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豆瓣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这部影片。看了影片介绍,讲述一位战地摄影师的故事。因为一直想去做也想成为哪样勇敢的人,所以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很多人对战乱的地区不会有很多关注,一来消息闭塞,我们无法了解更多的信息;二来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很多人不会去在意。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几欲落泪,看到战区人民被无辜屠杀,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瑞贝卡用摄影机记录苦难,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人民的生活,在我心中她是伟大的。
影片的矛盾在于瑞贝卡和丈夫马库斯,丈夫希望她回归家庭,不要再去做冒险的事。看到这儿的时候开头其实我不理解妻子在做着伟大的事业,为什么家人会不支持。转念一想其实马库斯没有错,他只想要一个安定的家,家人互相照顾,彼此相爱这样其实也很幸福。
瑞贝卡选择了家庭,但我觉得他依旧担心这战区的平民,在看到阿富汗的照片,老人的眼神是无奈也是渴望。
分割线————————————————————
瑞贝卡带女儿来到了“没有危险”的肯尼亚,在难民营他们遇到了一场袭击,瑞贝卡让女儿先走,自己留下来拍到了更多有价值的照片。
照片发布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里的一切,也有更多的军人来保护难民的安全。
但在这之后大女儿不知道是责备母亲的弃置不顾,还是因为母亲不顾自己的安危 她生气了????回到家之后丈夫发现了这一段的事儿,他也生气了!他生气我还可以理解,但是他居然过分到把瑞贝卡赶出家门?我觉得着实没有必要。瑞贝卡开车准备走的时候,他不想失去女儿,拉着女儿们走。两个女儿走在车里哭。我不知道是因为爸爸妈妈吵架感到害怕,还是什么原因。
最后女儿又原谅母亲?其实我觉得瑞贝卡从头到尾都没有错,她不用跟任何人道歉。她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她在爱里,总是觉得很卑微。
当然影片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且瑞贝卡回到战区。
其实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一个小女孩穿上炸弹背心,到了街头…… 首尾呼应的方式 选取了不同的人,让情感更上一层。
最后希望每一个战区的人们也终有一日能够在和平安定的地方。和自己爱的人说一声晚安。💕
对于记录战地摄影师的电影来说,这部还是拍的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名女摄影师,记录苦难,记录战争真的很不容易。
我感觉到她成熟的痛苦,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拍摄的痛还不够痛,还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她和家人的隔离,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她举办葬礼,每次她都起死回生。我想家庭对她来说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揭露战争的丑恶的记录。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真的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矛盾和冲突可能随时会激化,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人情味。我不知道什么可以改拜年这些人的命运。可能什么都不能。
一千次的晚安这个名字太过抒情。或许取名为“一千次再见”更符合她的生活。
自觉和Rebecca是同一类人,所以特别有感触。
有一类人就是那样,内心的原则以及自我认定的普世价值观大于所有,出于那腔热血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只有良心能告诉我,别人的评价都没有价值,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使内心的骚动平息,但是就像Steph问Rebecca那样,“When will it be finished?“,Rebecca没有回答,也不能回答,因为她知道,它永远没有办法平息。
家庭的篇幅颇为冗长,但是却必要。这部电影写Rebecca,不仅仅是写她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这个让人猎奇的身份,更加要写她作为一位母亲,妻子,朋友,这样一种平凡的身份。战区出生入死的工作只是她的一面,而这部电影却呈现出我们常常忽略,但更为完整的一个形象。Rebecca是英勇又怯弱的,她英勇在于有趟入危险揭露真相的气魄,而她的怯懦,在于她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平凡人去面对家庭,面对生活,她甚至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内心的使命感甚至比家人的存在更加重要。在非洲抛下女儿去拍动乱的选择,正常人都知道她选错了,她做错了,在女儿面前她应当先是一个母亲,再是一个摄影记者,但是在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以及无法制止心中的骚动之下,她关上车门,不理会女儿极度惊慌的叫喊哭泣,头也不回奔赴战区,这个时刻她已经没有了“母亲”这一自觉,全然只剩下职业理想和冲动。
而在这么剧烈的家庭冲突之后,她内心那团火能平息了吗?还是没有,因为不仅仅是她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个职业,也是这个职业选择了她,未完成的报道要继续,那些人间的疾苦,战乱的可怖也要继续揭露,她没有办法停下来了,我知道,因为我也在一条无法被人认同的道路上被自己,被命运推着走。停下来会怎么样?停下来,我们就会死去。
北欧冬日阳光很暖,喀布尔很冷。对做战地摄影记者的她来说,有一个温暖的家不够,她说我不擅长生活。“我希望那些每天喝着咖啡打开报纸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受难的人们,有所感觉,有所反应。”和大女儿两场戏不错,营地对话,车内对峙,S拿着相机对着她开枪般猛拍。Binoche五十岁眼角眉梢的皱纹这么好看。
自觉和Rebecca是同一类人,特别有感触,一切值不值得,只有我的良心能告诉我。作为战地记者,Rebecca英勇在于有趟入危险揭露真相的气魄,而她又是怯懦的,在于她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平凡人去面对家庭,面对生活,她甚至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内心的使命感甚至比家人的存在更加重要
圣母癌这种东西,想想就好了。我就奇怪了,又要装爱家庭,又要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目的再伟大,方法错了就是错了,程序错了就是错了。爱世界和平永远不是无限伤害家人的借口。
他们举起枪炮射击手无寸铁之人,满眼都是怒不可遏的信仰;她端起相机瞄准饱受蹂躏之地,满耳皆是源自于心的呐喊。视死如归的墓坑女人、挂扣炸弹的圣战少女,正在被记录与警醒。远方是无法妥协利益矛盾的战区,近处是无法调和取舍矛盾的家庭。战火绵延万里,一千次的快门抵过凌迟子弹,道不出一句晚安。
开篇十多分钟即引人入胜,冲突设置的很好,结尾家庭关系处理的有点刻意。
谁活得容易? 没有。
拍俗了。
感慨万千
老妈心中有雄鹰,奈何家人觉悟低。编导是瑞典人吧英语台词写得很外国腔有点影响剧情深度。PS 尼古拉一直这么帅....
生命的记录,很细腻感人的冲突描写·!
用生命记录生命的人,真是很矛盾,这样的工作无法与家庭平衡,但分开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如给予支持,成就她,她只会在女儿的枪(镜头)下败下阵。摄影不错(突然觉得兰尼斯特好帅)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尊敬的?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又如何才能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敬佩她的狂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哪怕因此而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另:战争永远是罪恶而残忍的,而罪恶被揭示才能被遏制!
比诺什可是我超级喜欢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是一位战地记者,用照片记录残酷的战争,用微小的行动改变着世界。家人的不理解,其实是一种关心和担心,丈夫和女儿只是希望她能安全地回家。
三星半 闷片佳作 题材讨巧 女性猪脚增加戏剧性和冲突性 家庭与职业的探讨
战地女摄影师跟拍人肉炸弹 经历爆炸后回家休养 丈夫无法忍受她一次次用生命去冒险 她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抉择 想起了前段时间被ISIS处决的jp记者 他们对家庭是自私的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家人不理解 只有亲生经历过才明白母亲的选择 一种使命感 将世界遗忘的地方 用镜头笔头呈现出来 崇高敬意
这个算不算是浪漫现实主义那?
叙事节奏有点快,转折无力,女主角在后面被赶出家门后独处的表情表演呵镜头似乎缺乏变化,那种蛋疼的选择的感觉完全没出来;配乐做的像《羞耻》OST那种风格,具有强压迫感的连续不断的声音很能表现思维状态和受困的处境;与其用那些故弄玄虚的画面,还不如多几个对准主角发呆的长镜头。
It is hard to imagine,but they should understand her as a person,not a mother.
个人使命VS亲密关系,无奈、无力、无法兼容,天性太偏的人不适合组建家庭?但既然此生有缘 彼此纠缠 那就让我们一起失控。放不下的 就去面对。
比Louder Than Bombs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