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1960

HD

主演:安东尼·博金斯,维拉·迈尔斯,约翰·加文,珍妮特·利,马丁·鲍尔萨姆,约翰·麦克因泰,西蒙·奥克兰,弗兰克·艾伯森,帕特里夏·希区柯克,沃恩·泰勒,卢伦·塔特尔,约翰·安德森,莫特·米尔斯,吉特·卡森,维吉尼亚·格雷格,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珍妮特·诺兰,罗伯特·奥斯本,海伦·华莱士,Fletcher Allen,沃尔特·培根,弗朗西斯·德塞尔斯,乔治·多克斯塔德,乔治·埃尔德雷奇,哈珀·弗莱厄蒂,萨姆·弗林特,弗兰克·基尔蒙德,泰德·奈特,帕特·麦卡弗里,汉斯-乔基姆·默比斯,弗雷德·谢威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惊魂记1960 剧照 NO.1惊魂记1960 剧照 NO.2惊魂记1960 剧照 NO.3惊魂记1960 剧照 NO.4惊魂记1960 剧照 NO.5惊魂记1960 剧照 NO.6惊魂记1960 剧照 NO.13惊魂记1960 剧照 NO.14惊魂记1960 剧照 NO.15惊魂记1960 剧照 NO.16惊魂记1960 剧照 NO.17惊魂记1960 剧照 NO.18惊魂记1960 剧照 NO.19惊魂记1960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解读内心的孤独——精神病患者

   午夜十二点多,猫在被窝里看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黑白片,没有大制作场面,却悬念迭出,惊悚刺激。巧妙的剪辑、充满动感的镜头语言,使我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悬念大师果然名不虚传。

   作为精神病患者,作为心理上遭受过严重创伤的人,他们的内心是如此脆弱。于是他们拼命在自己周围筑起坚固的密不透风的堡垒,采取种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他们不愿再经历伤害,避免与人正常接触便是避免了伤害。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他们排斥其他人,其他人也排斥他们。他们是孤独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彻底摧毁,上帝的选择,是让他的灵魂永远孤独。孤独,无法冲破、无法感知的孤独;孤独,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孤独;孤独,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孤独。

   内心的孤独很可怕。没有人与你共鸣很可怕。听不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围成了一个圈子,唯独你在外。你感到惶恐、无助,被世界抛弃。 你存在着,这个世界却仿佛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于是,消极、自卑、绝望、挫败让你变得极端。于是,不再有对与错的界限。于是,只有用震撼、极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证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于是,才有那一幕经典的浴室杀人,于是才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骇人听闻。

   其实,并非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是危险的。比如,那些完全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精神病患者们,比一些正常人还安全许多。危险的,是那些徘徊于“正常”和“反常”世界的,内心无处安放、无处皈依的人们。他们是最孤独、最无助,于是也是最危险的,比如诺曼。

   我们自称为正常人,不也有神志不清的时候?我们表面上过着喧嚣的热闹的生活,又有几个人内心真正不孤独?我们嘲笑精神病患者的怪异,恐惧他们的变态,又有几个人还保持简单纯净、健康积极的心灵?我们对他们的不知所谓慨叹和不解的同时,有否发现和反省自己的迷失?

  在我们眼中,他们是精神病患者;在他们眼中,也许我们也是。

 

 2 ) 爱的需求

   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印象是片尾处的心理学分析,真佩服大师希区考克的悬念安排。它是希区考克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而我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学说,想知道更多关于心理学的内容。关于这部电影里的恐怖的镜头,我是没有感觉的,因为现在的《咒怨》,《午夜凶铃》、《笔仙》等恐怖电影,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恐怖免役能力。当然,要是你有点胆小的话,里面的玛莉莲和柯侦探被杀的镜头还是很刺激的。

    影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真相直到最后的心理学分析才大白。记得以前曾看过一部电视剧,武侠片,里面有个女人也跟贝斯一样,有双重性格。白天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性格控制了她的肉体,晚上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人的性格。当时,我觉得这简直是拿观众开玩笑,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事呢,太离奇了,纯粹是虚构的。所以,就没再看了,也记不得片名了。

    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大,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很多事自己都不知道。世界上真有那种精神病人,具有双重性格,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又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这也让我领略了心理学的伟大与神秘。

    影片里的心理学家说分析说,原本父亲死后,贝斯母子靠遗产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尽管母亲有些专横,但俩人还是相互依靠地过着日子。后来,母亲结识了一个男人,贝斯感到自己被母亲遗弃了,心里受不了刺激,于是就把母亲和情人给杀死了。但同时,贝斯心里有无法承受的罪恶感,于是,他就把母亲的尸体从棺木中偷运出来,做了相当的防腐功夫后,收藏在地下室里。这样,母亲就依然“活着”,至少贝斯是这样认为的。但母亲只有尸体存在,于是贝斯就常常把自己代入母亲中。有时,他会变成两个人,并能进行对话,还能模仿母亲的声音。有时,则会完全变成母亲。当贝斯对住在旅馆里的女客人起色心时,“母亲”就会发狂,会把女客人杀了。

    这不禁令人恐惧,我们的心理是如此的脆弱。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接受,一旦这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就会扭曲,人就会走向反面。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被爱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而爱的能力则是一个正常人的判断标准之一。这在Freud和Rogers的学说里,都有重要的体现。比如:Rogers认为,我们都有被接受与尊重的天生需求,而当这种要求的满足被有条件的提出的时候,常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去满足这种条件,以维持重要他人的尊重。这时,我们往往会以他人看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来行事,而不会再听从自己内心体验的指引,我们就越来越变成一个社会意识的产品,而这就是各种心理疾病的起源。
    
   

 3 ) 并非只有血腥才叫暴力

制造悬念,并非保密情节,而是注重心理上的震撼效果,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到人物命运的转机上,并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和剪接的画面加以实现。这部被视为西方第一部现代恐怖片,其恐怖来自于人类本身,来自于人性之恶。浴室杀人场面,由78个快速切换得刀,人体,喷头,浴缸等特写镜头组成,只有一次出现匕首一闪而过,始终没有出现流血的直接杀人场面,却让人感到死亡的惊恐和杀人者的残忍。

 4 ) 永远的大师:纪念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最近,豆瓣上正开展“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希区柯克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悬疑大师,开创了一系列用电影语言讲故事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还被无数的影人不断效仿。

希区柯克最擅长的,就是用电影的方式“惊吓”观众,这种惊吓,不是用血腥暴力的画面来刺激观众,而是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深度洞察。所以他的故事不仅好看,而且耐人寻味,他的“惊悚片”不止于恐怖娱乐,更是电影艺术。

希区柯克与米高梅片头狮子合影 | 图片来自: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S5I1VP10518D10O.html

没有哪部作品比《惊魂记》更适合了解希区柯克的艺术特点。《惊魂记》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悬疑片,在这部作品中,他亲手“杀死”了一种惊悚片类型,又开创了全新的另一种。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作为导演,希区柯克如何讲一个恐怖故事,以及,他的惊悚片为什么能称之为艺术。

注:本文对电影《惊魂记》评论的主要观点,来自戴锦华教授的豆瓣时间专栏《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戴锦华教授对这部电影作了十分详尽而有深度的解读,原文稿近8000字。本文摘选提炼了其中一些观点整理成文。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对男女的约会,女主玛丽安的男友山姆在费贝尔城经营一家五金店,因要替亡父还债又要支付前妻赡养费,没有经济能力再婚,玛丽安对此很不满。

玛丽安迫切想和男友结婚,就把公司客户的4万美金私自带走,打算驾车潜逃。

潜逃的路上被老板和警察看到,玛丽安换了一部新车继续潜逃之路。

当天晚上遭遇暴雨,玛丽安到路边的贝茨旅馆投宿。

旅馆老板诺曼十分友善,想邀请玛丽安到家里共进晚餐,却被诺曼凶恶的母亲粗暴阻止,只好将晚餐移至旅馆客厅。

在旅馆用餐交谈中,玛丽安意识到自己正步入歧途,醒悟过来,并决定次日返回公司把钱还回去。

然而,用餐完毕,正当玛丽安回房沐浴时,一个老妇的黑影出现,拉开了浴帘,用一把尖刀将她杀死在浴室中。

到这里,电影进行到48分钟,女主被杀死,故事从一个因贪财窃取金钱逃走的盗窃案急转向一个谋杀案。

通过上文对故事的简单文字叙述,也许你的好奇心就已经被吊起来了。而在电影中,希区柯克通过视听语言,更是将故事的悬念和惊悚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我们来看看,导演是怎么通过电影语言讲故事的。

1. 造型空间和视觉元素 希区柯克曾经做过布景设计师,他很善于为故事搭建一个“空间”,从空间中获取灵感。希区柯克的悬念和惊悚感常常是在空间中产生的,并且由空间支撑。

希区柯克耗时6周为《后窗》搭建的单元楼布景,《后窗》的全部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中

据说《惊魂记》的故事产生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有一天他路过一座路边的汽车旅馆,同时注意到那个汽车旅馆旁有一座非常奇特的、诡异的哥特风格小楼,这个故事就开始在他的头脑中形成。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戏剧性的时刻都出现在这两个空间的调度之间。 塔楼亮起的窗口上映出老妇人消瘦高大的身影,不同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试图进入那座哥特式的建筑,进入之后又发生不同的故事。

造型空间奠定了故事的基调,并且提供了故事的可信度。而且,希区柯克还很善于利用造型构建隐喻。 在诺尔曼的办公室里面,布满了邪恶的猛禽标本。

猛禽的标本不断和诺曼处在同一个画框中,构成一个非常直接的视觉阐释,就是这个看似无害、软弱、无助的儿子,事实上是一只邪恶的猛禽。

2. 画的选择与拼接 但是另一方面,希区柯克对视觉元素的使用又很克制。 这部电影制作于60年代,那时彩色电影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了,但是希区柯克还是用了黑白电影。原因是,希区柯克不希望观众看到鲜红色的血在浴缸中流淌,因为他不希望这是一个单纯的感官刺激。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银幕上的“血喷泉”,有太多的导演崇尚这种直接的视觉刺激,不过希区柯克认为,这种刺激是针对感官的而不是针对心理的,血腥的画面反而会妨碍他讲好一个纯粹的心理故事。

同样有趣的是,希区柯克想通过这部电影试试看,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电影在那个时代能不能卖座,结果他极为成功,这部电影只用了80万美元的成本,却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是,低成本绝不意味着粗糙。电影中被写进教科书的“浴室谋杀”场景中, 40几秒的画面里剪入了78个镜头,这些镜头中没有一个“刀落血出”的暴力画面,只通过极短极快的剪辑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一样感受被杀害的女孩内心受到的冲击感。

因为希区柯克相信,最恐怖的场景永远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存在于想象中的。 40几秒的画面拍摄了7天,剪入了 78个镜头,包含了60多个机位,这意味着数十次的重复拍摄和剪辑上的精工细作。 与其说希区柯克对画面的使用是克制,不如说是极其挑剔。

希区柯克为电影《西北偏北》“飞机追人”场景绘制的摄影机位图 | 图片来自淘梦: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表

3. 念的重重逆转 层层推进的悬念贯穿了希区柯克式叙事的始终。 《惊魂记》的叙事线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女主盗取巨款潜逃的盗窃罪故事线。第二个层次是在贝茨旅馆中发生的,懦弱的儿子和他凶恶母亲的故事线。第三个层次是黑影杀害女主的谋杀罪故事线。 在电影开始阶段,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携款逃跑的女主吸引,直到女主进入贝茨旅馆,又开启一个新的“故事空间”。然后,我们又开始被“谁杀死女主”这个更大的悬念吸引。 剧情一层一层地展开,每一次展开都是对此前剧情的揭秘,同时又开启一个新的悬念。

前一个层次的故事线又推动后一个层次的故事发展,“三个层次的故事不断地交替延续,形成观众心理预期的不断的叠加和紧张,通过一层一层相互揭示又相互遮蔽的悬念线索,来彼此交错彼此交织,不断地把观众带入心理的误区,又不断给我们新的破解悬念的期待。” “而每一种预期,每一种悬念,本身是互相遮蔽的,使我们难于去破解,难于猜透真相,直到真相在我们面前展露出来的时刻,那个时刻三条线索相汇在了一起。” 好故事能开启一个时代的隐喻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典型的犯罪故事,少女窃取巨款潜逃,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犯罪,是被金钱、欲望、利益驱使的犯罪。 而后,女主被杀害,犯罪的故事转向为另一种没有目的的、由心理动机、精神伤害导致的犯罪故事。 故事从一个女性的有目的的欲望开始,转向一个男(女)性的无目的的心理阴暗。从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金钱犯罪,转变成一种更深层的、更内在的心理黑暗导致的犯罪。

戴锦华教授认为,这反映了二战前后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古典时期的“盗窃、抢劫”故事成为了过去,根源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内心的阴暗、内心的匮乏涌现出来。 “影片的绝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表现了这样一种内心黑暗如何制造现实罪行,以致这种罪行在现实的逻辑中无法索解。” “影片最为绝妙之处是:它巧妙地利用“电影”这种浅白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人格分裂,一种深藏在自我内心中的对峙,一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邪恶与邪恶之间的厮杀,而最后又被更大的邪恶吞噬。” 在这个故事中,希区柯克“杀死”了一种犯罪叙事形式,又开创了全新的另一种。 同时,“希区柯克的这个故事预示着一个文化史的时刻,就是在这个时刻,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占据了文化的舞台。在这以后,一种纯粹社会性的现实主义叙事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现实在整个世界上依旧沉重。”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豆瓣时间专栏《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共105期,168元,每期仅需1.6元

只需要一支口红的价格,你将收获:

  • 105节北大学生排队两小时才能听到的大师电影课
  • 105篇电影课程重点的文字整理,包括导演介绍、相关作品、专业名词和金句整理,可以反复听反复读;
  • 52部必看电影的观影陪伴和大师视角的解读
  • 1份人生中不可错过的必看影单
  • 1份如何欣赏电影、读懂电影的权威观影地图
  • 1次读懂电影艺术的深度成长

点击《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或长按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课程详情

扫描👆二维码,「目录-第1课“导读”」页面

可获取完整的52部电影片单

现有2期课程可以免费试听

参考资料:

 5 ) 构筑悬念

这部电影的可以看做是展示何为悬念,怎样构筑悬念的教材。
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观众们都在猜测最后女主角会变成精神病人,一如这部电影的标题。心理的紧张可能将她逼疯。
然而,到了剧情发展到女主角进入旅馆以后,电影的悬念发生改变,一个略带神经质地男人偷窥女人成为剧情发展的又一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屋子里的母亲,一个大声责骂儿子的粗鲁妇人已经以鲜明的形象介入了电影发展的主要情节。尽管在此刻观众尚不会疑心母亲存在的真实性。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4万美元的归属在这里成为情节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导演的锋芒转向,浴室杀人彻底颠覆了整部电影。
首先,电影的主要悬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女主角死去,她成为精神病人这一主线断开。但是,作为这条线索上的重要一环,四万美元的归属依然牵动观众神经。
再来,谁杀死了女人成为观众心中的疑问。在表面情节来看,母亲杀死了女人,然而在浴帘后面的背影显然是一个高大的男人。当然,随后导演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拍摄男人如何毁尸灭迹,这令观众的疑心战士被紧张的情节所牵引。然而谁是凶手?这个问题已经浮上表面。
顺便提一句,在这一部分的情节浮上水面之际,4万美元的沉入水底也代表着第一部分情节的结束。希区考克此类合理铺陈而不使矛盾一次解决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在大悬念之下,希区考克也用了许多小的悬念。比如,收拾尸体是突然出现的一道光。又比如汽车经过了三次才沉下去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情节,其实都隐形加强了电影的效果。
杀人事件完成以后,导演换了一个场景讲述故事,电影的另一条线索开始。我很喜欢希区考克的这种布局方式。他不将主角作为电影发展的主线,而不断采用旁观者的探寻眼光去叙述故事,叙事由此局限于一个视角之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电影的神秘感。
这个时候开始,旅馆主人作为电影的主角已经确定无疑。然而如果以为希区考克在此处就此打住却未免小看了他。一个经验丰富、自信老练的侦探出现了,他对比出旅馆主人的胆怯。于是观众想当然地认为,侦探最后会侦查处事情真相。
然而侦探却如此轻而易举地死掉,但是如果仅仅将他看做衔接电影前后两段的简单过度,却过于单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没有为情节而情节,每一步都在增加电影的悬念,完善而优美。一流的艺术品似乎都具备这样的特质,好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阿斯彭文稿》一般,每一次的对话都在暧昧,直至最后的悬念突然爆发。
侦探的这个片段的用处在于引出了电影的第二个重要悬念。母亲是否存在?如果说儿子一再阻碍母亲仍然可以看做是对于母亲本身是凶手的掩饰,那么一直只有一个儿子的独角戏本身就已经令人怀疑。这是这部电影的真正致命之处,一个从没有露面的角色。其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悬念。
一切以悬念取胜的电影都在于它叙事的节制,隐藏一部分事实不说,这似乎是悬念的最好定义。
一个华丽而古旧的房子本身就代表着恐怖,母亲的又一次出场加深了观众的怀疑。他的身材,一击制胜的能力都令人怀疑。观众陷入摇摆之中。而此刻观众们似乎已经倾向于母亲本身并不存在。这时,电影似乎也陷入了摇摆的困境。悬念在减弱,同时如何讲述下去成为另一个难题。
此刻希区考克再次宕开一笔,将故事的场景拉回到姐姐与男朋友当中。
这是,支持母亲存在的证据只有杀人凶手的衣着与背影,警探的电话中的强调。而且背影本身具备两面性,而且更像一个男人的背影。
于是希区考克加入一段小插曲,男朋友只身去寻找。这其实是一段不需要的情节,两人同时行动似乎更符合逻辑。然而男人去找寻而没有看见任何人本身就不能令人信服,这似乎是一个破绽,但是这是故事的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笔。
男朋友看见了老太太的影子,这在当时并未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反应。但是,在看电影的途中,观众是会回想与思考的。特别是在如此模凌两可的影片之中,在后面,姐姐的一句话:你也相信你也没看错是不是?就足以在母亲存在的天平上加上重要砝码。
此刻,希区考克也许用了最为狡猾巧妙地一招,反将了观众一军,故意解释真实反而令人生疑。在姐姐的查访中,警长以确信无疑的方式告诉观众,母亲早已死去。这一事实的突然出现令观众疑心反生。真的吗?这是观众听到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因为观众已经在这部电影和希区考克的电影中变得过于喜欢质疑,因而一个明确事实的出现反而达到了反效果。随后,更为精妙的是,警探夫人——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陷入疑窦之中,并且拨打了电话,电话的过于简单实在又再次隐性增强了悬念。
此刻,母亲是否存在,通过侦探打给姐姐的电话,男人看到的影子,再通过姐姐的查访已经强化成为电影的最终悬念。
此刻,电影还有半小时结束。
不短不长,显示出希区考克完美的对于时间的掌控。
此时,一切的情节已经不分母亲是否存在,叙述本身已经成为悬念。母亲被抱下楼,母子二人的对话,观众已经只好被动接受,不再分辨。
最终,电影最为紧张的时刻到来,姐姐开始查找母亲的下落。这也是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片段。其实,这应该是一个烂俗的剧情,多见于各种电视剧寻宝游戏中。然而,在这部影片里,却呈现出动人心弦的效果。
一来这是由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悬念——母亲是否存在引起的。再来,是由于希区考克与众不同的拍摄方法,显示出极大的耐心。此类对电影节奏感的把握堪称神妙。他将重点反而放到了母亲房间的陈设之中,华丽的装修风格,姐姐甚至打开衣橱去仔细观瞧那些精致的服饰。儿子与母亲房间的对比,玩具,英雄交响曲。这种种都显示出不寻常的内涵,姐姐阅读古典著作。这些对细节的把握使得观众处于一种被暴露的恐惧之中,不仅仅是忙于无目的地寻找,而是被迫对比、分辨与思考。仿佛考试临交卷五分钟,仍然开始做最后一道数学题。迫切焦急状态下的思考最令观众焦虑。
然后,男人对于姐姐的追捕,姐姐逃窜。这是快节奏,姐姐慢慢走下楼梯,走过穿堂,最后走入地窖,缓缓转动母亲的身体。这又是慢节奏。骷髅脸突然出现,异装癖儿子闯入,男朋友解决他。加之灯光极具晃动,儿子扭曲的表情等细节。在缓慢以后矛盾骤然解决,悬念揭开的一刻真是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艺术效果达到顶点。

这部影片充分显示出了希区考克讲故事的能力。但是仍然有很多缺憾。能够看出希区考克对于电影技巧的探索与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些探索搜失败了。很多人看电影喜欢从导演的角度为其背书。但是如果观众接受不到,这个技巧就是失败的。这部电影最后的精神分析是必要的,故事必须讲清。但是却成为狗尾尾大不掉。当然,很多人觉得这一片段引人入胜。这也是因为前半段的故事太悬疑,使得观众耐心将其看完。
然而如果希区考克能够不用通过这段戏剧式独白的方式讲出,而是通过表演自然而然表现出来,我会更加敬服。

 6 ) 《惊魂记》是长久的惊叹

希区柯克招牌中的经典一笔,做了一次超完美的数学卷,投入80万,首映盈利1500万,而那是在1960年。 光线暗影在眼眶中晃动,就如现实生活中闯进了陌生与焦灼,不舒服是因要被动地感受未知或伤害,而这种操控的力量似乎是神作的,精得密不透风,强得不惧骇浪。希区柯克的影片就散发着这样的魔力,他的随意可以轻松地把观众推到始料不及的某种情绪状态中。 《惊魂记》故事很简单,但内容很复杂,叙事结构也很精妙,不断变化故事主体。由设置的左右对行线两条,展开凶案的始末,再用架构于周围的人与物织成网状,查案,最后揭晓谜底。 简述故事内容,其一,从一心想要稳定感情与婚姻的女人出发,用钱说话,四万美金主宰了女主人公的命运,为了自己与情夫美好的未来,携公款逃跑,结果惹来“莫名”的杀身之祸。 其二,从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精神病男人说起,情感成了罪魁祸首,见到女主人公,因为有了爱的欲望,要化身母亲愤怒的冤魂,杀害让自己心动的女人。而这之前,他一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封藏在地下室。地下室里关着人格分裂,人鬼故事,及男孩儿到男人不幸的人生。 而帮助破案的智囊团也是身兼不同任务的“相关人员”,为了找到妹妹的姐姐,为了洗脱自己可能共谋的罪名的情人,为了替老板追回四万美金的侦探,从各自的身份及角度带动观众的思绪,抡圆了编个好听故事。 希区柯克的惊悚文艺片被捧上神坛,是智慧与艺术的精彩融合,靠大师强力胶般彪悍的技能,把悬念与惊悚这类边缘化的电影元素,粘贴成了上层的艺术品。放置于今日,这依然是对电影深刻的理解与诠释。 而上面简单的故事不过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冰山一角,最有价值的恐怕是把“精神”与“犯罪”极艺术地连在了一起。这改装了单纯唬人的惊悚装备,胸怀了人文关怀,融入了艺术家的文艺情感。利用商业的外包装托起了文艺与哲学的内核,这就是希区柯克的影片。即使超越了时限,曾经被惊叹为恐怖艳情的浴室惊魂渐渐消散了,但整个电影依然感染人的魅力则像陈酿的酒香,愈久愈浓,不会消逝。 还要多提几句,有关影片中细节的处理。从人的心理到肢体动作,从小道具到大远景,编排得都有科学的、可探讨的理论依据。而要达到悬疑效果的极致,一环扣一环的圈套是不容忽视的。最后揭底牌,也要讲究语言能表现出的感染力,而这一点其实在整部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台词用了不少功。 留给观众的空间也不小,整理线索,在脑中回放,与电影互动,美妙的观影历程。而电影除了因希区柯克成就其名外,也让人深深记住了男主人公安东尼.博金斯,有争议的传奇人物。惋惜于他的才艺,也不解于他不羁的私生活,二十多年的精神抑郁,直到患艾滋离世,迷一样的人,电影一样的人生。 时间无情,幸好人有感情。如浪花般的电影终究要为后来的精彩让路,《惊魂记》会隐没于江湖,但注定留下“经典”的身影。

 短评

剧本和细节真是绝了,对性别的理解更是超前时代。万圣节去看希区柯克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惊恐交加中居然错抓了邻座小哥的手... o(>﹏<)o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80W成本的电影业同样可以做到流芳百世,希区柯克缜密的思维、独特的运镜,加重了对细节的刻画,其隐喻也值得回味,结尾那具骷髅头更让人不寒而栗。据说此片开创了人格分裂电影的先河,同时也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的“厌女癖”。

10分钟前
  • Spotless Mind
  • 力荐

且看诺曼的last smile 毛骨悚然!

12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妈呀,(影史)知名酒店竟用拖把清洗浴缸!!

16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重看#作为爱伦坡的粉,希胖圆了惊惧而癫狂的梦,夜色笼罩下的“荒凉山庄”成为谜团中心,用阴影和巧妙机位砌出双重人格(镜像的利用),分割式构图勾勒出分裂的灵魂;数次特写眼睛的凝视,瞳孔的倒影,以及偷窥的视角,都宛如死神的觊觎;悬念高挂,层层推进,无法喘息。希胖曾坦言此片的深层逻辑是“让观众痛苦”。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悬疑成分就差一些,还是很好看哈

2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老希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悬疑经典之一。将故事串联起来,本来以为会是与这件事相关,但最终却变成了旅馆中的凶杀:对母亲话语唯命是从的儿子。然后竟又将一切推翻,转变为警局中冰冷的表述。经典的镜头:雨中行车(这里迎接了转变),浴室谋杀(唯美),早已死去的XX的骷髅孔洞的双眼(最大震撼)

28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看这部电影必须回答一个经典的问题:女主角遭到刺杀时,镜头直面花洒,花洒每一条水痕都清晰无误如同肉眼看着一样上镜。请问,摄影机是如何做到的?

32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细节部分处理地相当细腻,特别是母亲房间和儿子房间的对比。这片对于几重人格及犯罪后心理创伤的运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犯罪心理里有一集也是杀人狂儿子将母亲的遗骨保留到发霉,韩国那部老师的恩惠也是。

3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母亲” 诺曼上楼扭屁股…等细节虽然早就猜到了结局,但今天第一次看依然被震撼到。

3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伪"的就是"娘"!

37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几处吓点被吓:大雨迷离、浴室杀人、骷髅、片尾变态镜头。过誉经典。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紧张的气氛营造得真棒!!!

41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呃,有那么神么……顶多是意义重大吧……

4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我杀了我妈妈,我妈妈杀了我。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神作。全面滿分。如果有任何不被打動的理由,那就是觀眾晚生了50年,受到太多這部電影50年來泛濫的影響,就像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老婦不會覺得沙劇牛逼一樣。

52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最后那一抹笑容堪称经典。

53分钟前
  • 孙此方
  • 推荐

这片儿唯一的败笔是最后那位表情夸张、装腔作势的心理学家,一看就是演戏演过了的主。其实这片不被剧透的情况下看肯定很吓人(很难做到了吧),尤其是最后女主角单身去大屋里寻找诺曼的母亲那一段。浴室那场戏现在看也很吓人。

56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人格分裂的鼻祖,试想60年代人们看到这部电影时能有几个不喊牛逼的

6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多年媒体的剧透轰炸让我一直没兴趣完整看完此片。希区考克这次把自己的蠢桥段藏的很好,当然,我说的是如果没有最后那个画蛇添足的Shrink.

1小时前
  • Rus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