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喋血=狗血
我觉得赵导的影片还是不错的,《一路有你》拍得有范。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可这部喋血片的剧情实在是狗血,一群辛亥革命的誓死之徒成天只会嚷嚷,并未有精心的准备,这只能怪导演未将它展现出来,而展现出来的只有黑帮片(辛亥革命烈士帮广东第一黑帮收拢丐帮),爱情片(辛亥革命之徒与与黑帮夫人搞暧昧,结果黑帮老大杀死夫人,却被辛亥革命之徒的一番话给感动),演员们表演很另类(影帝们演的很癫狂,妄图演出革命烈士的铿锵热血,男主角从头至尾表情淡定,语气不变,唯有偶尔一笑),我想说好的演技得有好的故事作支撑。该片从剧情上实在是狗血,轻重不分,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没。虽然有这些缺点在里面,但导演贯穿整片传达的那份对自由的渴望的主题并没有在这残缺的故事里凋零,感动了部分观影者。还有作为港片导演的赵导,该片的片名好像有像《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致敬的意味在里面。希望革命烈士们能像发哥一样热血豪情?
2 ) 主旋律电影的拍摄手法,但内容却有些超越主旋律
刚刚看过《英雄喋血》。喋血的镜头几乎不见,但英雄的气概还是得到比较好的诠释。
之所以说它是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跟它的拍摄风格有很大关系。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属于平缓叙事型的风格,把黄花岗72烈士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以小桥流水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那时候革命人的淳朴情怀:为了中国民族的未来,牺牲自己又算得了什么?里面的高剑父和潘达微刻画得都相当不错。
之所以说有些超越主旋律,是因为主旋律通常是歌颂党的,但如果比较那时候的社会背景,你会感到和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高剑父和潘达微他们可能革命的对象是现在的党。可能,党在投资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想到有的观众(像我这样的)能有这样的体会。
里面的温碧霞很搞,不知她和广东省的领导们有什么暧昧关系,能逼着导演选她做第一女配角。她扮演的帮派老大的“情妇”(老大一直把她当妹妹看),15岁被老大从妓院赎身,跟了老大15年,也就是说应该30岁,但里面的扮相至少50岁!尼玛,看起来比帮派老大都大,怎么被人赎出来的?
3 ) 南方风格
《辛亥革命》VS《英雄喋血》,珠影出品,和之前与《风声》性质相同的《秋喜》一样,我较偏好后者。
没有北方派的那种刀光剑影、抛头颅撒碧血、气势如虹、大气凛然的主旋律画面氛围,却从起义的准备着墨来反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得更易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片中人物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又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内敛,此片的人物刻画比靠近主旋律的《辛亥革命》更能体现大时代大事件中小个体的真实与历史价值。
而且最后收烈士遗体的方面,《辛亥》篡改历史,为了突出演员这样做实在不能接受。而《英雄》则尊重历史原貌,赞!
美术指导应该和《秋喜》同一个人吧,或者说珠影的风格一向如是,影片对岭南特色的背景很讲究,拍得很美!
只是我觉得片中温碧霞的成分过多,虽然也反映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对自身解放的挣扎,但貌似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不大,可以适当减少吧。
4 ) 主旋律影片是否该遵循历史?
9月16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拉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的序幕。
《英雄•喋血》与《辛亥革命》作为两大重头戏,可是两部影片的剧情却出现了矛盾之处,影片中均有黄花岗起义的内容,《英雄喋血》中的精华潘达微为烈士敛尸、造墓,而《辛亥革命》为烈士收尸的并非潘达微,而是变成了李冰冰饰演的革命女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同时,《辛亥革命》出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与课本中收录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不相符。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呼声,其一认为电影就是艺术,不需要死板的拍摄成纪录片,其二认为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须要严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适宜修改。对此《英雄•喋血》的导演赵崇基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始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结构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关于《英雄•喋血》的拍摄,赵崇基导演表示,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但那个时期,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人,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格。
同是由赵崇基导演拍摄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夜•明》,被称为“《英雄•喋血》姐妹篇”和“《英雄•喋血》前传”。在孙文先生于槟城筹款和与陈粹芬爱情故事两大历史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讲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还避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出现。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影究竟该如何把握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值得深思!!
5 ) 难得好片
没有激烈的场面,连最华丽的葬礼都只有听到枪炮声和听者的反应,但明知死而兴高采烈去赴死的悲壮已震撼人心。不是主旋律片,表被片名吓到,是值得走进影院的感人好片。另见面会温碧霞本人很美。
6 ) 不应该忘却的一段历史……
《英雄喋血》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片子,可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就认为是主旋律的片子就是空洞的说教,显然该片并走不出这种俗套。但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恰恰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一点都不假。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忘记?!!!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用片中潘达徽和罗仲霍的一段对话来铭记该片。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
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
只到失去生命
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
我们活过吗
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
不是谁都有机会赶得上的
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
我们能证明
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
说的多好,我们怎样活着才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是一场闹剧呢?他们是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为了民主,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那我们呢,拥有现在的一切,我们是否有更高的理念值得我们去追寻?
文艺气息好浓...这个男一从相貌到声音都让我反胃...温阿姨都老成这样了...
好雷人的片头
這段歷史剛好跟敝人的研究有部分重疊,個人覺得考究不夠也就算了,編導也挺馬虎的(拜託,有人會在信封上寫「與妻書」三字嗎?你要寄給誰?)。唯一合格的,大概就是攝影了。謝君豪國語不錯,趙炳銳演馬華人士非常不像。江若琳那個角色比起前傳《夜.明》的李心潔,差多了。
作为讲述广州起义的影片,却除了枪炮声没有任何正面描述起义战斗的过程,将重点放在了前后人物的心路变化上,虽是主旋律,却并不刻板说教。最大的问题只是男一号的台词功力实在不敢恭维,从头到尾的照本宣科
广州根本又红又专....擦
不见一兵一卒的革命主旋律,侧面展现黄花岗起义全程,拍出了些不同以往的味道。散文化叙事,偏倚构图,戏剧光效,几小段剪辑很喜欢;场景漂亮,浓重的岭南腔。比看标题海报之后想象的要好,这礼献得还不算违心。@望京点映&主创见面会
海报、片名,严重不靠谱,但片子不错,命题作文,作辛亥革命文章,却比《百年情书》《秋之白华》《秋瑾》伍的,都要好些。好得多。
片名太不着调了,片子十分清新,摄影调子优美,岭南风情地道。为谢生去看的,却发现赵炳瑞出乎意外地好,年轻人能这么沉稳练达,难得。剧情虽然完全是侧面描写,但快两个小时下来并不觉得闷,人物鲜明,一个都不二。片尾有烈士们的照片,看装束个个家境不俗。革命者都走了,剩下的,只有流氓无产者了。
你们哭了吗?大家都笑了~终于见着酒剑仙了,貌似很痞啊
又是一部以同盟会为题材的影片 在那个特殊时期 辛亥革命之前的那段时间大伙为推翻帝制 为了三民主义以后的推广及衍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造就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 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个片子看的热血沸腾 新一代的青年有着新一代的思想 而赵崇基导演的作品均已细腻而著称 从小小的一幅画就入手了
在高剑父纪念馆看到片段,翻来看看。画面还不错,可惜很好的一个辛亥革命故事题材,还是被编剧霍霍了,看前半段就有点昏昏欲睡(后半段倒开始有意思了起来,结果也是烂尾)。演罗的演员的台词有点劝退,还好坚持下来了。这片子最感人的地方,是革命烈士明知此次起义会失败还慷慨赴死的那种乐观,临起义前还一片乐呵呵的场景。
本来想给4星的,但是国语配音真差,还有男主角那个扑克脸就应该减1星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直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曾经活过吗?——《英雄·喋血》
那个年代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明知看不到革命胜利之时,燃尽自己的生命之光只为了点燃革命之火,72烈士中随便拿出一个罗仲霍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淡化了起义之日的残酷可算是别出心裁,可是黑帮的戏份有点喧宾夺主。PS:不管谁是主角,与妻书总是无法避开的泪点
没看完
主旋律拍成了小清新
后面半段怎么突然就阳痿了
港腔普通话听起来非常不严肃
某某某是江南水乡上回眸一笑 某某某却是黄花岗喋血~~~~~~~~
雖然人物形象性格有些單一,但比《辛亥革命》好看,哇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