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故事第8篇
2018年4月24日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1916)
D.W.格里菲斯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笑话:我最讨厌两种人,一是有种族歧视的人,二是黑人。这个自黑的笑话表明有些人是不自知的隐性的种族主义者,而本篇故事的主角格里菲斯明显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想法,并将其在电影中表达了出来,他的种族主义倒是“显性”的。
格里菲斯在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里的种族主义色彩,比中国人熟悉的名著《飘》还浓烈。如果说《飘》以及由此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里“黑人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一个国家的诞生》里则“变本加厉”的将黑人描绘为盲目、愚昧,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罪犯。
当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作品里裹挟着某些邪恶的东西,这真是遗憾。在电影史上,这种意识形态虽反动,却因为其艺术创造力而位列经典的电影最容易想到的就当属《一个国家的诞生》和20年后上映的,恐怕可能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女导演里芬斯塔尔,受纳粹德国邀请所拍摄的《意志的胜利》。
但在格里菲斯时代的美国南方,谁又不是种族主义者呢?电影史并不是一盆脱离开所处时代的无菌培育的盆栽。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说:“除了黑人问题以外,他(格里菲斯)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热望进步,抱有真诚的理想”。格里菲斯在批判工业社会的剥削制度时,却难免也同《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一样,有着民权运动之前美国南方普遍的“乡愁”:奴隶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它的消失令人惋惜。
于是我在这一节的选片里,最终还是越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选择了一年后的《党同伐异》。尽管格里菲斯的《一》如此成功,它是《乱世佳人》以前美国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考虑到《乱》时美元的贬值,有些影史作者认为《乱》出现后,《一》仍是最高)。影片持续放映了15年,光是1915年就为格里菲斯进账了百万美元之巨!格里菲斯一年后将所获收入全部都投入到拍摄《党同伐异》中。
这样的巨额投入(总摄制费用达200万美元)造就了一部比前文讲到的《卡比利亚》布景还远壮阔的电影,为电影所搭造的巴比伦宫殿纵深就达1600米之巨。整个电影摄制用了22个月时间,雇佣人员超过6万,使用胶片近10万米。《党同伐异》上映后的命运揭示了这真是格里菲斯为电影所下的疯狂的豪赌。
还得再提到“让人矛盾””的《一》,如果你一路从《电影的故事》写作计划看过来,你就会发现,事实上格里菲斯几乎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他从布莱顿学派那学到了“特写”、“正反打”,从埃德温·鲍特那学到了“交叉剪辑”,还从《卡比利亚》的导演帕斯特洛纳那拿来了“推拉镜头”,但格里菲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将这些技术如此精巧、流畅的组合在一起的人。从格里菲斯起一直到如今的主流电影,都是这套方法的延续与集合,在这个意义上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党同伐异》的冒险走得更远,格里菲斯的野心,是要拍一部“照耀人类各时代的太阳剧”。电影分为ABCD四个部分,分别为:“巴比伦的陷落”、“基督的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美国的劳资冲突”四个故事。四个故事不是分别讲述,而是同时展开,用“交叉剪辑”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我们熟知的戏剧结构理论“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萨杜尔说得真好:《党同伐异》和三一律相反,他创造了一种地点、时间和动作的“三多样律”。
《党同伐异》的“交叉剪辑”特殊之处还在于,它的目的不在于显现“同时发生的事”来制造“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剧紧张感。它的野心在于它要通过不同镜头间的不同意义的交叉剪辑,用一种全新的电影叙事手法,来表现四个不同时代、不同故事的共同主题。
什么主题呢?四个故事事实上是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来叙述的,“基督的受难”最没有看头,画风、表现手段几乎和百代拍摄的那些(又是百代)圣经故事没什么大的不同。“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也像是对《吉斯公爵的被刺》模仿。四个故事的重头戏是“巴比伦的陷落”和“美国的劳资冲突”这两个故事。
“巴比伦的陷落”真是太好看,场景太壮阔了。格里菲斯的伟大和创新在这个故事里再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热气球空中“航拍”巴比伦的雄伟场面,带给人的震撼放到今天也没多少大片能超越。他和他的摄影师皮采尔还将摄影机架在可移动的塔楼上拍摄升降镜头,这是电影史上的首创。
“美国的陷落”影响还要更深远,他在罢工的场景里熟练的交替使用全景、大特写镜头标志着蒙太奇的运用在格里菲斯手上已经完完全全的成熟。后来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写了专著论述他的贡献。我们在他的名作《战舰波将金号》和另一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的《母亲》里将看到格里菲斯留下的实实在在的影
这四个故事借着反复出现的莉莲·吉许推动摇篮的镜头串联而起,配以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今日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欢乐悲欢”。日光之下无新事,格里菲斯说他想表达:不同时代的一种相同的人性,人类的“不容异己”,或者“爱的无能”。
这也真巧,考虑到每个故事里都有死亡发生(有两个故事里甚至是不计其数的死亡)。我们也重复过很多次戈达尔的那句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前年去世的戈达尔的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在总结戈达尔的电影时说过:“让·吕克的电影只有两个主题:死亡与爱的徒劳”。是的,“死亡”、“爱的无能”或者“爱的徒劳”,不管电影形式怎么变,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永远孜孜不倦的关心着围绕人性这些复杂、伤感,永恒般的故事。
但我们只是当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盖棺定论的成为“格里菲斯”后才体察到这一切。《党同伐异》讲述故事方式的前卫性在1916年遭遇了票房失利,格里菲斯倾家荡产,在余生都将举债度日。他如同很多我们之前提到的早期电影先驱的结局一样,在充满勇气的完成伟大的电影冒险后,却收获的是伤心的结局。好在本片女主角莉莲·吉许在格里菲斯潦倒的晚年时给予了恩师很大的帮助,一直照顾到他去世为止。
日光之下无新事,这句话用在格里菲斯出现后也是适合的。因为电影在“始于格里菲斯”后,100多年来主流电影用的还是他的这套方法。《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的巅峰,也是100年前电影达到的最高峰。
第2节 早期电影的叙事功能(1903-1918)
2党同伐异 Intolerance(1916),D·W·格里菲斯
3幽灵马车Körkarlen(1921),维克多·舍斯特勒姆
4女巫Häxan(1922),本杰明·克里斯滕森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hickokjeans
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概念及其内部结构与格里菲斯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概念做比较,也许是有益的。
(关于阐明蒙太奇概念的起源的两篇文章《电影摄影原则与表意文字》和《电影形式的辩证法》载于《电影形式》)
爱森斯坦把艺术视为自然和工业的综合。自然代表变化与均衡的动态,工业则代表对自然采取有目的的和理性的行动。艺术作品的构成原则和美学形式是工业和理性对自然采取的行动的综合结果。正是这一特定的辩证思想构成了爱森斯坦的理论核心概念——蒙太奇(montage)的框架。
爱森斯坦承认格里菲斯,特别是《党同伐异》对他蒙太奇观念的形成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后来的论文对这种影响和他对格里菲斯蒙太奇概念的改造做了总结。
爱森斯坦不同于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叙事交代。(修辞与叙事的区别)
不同于格里菲斯——赋予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
他的一个说法:电影艺术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作为现象的世界采取一个具体的观点。这一观点决定于新与旧的社会性关系的革命性颠倒,其核心内容是对新旧两者传达出有意识形态倾向的准确评价。正是在这一点上,爱森斯坦进行自己与格里菲斯的比较才是有趣与重要的。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
描述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概念:与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系统的不同。爱森斯坦批评格里菲斯迷恋平行蒙太奇的概念,试看《党同伐异》,它由四个交叉剪辑的故事组成,是一种不时回到那位母亲摇篮这一单一形象的叙事结构,这四个平行发展的故事最后会聚于一个被表现为某种消解与和谐的基督教奇迹的结尾中,爱森斯坦之所以对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概念提出批评,是因为它试图通过一个单一的不停摇动的摇篮的原型性(archetypal)或神秘性形象,将四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故事连在一起。
这一预言式形象并未能将那四个故事连在一起,因为摇篮不足以在各个故事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这个象征未能达到概括或抽象的高度,它仍然停留在乏味的写实水平上。更概括地说,爱森斯坦认为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是靠一种虚假的人文主义(humanism)来支撑:这些平行现象实际上是相互冲突的。
取自《狄更斯、格里菲斯和电影的今天》)
爱森斯坦认为,美国与苏联电影的区别在于,美国电影中的平行关系在苏联体系中看来是矛盾的。这是意识形态观点的差异。
(爱森斯坦理论中关于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关系的论述/一种从艺术家的观点出发的理论:艺术家起初是被某个意念深深吸引,然后静心提出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一意念。)一种关于表现的理念。
他同样认为,电影艺术家对他所描绘的情景或事件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他必须从一个社会公认的意识形态观点与强化对这些事件的表现和感受,强化他的修辞手段的功能。艺术家的责任是引导观众去体会和解读隐藏在作品中的创作者对所陈述的故事的观点。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