,是否真的没有出口?……村口那条路很长,走起来很累。又一部看完无言,想骂人的片子,MD
贾导果然是悲天悯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讲堂】
小勇、小武1982+1987刻在墙上的身高记录。结婚时要给他六斤钱。《心雨》献给亡者还真贴切哈哈。
无言以对!这部电影太好了。。他在社会的边缘存活,纯情,道义,无奈,都交织在这一个人身上。歌我首首会唱,可是看完电影觉得这几首歌已经完全不是当年那个意思了……
1997,导演:贾樟柯(中),27岁。《小武》是贾樟柯的首部长片,制作简陋、画面粗糙,但影片真实,直接,沉痛,温柔,有力,导演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在片中有完整而深入的表达。本片在第48届柏林电影节等7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认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
浙江台1818黄金眼节目。采访一个小偷,问他为什么干这行,本以为他会说生活所迫之类的。结果小偷说——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有的人演警察,有的人演小偷。总要有人演小偷
无力感,彻头彻尾
太棒了。一个看似病态幽默的故事,但是如果你是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故事而已。
王小波说“尊严就是,你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来看待,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贾导用最真实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尊严。生存的拘谨、夹缝中的悲苦、动荡社会的不安,以及平凡人的感动。虽然电影已经过去14年,小武还是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那个没有理想,没有出路,被社会抛弃的闲杂人等,现在唤作屌丝
送不出去的礼金,是找不回来的情分,就算天天去看喋血双雄,也抓不住纯真。唱不出口的心雨,是说不清楚的孤独,就算天天守着呼机发呆,也留不住旧人。谁说盗贼不讲仁义,谁说欢场没有真情,只是这天色变得太快,小武还来不及驻足,却已经到了黄昏。贾樟柯用粗粝的影像,却清晰的勾勒出一个被遗忘的人。
旧的已经拆了,新的在哪里呢?时代转型变革时期的困窘,有人搭上了顺风车,有人追不上步伐显得很狼狈,亦有人无所适从眷恋过去。小武的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这是深情的一桩悲剧。结尾的群众围观长镜头十分震撼,几乎让我都感受到了被窥视和围观的困窘和不适。影片里屡见的“烟雾”意象也十分动人。
地下影片,为什么地下?
血淋淋的现实里,有个贫穷的理想主义者。
贾樟柯绝对是最会省钱的
贾樟柯那一流的所谓艺术片全是这个德行,尽力还原了生活常态与社会真实,却让真正属于这个群体的人根本看不下去,这种一帮文艺青年的”感同身受“是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的伪命题,根本作不了数的。
第一部贾樟柯。为贼不够理想,为人不够现实,所谓有情无志,最可怜不过如此。
可能在当年出来这么一部片的确能震住一批人,现在看来实在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