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别的改编作品,这部改编自史蒂芬·金的《热泪伤痕》显得低调许多。凯西·贝茨曾在同样改编自金家二少爷的《危情十日》 中扮演了一个变态的疯狂粉丝「安妮」。而此次,她则扮演一个刚毅的毒舌母亲桃乐丝(Dolores Claiborne)。
电影自一个缅因州的一个小岛上的孤独房屋开始,一名老妇人薇拉从楼梯上摔下。桃乐丝在慌乱中奔跑到厨房寻找凶器,当她将大理石擀面杖高举过头顶时,送报员走进来阻止了她的行为。他摸着楼梯上老妇人的颈动脉,宣布桃乐丝杀害了薇拉。颤抖着的桃乐丝松开了手,擀面杖就这样顺着地板一直滚。3分半的时间,凶杀案就立刻铺排开来。因为慌乱而造成厨房一片狼藉,炉子上鸣笛的开水壶被直接打翻在地上,用力过猛将整个抽屉的刀具洒落一地……此刻的观众心里想的就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杀人?
顺着擀面杖,紧接着场地到达纽约。一个报社的记者莎琳娜(由詹妮弗·杰森·李扮演)在与主编聊着她想要去做的新的采访——她与主编亲密关系,以及她的性格呈现开来。一封传真扰乱了她的生活。影片开始时的凶杀案件的传真递过来,「真的不是你妈妈干的吗?」写在一张纸上。
两场戏,干净利落地将电影的事件、人物与地点清楚地交代。那么人物关系呢,是如何呈现的呢?当莎琳娜到达缅因州的警察局去带母亲回家时。透过与老警官约翰·麦基的交谈,得知了麦基在莎琳娜13、14岁时见过,负责她父亲死亡的案子。此后麦基特意提起的「日蚀」在此埋下伏笔。接下来的母女相见,巧妙的设计一下子就将母女关系娓娓道来。当莎琳娜被引领着去带走母亲桃乐丝时,后者以为是警方安排的律师——看来她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才会导致桃乐丝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没有认出来。当被告知对面的姑娘是自己的女儿,桃乐丝情绪有些复杂,话都有些说不明白。两名警官将母女二人送出警局,年轻的警官叮嘱着莎琳娜需要看护母亲至少4天。孩子们与街坊与对桃乐丝态度,可以看出街坊邻居都已经将她定罪,但她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不肯请律师、毒舌般地与警官对话。接下来母女两在车里的对话,桃乐丝将自己对待别人像泼妇一般的态度给了一个看似具有哲理的说辞:「有时候女人不坏就活不下去」。这句台词此后出现过两次,一次出自影片一开始时摔死的老妇人薇拉,一次是莎琳娜。如上所述,编剧的故事编得巧妙,悬疑感觉十足。同时,剧本台词功力强大,使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爽」感。这不仅来自于桃乐丝的「理不糙的糙话」,也来自于她与女儿之间巧妙的对话。比如桃乐丝问莎琳娜:「你租的车是按天租的还是按周租的?」莎琳娜回答:「你是要问我要待多久吧?」又比如,刚进屋子,莎琳娜拿起电话,电话没有反应。她失望地说:「电话不管用。」桃乐丝说:「已经坏了三年了。」(莎琳娜已经三年没有打电话回家了。)
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是这部作品的观点。很多年前,桃乐丝一家三口住在一起。看起来幸福美满的一家人,桃乐丝却被酗酒的丈夫家暴,在反抗之后,丈夫倒是不敢对她动粗,但却从他们的共同账户上偷走了所有的钱。桃乐丝不得不在一个苛刻的富婆家当佣人,拿很低的薪酬——她只是想存下一笔钱留给女儿。而此时她察觉叛逆期女儿的异常,她在日蚀日之前愤而出走,在追逐女儿的过程中,无意发现家门前的小土丘处有一口被杂草覆盖的枯井。女儿的饰品让桃乐丝更加担忧:女儿可能被丈夫猥亵。薇拉知道她的担忧后,日蚀日提前放她回家与丈夫赏日蚀。他的丈夫在那天掉下枯井。
之后,女儿莎琳娜拿到奖学金,考上大学,离开小岛,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影片的一开始。这位说话极其毒舌、有着极大嫌疑杀害自己丈夫的桃乐丝,却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人,喜欢与丈夫打趣,也在被丈夫家暴后体现出来坚韧;爱女儿,要保护女儿,想要带着她逃离,多年后再次重逢看到女儿包里的药罐,悲伤、愧疚、担忧顷刻间布满她的眼眶;她对薇拉怨言满满,但却二十几年不离不弃,照顾陪伴,这些无不使这个角色立体丰富,具有生命的弹性。薇拉在桃乐丝的嘴里就是一个毒妇,一个尖酸刻薄的婊子,一个喜欢「虐待」人小气且有洁癖的富婆。她很富有,但似乎并不快乐,丈夫每年与她很少碰面。丈夫去世之后,她却更加容光泛发,在这个小岛上定居。桃乐丝一直照顾着她,两人一处就是22年。直到电影最开始薇拉死去。这位「婊子」虽然有着不近人情的洁癖与苛刻,面对被丈夫偷了钱的桃乐丝,她给与同情的安慰,在日蚀时给她放假,在她去世八年前就已经订立遗嘱将所有的财产留给桃乐丝,而桃乐丝对此并不知情。
而桃乐丝的女儿莎琳娜忘记了许多过往,对于母亲是不是杀害父亲的凶手,她是有着疑虑的。甚至她是认为母亲就是凶手。而在母亲的新案件里,她一点一点地接近真相,在离开的渡轮上回忆起被她封锁起来的不悦记忆。她折返岛屿,与母亲和解,也与自己和解。这是贯穿故事的核心:和解。这种情形下的和解,是编剧给与女性最大的支持与同情。
这部电影中很巧妙的一个做法是,导演将「过往」以色调的变换与「此刻」不经意间悄悄地揉开。第一次是当母女俩驱车回到老屋时,桃乐丝看着远处一片小土坡,回忆里的声音与场景依次铺开来。「此刻」的生活的色调一片冷蓝,而「过去」则明亮温暖。此后在桃乐丝与莎琳娜的交流过程中,我们顺着桃乐丝的思绪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过去,看着当时发生的一切。看到她在昔日是如何为自己争取,为女儿打算。
不仅是时空的转换,颜色发生了变化。导演对颜色的运用也是颇费心思。大面积红色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悬疑感,血色的气氛迎面扑来,同时还制造了一种恐惧,挥之不去的恐惧。
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他的书,但却为他的电影痴迷过,其中最著名的是《肖申克的救赎》、《闪灵》、《危情十日》、《魔女嘉莉》(校园恐怖片鼻祖)、《苍穹之下》(电视剧)、《迷雾》(电视剧,不是韩国那个)、《小丑回魂》等。 斯蒂芬·金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曾搬上过银幕。据说,论原著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比率,斯蒂芬·金可以排第二,第一则是莎士比亚。以写恐怖小说著称的斯蒂芬·金,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最温情的一部。焦点聚集于女性,是我推荐的最大缘由。
完。
文丨 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热切地欢迎关注。
“有时候女人唯一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做一个泼妇。” 斯蒂芬·金笔下的这个故事饱含着对女性的怜悯和打抱不平。除了悬疑和惊悚元素,凯西·贝茨和詹妮弗·杰森·李的高超演技也是看点。
感觉除却日食那天的案情回溯较顺畅外,其余闪回衔接都有些不自然,不过影片还是不乏优点的,叙事稳健架构简洁,将两起疑案交织并叙,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完全给影片加分,凯西·贝茨好演员,将多洛莉丝一角塑造得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内心戏的拿捏十分准确。卑微而坚强,压抑而自尊,贝茨完全化身为底层妇女,将其生存困境、家庭阴影、悲苦人生呈现得淋漓尽致。
Sometimes being a bitch is all a woman has to hold onto
为什么不得不做一个“婊子”?为什么不得不?只是因为生为女人,在这个男权的社会中不得不如此”苟延残喘“。
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丈夫,因为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逼着女儿努力的学习为的就是不要像自己一样在这个小岛上被丈夫鄙视、嘲笑、非打即骂。开始确实想要逃出去,可是逃到哪里?怎么养活女儿?被发现了怎么办?而且外面就能过的很好么?在银行不也是仅仅是身为女人而被瞧不起。
长大了的女儿选择性的遗忘了儿时的惨痛经历却还是要用药物来抵抗痛苦,拼了命的寻找值得报道的新闻去证明自己,对编辑自己只有用身体去交换,不得不做一个婊子来让自己能够好好的生活,却依旧不尽如人意。
女人不是应该被当作公主一样对待么?因为她们本来就是。可是你看看男人们都把她们当成了什么?猎物、仆人、工具。仅仅是性别的不同,那身为女人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下被逼无奈有时只能”做一个婊子“如果这样还是不能够幸免那又如何?站起来反抗,争个你死我亡毕竟处境已经不能变的更糟糕了。
女主人发现自己已经苍老到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一点点被蚕食,感受死亡渐渐逼来的恐惧。选择死亡是对死亡的抗争还是也有不忍桃乐丝继续如此被自己“折磨”?也许两者皆有。
女性,有着远超男性的勇气和坚韧。
最近在看自私的基因。有个观点可以引申为救儿女比救丈夫更划算,因为儿女有着和自己一般相同的基因。 呵呵呵
这部剧给我感觉有点做作,并么有像其他人一样感动落泪,母爱题材但是又掺杂犯罪,但是剧情没有很精彩吧?情节设置没有很巧妙,不过这个故事倒是看懂了,一部电影让观众看都不看不懂就没办法给好评了,所以这部给三星,至少故事完成,至于所谓母爱伟大这个有点刻意了,和很多情节精彩的片子比就很一般了,不过女主的演技很好,记得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宾馆的电影就是这个女主,刷到她的头像才看了这部,这女的经常演悬疑,演技没的说,故事一般吧,没被触动到,可能没有打动我内心的泪点吧,疫情又来啦,要开始充实自己的生活了,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
同其他的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名气要小得多。没有很耀眼的获奖经历,没有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阵容,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吸引我之处,恰恰在于它的独特和冷门之处:这是一部很关注现实电影,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这是一部讲述女性遭遇的电影。在角色的塑造上,它没有流于简单的好与坏的脸谱化的刻画,而是展现出三个矛盾重重,形象丰满的女性形象。
故事梗概:
送信的邮差发现多丽丝正举着棒槌要对瘫痪多年的老寡妇薇拉行凶,于是多丽丝被以谋杀薇拉——她服侍了许多年的女人——的罪名控告。多丽丝确实有足够的动机去杀死薇拉。多年来,作为薇拉的女佣,她一直被薇拉折磨。薇拉总是刻薄又严苛的要求女佣严格按照自己的指示干活。
而当在纽约当记者的女儿沙琳娜得知母亲的近况而赶回家乡时,她不得不面对内心深处对过去往事的不堪回忆。父母关系的不和睦以及对母亲杀死父亲的怀疑,使早早就逃离家乡去纽约打拼。但在于母亲的相处中,她渐渐得知当年事情的真相:是由于怀疑父亲对她进行猥亵,母亲才忍无可忍下决心杀死了她的父亲。直到这时,她才敢面对内心里最深的不堪的一段过去:父亲确实曾对她猥亵的事实。最终,沙琳娜帮助母亲洗清薇拉一案的嫌疑,证明只是薇拉寻求自杀,请求多丽丝帮她尽快了结的事实。而对于当年杀死父亲的心结,母女互相得到了理解。
人物分析:多丽丝、沙琳娜、薇拉——三个以恶为保护色的女人
多丽丝、沙琳娜、薇拉这三个女人都曾经提过一句话,意思都差不多是:女人不坏活不下去。而这三人确实贯彻了这句话。
薇拉是其中最强势的女人。她是个有钱的女人,从来到小镇始,她就自己做自己的主宰。她要求女佣必须严格执行自己的吩咐和要求,而那些吩咐和要求苛刻至极。比如所有的餐巾必须手洗然后熨平;晾床单要用6个夹子;要让衣服吹到南风;每天要用苏打水清洗马桶……她像个女王一样指使着女佣们干活。
但她却无法像指使女佣一样把丈夫也把握在手里。当某天她再次回到小镇时,她已经是个寡妇,快乐的寡妇,准备从此定居。丈夫死于一场车祸。当时观影的笔者就在怀疑她丈夫的死因可能不是场意外,果然在后面得到证实。多丽丝向她哭诉自己辛苦攒下的三千美元都被丈夫偷偷从银行取走,怀疑丈夫对女儿行为不端。她果断而狠毒的说:意外是怨妇的良友。一个丈夫可能死于从情妇处归来的路上,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无法把握丈夫的她果断的选择了将仇恨发泄,也鼓励多丽丝果断的将丈夫了结。多么强势又可怕的作风。也是由于丈夫的不忠使她对男人心灰意冷,在电影里她再也没有和其他男人来往,而是在自己的别墅里作威作福,像个女王般强势。
但在瘫痪后,她的痛苦不言而喻,相对于身体的残疾带来的苦痛,精神上的难以继续持续强势更令她受不了。她再也不能穿丝绸睡衣,因为大小便失禁的她只能穿便于清洗的睡衣。而整日躺在床上有任何需要时只能靠多丽丝的帮助。甚至几米远处自己喜欢的小瓷猪也拿不到。她一直仰仗着女佣多丽丝的服侍才苟活着,连死都需要她的帮助。她知道自己欠多丽丝的恩情,所以将遗产都留给了多丽丝。
薇拉是个处处强势的女人,却实际上并不快乐。丈夫的不忠是最关键的原因。女人的幸福需要男性的呵护,但是当女人的不幸来自于这个她希冀能给她呵护的男人时,她的不幸是巨大的。就像薇拉那样。
薇拉由于婚姻的不幸而选择了杀夫,而多丽丝早就对与丈夫的婚姻生活失去任何的信念。对此她做了一些反抗,但更多的是忍受。而当发现丈夫对女儿可能有猥亵时,她便开始无法忍受。
相比与薇拉是以男女关系中的女性一方的角色而言,多丽丝是以一个守护自己女儿的母亲的身份存在的角色。她的婚姻生活早已死掉了。之所以选择与丈夫凑合这下去,她是为了女儿。所以,当发现女儿被丈夫猥亵的痕迹时,她非常的震惊和愤慨。她立刻去银行取多年来不动声色攒下的三千美元,准备带女儿立刻离开丈夫的魔爪。也是因为丈夫绝了自己离开的后路,她才忍无可忍,接受薇拉的建议,决定杀掉丈夫这个恶棍。
尽管看上去强壮,也曾经在与丈夫的对抗中有过强势的反击,但多丽丝的形象还是软弱的。被丈夫一棍子打在腰部时,她毫无抵抗能力,当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反抗丈夫时,却因为女儿的原因她自己选择了尽快结束这次冲突。不到万不得已,她不想破坏家庭的完整。
而女儿的离去让她心灰意冷。在被指控杀死薇拉后甚至不肯主动请律师,而是不断的激怒老警官。她何曾断绝对女儿的思念。她对剪报的重视程度就可以知道她多么在乎女儿的幸福。在与女儿的相处上,她并不是个温柔的母亲。她对女儿的爱没有表现的很多看得见的地方,而是一心培养女儿成为一个能自立的人,不必依靠男人。所以她那么重视女儿的教育。
多丽丝的角色是一个身为母亲的女性,为了守护自己的女儿而杀了丈夫。但她的不幸也是显而易见的。女儿最大的幸福是家庭的和睦,父严母慈,但她没办法让女儿得到这样的幸福。甚至最后因为杀夫而使母女之间关系出现裂痕,女儿离她而去。
女儿沙琳娜也是个处处寻求强势的女人。长大后的她一心离开家乡,逃避母亲,多年后才回来。回来时母亲甚至第一眼不认得她,母女关系非常的紧张。她在纽约的报社并不如意,她在事业上是以强势的态度去面对的,积极的抢着去报道写新闻,但是屡屡遭到主管的制止。在男女关系上她与主管之间的处于下风,对男友的不信任使她无法真的把握到自己的幸福。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她受害者的地位。小时候的遭遇是她一直不敢去面对的一段伤痛经历。父母不和睦,母亲没有给于足够多的看得见的关怀,而父亲对她的猥亵是她最深的痛楚。直到知晓母亲杀父亲的原因,她才解开对母亲的心结,才渐渐放开自己当年在船上的那段遭遇。
沙琳娜也没能得到自己的幸福。无论是男女关系,还是事业,还是与母亲与父亲的关系。直到最后她才敢面对当年的经历,不再一味责怪母亲,母女关系有所修复。但有理由认为,童年遭遇对她的影响,就像她嗜服的药物一样,不是轻易能够戒除的。
我们发现,三位女性她们在各自的生活中都需要依靠男性才能得到各自的幸福,无论是以丈夫为角色的男性,还是以上司为角色的男性,还是以父亲为角色的男性。但当不幸来自于这些对她们至关重要的男性时,她们无可选择,无论是选择忍受还是反抗,她们依然无法得到幸福。即使她们声称恶是女人的保护色,但恶确实保护了她们吗?显然没有。
关键场景分析:日食——太阳被遮住的时刻
这部电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无疑是多丽丝在日食时杀丈夫的那个场景。
得手后的多丽丝脸上展现的是劫后余生的恐惧。当背后日全食完全瞬间太阳光辉在被遮掩住的瞬间又突然从另一边露出,灿烂的光芒下,女主角的形象以露出点光明的太阳和天空云彩为背景,竟然宛如圣母般的神秘伟大。在确认丈夫已经确实死去后,她长舒一口气,脸上难得的安详。日食本身含有女性对男性的颠覆的隐喻。因为太阳象征着男性,而月亮则是女性的化身,一般下,太阳总是光芒万丈,月亮黯然失色。但在日食的瞬间,月亮遮掩了太阳的光辉。而谋杀得手恰好在日食完全的霎那,安排得非常巧妙。
但刹那的颠覆注定这杀人的手段不是长久的幸福。日食只是太阳被遮住的一霎那,在几分钟后又回复自然,恢复到阳盛阴衰的常态里。女主人公尽管有过那一瞬间的如圣母般的时刻,但马上她就陷入了警官的纠察和女儿的怀恨中。杀夫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继续陷入男权社会的沼泽里,继续苦苦挣扎。
其实电影里男权社会对多丽丝的不公时刻存在。在银行里,多丽丝自己坦言,如果帐户是丈夫开设的,而自己以存折挂失的名义取出钱去肯定是不会被银行信任的,而丈夫,一个名声狼籍的恶棍,却能轻易得到信任,取走妻子辛苦攒下的积蓄。而警官十多年后依然对当初丈夫的死的苦苦纠缠也是多丽丝的无奈。丈夫在世的时候,她从未因为家庭暴力得到司法的救济。可想的是,即使她寻求司法的救济也几乎不会有什么成果,对于一个将幸福绑在男人身上的女人,她的幸福是听天由命的。
但即使如女儿一般像个独立的女性一样在纽约打拼,依然没有得到幸福。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种女性的无奈的表现。即使百般挣扎,她们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我已经无言,泪如雨下。我什么都忘记了,只看到了沧桑的母亲。You still my good girl.You still my baby. 你告诉我: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沧海桑田,在你眼中,我从未变过——还是你的乖女儿,还是你那个小宝贝。
凱茜貝茨大媽的好幾個眼神都讓我想哭。女人之間的和解經常建立在同病相憐之上,同為女性的同理心讓她們互相支持,一起對抗操蛋的命運和男人,這部片裡的男性多半都是面目可憎的。珍妮弗傑森李年輕時真漂亮。
有时候做泼妇是女人生活下去的唯一方法
虽然讲的是家庭暴力啊这种似曾相识的故事,但是人物心理刻画的相当好,Kathy Bates的表演果然比危情十日里的还好,斯蒂芬金的成功人文关怀作品,5星是必须的!
一部绝佳的女性电影。1.根据斯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凯西·贝茨的表演赞到难以形容,影片剧本、配乐、摄影(大量天气与景物空镜)、剪辑(回溯叙事范本,各种匹配转场,衔接闪回与现在)与色彩都无可挑剔。2.单镜头内同时呈现现在与过去两种时空:充分利用前中后景三个动作空间展开调度,并外化出直面过去的母亲与逃避往事的女儿间态度与视点的差异。3.现在时空为绝美冰蓝冷色调,压抑刺骨,过去时空则是橙红暖色调(与残酷的生活实情一道构成反讽)。4.对日全食的绝妙运用:大自然默默支持了这场“谋杀” & 仰角镜头中的“谋杀者”沐浴在圣光之中,恍若一场宽恕与净化的典仪。5.厕所镜中的背影与回过神后的正面、正常镜像,成为拒绝直面自我与最终正视内心与真相的象喻。PS:逐行校改、大幅修订了中文字幕,可以洗版了。(9.0/10)
真正可以治愈人的電影不是天馬行空眼淚或者空虛的慰藉,而是殘忍的真實中感同身受的微小卻無比堅強的情感。是了不起的電影
日食短暂,阳光再度普照时,老公已死在自己手里。我觉得这里面倒没什么情理法的纠葛,女主人的一句“女人要婊子一些才能活下来”已经是很好的点题,生存本就是你死我活。全片的新旧时光的切换效果都做的很漂亮,日食那场戏的美术营造出了类似科幻电影的天启感。女主和三个次要人物的关系都做的紧绷,花大气力烘托的母女线有为最后的审判戏架梯的目的,可是就几个人聊一聊女主是否故意杀人,这设定未免太过儿戏一些了
2011.5.26标准的美国式的cliche... nothing new. 另外,那一口很重的南部口音是怎么回事?Maine是那种口音吗?
剧情极为引人入胜,全程牢牢吸引观众注意力,通过回忆串联起现实和过去的叙事手法很棒。Kathy Bates演的出神入化,个人对Vera这个女主人的角色印象很深,她并不是一个恶人,她很无助也很可怜,她和Dolores之间的主仆情很感人。现实和回忆画面的闪回切换自然流畅精彩绝伦,结尾稍弱,减了一星
渐入佳境。剧本严谨细腻,就是格局太小。家庭伦理题材的影片,拍出来的画面感怎么都差不多呢,这是我厌烦的地方。演员们都很好,Judy Parfitt的表演好棒,忽然就喜欢Vera了。
Sometimes being a bitch is all a woman has to hold onto. 被感动到了
四星半;凯西·贝茨神演技,看得难受之极,也只有对子女的爱,才会如此不计回报;情节和情绪上的几个转折,闪回得很自然;女性忍辱负重之路漫长艰辛,同性间的扶持显珍贵;“女人不坏就活不下去”,总算出了口恶气;日蚀桥段真精彩!
越来越喜欢美国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了,流畅的叙事,饱满的感情,生动的表演,就连摄影和场景都那么舒服自然。凯西·贝茨的表现甚至比她封后的危情十日中更具有层次感。
可能是斯蒂芬·金作品改编电影里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基调里惊悚悬疑混杂着温情,越往后越觉得温暖,而凯西•贝茨在里面的表演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演活了那个被丈夫家暴却深爱女儿的母亲,甚至比《危情十日》里的表演还要精彩。而且电影里不断出现的回忆闪回镜头,痛苦的过去与现实的残忍无缝衔接,回忆与现实交织的观影体验堪称奇妙。
各方面都挺稳妥,Kathy Bates 的演技是最大亮点...
回忆与现实相交织的老电影,看起来那么有层次感、代入感。闪回的镜头是母女都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样的爸爸就是人渣,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侵犯!为了女儿,又是母亲不得不杀人!要说,女人找老公。真得擦亮眼睛啊!
无论角色情节还是悬疑点的设置都是很中规中矩的以感情为根基的日系悬疑推理小说范本。影片拍得四平八稳,独角戏了于是女儿的角色有点弱
凯西贝茨大婶是史蒂芬金原著改编电影的御用心理变态吗
母亲拯救女儿,大量的闪回镜头,女人才能拯救女人。女主角演好人也演得很好。
只要能生下孩子那就可以自称父母,哪怕是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