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半吧,叙事非常一般,大段的对白写得非常的尴尬和书面化,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如果是因为二代移民母语为英语,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所以台词才故意写得极其不生活化的话我完全能理解。
一个半小时的故事基本上什么都沾了一点,移民在异乡的孤寂与格格不入、一代移民父母与二代移民子女对于亲情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思想上西化的性少数群体如何向传统的东方父母出柜、异国情侣间的文化碰撞、老年人对黄昏恋的向往与犹豫……
这些看似并不宏大的主题其实每个展开来讲都能写成一部电影甚至一部剧,而导演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它们全都讲一遍只能是什么都讲得急匆匆,每个主题都轻轻摇晃了一下观众的心,但却无法让观众引起共鸣。
当然整体氛围还是非常好的,萧瑟中又带有一丝暖意,只是这暖意也不过是下沉夕阳里的其中一抹余晖,终究是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几个空镜也充满了如此的惆怅与衰败,令人印象深刻。
话又说回来,关于移民的身份认同,这本就是个难写的主题,下面又有太多细碎的分支,那种模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又会再次因为导演切入的视角和演员的表达而被稀释,尤其是考虑到本片不可能在国内上映,受众群体应该就是海外的一二代移民,也许他们本来的感受就如本片想要传达的一样,破碎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连贯,但整体仍是难以名状。
如果说《乡愁》道尽了异乡人对于家乡五味杂陈的情感,那移民的身份认同毫无疑问必须要在《乡愁》的基础上再叠加无数道深浅不一的阴影才能具有如《乡愁》般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轻轻摇晃,若有似无地撩拨,因为身份认同太主观和碎片化,难以产出能引起群体共鸣的作品,所以在众多的共鸣点中能触碰到其中一点即为(我认为的)合格。
本老师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那种始终身为局外人,经过无数次妥协与尝试但仍是难以触及对方的真心,被完完全全接纳的无奈、懊恼和释然都被他收进了晶莹剔透的泪珠里,世界上再不可能有比Richard更好的男友了,香香软软、白白净净、听话可人,是个人都会产生想把他狠狠攥紧并揉碎在怀里的冲动 TAT,相比之下郑佩佩老师反而有些接不住本老师的戏,尤其是在结尾,当然这和导演眼看主旨暧昧不明强行让角色在最后说出全片立意也脱不了干系。
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關於母子關係,關於文化差異,關於個人成長。
Kai和媽媽的關係是很符合亞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狀態的。在亞裔,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之下,“母憑子貴、父母在不遠遊、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把本來隨機匹配的兩代人綁得死死的。養與孝從個人意願慢慢變成一種外在規定。
責任、內疚讓Kai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對母親展露真實身份。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母親對兒子的全身心灌注和強烈的占有慾,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真的是Suffocating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想要逃離,但是root在心裏的文化意識和情感又一次次將人拽回,下不了決心,僵持在一個無法從內部破解,只能用生命硬耗的拉力賽中,這是何等痛苦。 把這樣的尷尬局面和電影裏兩個“西方人”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老Alan寧願住進養老院也不想跟兒孫扯不清、最後小本氣到爆發,寥寥數語說明了個鐘關係,責任分明。深受以愛為名但是不得自由的親子關係之苦的人,我是更偏愛這樣的明明白白,有愛就相處沒愛就分開。
雖然經常聽到說marry一個人就是marry一家人,但是相愛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跟不跟互相家人親近是有選擇的。無邊界的關係是危險的。
電影節奏不是難麽流暢,矛盾其實還可以再深入。不過展現的很多問題也挺能讓人共情的,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自己的有感而發,總之我是能感受到真心的。
小本好可愛好可愛,這麽溫柔,但是又不柔弱。大愛!
這個簡單的小品不值得多說,無論同志、母子關係、中西文化差異、長者關懷都是點綴,片子美在它的feeling,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觸摸到那些事物的時候的觸覺。整部影片就像片中的陽光一樣,遙遙地照射過來,感受不到它的炙熱,只有一丟丟溫柔的延伸拂過臉龐。這種濕潤的細膩與含蓄,確實是很亞洲的。 最有觸動的是畫面與聲音不對位時的留白。世界還在動,但身邊的人聲卻漸漸消退寂靜;還有Richard和Kai,明明說著話,眼前的人卻像幅畫兒一樣靜止了。若說前者人潮湧動我卻孑然一人的孤寂不算有新意,後者實在擊中心臟,都有過看著愛人說話,聽者聽著就望出神的時刻,千言萬語的愛都在那靜止的空白里了。 很多這樣不依靠情節和敘事,而是依靠細節和營造氛圍來推動故事的影片,往往都變成感人小橋段的堆砌,淩亂卻冗長。作為導演的長片處女作,他的把握已經無比老道。對節奏的把控舒緩有序,平移鏡頭與畫面感性與節制並存,一點都沒風格化過頭的做作。 看完全片的感受,沒有太多動用腦力的分析,不過像是躺在搖籃里,被輕輕搖晃著,做了美好而潤澤的夢。
听着Jolene写这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淡淡的吉他,淡淡的嗓音,不疾不徐,就像这部电影,一切都淡淡的。悲伤淡淡的,快乐淡淡的,散发淡淡的忧伤。 我不知道电影的技巧,就说说心里觉得这部电影最让我深刻的特点吧。 是他们的眼神和一些小小的细节。 珍和凯先出场的。那时候凯处在要不要和母亲出柜的纠结和紧张边缘,而珍,处在抱怨儿子把自己关在这里的生气情绪中,用她的话来讲,叫作“囚困”。 凯的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从头至尾的愁苦,以及烦闷。刚开始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总是这么轻易地就对爱他的人发火,对母亲的抱怨,对理查不经意的口误,都表现出莫名其妙的强烈的怒火。后来当理查听到珍不想再见亚伦的时候,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生了气,说,就是因为你不肯融入这里的文化,才给了凯巨大的压力。这里让我理解了凯怒火的来源,一边是失去父亲的孤独的母亲,一边是陪伴了自己四年的挚爱,他实在是不敢赌,这样无奈的境况让他发疯。任是谁都会发疯吧。 珍从一开始眼里是不开心和担心,即使是和亚伦在一起的开心,也是淡淡的,暂时的。面对儿子以外的别人时,总觉得她的状态是游离的,只要一想到儿子,便会涌起巨大的悲伤,儿子的死让她更孤独无助,身边陌生人对她莫名其妙的好让她困惑和怀疑,甚至是愤怒,愤怒到不能觉知自己,不能觉知身边的爱。后来到凯的房间里,眼神里满满的想念。一次又一次,面对理查的好,她慢慢学会了接受和理解,眼神从愤怒转为了理解,从夸他做中国菜好吃,和理查争得了儿子的骨灰,以及最后看到理查熟练的用筷子煎培根时,听到理查的痛苦和后悔以及对自己儿子的想念时,她终于明白,儿子是遇到了一个多么好的爱人,终于能够释怀。 理查的眼神从头至尾令人动容,满满的委屈,满满的不知所措和歉意。恋人的母亲对他没有理由的讨厌,造成了恋人向母亲出柜的障碍,因为自己那天的失误,恋人车祸离去,因为自己房子不够大,让恋人没有尽到为人子的责任,竭尽所能帮助珍希望她能融入这里来达成恋人最后的遗愿,而珍却不肯接受。小心翼翼的说话,即使是珍听不懂英语,在说到不该说的话时,还是会小心翼翼的,珍一生气就开始抱怨自己搞砸了所有事,请来翻译珍却以人太多为由让他离开,珍要来看儿子的房间,为了不让她看到他的东西起疑心伤心,便说是自己实在受不了先前的小房间而在凯一去世就迫不及待搬来他的大房间,珍责怪他,为什么要搬得这么快,他低着头默默承受所有委屈。凯怪他说话不恰当,他小心翼翼地道歉。一切的一切,理查让人心疼。 珍是悲伤的,理查的悲伤并不比珍少。他忍不住哭了很多次,只要谈到凯,总是抑制不住的啜泣,总是隐忍的,一言不发,默默坐在一边,尽力帮忙。天知道他的心碎有多少。 后来当珍终于接受自己,珍用中文说她的释怀,理查用英文说他的想念,此时终于不再需要翻译,他们终于明白了对方,让人动容。 最后理查终于可以痛快地哭出来,在珍面前,坦坦荡荡地,诉说自己对凯的愧疚和想念,凯走了之后的日子,他一个人,一定过得很辛苦吧。
影片从头至尾都是克制的,没有极大的起伏,爱情线部分只有床上的部分,二人光洁的身体,淡淡的絮语,唯一一次,是凯在走出房间,准备向母亲出柜时,身后的理查哽咽地请求:“可以再请你轻嗅我的胳肢窝吗?这是我最喜欢的动作。”凯匆匆离去,没有回答,之后永远不回再有回答。 最后一幕,是凯在车祸前问母亲是否愿意去家里吃晚饭,母亲珍回答说好啊,凯说,那你来做饭,珍回答,好啊。镜头一转,再也没有凯,只有珍一个人站在窗前。我想,她回答“好啊”的时候,应该已经是接受的了吧。
评分略虚高,小本很好看没得说,摄影之类的也很美,但是台词不喜欢,特别是因为小本和郑佩佩无法沟通,所以一直需要翻译,以至于总觉得怪怪的。。。。最后郑佩佩的一段有点说教意味或者点题意味的独白更是一点都不讨喜
导演很懂得详略,在爱情方面,将同性感情收敛地表现,没有激情画面,ben的无言胜过任何语言。背景和人物都设计巧妙,缺一不可,多一不可。唯一不足是镜头切换有些突兀,导演的手法也略显生硬。#2014香港国际电影节#
如此一个小小的故事,却在小本和郑佩佩的简单眼神和对话太极中发出光芒。如同梦呓的拼拼凑凑的剪切或许是对繁杂感情最好的表现,声音不断被掩盖被置换,画面不断被重放被审读,小品片轻轻摇晃出别样韵味。年轻的男孩们,快找个英国男盆友然后向妈妈出柜吧( ^ω^ )
喜欢的原因是细腻的情感,淡淡的基调,小本的一颦一笑都显演技。
心塞,小本和佩佩都是心头好,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片子的切入点也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导演还是欠火候,出来的片子并没达到预期…
Ben脱衣服,身体不再是年轻时候的线条清晰,模糊成一片奶白,散发着蜂蜜香甜。哭,笑,甚至生气爆粗的时候都是软糯的,真可口。对于片子没什么好说的,角色在Ben能力范围之内,只是导演功力远远低于演员的实力,像一个文盲不会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遗憾。
真的很一般啊大段对话都生硬。不仅仅是口音问题。文化冲突这个题材导演完全没把握好。
最后10分钟破坏了全片的温柔,感觉就像刻意拍给西方人看的。除此之外满分。小本,柔软的小本,忧伤的小本,流泪的小本,我要拿什么来爱你才够...
其实这么稀薄的情节拍成短片可能更合适,里面靠翻译交流拍成这样,实在是导演功力的问题(大概只有一两个点还算有些想法,不过也只对汉语语境有效……)。本卫喵和郑佩佩这种卡司也是天外飞仙一般啊。另外则是,从这部片可以看出[喜宴]发明的那个叙事“性少数与移民受到的压力是相似的”的确是好用,不过本片也只是略略提到而没有展开(尤其还有移民二代这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点),很可惜。
虽然感觉台词设计有些问题,但故事不显平淡。
這個簡單的小品不值得多說,無論同志、母子關係、中西文化差異、長者關懷都是點綴,片子美在它的feeling,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觸摸到那些事物的時候的觸覺。整部影片就像片中的陽光一樣,遙遙地照射過來,感受不到它的炙熱,只有一丟丟溫柔的延伸拂過臉龐。這種濕潤的細膩與含蓄,確實是很亞洲的。
想说的太多,说出的又太浅,倒还真是轻轻摇晃了一番
我喜欢本卫肖,我也喜欢郑佩佩,可这部片子要不是有这俩位演员可看,基本可以不用看画面。轻轻摇晃,什么也没晃到。
本老师哭戏无敌
台词和表演太舞台化了,感觉都放不下身段。摄影颇为考究,朦朦胧胧,有种疲惫的忧伤之美。憔悴的本猫太叫人心疼了。
richard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勇敢,意识很强烈,化柔为刚那种。
2014.3.25 HKIFF2014。体现了导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审视,不过是不是父母老了儿女就一定会内疚,得两说。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细节很有趣,但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特别是凯,弱到不行。(为啥豆瓣分那么高…)
小本哭戏太绝了,跟着心抽抽。但也不影响痴汉如我,全程暂停截图舔小本。。。可惜关机前忘记保存,全没啦QAQ
全片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女翻译的那一句“Lazy bitch!”。台词很生硬,演员讲得也别扭,总之看完的观感就是怪怪的。
Ben Whishaw是男神,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