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Noir必须有Femme Fatale,本片的被杀的Mariam戏份太少,对于剧情发展起到作用并不大,20几分钟卒,而且给人印象就是纯粹讨厌,没有哪个主要角色为这个蛇蝎美人着迷,而付出代价。
其次,希区柯克绝对不会拍黑色电影。希区柯克电影都有好的,大团圆的结局,罪犯被抓,好人清白,本片也不例外。这个结局真是一点不黑色。
如果结局改成Guy杀人被抓,Anne离开他,或许黑一点,但是蛇蝎美人还是找不到。
综上,豆瓣sb。
希区柯克 火车怪客 两条线,双男主,一个是优秀的网球选手,一个是一心想杀父的富家子弟,两人在火车上遇见,一个交替杀人的玩笑话却酿成了大错。 富家子弟的内心是病态的,父权的压迫,无知的母亲导致他心里畸形,这里希区柯克的人物内心刻画通过角色母亲的一幅画展现出来,抽象的人物,突兀的音乐把人物畸形,满是仇恨的内心侧面表达了出来。恰逢此时网球选手想跟妻子离婚另娶他人,富家子于是出现杀害了他出轨的妻子以换取男主的“承诺”。在刻画杀人过程时,女人频频回头,在她看来那是求爱,在观众看来一步步逼近的富家子带着一种阴森可怖之气。网球选手作为富家子的对立面,他单纯,正义,勇敢且富有责任心,从他勇敢救助被甩出去的小孩就能看出,这正好对比出富家子的冷漠,他似乎想用正常手段,正常思维去与这个不正常的人对弈,整场赌约就像他一个人一厢情愿的独角戏一样。重要道具:刻了字的打火机,网球选手就像三十九级阶梯的男主一一要自己证明清白,于是这个从头到尾都出现的打火机成了重要物件,这部电影里希区柯克的悬疑与惊悚,悬疑在于事件的扑朔迷离,惊悚在于人的病态。
多数人敢想却不敢做,所以才会在人生中留下遗憾,那为什么不勇敢一点呢?
七号评分:7.67
剧 情 简 介
网球运动员盖伊(法利·格兰杰饰)乘火车匆忙赶回家,只因自己水性杨花的妻子提出离婚。
在火车上他遇到了粉丝布鲁诺(罗伯特·沃克饰),两人聊起天来。
布鲁诺看起来很了解盖伊,不仅知道他与妻子不合,还知道他正在和一个议员的女儿安妮(露丝·罗曼饰)交往。
随着聊天的深入,布鲁诺提到了一个杀人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想要杀掉的人,只是怕被抓才没人那么做。
如果两个人合伙交换杀人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并且他提出自己可以帮盖伊杀掉妻子,交换条件是盖伊帮他杀掉憎恨他的父亲。
但是盖伊拒绝了这个提议。
两人分开时,布鲁诺发现盖伊落下了一个刻着名字的打火机,便揣进了自己口袋。
盖伊回家后,妻子竟然反悔了,她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却准备一直拖着他,用他的钱。
盖伊非常生气,在那一刻,他真的想杀掉自己的妻子。
可他没想到的是,妻子竟然真的死了,被人掐死在了游乐场中。
之后布鲁诺找到他,承认是他做的,并要盖伊作为交换杀掉他父亲。
盖伊不想杀人,却害怕布鲁诺将事情捅出去,因为只有自己才有杀妻子的动机。
并且从那以后,作为重大嫌疑人,警方一直派人监视着他,限制他的自由。
而布鲁诺也时常跟踪他,仿佛在告诉他,如果他不完成任务的话,身边的人随时都可能知道他杀了自己的妻子。
盖伊开始忧心忡忡,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没办法,他下定决心,只好在半夜趁警察不注意,潜入布鲁诺的家……
影 片 浅 析
影片改编自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处女作,也是希区柯克导演生涯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据闻在买下版权后,这个剧本曾被8个编剧拒绝,因为其故事内容被认为华而不实,但是在希区柯克执导之下,影片上映后还是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影片中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情节,但是希区柯克用他擅长的营造悬念的方式还是让影片变得异常吸引人,加上其中同性恋的隐喻,平平无奇的内容却也看点十足。值得一提的是,主角布鲁诺在小说中是一个粗鲁的酒鬼,但在电影中却成为了一个气质不凡的俊男,这倒也符合希区柯克的风格。
同性恋隐喻:在那个年代同性恋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还是有导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偷偷暗示,就像比利·怀德的《双重赔偿》里,主角沃尔特数次用火柴给同事巴顿点烟就是导演的暗示,而《火车怪客》里则更为明显。
影片刚开始大约2分24秒,盖伊和布鲁诺在火车上相遇,两人一黑一白的皮鞋鞋尖相碰,这是导演给的第一处暗示。然后布鲁诺开始搭讪,且从他嘴里我们得知,他对盖伊简直是了如指掌,不仅知道对方有个正在交往的女友,还知道他与妻子的关系不和,并且他还数次对盖伊说,“我喜欢你”,明面上是一个粉丝对偶像的喜欢,实际上是两性之间的那种喜欢。
其中最明显的证据也是贯穿影片始末的道具,那个盖伊落在布鲁诺包厢里的打火机,上面刻的字是A→G,也是盖伊女友安妮和他的名字简写,那我们来看希区柯克隐藏在里面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布鲁诺的姓氏是安东尼,首字母也是A,而盖伊=GAY,所以打火机的内容也可以是安东尼→GAY,是不是很有趣,这里告诉我们,安东尼就是一个同性恋。
火车上,当布鲁诺提到了盖伊的女友时,盖伊很不满,但是布鲁诺对他说,“记住,我是你的朋友,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这是多么赤裸裸的告白,且他之后也这么做了。在跟踪盖伊妻子米利亚姆的时候,米利亚姆对布鲁诺作出了一些勾引的举动,当时看的时候我还觉得可能两人会发生一些苟且之事,毕竟这是正常男人都可能犯的错误,可意外的是,布鲁诺丝毫没有犹豫就将她掐死,回头来看,他爱的根本是男人,怎么可能会被女人勾引?
在布鲁诺不小心将打火机失手掉在下水道时,他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可能表面上的剧情是他遗失了可以嫁祸给盖伊的关键性道具,所以着急,其实回头想想,这打火机可是盖伊在他手上唯一的东西,相当于是一个信物,所以他费劲全身的力气也要将它寻回。影片结尾,布鲁诺倒在盖伊怀里,手上还紧紧握着那个打火机,他帮盖伊除掉了他想杀掉的人,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所以我认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同性恋者示爱被拒绝的悲剧。布鲁诺的理论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杀人,只是因为怕被抓所以没人去做”,我觉得他想说的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同性恋,只是因为不被社会认可而没人去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些不对他人造成影响的行为,为什么不可以被尊重呢?我们真的应该感谢那些为此坚持而做出牺牲和努力的人们。
那些不被人理解的举动和行为,只要不影响他人,都值得被尊重。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镜头:
1.片头黑色皮鞋与黑白相间皮鞋的镜头,暗示着Bruno同性恋的身份。
2.Bruno望向Guy的眼神,神秘痴情,尤其是他在看台看网球那一个镜头,周围的人的头都随着网球左右晃,只有他一个人目不转睛地望着Guy,那一幕的表现手法很震撼。
3.Guy夜晚去Bruno家里打算提醒他父亲小心自己的儿子那一晚,他上楼看到了一只居高临下大狗,但是狗狗闻了他的手,并没有叫。狗狗隐喻Bruno看似掌握着游戏的主动权,实则忠诚痴情,且只是一只狗。
4.Bruno一直玩世不恭放荡随意,很少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游戏人间。唯二的两次情绪爆发,一次是看到了母亲画的丑陋恐怖的艺术画之后放声大笑说是爸爸,另一次是打火机掉进窨井盖。这是他心里最隐隐作痛的两个点,其实Bruno 对待父亲和对待Guy的态度很像,都是即使自己付出了一切也得不到对方的爱和尊重。
5.最后旋转木马的戏份也很震撼,最童真的场地上演着一场厮杀,正如由爱滋生出恨意一样。Bruno爱而不得,只想与Guy同归于尽。最后砸死在旋转木马下,即便是临死之前也说的是自己在为Guy 做事情。让人不免心生怜悯和悲戚,或许从始至终,真正用情的,信守契约的,只有他一个人。
6.希区柯克真的太会用镜头了,这个镜头一句话没有,一件事也没发生,吓得我我一哆嗦。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轻松诙谐又惊悚的耐人寻味的片子。
双男主在火车上交换谋杀他们的亲人,其中一位跟随对方的妻子来到游乐场将其杀害,另外一位越想越害怕,而杀人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入另一位的生活中去。
经过一番波折,双男主又在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掐架,就像旋转木马无敌风火轮。最后游乐场大爷的及时关停,他们结束了这场闹剧。杀人者在这场闹剧中身亡,贯穿着整部剧的打火机也终于掉落。
希大师用游乐场、网球比赛等一系列轻松的场景来缓解整部片子的阴暗,后来打火机掉进下水沟的一幕也十分幽默,还以为在看喜剧片。
这部剧中女性角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分给力!
这是我看过希大师的第九部作品,天旋地转,扣人心弦!
杀完人后主动扶盲人过马路,用烟头烫破小孩的气球,因为这些细节,布鲁罗的人物形象才变得丰富。脚的特写,旋转木马,交叉剪辑,都是经典,但剧情较弱。
每个人都有想除掉的人。在这样的设定下如果我和男主异地处之,绝对会陷入无法自证清白的死地:这也是剧本厉害的地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果然是至理名言。网球场那场戏让我看到了“赛末点”的灵感来源…
1.豆瓣第1600部献给敬爱的希胖,果然没令我失望,一部堪称完美的黑色经典,可拉片分析。2.罗伯特·沃克演技极佳,可惜英年早逝。3.大量运用平行蒙太奇,尤以网球赛与打火机段落为最。4.以倾斜构图、栏杆阴影与暗调高反差布光彰显悚然氛围。5.希胖最爱的母题尽皆可辨:无辜的罪犯,同性,二。(9.0/10)
经典的交换杀人,经典的黑色电影。游乐场杀人和结尾旋转木马上的两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最后一幕首尾呼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希区柯克早就过时了,他那些老掉牙的招数连傻子都不待见,何况见多识广的大神们早已看遍了当下各种花里胡哨的悬疑,品味和境界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对早年间那些平淡无奇的垃圾货色自然不屑一顾,对此我辈俗人也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了。
游乐场那段后来似乎确实有很多人模仿吧。但确实,看惯了当今的惊悚悬疑片们,这一部经典的老电影已经不能刺激我的神经了。
旋转木马做高潮部分场景看到呆掉,希胖在情景搭建和镜头角度上的敏感度方面实在高明。交换杀人的故事可能值得说的不多,但这个电影暗含的同志情节很耐人寻味啊,希胖电影里的火车,总难免让人不多想…😳
【A】电影看的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希区柯克的伟大之处,尤其是在这么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面前,只能默默膜拜。尤其是游乐场杀妻案,那一段的视听调度简直精彩到无以复加:有意识的景别重复和画框内容的筛选让视点移动的过程充满了趣味与暧昧;隧道内光影的移动与吞噬;出隧道前的一声尖叫是最为成功的一次“视听调戏”;而最后墨镜上所倒映出的谋杀却让这一段落有了一个独具美感的落幕。除此之外,网球场上“以动衬静”的凝视,宴会上的入魔时刻,网球比赛时的平行剪辑,以及最后,希区柯克又一次玩起了他所拿手的“桌下炸弹”理论,让旋转木马上的视觉高潮显得如此灵动。最后,在“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的首尾呼应式结局下,圆满结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这都是无可置疑的一部经典黑色电影。
#重看#半明半昧的光源凸显善恶并存的秘密(光线的变化表现出内疚与焦虑的情绪),阴影线条分割暗喻道德囚笼(秩序的建立和破坏);“白鞋”作为“黑鞋”邪恶的投射,镜像里的谋杀(一切都是对称的),近乎失序狂暴的心理魔障;处处彰显恶趣——热衷谈论谋杀的上流社会、掐脖子的喜好(同质于《电话谋杀案》《狂凶记》)、同性恋的隐晦表达(长久以来的意趣)、恋母情结;网球赛与打火机的平行剪辑,游乐场的高潮戏。与钱德勒的合作堪称灾难级别,互相毒舌吐槽,直至退出剧本写作——“希区柯克的电影一定得完全是希区柯克的。”
交换谋杀的表象动机一致但深层意义却是相反:布鲁诺为继续侵淫于母性溺爱而要清除试图改变的父性权威,而凯亨则是为重建成熟性关系而在塑造父性自我的征途中与过往淫荡母体摆脱关系。所以在旋转木马为隐喻(历史所谓螺旋上升的形式)的时代激荡过后,更具行动力的父性自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9】
期盼精神分析学式的结尾,然而并没有反转,希胖也不需要靠反转来吸睛,他的悬疑片之所以长盛不衰不畏剧透, 在于他不依赖奇谋诡计,纯粹靠张驰有度的情节调动好奇心理,悬疑伴随着喜剧和嘲讽,这很英国,也很高度类型化。眼镜倒映杀人、旋转木马惊魂出彩,坚持每部片设计匠心独运的镜头语言, 这钻研精神和他乐于出镜一样执着。
其实Bruno才是英雄吧,帮guy做掉了老婆迎接幸福生活,最后还牺牲了自己...
别掰了成吗?这片子哪儿“黑色”了?没有一个人物的行为、言语是合情合理的,情节推进特别勉强,完全无法自圆其说。连编剧钱德勒本人都表示最不待见这一部。一星给片首,一星给游乐场的打斗戏。
一万人看到了塞尚的苹果。十亿人记住了《火车怪客》里的打火机。―—戈达尔
查了下百科,早早出柜的法利格兰杰,终生未娶男女通吃。和rope编剧亚瑟劳伦,westside story作曲莱安纳多伯恩斯坦,红女星伊娃加纳,雪梨温特斯,百老汇女演员简妮丝鲁尔均恋爱过,还和法国演员让马莱有过一腿。和舞台剧监制罗伯特卡洪的相伴终生等等,情史丰富。
火车上的邂逅,为你除掉最大的麻烦,一直出现在你的视野中,父亲不在的那晚,把你骗来自己家,只为见你一面。最后,终于死在你怀里。布鲁诺才是真爱啊。
奔驰的木马让你忘了伤
4.5stars,开头的脚特写引领故事、后段网球赛反角插在摆头的观众中,游乐场的谋杀戏等都是绝佳的处理方式。法利.格兰杰的演出已经值得注意了,而罗伯特.沃克绝对是位天才演员,只可惜死的太早啊。
希区柯克如果说自己没读过弗洛伊德的书,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撒谎。布鲁诺有着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他依恋自己的母亲并试图谋杀自己的父亲,盖伊作为他人格的超我,一起试图消灭那个戴着眼镜的邪恶女人(母亲)。
隐喻Bruno的同性恋身份:鞋、领带、西服上的花边、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