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塞尔维亚电影,被评为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漫漫寻子路”,乍看题目以为想要传递伟大炽热的亲情,实则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狭隘,社会政治制度缺陷。其中也能瞥见善良,扶持,坚定,无奈和崩溃。
整部影片底色暗黑,基调压抑,“此处无声胜有声”。男主尼古拉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女匆忙奔向工地,镜头随着脚步前移,由此拉开帷幕。她是来替丈夫讨要拖欠的工资和承诺的遣散费。妻子被门卫拦住,她站在原地,说明此行目的,无人回应。她歇斯底里喊道“再不给钱,就要用汽油烧毁自己和孩子!”大家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干活。妻子拎起汽油,看看孩子,没忍心,使劲往自己身上倒汽油,点火,火烧起来,这时大家才跑去灭火。妻子烧伤住院,两个孩子被当地福利中心移交寄养家庭。
尼古拉放下木工活,跑到医院看望妻子。医生告诉他,患者有自杀倾向,需要转精神病院。随后尼古拉来到福利中心要求见孩子,任职人员拒绝他的请求,建议他回去收拾房屋,添置家具,通水通电,他们会派人现场评估,如果满足照顾孩子的基本要求,就可以接回孩子。尼古拉竭尽全力照做了,再次被拒绝。理由是“你缺少一份稳定的工作。”尼古拉赖在福利中心不肯走,任凭工作人员威胁呵斥。好心的保安给他端来食物,并向他透露福利中心收养儿童的利益回扣和背后的势力靠山。总之,仅凭一己之力根本要不回孩子,劝他放弃。
尼古拉决定上诉。他找到前同事,同样被迫下岗,相比之下,同事家条件看起来好得多。同事很快答应尼古拉免费帮写申诉书。
就这样,一个双肩背包、一张申诉书、一条薄盖毯、一块硬面包,还有一个挂脖子上的钥匙,尼古拉启程了,徒步前往300公里以外的社会部上诉。
整整5天,尼古拉白天步行,夜晚随地露宿。经历很多坎坷:被高速公路警察逮住,要求罚款;穿过狼群;脚底磨破皮以致出血,发烧虚脱住院;被小偷盯上。但也遇到很多美好:相互依偎取暖的流浪狗(狗被轧死,尼古拉抽噎着把它埋葬);镇上居民热心建议抢孩子再偷渡;货车司机送护身符,告诉他“相信上帝,会有奇迹”;便利店员投喂食物,好心留宿。
终于来到社会部,工作人员拒绝面见部长。尼古拉被迫夜晚露宿在社会部后门。记者前来采访,他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好心的路人停下车,给他送来食物和水,尼古拉再次抽噎,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他见到了部长助理。“你没有工作,不是你的错” “贫穷也是一种暴力侵害孩子的形式” “但是父母的爱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助理的这几句话耐人寻味。既表达了对尼古拉的同情和理解,也传达了政策规定,给了句活话“同意在建议书上签字”。
对的,只是一份建议书。决策权在当地福利中心,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任职人员手中。还是那个工作人员,再次嘲讽恐吓尼古拉“你在社会部说得太多了,原本你有更好的路可以走,你可以再次申诉,但是决定权在我,我有后台”。在尼古拉再三坚持下,他终于见到了儿女。儿子以为父亲抛弃了他们,对他置之不理。短暂的见面时间到了,孩子们被带走。透过玻璃窗户,尼古拉看到儿子被胁迫拽到车上,他冲出来,高声叫喊“不要碰他!”儿子冲向父亲的怀抱,两人紧紧相拥。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流淌。向来温和老实的尼古拉在维护孩子这件事上丝毫不忍让、不妥协,坚韧勇毅。父亲伟岸的形象在儿子心中就此扎根。
回到家,屋门被打开,家具搬空。原来村民以为他不会回来了。大家心照不宣,默默等待尼古拉把属于他的东西搬回去。整个村庄都是贫穷的。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台老式电视机,墙上一面挂钟,画面就此定格,尼古拉安静地坐在桌前,被黑暗、寂静和无奈吞噬淹没,电影至此结束。
没有我们期待的完美结局。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至少不会很快有。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无奈,绝望,心酸,大概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部纪实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尼古拉,只是千千万万穷人的一个缩影。
即便无奈、绝望、压抑、愤怒,但尼古拉和影片中其他人形成对比。住院期间,病友告诉他“你的家人不值得你为他们付出”,货车司机“上帝会帮你”,尼古拉没有回应。他的行为和坚持,他深邃的目光,告诉了我们答案。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有生活的勇气。我们需要和亲人在一起。
一切都会向好,致勇敢的你我!
他的穿着,他的眼神,他忐忑不安的表情,以及很多细节都演绎地非常到位,哪怕他只是站在那里不说,让人一看到他就会对他产生一种自然的同情!质朴又善良的男主,坚强了一路,终于在政府大楼前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餐食时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而那一幕真切地打动到我了,尽管我也知道这是演的。感觉这一位主人公从某一方面来说像极了我最近在看的《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主人公许三观一样,为了给一乐治病不顾一切一路卖血去上海给他交医药费,真的很令人动容,特别是对于也同样有着父亲身份的我来说。
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狗官僚嘴巴一张一合地说着令人恶心又厌恶的话,我真想上去拿刀子给他结果了,就为了自己的那一点利益而搞到他人的骨肉分离,真TMD混账!
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底层的人之间还是惺惺相惜,但有时又贪得无厌,难道贫穷真的就是罪恶的根源?!
(PS:电影的结尾虽然并没有交代,但是真的好想知道接下去的结局哦!!!)
一位父亲的寻子之路,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弊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贫穷。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真的想象不出来都21世纪了,还有人没见过电脑,还有人一年可以花费不到一千,还有人吃不起饭......
有时候我很想看这些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作为一个青年应该关注的,但我又不想看,因为当影片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意识到这个社会太不公了。贫穷真的是原罪。成年人的崩溃可能真的就是一瞬间。 之前见过在网上买散装卫生巾的女孩,感觉还挺痛心的,明知道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贫穷不得不买这些没有卫生许可的必需品,而我们可能还在纠结哪种用着舒服,哪种更好。 这就是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酸,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
影片中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影片自身。政府的“官僚主义”、官员的“不干实事”......福利中心因为尼古拉家不具备孩子成长的条件就将孩子寄养,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合理的,父母把孩子生了下来,不仅仅是要给他们爱,还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不可否认,国内的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就底层人民来说,小小年纪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可能早早的就步入社会开始打工。
所以摒弃所谓的“视网膜效应”,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角落,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人间百态。
这几天刚看见一句话是“见识不光是往上走的,也应该往下走”,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不要忘了地上的六便士。当我们拥有了美好生活时,也不要忘记关注社会底层,不要丧失了对这些人的共情能力。
从金鸡奖颁奖名单关注到的这部电影,电影译名让我很自动地代入现在在做的寻亲群体相关的公益项目,也导致我看电影的时候会自动联想到《失孤》[允悲]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寻子是一位父亲对不公的抗争,孩子必须要留在自己身边生活。
开头蛮讽刺的,官员给这位父亲提了很多要求,他回家每一样都照做了,最后家访的时候却被为难“你应该有一份工作”、“孩子们应该有一台电脑,这都21世纪了”????看似为了儿童权益,面对一个失业的家庭、妻子还因为讨薪想自杀,你跟我提这个??达不到要求,孩子就这么被带走了。
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跟权力抗争?那就得是最极端、意想不到的方式,所以他徒步5天去了首都,一个塑料瓶子在水龙头接水路上喝,带的吃的每天咬一口,数着吃……所以引起媒体关注,上了报纸上了电视,也因为这些报道才被接见,得到了自己以为有用的建议。可是这些都没办法管到地方政策,最后他只见了孩子一面,没办法从养父母身边带走。
影片最后也挺可笑的,回到家里,邻居们以为这个父亲回不来了,所以把家里的东西都拿走了,他一一去每户人家要回了桌子椅子碗筷各种东西,重新把家里弄好,最后坐在餐桌上吃起面包,慢慢嚼着,然后电影就结束了。我还在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完整版,再想想,结束得也挺符合现实的:普通人的抗争,不是一时半会能胜利的,但也别小看这位父亲。
大段大段的沉默。
亲情或许只是个壳子。
第一次去附近一家影院,找入口迟到了7分钟。
影片中第一个给男子温暖的是那条在漫漫路途中偶遇的和他一起在废弃的破屋下躲雨的黑狗,他给它分享了一点他仅有的食物,它和他抱团取暖度过了一个雨夜。第二天,狗被撞死了,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路上,在一条汽车呼啸而过无人问津的路上。
第二个给男子温暖的是达到目的地前一晚的那个零售店小哥,一瓶饮料、一个面包(?)以及一个遮蔽风雨的“钟点房”。
第三个是在电视上看到男子采访的小哥,开着车给他送来了一份便当。
都是普通的——陌生人。
社会事务部的人从推诿到回避(甚至后来连厕所都不让他进去),最后迫于舆论压力写了一封毫无效力的建议信,合了影发了推特——“好了,公关完毕,你可以走了,不要妨碍我们的工作”事务部在心里无声地说。
男子回复他:“谢谢”。
两遍。
男子满怀希望回到荒野般的家乡,买下比售货员推荐的价位更高的两块巧克力和苹果,给被迫分离的儿女和躺在病床上的妻子。
离家前将钥匙穿绳挂在脖子上藏在衣服里,回来门却是开着的,只隔了五天。
开门,“家徒四壁”从夸张变成了写实。
回到村庄,村民见到他都转身闭门。
只有曾帮助过男子的邻居和他见面,告诉他,村人都以为他不会回来了,于是大家破门而入,夺走了他的一切。
300公里徒步,穿过高速和荒野,路过野狼和盗贼,怎么会活着呢?那只黑狗就应该是男子与福利院对抗的结局。
男子从左邻右舍搬回一件件被夺走的东西——四把椅子、一张餐桌、孩子的玩具、电视机、碗筷……重新拼凑出家的模样。
然后在四人位的餐桌上,独自一人撕咬吞咽一小片面包,从他或许是接下来几天的伙食里。
然后竟然,在男子咀嚼吞咽的声音里,黑幕——影片结束。
本以为是部亲情片,看完却觉得是借着亲情这个相对通俗易懂的壳子在写沉默的对抗。
影片仿佛向我们抛出了很多问题:
男子为什么两年没有工作?而且“这不是你的错”?
这个国家城乡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男子最后全家团聚了吗?
但没有一个问题告诉我们答案。
片中男子也沉默:
他沉默地和福利院反抗;
他沉默地毅然决然踏上上诉之路;
他沉默地向社会事务部表达不满;
他沉默地从村庄里捡回家的碎片……
一张宣传海报上写着“以父之名,战斗到底”
这或许就是——以亲情之壳,沉默对抗。
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说“不”的权力。
批判官僚,腐败,但重点是对坚毅的赞扬。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来,镜头在父亲吃一块难啃的面包时戛然而止。
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似乎又在暗示:
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当然更可以。
也许很难,但对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亲来说,
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样。
这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
最后十分钟面对福利院那个脸上长了一颗令人恶心的痦子的男人,
我差点以为电影会以他的曝尸而告终,
但是父亲用他坚毅告诉我们,椅子已经摆好。
他们终将团聚。
虽然很艰难,
但终将团聚。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