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社会,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现实题材。更让我们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了反思,而只有缄默,对过去一切苦难的缄默,有选择的遗忘和失忆。只有糖霜一样记忆的民族只会坏掉。坏掉的是良心,坏掉的是操守,坏掉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坏掉的是一切称之为善的东西,生命没有了重,只有了轻。轻的让人忘记一切
就电影美学而言,可能只有三到四星,给五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立场和反思。在纳粹人性化的电影趋势中,这部电影表示着不赞同。
电影的背景是1958年战后经济快速复苏的西德,每个人都在尝试遗忘曾经的战争,尤其是加害者。年轻一代的人们并不理解纳粹到底指的是什么,奥斯维辛曾经犯下过什么样的恶行。故事从青年检察官的寻找开始,在第二次奥斯维辛审判中结束。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苏联和东德对法西斯主义的清算,反倒让西德对那段历史只字不提。没有法律的审判,整个社会对那段暴行视而不见。曾经的军官可能成为小学老师,成为面包师傅,成为西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没办法审判他们,因为他们奉命行事,没办法起诉他们,因为无法证明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他们只是罪恶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可以用一句“这是指令”把自己的罪恶摘得干干净净。与此同时,还能看到那些高等的军官,那些家产丰厚的大资本家,他们在战后完全没被审判,甚至还可以说活得不错。而那些幸存者却被巨大的愧疚感压得几近死亡,不敢回首曾经的人生。
因为敌人是苏联,就可以漠视曾经法西斯的罪恶吗?因为曾经的法律无法审判法西斯暴行,所以只能变成媒体的狂欢吗?构造一个又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将制度和机构的暴行,变成一个个变态的人的恶行。平庸之恶,无法审判。
为什么要求战争的受害者原谅战争的创伤,为什么说一切都可以过去,都可以遗忘。
德國人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麼順理成章。德意志民族也不是一個天然理性的民族。在這個曾經受到過戰爭創傷並崩潰的國家裡,達成社會和解之前是否需要窮盡對惡行的追究,還是整個民族在一種無意識的寬恕中完成政治上的和解情感上的彌合,這個問題對於每個德國人來說太難了。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都無法厘清士兵們在戰爭期間履行職責和犯下罪行之間的界限。人們可以輕易地說出一句“請抬高槍口一吋”,卻無法幫助當事人找到“忠誠”的邊界。
每個納粹時代的德國人似乎都背負著納粹的原罪,至少也是道德上的負擔,因為“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即使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出生的那一代人被普遍視為無負擔的一代,也同樣要面對父輩們的歷史。電影裡的約翰自認為理解了正義的真諦,於是憑著一股子激情與衝動去觸碰這個全德國社會政治、歷史、道德和情感的雷區,卻無法釋懷父親曾經是納粹黨員的歷史,無法原諒朋友曾經是奧斯維辛守衛的歷史,無法面對曾經的納粹高官們如今依然逍遙法外的現實,更加茫然於整個社會對不久前才結束的納粹暴政的無知與麻木。
電影不僅僅是約翰個人的心理發展史和成長史,也是對於德國社會中歷史麻木者群體和道德潔癖者群體的批判。這兩種極端的人群撕裂了社會,破壞了社會和解。
電影的結論是歷史沒有對與錯,正義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讓所有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裂縫不能完全修復,但總比扔進歷史的故紙堆裡要強。我們無法苛求每一個罪犯都會反思和懺悔自己的罪行,這應該是上帝的工作。人們能夠做的就是堅持初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真相並不是羞恥的,也不會撕裂一個社會。謊言與緘默才是比希特勒和斯大林模式本身更可怕的東西,因為它們不需要歌頌,也不需要解放,甚至不需要劊子手。在謊言和緘默模式下,所有人都是幫兇和劊子手,所有人都是被奴役者。這才是恥辱,作為一個人的恥辱。
这其实是一个相信法律正义性的检察官的成长历程,只是这个成长历程的背景是奥斯维辛审判。我始终认可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所以在奥斯维辛服役的党卫军应该按照什么法律来审判相信很久以来就是一个蛮大的课题,如果是反人类战争犯的层面应该是国际法领域,波兰和以色列特地为那些在当地被审判的纳粹军官立法,那在德国境内呢,如果党卫军是听从当时的主权指令,那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法律什么罪名来指控呢,这样来想,这场在法兰克福的奥斯维辛审判其实更多的不是法律意义,因为我总觉得太牵强了。 说到这里才绕回最早的那句相信法律正义性的检察官,如果他按照这个初衷去调查并起诉势必是要痛苦的,法律从来和正义性不能等同。他在重新认识这场审判意义的同时也揭开了德国普通百姓对那场战争和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种族歧视屠杀的态度。到底谁才是盲目的?是那些自欺欺人的百姓,还是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揭伤疤的“正义”人士呢?当时加入纳粹的德国民众到底是被迫还是被洗脑还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特性呢?就像约翰说的,你们都是被迫的,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应该被惩罚吗?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值得我们尊敬,如同最后约翰终于想通了这场审判的意义,惩罚什么人,怎样惩罚已不再重要,需要的是说出真相,让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反思。
缄默是一时的保护,也是软弱的逃避。真相才能使之蜕变和前进。前半段挺好,后面有点崩。
一身正氣
“服从命令即谋杀”,直到今年德国仍在将93岁的前纳粹送上法庭,这一切都源自于那场法兰克福大审判。都说日耳曼是最会反思的民族,然而民族的良心并不是天然长成的,它需要发掘真相的勇气。作为电影来说拍得太好莱坞流水线了,男主太帅反而出戏。
今年第一部非常喜欢的片,年度十佳预留个位置。不从电影工业的角度说好坏,能够重提这段历史和继续反思,就值得一看。就好像电影里那位记者说的,“重要的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这样说来好像抗日神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不行,拍得那么糟糕的还是不能接受。
好片,立意好,拍摄手法好,男主演得太好了~尤其是颤抖在嘴唇。
"I don't know what I would have done "// Frankfurt Auschwitz trials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rankfurt_Auschwitz_Trials
(8/10)另一种视角的奥斯维辛题材,德国人直面着最敏感的话题。反映阿登纳时代的德国青年对集中营很无知,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就像我们对文革的心态一样),主人公一行成了那个时代难得的坚持。德国能有今天对二战的思考,不完全是因为外在施压,也有内部自己的努力。
历史只为敢于打破缄默的个人与民族提供迷宫的钥匙。
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结尾不免令人热泪盈眶。
——你是要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拷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是的!我希望这些缄默,这些谎言,终将走到尽头!
奥斯维辛集中营,捂在棉被里的黑烟!反思战争的影片,涉及种族屠杀、纳粹罪行及战后恢复“秩序”的真相。敢于面对犯下的罪,需要勇气更需要修补良心的声音。
第一次知道,原来德国人最后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被自己人审判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正视历史的态度,要承认这些真的并不容易。不知道日本人看了这个电影会是何感想。
女主角是薇诺娜'瑞德即视觉感
电影方面单凭眼神与配乐就有十足的紧张感,镜头复古很是好看。德国总在反思中而更加强大,日本何时反思呢?我们又何时反思文革时期那些“革命派”红卫兵红小兵的罪行呢?一个国家没有反思血液就不能变得干净。
终于又能在影院圆梦看了一部渴望多年的德国影片了!QAQ 这道案件,犹如由谎言和沉默组构的迷宫。真相见底,才姗姗发觉原来自己一直置身于处处遍布谎言、虚伪和沉默,人人有罪,充斥着伪装君子,掩藏着恶魔刽子手的世界中。纳粹杀手,有罪!死不悔改,有罪!知情不报,三缄其口,有罪!德国人真是太过勇于揭开历史真相,反思战争了。越是这样就越爱德国,越讨厌日本![9.22看的]
反思二战的电影很多,而这部电影是聚焦反思的本身,以一个年轻的检察官展开,很立体的去展示他的内心。德国联邦当年战败后掩盖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历史,就和我们天朝后来官方绝口不提文革差不多,就好像假装一切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不去正视,不去反思,这方面我们天朝还不如当年的德国。★★★☆
这片搭配《辛德勒的名单》《朗读者》和《海伦娜》一起看,就是德国二战后的心路历程。用隔着铁门递火的戏引出全章,巧招。把这么重而闷的题材戏剧化处理之后反倒回避了「每个德国青年都有纳粹家属」的情绪敏感地带。犹太受害者的悲惨也都是用聆听者的反应来表现。这份叙事的温柔,与男主角是衬映的。
7 缄默是毒药;我敢断言奥斯维辛不是人类黑历史的终点 当反省变质为成为所有人中道德最敏感的那一个并将这种感情强压到他人身上时 这又将是一轮新的暴政开端;德国人对他人所做的恶能做出如此反省 而某国除了整天骂邻国不尊重历史外 而自己对自己同胞所做恶讳莫如深 这种态度决定该国的位置
差点看睡着……还是感谢导演包括整个日耳曼民族愿意承担责任勇于面对过去的这种诚意和勇气,相比某邻国实在强过十万八千倍!整部片子看的最心寒的地方不是男主在调查过程中怀疑一切迷失自我,而是影片结束后那句十九个被告审判全程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悔意。人性的冷漠和残酷可以如此可怕
检察长的一段自道,简直像是胡主编给撰的稿。正义在有的国家会迟到,在有的国家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