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无主之地

正片

主演:陈韦然,迟漠寒,高梓刚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 / 斯洛文尼亚 / 意大利 / 法语言:英语 / 法语 / 年份:2001

 剧照

无主之地 剧照 NO.1无主之地 剧照 NO.2无主之地 剧照 NO.3无主之地 剧照 NO.4无主之地 剧照 NO.5无主之地 剧照 NO.6无主之地 剧照 NO.13无主之地 剧照 NO.14无主之地 剧照 NO.15无主之地 剧照 NO.16无主之地 剧照 NO.17无主之地 剧照 NO.18无主之地 剧照 NO.19无主之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到处都是南斯拉夫

(剧作表现:从直线变为群戏,从对峙到多方介入,而过程里始终抽空人物重心: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个下午发生了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那个下午发生着什么。同时,早上死去的同胞已被迅速遗忘,包括导演以内,没有人再提起那些死亡,这是一种预示。)

(天大地大,是每个个人在坚持,苦撑。他们没有问为什么,那些在上面的人也从来都不会出现。答案在他们手上,可境况却在另外一些人的脚下。)

(是谁发动这场战争的?没有枪的那个。)

(其实表达方式更偏向喜剧。)

(一个场景:维和部队战士带上耳机,十数秒的电子音乐从镜头里涌出,制造抽离境地/真实心境。)

(一些台词: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 为什么当兵的总是带着照片?/ 对着记者说:你用我们的痛苦赚了不少钱吧?/ 你真的不用我去拍拍那真实的战壕吗?不用了,战壕还是战壕,都一样,人们不感兴趣。/ 维和部队:分别告诉双方,我们得知他们的对手计划在今晚之内夺取中央地区的战壕。/维和部队:地雷拆除了,他得救了!)

---
无主之地在哪里?

在新闻以外,图像以外,瞩目以外,热点以外,话题以外,争论以外,揣测以外,知识分子以外,国家历史以外,理论以外,分析以外,评论以外,批评以外,口号以外,呼喊以外,感伤以外,同情以外,事不关己以外,茶余饭后以外,起因结尾以外,态度以外,选择以外,作恶以外,煽动以外,下达的命令以外,派别以外,中立以外,和平以外,在电脑前的我以外,还有真相以外。

不过根本没有真相吧。

真相是什么?又重要么?细节又是你所看到的那样么?都是暗流涌动和瞬息万变吧,新闻永远报道不了,他们也不知道。

各人不停地转移着自己的面貌以掩盖行为动机,为了不失位置而自保,为了自保而假装有立场,然后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新闻报道了,维和任务完成了,有人死了?那就是别人。所以,根本就没有旁人真正踏进过那片无主之地,只有固守价值之地,其余的并不在乎。

再者,两个士兵,明明是身在场者,却又是游戏以外的。维和部队,新闻记者,热心观众等,明明也是身在场者,却又是背离此地的。再啰嗦点多说一次,后者并不在现场,但是真正在现场的前者却又远离于这镜头中心,仿佛他们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而很多场外之人却成为了各种主角。很讽刺,很荒唐。

天地悠悠啊,可一阵风就能将这悠悠天地吹散,就一阵风,这风从风里来,这风往风里去,再就是了无踪影,徒留无主之地,一片死寂。

 2 ) 压迫与宿命——内容与技法

《无主之地》是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于2001年拍摄的影片,而正是这部影片助他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殊荣。这也是波黑电影历史上第一次于奥斯卡上斩获奖项。

就《无主之地》这部电影而言,许多人都在探讨它的内容——战争的荒谬、联合国的不作为、记者媒体的无良和种族信仰的分野。这些影片中呈现的立意固然值得去深思和发掘。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丹尼斯·塔诺维奇在电影技法运用上的出神入化。一部电影之所以优秀,不仅仅在于其内容和深度,同样也关乎于技法与形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主之地》给人的感官体验无疑是极其特殊的,因为丹尼斯·塔诺维奇采取了一种极为罕见且极端的画幅——27:9。

这种画面比例运用在电影艺术的情况并不多见,也正是这样,它给观众提供了许多视觉上的新鲜感与冲击力。但是,丹尼斯·塔诺维奇选用这种极端画面比例去构成电影基本画面的做法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观众视觉上的新鲜感与冲击力,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这种狭长的画面比例能够成功塑造出一种逼仄感,而这种逼仄感正好能够脱离表层镜头意义转而融入电影更深层次的内容中去。

《无主之地》这部电影所叙述的事并不复杂,但丹尼斯·塔诺维奇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种战争中个体力量的无奈与无力感。这种力有不逮的无奈感集中体现为影片中的两层宿命,其一,即地雷无法拆除,没有人能够拆除那颗被人压着的地雷,它是无力感产生的戏剧根源。其二,对于这一无法解决的宿命,联合国、政府等一系列权力机构的任何作为都会被新闻媒体所引导,进而被大众舆论唾骂。这就是《无主之地》中的两层宿命——地雷无法拆除,无论怎样努力那个压在地雷上的人都会死去;联合国政府难以处理,无论怎样处理都会被新闻媒体和大众舆论所声讨——所体现出的无力与无奈。

而丹尼斯·塔诺维奇的精准预见力使得电影内容与画面比例呈现出精确的适配性。从镜头语法上来讲,这种狭长的、极长极窄的画面比例构成,如果以镜头中人物为中心的话,它延展了影像中人物的横向空间,却限制了整体影像的纵向空间。这也就是说,这种画面比例能够更好地展现多人同框与横向关系镜头,却掣肘了大全景镜头与纵向个人镜头的发挥。

横向关系镜头

所以,这种画幅可以轻松容纳多人进入画面,却很难呈现单个人的全身镜头。在摄影机给与近景时,所有人物都只能够截取到上半身。与此同时,狭长的画面比例能产生一种竖向的逼仄感,这就类似于一些室内电影中“天花板”的作用。

在电影拍摄时的大多数场景,基本都是在摄影棚当中搭建出来的,而在搭建出的场景中,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天花板的。但在一些电影中导演会别出心裁地将天花板纳入画面之中,这种特意而为之的做法必有其深意所在。例如《公民凯恩》当中,奥逊·威尔斯用天花板去给人物造成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使得凯恩的高大与权势始终被某种宿命所压制。

天花板

而在《无主之地》当中,由于外景的限制,天花板的出现显然不合乎现实逻辑。于是丹尼斯·塔诺维奇极聪明地将画幅设置为27:9,这种狭长的画面比例相当于为电影整体盖上了一层“天花板”,因而使影片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和处不在的压迫感,这种宿命般的压迫感贯穿于电影情节始末,也笼罩在所有人物之上。并且,这种狭长画面比例使得天空很难被呈现出来,即便是仰拍镜头也很难匀出多余画面去拍摄天空,这更加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处于一种始终被宿命压迫和裹挟的生命状态之中。

压迫人物

而这,正好与整部电影传达出的宿命般的无奈与无力感遥相呼应,用狭长画幅挤压人物所造成的压迫感与逼仄感来表达处于战争中个体力量的渺小和受害者必然牺牲、联合国政府必然被被声讨的宿命。这一内容和技法上的辩证统一,为整部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底。

这也就是为何《无主之地》如此优秀的主要原因,它在内容与形式上双双拉满,达到了辩证统一的水平,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圆润通透的观感体验。

内容与技法的统一,这一点说得简单,而真正做到的影片却凤毛麟角。

 3 ) 战争的秘密

《无主之地》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鲜血四溅的场面,但没有人不会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在一篇访谈里,本片的导演曾说,他并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他又说,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他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巴尔干,有拍摄大量战争纪录片的切身经历,作为一个波斯尼亚人,战争是他心头永远挥不去的梦魇。为了缓解这种无时不在的痛楚,他选择了幽默。战争的残酷无情、戕毒人性因为荒诞的力量愈发凸显,在跟随着导演的幽默笑过之后,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是的,幽默被人们误解得太多,它不仅是暂时止痛的麻醉剂,也是一把刀,在灿烂的太阳下闪着刺目的光芒,刀尖上可能还滴着波斯尼亚人或塞尔维亚人的血,尼诺和西基的血,我或者你的血。战争就是对立的双方,就是双方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厮杀冲突,以及这种对立的解决之道。导演用他忧伤的喜剧之眼注视着这种对峙,一点一点告诉我们战争的秘密。

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我试图回忆,却怎么也想不起在这块小小的弹瓦之地,战火已经燃烧了多少年,我看见的只是蓝天碧野下一队队对峙的人们,一个个相向的枪口。对那些遥远的民族,我们也无法确知谁对谁错,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只好如小孩一般用枪指着对方,让他承认战争是他那一方发动的。到了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厌倦了这样过家家般的游戏。就在这样的对峙中,一个个身体倒下了,一张张面孔衰老了,人们只能在断垣残壁之侧、连天炮之下小憩,做梦,听残破的风琴呜咽,学习习惯随时可能中断的生活,天亦荒地亦老,永远见证着动机越来越抽象的战争。
战争也许会有正义的名义、信仰的名义,一旦发动,却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无辜的,受伤的也不会只有一方。

尼诺和西基

尼诺的塞尔维亚情人曾经是西基的同学,这带给他们的单纯的欢乐也只持续了短短的一瞬,转眼间他们又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安全算计着对方的性命。如果不是战争,因为种种机缘,他们可能还会相熟,甚至成为朋友,可他们就硬是被莫名其妙地丢到同一个战壕,成为近在咫尺的敌人,连求救都要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我总以为不论地雷能否排除,塞拉能否得救,不论他们以后是否有机会刀兵相见,至少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他们会获救,会回到自己的族人中间——可是真相要残酷得多,他们竟然在获救的一刻,自己杀死了自己,可怜西基死时才到战场一天,连枪都不会开。
抽象的仇恨竟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素不相识的人甘愿性命相搏?
战争由人发动,保护人的生命和利益,但子弹从来看不见单个的人,真正无辜的是卷入战争的具体的个人。恐惧只会教人恨,而不会教人爱。

维和部队和新闻媒体

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也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官僚和暧昧的不干预,媒体的高效率和无孔不入,使这个战场上普通的援助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在当代社会,媒体绝对不会放过战争,军队也只是政客的工具。我不否定部分媒体和记者个人的人道情怀,也更加不能否认所有媒体背后的利益因素。在媒体与政客的利益追逐中,必然产生掩饰和谎言,必然更加无视个体的生命,战争只是政治的继续,是话语的游戏。
而维和部队和记者对于波族和塞族双方来说,都是冷漠的第三者。
政治和谎言可以形成同谋,就像为救援行动双方达成停火一样,战争可以暂时中止,对峙却永远不会结束。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仇恨总会重新露头、滋长,硝烟随时随地又会再起,无辜的人继续他宿命的轮回。
在这个波斯尼亚导演看来,这便是战争、甚至是这个世界的秘密。除了苍白无力的幽默,他还能做什么?

最后的一个镜头俯瞰着地雷上的塞拉越拉越高,塞拉其实是所有无辜的人,或者在地雷上的整个世界。有人从这个镜头看出了悲悯,可镜头不是上帝的眼睛,也许上帝根本就不在场,塞拉永远离不开地面升上天堂,他只能静静地躺在暮色四合的大地上,绝望地等待他的命运。

 4 ) No Man's Land


中文翻译成《无主之地》,昨天看片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译名《三不管地带》。

一条战壕里就剩下
一个活着的波斯尼亚人,两个活着的塞尔维亚人,一颗脉冲地雷,
两把枪、一包烟是配角。
三个人都中弹了。一个人身体下面还压着那颗地雷。
枪被夺来夺去,“枪在我手里。”

“嘿,你也认识她。”“她是我的同学啊。”
这世界真小,你的敌人也认识她。
爱过的女孩已经逃到国外,或者变成一张随身的照片。

没人知道到底是那方发动了战争,可自己的家和村庄都被毁了啊。
“说,是谁发动了战争?”
“冷静点,反正现在大家处境差不多。”地雷上的人说。
他说:“我可不想死在这儿。”
没人想死在这儿。

联合国维和部队来了又走了。
记者让他们不得不又来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要来解救这三个人,
爬出战壕,敌人又是敌人。
“维和”部队的年轻战士“不得不”开枪。

地雷无法拆除,只能说已经成功拆除了,
维和部队的长官拉着他秘书的手说:“请记者们到今晚22点到假日酒店参加记者招待会。”

军士曾经说:“我只是不想袖手旁观。”
长官却对军士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可你有什么别的办法么?”
与其说电影里表现了诸多讽刺,不如说统统都是无奈。
长官很无奈,他不想卷入这场战争的是非里去,只想等着,等到战争结束。
这不是他的事儿,也不是他的国家的战争,为什么要去送死。
军士也很无奈,想救人,也想做点什么,面对动不得的地雷,能怎么样呢?
看着拆雷专家在那人身边试图接近地雷,汗从头上一串串的滴下来,不能说他不认真,却无能为力。

摄像师问女记者:“我是不是应该再拍一下那个战壕?”
女记者说:“不用了,反正哪儿的战壕都一样。”

可电影的镜头长时间的俯拍战壕里直挺挺的躺在地雷上的那个人,天渐渐黑了。
耳边响起如同风声一样的哼唱,变成愈演愈强的歌声。
长官是英国人,军士是法国人,记者是美国人,拆弹专家是德国人。
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权利、舆论、技术对一场战争的无力。
所谓的援助就是每人一天120克的食品供应。

No Man's Land是很朴实的电影,但在细节上相当细腻。
苍蝇的飞近与飞远,人的喘息声,维和部队士兵听的音乐。
日光从下午到日落。
波斯尼亚的军人,坐在战壕里看报纸,啧啧的读着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穿着的牛仔裤和pop图案的白T恤。

这部波黑电影,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相比Amelie人性的甜美,大概还是这无奈更震人吧。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Global News电视新闻的编导们在他们的电视墙前看着两名战士对射时一样,
露出一脸错愕:“太可怕了。”
我也一样,什么也做不了。

 5 ) 精彩台词回放,可以继续补充

精彩台词:
1.几个塞族士兵在夜伏时的玩笑话:"你知道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什么不同么?----悲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衰到最低点了;而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还能继续更衰。"
2.夜伏时,一个光头的波族士兵摘掉帽子时候,旁边的战友立刻说:"你头发乱了!"
3.一个德国废物排雷兵在执行排雷任务,旁边的两个法国联合国队员看热闹,一个意味深长地说“他只能失败一次。”另一个补充说“不,是两次,他选择这个工种就是错误的。”
4.波族士兵试探性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却遭到塞族士兵并不友好地拒绝,塞族士兵的回答是说:“我们还需要互相认识?不用了吧,下次咱们再打招呼将是在瞄准器里。”
5.压在地雷上的塞族士兵不能动弹,只要他一起身,就会引爆炸弹。他只好一直保持原有的姿势不能动。他想大号的愿望都一直没能实现,又不愿意拉裤子,只好一直忍着。当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对准他时,他小声对旁边的战友说:“该死,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可我却想拉屎。”

 6 ) 无奈

在黑暗中孤独的等待死亡,是一个人用生命诉说的莫大的无奈;
在险境的围城外遭遇死亡,是两个战士献血昭示的扼腕的无奈;
在维和的旗帜下遭遇杀戮,是维和部队一时疏忽的可耻的无奈;
而千年来不曾离开的战争,也许是人类无法摆脱永恒的无奈吧。
 
在夜色和浓雾的笼罩下,战争中的牺牲品们甚至没有任何享受的自由。漫步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是在为什么而战呢?他们只看到自己的故土被血洗的惨烈,他们只想到用敌人的鲜血来偿还这城中的债。
 
但谁才是他们的敌人呢?敌人又在何方呢?任何的战乱,从战争的经典之作《拯救大兵雷恩》,到荡气回肠的《勇敢的心》;从绝美翩迁的《英国病人》,到哀哀低吟的《冷山》,不管电影创作的手法上和流派上存在的天壤般的差距,也不管制作上相去深远的成本费用。这些战争影片中,战争从来的受害者都未曾改变,那就是双方的战士们。他们彼此并无直接的怨恨,但是他们却在沙场上生死相见,甚至还不明白战争的真相。他们一腔热血的唯一原因,莫过于那些用心险恶的政客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仅此而已。
 
而很快,我们看到了那些玩弄政治者的一张张嘴脸:如猪一般横卧在大寨榻上享乐的"匪首"、在假日酒店的指挥部里与女秘书调情的官员、面对着高举的白旗绝然开炮的指挥官、面对着鲜活生命的流逝视而不见的人。但是,他们真的算是人吗?他们手捧着各自的尚方宝剑,杀戮的是无辜的生命。
 
而那个敢做敢当的维和部队的战士和那名英国电讯的女记者,竭尽了自己的所能,却终究还是在黑暗的笼罩下哀怨的盖上了装甲车的护盖和采访车的窗。他们也许是这部影片中最能给我们带来一丝暖意和希冀的人了吧,在其它媒体记者看似名正言顺的"不介入"式的纪实的旗号下,在维和部队首长只关心自己的"钱途"和官运的压力下,他们能做到的,都已经作了。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再做更多了吧,但是他们最终无奈的眼神分明像一根刺,深深地扎进了我们的心中。
 
在那一个低低的战壕中,两方面的战士恶遇,求生的希望让他们彼此忍让,但是长久以来受到的政治教唆造成的积怨却使他们注定无法彼此谅解。死者的仇恨平息于沉寂,而生者的仇恨却莫过于沉寂。他们试图用武力胁迫对方承认是战争的罪魁,但是恰恰可笑的是,战乱的罪魁却莫过于武力本身;他们试图用杀戮来结束战乱的动荡不安,但是恰恰可笑的是,战乱的不安莫过于杀戮本身。
 
在这样一个真实到近乎于纪录片的没有任何大的特效的电影中,没有绝美壮阔的场景,没有动人心弦的配乐,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线索,但是其震撼不亚于任何一部所谓的"战争巨制"。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和平消逝时的无奈,而导演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一点。其实,真正能解决争端的不是其它的任何组织或者人,不论是联合国还是媒体,只有冲突双方的互相谅解才是最好的途径。
 
但是,当捡起枪来的玻利维亚战士高呼出他的愤怒并在这愤怒中结束了对方的生命的时候,当联合国的战士因此开枪结束了玻利维亚战士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随着战士胸膛破碎的,是和平本来就没有多少的希望;当表面热心实际却麻木的媒体们用冷冰冰的镜头对准了淌着鲜血的土地的时候,当面无表情的维和部队长官制造假象放弃营救地雷上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随着生命全然消逝的,是政治贩子本来就所剩无几的良知;当战壕中地雷上的战士手握着心爱的人的照片听到那声声枪响的时候,当他不得不在寂寞中无主地等待注定的死亡的时候,我们设么都已经看不到了,我们也都归于心死了。
 
是的,哀莫大于心死。而这次,死掉的还有我们期冀的和平。

所以,请不要嘲笑张艺谋在《英雄》中看似幼稚的和平呼唤;
所以,请不要忘了《英国病人》最后"希望世界上从今再也没有战争地图"的寓意;
所以,请不要忽视《冷山》在三位耀眼明星的演技照耀下回归的期盼和平的主题;
所以,请不要只看到《华氏9/11》中对某位总统的嘲讽而忘记了影片本来的目的;
所以,请不要淡忘列农用一生谱写的《战争已经结束》这首歌的期盼;
 
所以,请不要觉得那首关于花儿、姑娘、战士、死亡的反战歌曲只是二战的痕迹,因为,战争从未停息。而战争的牺牲品们,也同样从未消失。
 
逝者如斯乎,愿他们的鲜血总有一天能给无主的热土换来和平。
逝者如斯乎,愿他们的生命终有一日能给无主的蓝天带走无奈。

 短评

2002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格局中的大视野。本片和14年外语片提名《金橘》有许多互文之处,讲述三不管地带中两个偶遇后被迫和平共处的敌对士兵及第三人之间的故事。纪实般冷峻镜头,配乐缺失,只在首尾出现悲凉的女声清唱,结尾极具讽刺性。战争的荒诞,媒体的无良,政客的冷漠,中立的无用。(8.8/10)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虽然是用正剧的形式讲的故事,却有些喜剧,黑色的,味道,极具讽刺性。一大堆人忙活了大半天,三个人还是都得死,留在战壕中静静等待黑夜等待死亡到来的战士是某种结束。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抽离于现实之外的“舞台剧”风格,very well-done though.

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8,战争讽刺悲喜剧的佳作,几乎跟战争有关的所有人,包括联合国军还有新闻记者都受到影片创作者无情的奚落,结尾那个阿族士兵躺在地雷上等待死亡的画面绝对能震撼到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懂的

10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为什么?因为我有枪而你没有”“顺便说一句,是谁先发动战争的”“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我真想大便”“你会说法语吗?……你会说英语吗?”“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据说一名拆弹专家一生只能犯一次错。“”不,两次,第一次是选择这个职业”

1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战争状态时,和平和中立只是打酱油而已。

1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war=we are right,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尾曲+1星。希望随落日西沉,上帝视角下满满的荒谬。

15分钟前
  • Белка
  • 力荐

联合国维和部队不仅草菅人命还欺骗百姓,军人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太令人心寒。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20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这种大的战争背景下,囚于一方空间,靠寥寥几个人来撑起的剧情,想到了阿布哈兹下的《金橘》和二战下的《平安夜》。讽刺意味无需赘述,对南斯拉夫这片土壤的情愫从大使馆开始,到铁托,再到老库的一系列作品。于是又问自己一遍悖论:如果一开始在巴尔干半岛上就没有这个国家,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悲剧了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和《美好的一天》差不多故事,从细节小故事出发,讲述一个大的环境,也包含在让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与自欺欺人的谎言,结尾太震撼了,有什么比躺在地雷上等死更让人觉得可悲与凄凉的的呢。

26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困在无主之地上的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片面,才能够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局面,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

31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真不错!一开始看两个人互相“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互斗,还在发笑,没想到真正讽刺得厉害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战地媒体啊。。。(德国人的准时梗,喷了)虽然故事格局很简单,但以小见大地把战争对各种人(普通人、政府、联合国等等)真正的意义都说得透彻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9 有点才华。故事不错,可惜几处伏笔略生硬,波族士兵的爆脾气也莫名其妙,人物小传有缺陷,许是导演是波族的缘故,觉得波族人有诉求是理所当然;拍成讽刺喜剧的设想也好,但导演掌控力不够。

39分钟前
  • 小A
  • 力荐

人物太脸谱化,剧作也过分戏剧化,毕竟有一个太过明确的政治图解在前。比较有趣的是媒体介入之后的事态变化。法国中士真是可爱(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是因为法国给钱么呵呵)。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能拓展见识、学习知识。若不是《无主之地》,对历史兴趣度有限的我都不会晓得「波黑战争」的存在: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2.波塞两士兵在战壕里为谁先发动战争而争论的段落和我预想的如出一辙,谁拿枪谁掌握了控制权,战争就由对方“发动”。3.面对屠杀你无法中立,中立永远帮不了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拒绝中立。4.-他们说炸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是两次错误。-怎么说。-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5.老兵钱包里竟然掏出一张裸体肌肉男的照片,真是始料未及的“同性”元素?……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真实的战争片都一样,就是有真实残忍的结局。片子中时不时的幽默和最后三名士兵的死亡构成了一部另类的好片。在这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丑恶,和卢旺达饭店里同样的丑恶,政治是最为主要的,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这个主权高于人权的世界,政治是必要作秀的谎言。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觉得很操蛋,想想这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站被炸的事情吧,又有什么丑恶的内幕在里面。

48分钟前
  • Trailleo
  • 推荐

没想到一部战争片让我一直笑,结果最后还是悲剧收场,转折的好突然。波族一队士兵在雾中闯入两军前线之间的空地,赛军开炮,只有基掉入战壕躲过一劫。波族两个士兵查看情况,老兵把跳雷放在尸体下设置陷阱,基趁机开枪,打死老兵重伤新兵诺。基逼迫诺挥舞白衣求助,没想到赛军又开炮了。跳雷上的尸体拉居然还活着,三人之间从剑拔弩张逐渐可以和平相处,两人一起挥舞白衣求助。两军都不敢上前,只能联系维和部队。维和部队的领导不想介入军事,但是热心的特来到现场并答应带走基和诺,但是对拉无能为力,基想留下陪拉,并打伤诺逼迫他也留下。记者简监听了维和部队的电话,利用国际舆论向维和部队施压。所有人都来了,记者问题尖锐,基和诺拔枪相向同归于尽,领导用尸体欺骗记者已经拆弹成功,记者也不求甚解,热心的特也无能为力,只剩下拉继续等死。

53分钟前
  • 赫安
  • 力荐

最可贵的还不是讽刺的深刻,而是导演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种族悲剧。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更多的是突出一种无力感,在抢救地雷受害者时,英国女记者、法国军士、拆弹专家都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很苍白。凯特琳·卡特利吉可谓女记者专业户,在另一种反映种族冲突的影片《暴雨将至》也有她的出演。

5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