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女主角的名字叫做招弟,是那个年代闽南、潮汕女人的缩影。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是被全家吸血的工具人。
从名字就开始暗示身为家里的大姐从出生开始就被嫌弃,因为八字犯冲,只能称呼自己父亲为“四叔”,之后真的“招来”了两个弟弟。长大后嫁给别人当小老婆,实打实地成为生育机器,然而只生了三个女儿,在老公去世之后,怀着身孕被大老婆赶出家门。回到娘家又是被各种嫌弃,生了龙凤胎,女孩被迫送人。
在这种环境下她顽强地生存下来,不是因为什么梦想,只是为了不靠别人养活自己和孩子们。勤劳能干又善良的她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得像模像样,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再加上对人真诚,连流氓也被感化。但无论在外面怎样能干,在家里她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女人,地位最低,对弟弟有求必应,不然就是没良心,要被扫地出门。
最后她的结局是得病去世,辛勤耕耘数年的劳动成果让整个家族收益。
看的时候不难受是不可能的,她没办法追求幸福,没办法拥有爱情,甚至没办法保住自己的孩子。家庭是这些女人的枷锁而不是港湾。更难过的是,她们身上的美德甚至也在维护着剥削她们的机器,越是优秀的女人被压榨的力度也越大。但愿今后这样的女性不复存在,是时代变了,不是人变了。
电影的另外一条线就是新加坡这个国家从建国初到走上正轨的历史。作为主旋律电影当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也能稍微产生一些了解。刚开始独立的时候,其实是马来西亚“抛弃”了新加坡,民众在选择是否入籍的时候也会犹豫,这样一个资源稀缺、连淡水都要靠别国的国家真的能行吗?英军撤走了,国防要靠征兵解决,大批青年入伍。引入外资,工厂建起来了。接下来是种族冲突问题,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文化差异巨大,要如何治理这个多种族的国家呢?从统一的语言开始,英语逐渐成为主流。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很多村庄,住房问题摆上台面,新加坡政府利用重建的机会,效仿香港的公屋政策,大规模建设组屋,村庄逐渐消失……故事大概就讲到这里。
18年的时候去了新加坡,一个感受是政府对HDB(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组屋的宣传真是铺天盖地,组屋与新加坡国民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紧密联系,组屋的公共走廊里挂着国旗,在街道上相当显眼。
这部电影描绘了组屋时代前新加坡华人的乡村生活场景,真的绝版了。毕竟,如今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率是100%。
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因为自己是一个九零后,面对比较现代化的当前,还是比较想了解这个世界之前是什么样子的。新加坡和我们国家想着应该差不多,所以就点开了这部电影。一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下去,因为平时看的一些综艺节目看多了,很难有看一部电影的耐心。然后,过几天我又接着看下去,很庆幸自己看下去了,因为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以前人的生活对比现在真的很苦,作为一个女生,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重男轻女这一项内容。我觉得女孩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真的很惨,对男方有很多的包容。电影年女主的爸爸,女主的大弟弟,全都是被宠坏了的没有担当的男人。而电影里的所有女性,都是因为吃了很多的苦没有人疼爱,而变得很独立,在后面帮男人收拾烂摊子。可是即使自己觉得父母不公平,等到自己当上父母之后却依然把这份不公平转移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我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即使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在,可没有那么强烈,女孩子可以去读书,做自己想做的,通过读书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文明,那种重男轻女的陋习一定会改正过来。每个生命每个性别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做错事了自己承担,不能老是依靠别人帮你擦屁股,之后还不知感恩的说你是女人你是大姐你没有我地位高,你就应该来帮助我。之类的话。那这样对于女性也太不公平了。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性友好一点,“她”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努力的成为“她”想成为的人
看豆瓣评分8.3我就觉得值得这个分 前几天看了第一部觉得平平淡淡 但是也很好看 第二部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可惜的是 妈妈没有过上好的生活
值得感动的是 大弟弟这一集里有变好 感慨人间无常 珍惜生活 这两部电影 喜欢上了新加坡 也有了新的认识 那个年代在中国 住的房子很多还都是土房子 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很差 但是从电影上来看新加坡感觉还蛮好的
一个母亲的一生啊 因为是大姐 弟弟怎么样犯事大姐都能忍都能包容 现在想想他一个人承受了多少辛酸呀。
最近一个月都在新加坡,所以找来当地的片子了解历史文化。
看到1977年时,组屋配置包括电梯已经可以达到国内05年左右的水平,就能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二三十年的差距。
从吃喝住行来看,看过一篇介绍新加坡组屋的文章说新加坡买房价格基本为一个月工资,对比澳洲也有用居民工作两三年工资买一套房子的说法。我家在国内是二线城市的二线区县,算下来相当于四五线城市,房价差不多6k一平方,基本工资4k左右,我家乡房价整体给人感觉完全由需求控制,满足市场供需定价原则,之后只要高铁、地铁、人口、物价上去了,房价就水涨船高。
从饮食来看,新加坡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国家。去超市看到菜价一般在一两刀一份食材,做一顿饭一般至少需要四五种食材,所以算下来一顿饭应该在五六刀左右,一个人吃比较贵,两个以上就会经济不少。由于物价高等因素,据说这边70%的人习惯在外面吃饭,去的最多的是遍布于各种商圈附近的小贩中心(类似于美食广场)和组屋下面的食阁(类似小餐馆),这些地方一顿饭的价格一般在2到8刀,以本地杂菜饭(比如两菜一饭)、港式烧腊、潮汕米粉、海南鸡饭、叻沙、咖喱、印度烤米饭、泰餐为主。对比国内工资水平和物价,比如同样一小包餐巾纸或一瓶矿泉水一元当地货币,这些地方一顿饭价格真是亲民到不可思议。但餐厅价格差距又非常大,比如韩餐厅,半份炸鸡18刀。
先去吃饭,未完待续…
影片通过一名女性的工作经历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人的工作生存环境
而女性的工作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家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
比如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生女儿等于没生,对于女主被作为二老婆娶回家要她专门去生大老婆生不出来的孩子,结果生了3个女孩最终被赶出家门。回到自己父母家却也不受重视,父母对儿子不舍骂不舍得打却常常骂自己女儿不吉利不祥,家族农场继承权也只有2个儿子都不愿意继承时才无可奈何的分给女儿,甚至儿子在家当大爷要女生上房补砖瓦
最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代际遗传了。自身饱受重男轻女思想之苦的女主不仅自己处处隐忍处处付出,而且还理所当然的看重自己的儿子,理所当然的要求自己的女儿为弟弟付出。
除了社会和家庭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文章还通过女主工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一开始女主只能当小贩,推车去街上卖豆浆和豆花,当时治安还很乱常常有流氓来收保护费和治安警察阻挠,后来新加坡引入外资有了美国工厂,女主的豆腐摊从街头搬到了美国工厂的食堂。后来合同到期女主接过了两个弟弟都不要的农场继承权开始养鸡鸭鹅和猪,过了几年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要用地,地被征用女主一家也从平房搬到了政府公屋。女主在搬到公屋前去世了。
well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is week, and this also is the last working week of this term, in addition the next week will be the exam week, and after that I will get my short berak.
is this week very busy are not? I believe some of my collages are quite busy, I have to say that they did not pay enough time to deal with those final works, so that's why they are quite tired now.
what a very interesting consequence is recently one of my essays is about the overload information, although I have too much personal feelings about this theme, but I couldn’t just put all of them into an academic essay, I really have to ask myself a question is—what do I really need to do in the university?
well, all the people(at least almost all the adults) know that we cannot make a too much huge aim for ourselves, because that could be much difficult to achieve, and it also may too ideal, or too tried for people, and also some people do not believe these aims.
But, I have to admit that my living is rely on this, I 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our art, whatever the place, the art is so much worth that could let a people used all of his or her time to devote to it.
for example this production is a quite good one, it talked about that so many things: talked about the changes happened in Singapore— we do need many people to do some valuable things to change the reality, but we also need people to find and creative the beauty, cause this could let human being’ exist get a higher step.
一部电影,让我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嚎啕大哭。有多久没有看到过如此的肺腑之作。以为是苦尽甘来,却只是含辛茹苦的短暂一生。牺牲和奉献,那也是一个女人史诗般的人生。
如果说第一部展现了动荡局势下新加坡华人奋斗的故事,本片则集中刻画了华人女性在奋斗中那种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形象,常常将“做人不要那么计较”、“我们都是一家人”挂在嘴边的招弟最终等来了好结局,但也为这个家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闽南人而言,这样的故事虽是家长里短的八点档情节,却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表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刷了两集,四个小时,一部佳作!
看完之后也在想,为何我们连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也拍不出呢?别的不说,光是演员的那种敬业,恐怕也是内地演员无法想像的。
重男轻女的时代真悲哀,深入骨髓的洗脑,连女性自己都觉得自己卑贱。你痛恨父母的偏心,但却不知不觉中也成为这样的大人,我太恨这种现实了。女主临死前还要道德绑架大女儿一生去照顾弟弟妹妹,你要是真觉得愧疚就应该把拆迁款分一份给大女儿。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第二级集中在种族,反倒期待第一集中讲ZZ部分的没了,但这种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经历,很好看
相比第一部更多了些血肉,情节上也更丰富起来,相比于第一部个人经历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讲述,这一部更聚焦于小家的故事。家族里最可靠、最担得起事儿的总是女性。PS:弟弟娶印度媳妇儿、两家讨论嫁妆那一段真的是笑死了,中国人习惯男方给女方嫁妆,印度人习惯女方给男方家里钱,于是两家互相“谦让”务必要按对方的习俗来哈哈哈哈……
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女性一方面受着来自男女不平等的迫害,一方面又继续迫害别的女性。但总归是一代比一代好。这个系列电影排的非常好,把现代化的新加坡背后的故事通过一个家庭讲了出来,李光耀真是牛逼,新加坡老板姓牛逼
拍得像个电视剧,却把新加坡历史串起来了。
有些幸福是因为有些人 默默的付出感恩之余请珍惜!
小国家大奇迹。 种族和谐就是从组屋开始。李光耀是个跨时代的伟人。 影片虽然脸谱化 大量套路和鸡汤 但是这是献礼片 也算写实的描写了那段历史。
我的天新加坡1977年租屋就有电梯和停车场。从解决种族歧视,反应重男轻女,家庭伦理,国家发展等角度,这两部电影的信息量可真大。很佩服李光耀用短短几十年带起了整个新加坡的发展。不喜欢最后大舅洗白,大姐去世这种国产家庭剧的结局。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舅这种人,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想法一样。思想哪有那么容易进步。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像是一次难产,要有一些牺牲和痛苦,但是最后结果总是好的。
大姐去世,大家一起忙里忙外准备搬到政府组屋,留下老房子落寞的背影和无尽的回忆……忽然明白,这世上的所有人和事,都是过客,它们的出现,只是彼此陪伴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或长或短,但终究是要离开。
这哪是“我们的故事”?这分明是“被嫌弃的招弟的一生”。
3.5 第二部真的让人看的火大。感觉是新加坡樊胜美一家一样。最后二弟变好的太莫名其妙了。真正这种吸血鬼不太可能因为一次车祸就转变吧。大姐一直拿大女儿撒气简直就是噩梦循环。最后大姐还绝症死了,这结局真的扣分。要是大姐和阿龙凑一对的话也不错。送走的四女儿也没了下文
很真实也很恶心🙄精准踩中我重男轻女和怯懦圣母的雷点
移民血泪,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新加坡建国史的悲歌。
正派和反派都是一种创作观念下的产物,表演自然冲淡了这种造作感。角色的行为和性格都是有迹可循,因此让人感觉可信。阿坤的转变应该是恶善报应起了决定作用。
透过两部《我们的故事》间接了解些许新加坡的历史。虽然故事性蛮强的剧情挺吸引我观看下去的,但角色们的某些言行举止、思想观点,我个人还是不敢苟同。不过想想,现实生活中至今依然有存在与他们相似的人物,做类似的事情,有类似的想法。然后呢,苦命的招弟最后没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就算了,一直充当反面角色的要钱不要脸的良心泯灭的阿坤在最后竟然突然改恶为善,这个转折于我而言真的有强行洗白的嫌疑,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电影结束了,但想到招弟死后,三女一儿可能要给阿坤帮养,真怕他又弃善从恶了?!附注:有些幸福,是因為有些人默默的付出。感恩之餘,請珍惜。& 每個國家在建國初期都經歷過一個大時代,而新加坡的大時代就是「搬家」。搬家,不只是把鄉村的家搬到政府組屋,它代表著國家的發展和前進、生活和環境的改善、經濟的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