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不喜欢标电影但是,这立意有点…… 稍微鸣不平和辩驳一下,《我的儿子杰克》当然并不是写给约翰的诗了,“父辈的谎言”一句是《战争墓志铭》里的诗句,系列作品其实也不能说为儿子而写,而是更像受到影响;同首中前面的“一个儿子”倒确实是纪念约翰的。约翰也其实不是因为父亲的意愿、因为要逃开家庭什么的才参军,他小时候就热爱军旅生活,虽然确实可以说受到父亲的影响,但在当时的英国谁不是呢。最后,卢斯战役里,约翰牺牲的史实过程其实也和电影不大一样。 吉卜林本人,并不是所说的那种狂热分子,坚信英国必然胜利。即使确实相信帝国主义,出身民间的英印报人作为(因自行拒绝而)无冕的桂冠诗人,对女王登基庆典的回应是警示帝国不能背离传统、不能自高自大信奉武力,点明盛极必衰之理的《退场诗》。在印度生活让他的《国王迷》作为政治寓言有更伟大的意义:统治者不可以自己的风俗文化,覆盖、过度涉入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否则只会遭遇惩罚和报复。战争,诚然!但不是时刻好战,不是疯狂。布尔战争时敌人也被赞扬,异族士兵的英勇不会被忽略。要说他改变风格全因儿子的离世,那未免有些不合理了。 他是相信的;未免有些太相信、看得太准确而被称作卡桑德拉式的。帝国的使徒,帝国的号手与预言家,和君主共进退,甚至一同赴死。他的儿子无法生还了,他再清楚不过。但没人喜欢残酷的真相而生活仍要继续。电影里,卡丽因一点点信息欣喜若狂,他却指出这在时间上不成立。余下的话只是为家人的安宁而已。如果说吉卜林强忍悲痛还要安慰家人自己的儿子死得其所、心满意足,而每重复一次这欺骗就要内心也受一次折磨,家人不仅没有阻拦儿子,儿子去世还要责备他无情、强调儿子的痛苦。为了保证生者的生活,总有人要不能脆弱,要逞强、强作镇定,他们竟然还要因为这种伪装的坚强再被责备一次,这也太不公平了…… 最后的士兵带来最后的死亡消息,如同在弗兰德斯战场上不谙世事生长的虞美人。大女儿死于疾病、小儿子死于战争,埃尔茜作为最后的孩子,没有后代。吉卜林家族就此绝嗣了。 《战争墓志铭》系列本叫《墓志铭》。当有人死去,墓志铭不只为他:帝国和帝国所代表的旧时代,一同落幕。 实在是,过于漫长的退场啊。
童星长大了都是杯具。。
看一个父亲是如何push他的儿子to death..这是一部包含了极大的悲伤,内疚和绝望的影片!
这就是传说中浪费生命的烂片!而且那个大蓝眼+樱桃口的小女孩变成了现在这个半男不女的样儿!海报和死去时的样子非常的希特勒!简直无语 · 还 Rudyard Kipling
让我改变了对Daniel Radcliffe不好的印象
哈利波特乱入= =
哈利波特的小胡子,囧RZ 有点受不了
6
哈利波特长大了,但是这部电影真的不是很impressive
高潮...是毛
missing
怎么看蛋泥都是破特~说任何一句话都觉得是破特~
自从看到David Haig演的是爹之后,我就百分百确定,这么傻逼的绝不是爹,只有首相才允许这么白痴= =好喜欢麻麻,一查发现真人是利物浦人=w=最后的诗好美,所有的内容都太文艺了,二美就好这口(﹁"﹁)
战争之于这位年轻人,是洗脑般的盲目
一段痛苦的往事
假如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是因为我们的长辈欺骗了我们 。。。。。。
Daniel演技让我失望
烂片
严重受不了,丹尼尔除了哈里波特最好啥也别演了,看了真是愁人的~
哈利波特从军记~
没想到里面的儿子和母亲的扮演者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