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眠

正片

主演:哈维尔·巴登,洛拉·杜埃尼亚斯,阿尔维托·阿玛里利亚,贝伦·鲁埃达,玛贝尔·里维拉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 / 加泰罗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深海长眠 剧照 NO.1深海长眠 剧照 NO.2深海长眠 剧照 NO.3深海长眠 剧照 NO.4深海长眠 剧照 NO.5深海长眠 剧照 NO.6深海长眠 剧照 NO.13深海长眠 剧照 NO.14深海长眠 剧照 NO.15深海长眠 剧照 NO.16深海长眠 剧照 NO.17深海长眠 剧照 NO.18深海长眠 剧照 NO.19深海长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深海长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蒙(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饰)在一次跳海运动中出了意外,全身瘫痪。原本英俊壮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过余生。他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再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他请来律师朱莉娅(贝兰?鲁达 Belén Rueda 饰),这个女人在与雷蒙的相处中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她不幸也身患绝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娅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个少妇知道了雷蒙的经历,力劝他不要放弃生命,并深深爱上这个不幸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把雷蒙从瘫痪的煎熬中重生过来。然而他还等着朱莉娅一起告别这个世界。灯光之外结婚案内之谜曼丁戈摩登家庭 第五季无冕之王性/生活 第二季案中案(原声版)飞刀问情姐妹联谊会惊魂1983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地道女英雄半身死灵漠北十八勇士男神坂上之云第三部阿尔法围棋为了皇帝堕落的偶像快乐兰州2错误行动后窗惊魂命中注定新鲜航拍赤道第一季请爱我的女朋友诸神末日搜书院民国暗杀王球手们第一季绝地营救寂静岭五亿探长雷洛传危情瘾难耐生日蛋糕杀戮之神不谈爱情东西奇遇结良缘我与你的光年距离2甜心格格第五季女主角失格

 长篇影评

 1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虽然这部影片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每次点击继续播放,总是很快地被带入到影片当中,沉浸在人物的内心情感之中,无法自拔。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这部片子很闷,但于我而言,这种所谓的闷只不过是没有华丽的外壳罢了,可人物的内心戏和情感流动却可称得上波澜壮阔。就像无风时的大海一样,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再加上主演和几个配角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演技,可以让观者毫无违和感地代入其中,甚至跟随主角的视角,体验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除去情感上的白描表现,影片中还自然而然地设置了几对矛盾,不着痕迹却又随处可见。首先是宗教信仰和意志自由的矛盾。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从古至今,每一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它。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这个问题的倾向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但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宗教的俘虏,这是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大概会一致反对的。男主和牧师之间的对话十分精彩,而这对矛盾在其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茨威格的《良知对抗暴力》,可能会对这个命题有更直观的认识。另外便是体制需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身处天朝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集体由个人组成,当集体的安全与个人的自由发生矛盾,该如何取舍?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当然,主角的设定使这个矛盾更加激化,也更加特殊化,但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决定个人的三观,更决定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后便是生与死的矛盾。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从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发问起始,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典,正因为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要面临它。对于一个意欲自杀的人来说,基督教是将其列为不容宽恕的罪行的,但抛开宗教来谈,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尊重的同时保留劝解的权利。毕竟生活本身是流动的,人的心绪也是不断变化的,一时想不开的事在将来回看可能付之一笑,今天过不了的坎在未来可能不值一提,生命毕竟是充满可能性的。但主角的设定将这对矛盾推向了极端,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面的死去能否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选择呢?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这样的选择应当被人所尊重。正像主角所说的,他的选择并不代表任何与他有着相同情况的人,只代表他自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自己的生命理应由自己定义。再一个便是爱与被爱的矛盾,这一点可从两种异性之间的完全不同的情愫,亲人朋友与主角之间的情感互动,主角和精神伴侣的双向奔赴以及最后天真女人帮助主角实施计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不必赘述。

除去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深邃的情感流动,影片的运镜和意象化表达也极其出色。两次长镜头从窗外出发,穿过田野、草地,直达海边,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了一次由必然到自由的奇妙旅程。主角服药前的对白以及服药后的表情变化,以及几次坠入海中的镜头,都使得片子具有不能言说之意,大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下一次,一定要完整的观看一次,我想,如果以后我的小孩爱看电影的话,我也会和她(他)再看一次。好的电影,不同时期看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 ) 无法选择的困境

如果对于你最亲爱的人,活着对他来说只是痛苦的折磨,那应该放手让他选择解脱,还是自私的挽留他在身边?

如果是我爱的人要选择离开,我会放手。虽然我会很痛苦,但我更不愿意看着他痛苦。

然而对于我自己,我却还是没有办法做到就这样自私地离开。死的人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却要长久得背负这种痛苦,我不忍心。如果他们能明白我的苦楚就好了。但就像我的小姨已经离去二十几年了,我的母亲想起这件事情,依然充满悲愤和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永远不会被时间所冲淡。

对于我自己,其实我想到的是,我面对的不仅仅是他们离去带来的痛苦,还有别人的目光。可以预见,必然会有人指责你是自私,不负责任。但明知不可挽回,你所做一切只是徒然增加他的痛苦,你是做还是不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分辨,我们所做的究竟是徒劳,还是尚存一线生机。

那这种时候,怎么做呢? 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必然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痛苦。

很多时候,事情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坎,但谁也不知道那个坎在哪里,究竟过不过得去。




 3 ) 《深海长眠》: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深海深,深海深,
深到尽头失重处,
梦想变成真。
灵魂合两个,
心愿了一桩。
 
一吻燃生命,
电闪伴雷鸣,
此时肉身非吾身,
吾在宇宙正中心。
 
孩童相拥,
至纯之吻,
唯存一念。
 
你我两相望,
无言听回响,
深海深,海愈深,
超凡脱俗世间事,
血肉皆不存。
 
吾虽醒,
不求生,
但求唇吻埋卿发丝中。
 
——雷蒙·桑佩德罗*
 
雷蒙·桑佩德罗的这首诗,是用衔在嘴里的笔写成的。他以前挺帅的,可在26岁那年,雷蒙去海边跳水,结果摔成了高位截瘫。
雷蒙此后一直躺在床上,二十八年,他没有任何并发症,而且神志清醒,还写出了如此优美的诗句。
可雷蒙不能动弹,他的四肢也开始萎缩。
已经年过半百的雷蒙,头发变得稀疏、斑白,
雷蒙不想活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尽快的死去。
按照坊间通行的说法,就是施行安乐死。
什么是安乐死?
就是把病床愤怒的拉倒一旁,跃出窗外,自由的在林间和海面上飞翔;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湛蓝的大海,看着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回放。
这不是我编的,而是阿曼巴在《深海长眠》里拍的——这个悠扬的长镜头,把安乐死展现得如此百转千回、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让人严重抑郁的电影,讲述这部电影,就像看这部电影一样,需要先深吸一口气,再低下头,潜入阿曼巴的影像海洋里,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严肃点,我们在讨论自杀呢】

跟日系的《完全自杀手册》不一样,《深海长眠》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伦理文艺片,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形而上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严肃——起码是假装严肃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加缪那句“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西西弗的神话》)显然流传最广。
后世的中国哲学家刘小枫进一步总结到:“一般人的自杀是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冲击。既然生没有意义,主动选择死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毕竟维护了某种生存信念的价值。”(《拯救与逍遥》)
这话鞭辟,脱胎于动物界的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通过主动的选择死来体现生的价值(或者学院派的将之概括为“人的在死性”)。

雷蒙·桑佩德罗就是这么想的。他活着,但活得没有尊严。所以,他阅尽人间百态,唯求一死。
反驳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追问一句:那么,尊严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这个答案很简单:尊严,就是你认为是“尊严”的那个东西。
从这个逻辑很容易推断出——雷蒙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那么,他就活得没有尊严。
生命的意义真的是自足的么?雷锋叔叔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看来,活着的至高境界应当是为他人而活。
可雷蒙·桑佩德罗没有雷锋叔叔那么高的觉悟,他们欧洲人其实都不大相信别人,萨特还说“他人即地狱”来着,由此看来,雷蒙完全听应自己内心对于生命的体悟,倒也符合欧洲人的行事特点。

除去司法体系以外,雷蒙首先触怒了宗教人士。
上帝被钉十字架,道成肉身,拯救世人——被救者中当然也包括雷蒙·德桑德罗。
可你丫居然不领情?
于是就有教士上门开导。
阿曼巴拍的很智慧,他把教士也设计成了一个跟雷蒙同样的截瘫者(或者有原型?)。
教士的躺椅太沉重,上不了雷蒙的房间,于是,只好派一个助手来回传话,借以完成教士与雷蒙二人的辩诘。
教士怒不可遏:“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雷蒙不屑一顾:“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教士颓然。
教士的小助手满头大汗。
我一直对那个汗涔涔的小助手印象深刻,如果《深海长眠》有续集,就该把这个小助手塑造成主人公。
我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为安乐死奔走呼号的义工。
也就是说,小助手会成为西班牙版的《入殓师》。
为死者化妆,通过安乐死让一个人自觉有尊严的死去——二者在本质上是意义相通的。最后,大嫂马诺拉冲出来,高声宣告了教士的不受欢迎。
教士只好灰溜溜的离开桑佩德罗家的宅子。
 
【一个人、一群人和生活在一群人中的一个人】

马诺拉是个好心肠的大嫂,她一直任劳任怨的照顾着雷蒙。
哥哥何塞、老父亲朱奎恩,还有侄子加维,都在默默的照料着雷蒙。
雷蒙·桑佩德罗是个多么幸福的人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桑佩德罗家的人从没把雷蒙看成负担。
年轻气盛的加维偶尔发次脾气,还要被全体长辈们数落。
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才是《深海长眠》全片最大的悲剧感来源。
在许多外人看来,雷蒙恣意挥霍着别人给他的爱——许多外人想得而得不到的爱。
爱在雷蒙·桑佩德罗那里泛滥。

因为很多人仰慕雷蒙,他是个名人。
纷至沓来的拜访者让雷蒙不胜其烦,当单身母亲罗萨初次到来时,雷蒙很不友好。
后来罗萨又来。
再后来,罗萨直言不讳的告诉雷蒙,自己爱上他了。
罗萨有过不幸的婚姻经历,雷蒙的写作和谈吐征服了罗萨——据罗萨说,征服她的还有雷蒙那双“无比纯洁的眼睛”。
我得承认,这段剧情有点狗血,但我接受。
相较而言,女律师朱莉亚的出现,才更让人唏嘘。
朱莉亚得了家族遗传病,她会慢慢丧失行动能力,然后失忆。
同病相怜,还是朱莉亚最懂雷蒙。
朱莉亚摔倒了,可雷蒙无法搀扶她。
咫尺天涯。
在那一刻,雷蒙更加坚定了求死的决心。
而朱莉亚不想死。
不管怎么说,两颗心越贴越近。
在阿曼巴的导筒下,雷蒙圣洁无比的意淫了有夫之妇朱莉亚。
那是一场纯美的爱欲大戏。

朱莉亚本是协助雷蒙的律师,无奈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只得退出工作,全心全意的为雷蒙的文字出版事宜忙碌。
雷蒙则下决心最后一搏,他难得的出了次远门,亲赴法庭,争夺自己安乐死的权利。
不能动弹的雷蒙,看着车窗外的景物人事,露出了笑意。
导演阿曼巴的曲子谱得也很到位,雷蒙外出那一段,是全片曲调最欢快的一段。
当然贾维尔·巴登的表演也很出色,从26岁演到54岁,从健硕的小伙演到瘫痪萎缩的风烛老头,还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加利西亚口音,拿一尊威尼斯银狮绝不为过。
就五官还能动动,巴登的戏都在脸上。
还能时不时说句俏皮话。
    
雷蒙好不容易来到法院门口,发现门口挤满了抗议的人群——大多数是来抗议安乐死的。
可见,做名人难,做一个想死的名人更难。
一个人想死,为啥引得这么多人争相发言呢?
肯尼迪有句名言:“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把这话套用一下——生命也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个无罪的人可以被法律允许杀死,那所有的无罪的人都有可能被法律允许杀死。
别看西方人自由主义叫嚣得凶,其实行事的潜规则都是社群主义的。
法律嘛,便是这种社群伦理庇护的集大成者。
雷蒙是一个人,但他想死时就得面对一群人,因为他是生活在这一群人中的一个人。
雷蒙万般无奈下想借助司法救济,但是司法体系不会帮助一个人找死。
这对整个族群伦理规则的冲击太大条了。
可雷蒙实在活不下去了,老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的人,最大的帮助不是照顾他,而是成全他。

雷蒙坐上车远去,他嘱咐侄子要听话。
侄子不答,关上车门后,侄子跟着载有雷蒙的车狂奔了好一阵。
雷蒙最后来到罗萨家,两人温存了好一会——主要是满足罗萨吧。
罗萨的小儿子趴在雷蒙的肚子上睡着了。
雷蒙幸福的流出眼泪,喝下氢化钾。
在现实中,雷蒙也是在未被证明身份的人帮助下服毒自杀。

警察随后逮捕了雷蒙的女友,但之后的一星期,雷蒙所居住的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都陆续“自首”,承认协助雷蒙自杀,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
雷蒙的文字结集为《地狱来信》出版,震动了导演阿曼巴,这才有我们看到的《深海长眠》。
片名也来自于雷蒙的一首诗(即本文题诗)。
影片的最后,朱莉亚并未赴死。访客前来,留下一张雷蒙的照片。
朱莉亚怔怔的直视前方——她已经失忆了。
朱莉亚的身旁,是碧蓝的大海。
 
【我只想死得性感一点】

不管看不看电影,其实有些问题是我们一直在生活中面对着的。
譬如,我们一出生,就预设了不可回避的终点:死亡。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抱出来给宾客看。说孩子将来发财做官的都得到了打赏,而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人则遭到一顿合力痛打。(《立论》)
被打赏的人说的话,能否应验只有天晓得;被打的人,则说出了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
可见我们中国人,向来讳言生死。
子都曾经曰过:未知生,焉知死?
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哲学,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假装不知道他们会死。
那么,在一个讳言生死的国度里,与人讨论生死的问题,会有人理你吗?
这种讨论,倒成了与族群无关的彻底私人化的事件。
那么,死亡本身呢?
死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吗?
是吗?
不是吗?
呵呵,我只是和你研究研究,干嘛这么认真呢。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如果我有机会——我是说“如果”——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方式的话,我一定会选择一种性感点的方式,不能跟雷蒙·桑佩德罗似的吞氢化钾溶液,那不烧得慌吗?
不管怎么说,我只想死得性感一点。
我的死亡姿态,应该是团成一团,以一种圆润的方式潜入大海深处。
如果恰巧你还记得我,那么赶紧想辙把我忘掉。
然后像朱莉亚一样在海边建一所房子。
我在深海里长眠。
你则坐在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那一刻,才是王菲姐《不留》的境界:“情愿什么也不留下,再也没有什么牵挂。”
只有在死亡降临后,哥才真正成了个传说。
 
(刊载于《电影世界》2010年2月)
 
*该诗系笔者从英文转译,西班牙文原诗附此:

MAR ADENTRO
 
Mar adentro, mar adentro,
y en la ingravidez del fondo
donde se cumplen los suenos,
se juntan dos voluntades
para cumplir un deseo.
 
Un beso enciende la vida
con un relmpago y un trueno,
y en una metamorfosis
mi cuerpo no es ya mi cuerpo;
es como penetrar al centro del universo:
 
El abrazo ms pueril,
y el ms puro de los besos,
hasta vernos reducidos
en un nico deseo:
 
Tu mirada y mi mirada
como un eco repitiendo, sin palabras:
ms adentro, ms adentro,
hasta el ms all del todo
por la sangre y por los huesos.
 
Pero me despierto siempre
y siempre quiero estar muerto
para seguir con mi boca
enredada en tus cabellos.

 4 ) 用多大的勇气生?用多大的勇气死?

关于死亡,被提问最多的莫过这样的问题,如果生命还剩下N天,你会怎样度过这最后的时间。

很多的人会选择提前将未来的生命进行精华的浓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彩作为生命的完结;我的答案是,如果预知生命的完结点,我宁可选择在即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无法想象一个已经知道死期的人该如何看自己一步一步迈进死亡。

所以我可以想象雷蒙为迎接自己的死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抗争。因为死亡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生存的价值。

生是希望,死是绝望,这是一个正常人关于生与死的逻辑。但是对于一个高度瘫痪28年,一只脚已经触摸到死亡,仅仅依靠呼吸与大脑来维持生命的人来说,生与死的界限完全进行了360度的颠覆。“生”是一幕别人舞台的作秀,“死”是一场自我尊严的回归;“生”是别人的负担,“死”是自我的解脱;“生”是捆缚,“死”是自由。当所有关于“生存”的乐趣都敌不过“死亡”的价值,对着这样的生命,正常的人又如何能依据自我的价值观来进行衡量与评判?所以他们大抵只能说,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决心?

《深海长眠》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入围的还有张导的《十面埋伏》。在星光大道上张导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都败在西班牙导演手下,这次也很难讲。”大奖尘埃落定后,国内媒体纷纷使用“惜败”的字眼。

现在看来,置两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电影于同一起跑线上本就滑稽,“惜败”一词用的更是嘲讽。在这样一部直指生命与尊严的影片面前,《十》宛若是出自幼稚园的涂鸦。

这实在是一部上乘的佳作,所有的人物设计都附带着“生”的不同寓意,新生命的诞生是“生”,生活状态的转变是“生”,了结毫无尊严的生命是“生”;所有看似不经意的台词都是落地有声的人生哲理,“扼杀生命的自由还能叫自由吗?扼杀自由的生命还能叫生命吗?”;所有的微笑背后都沾染着无尽的枯涩;越是充满生机的生活场景,越是让人感到一种无助的绝望。

当躺在床上的雷蒙幻想着自己如小鸟般地跃出窗户,掠过平原与山脊,行人与车辆,站在树林的高处俯视那片那片给予他生命的价值又转瞬夺走的大海,直至一头扎下,坐在黑暗中的我们,能做的只剩下伴随他一起飞,呼吸泥土的芬芳,感受清风的佛面,飞过他曾经辉煌生命,却转瞬陷入连绵不绝的深渊。

生命之前,死亡之后,未知的世界,一如深海。


附: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解释为“好的死亡”,指让患者无痛苦的去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
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国建立了安乐死教育学会。1969年英国国会辩论安乐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宣称要尊重人“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利。
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其后两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2002年4月,比利时议会通过的安乐死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以法律形式准许实行安乐死的国家。
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90年代,美、法两国支持安乐死的比率分别为90%和85%。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2000年10月26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通过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许为养老院中选择以“安乐死”方式自行结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协助。
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亚是荷兰合法安乐死第一人。母亲迪莉亚的去世,尽管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们感到宽慰的是,母亲在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被实施安乐死,从而减轻了病痛之中的母亲的许多痛苦。

 5 ) 〈情流心海〉:他者的愛.微笑地哭泣




電影打正旗號探討安樂死的問題,但觀眾細看之下便會發現電影其實以「死亡」作為中心,從而展開有關「尊嚴」、「愛」、「自我」等討論。在充滿詩意意象的鏡頭和對白之下,電影表現近期電影重未展現的沉重。

〈情流心海〉的主人翁Ramon四肢癱瘓,等了二十八年才可以走上死亡的道路。電影依然保留了有關「安樂死」的傳統討論,如以「宗教」的角度切入,探討生命的權利和義務,又例如探討到家人和朋友的愛和負擔所造成的各種影響。

但《情流心海》不滿足於傳統討論,不講求簡單而且沒有意義的正反論證。首先從「死亡」的主體性探討「自我」與「他者的目光」的關係。家人的無私痛愛、兩位紅顏知己Julia及Rosa因Ramon而打開心窗,在他的身旁總存在著無限關心,但重要的是:這些關心總是以「絕對權威」的姿態降臨,以「拯救」為己任,他們總認為「愛」與「關懷」對受難者而言是正面的行為。因此Ramon的感受總是「他者的感受」,他的自我全是建基於別人的目光、期待和權威之上。所以當他對他者的照顧表現抗拒的時候,其實他的自我已經喪失。而「愛」的定義,在苦難和死亡、拒絕佈施的面前,於〈情流心海〉之中有了新鮮的表現:愛與毀滅並存,關鍵在於你我之間有著不可離補的距離。

Ramon多次強調讓他死才是真正愛他。「愛」可以在兩位女主角之中表現出來。Rosa的愛以「提供」(supply)的形式收回(demand),當她失意的時候,總以同情和佈施來反證自己的幸運,因此愛的付出得以折回。可是Ramon逐漸改變了她,最後她知道自己對Ramon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電影末段吻額(而不作接吻)的鏡頭,正表現了Rosa的醒覺。

Julia與Ramon同病相憐,Julia由隨意翻閱Ramon的感情而使Ramon反感,逐漸他們吸食同一支煙,意味著他們的心聲互通,真正彼此了解對方的心情;以至到最後Julia背叛與Ramon結下的承諾,不敢正向死亡。當中的心理刻劃相當出色。後來Julia的失憶意味著身體的存留並沒有任何意義,尤其當靈魂早已不在的時候。

電影對白和鏡頭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如「飛往海洋」的俯瞰視角,配合如浪潮般的音樂;又例如Ramon離開老家,沿路看到戀愛中的青年、十字架、動物交配、小孩、老人,表現生命中不同階段的美好;最後風力發電的扇褶,以局部走向全景,表現了生命的驚喜和神秘,充滿動感和涵意。又例如Ramon的父親說最傷感的是「孩子『選擇』死亡」,一句語重心長的對白蓋過所有愛、報施與權利的爭辯。

海,是生命之源,同時表現生命的廣闊和包容。那是一種帶神秘色彩,沒法命名、只能以想像感受的自然力,而這種力量卻只存在於孤獨的個體之中。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Sea inside」;而〈情流心海〉的高度也在於此。


原載
http://www.hkfca.org/review_article.php?searchfield=filmname&filmindex=1&reviewindex=2

 6 ) 亲爱的死神,你好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爱思考严肃的问题,和许多对凝重的东西有着天生狂热的人不一样,对于人生的各种认真不苟的态度,总是会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所以我向往着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轻飘飘的生活,天天不思进去,闲逛逛,谈谈恋爱什么的,当然,不用结婚的那种。直到后来开始写东西,才渐渐的开始学会了面对一些东西,学会了点举重若轻的方式。

我并非就是要当米兰昆德拉,把轻啊重的问题再重新说一遍,而是想说明,我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不喜欢《深海长眠》这样的一部电影,因为虽然我已经能够认真的去思考了,但死却依然是平时少想到的一个问题,逃避也罢,厌恶也好,总之是关于生和死的关系,在我这里亦然是沉重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看这部电影,就无可逃避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比想象中要闷很多,因为总有一个人在那里很努力的寻死,所以无论雷蒙的笑容再怎样谦和,风再怎么温柔,海再怎么蓝,观众也不可能看得太轻松。在此之前,我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到雷蒙最后选择了安乐死,却一直努力鼓励身边的人乐观的活下去,始终面带微笑。文章虽然不长,但通篇下来,却是寥寥几笔的把主人公刻画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很像我们小时候看到常宣传的那一种,后来我就想,幸亏我看了这个电影,否则的话,我就会永远被这么扯淡的一篇文章给蒙蔽下去,许是写文章的人不知道一个一心向死的人为什么比那些死皮赖脸的想活下去的人还要微笑吧,于是就这样硬塞了个理由了事。要么就是说雷蒙是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人,人们想到了一种方法来帮助这些痛苦的人脱离苦海云云,这些文章虽然也不至于多么难看,但终究让我想起那句他人既地狱的话来。

他坚持要死坚持了三十年,这份执著足以折磨得他身边的人真的把他给弄死了。整个的过程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他越想死,就越死不了,他的死成了社会问题,人们千方百计的让他活下去,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来帮助他,于是跑来和他谈活的意义,活的勇气以及活的责任,他总是静静的听着,然后微笑着说,请让我死。有时候他也会发脾气,但他拒绝他人对他的评价的抗议无济于事。于是所有人在一瞬间都成了哲学家,而雷蒙的存在的最大的意义,也变成了一个哲学的问题,至于他干嘛非死不可,好像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的。不然他的眼中就不会再有那么美的阳光,风姿绰约的女人,他的笔下也不可能再有那么美的诗句了。事实正好相反,只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才更明白健康的生命的价值。也许正因为他比所有的人更明白这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渴望着死神的拥抱吧。

自杀的念头并不是个少见的事物,必须坦率承认的是,它或多或少的曾经划过我们生命的天空,只是最后将之付诸实现的人,要少得多而已。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我们只是单纯的厌倦了生活,或者是现实的桎梏让你感到难以呼吸的时候。人有时候是会想到不顾一切的去冲破这层层的束缚,去寻找一种解脱的。而这种解脱,是一种终极的自由,超越一切之上,且它的决定权一直属于我们,是谁都夺不走的属于你自己的权利,有了这种自由,你才会觉得无论怎样,你都至少有一种方式逃离,那么,现世的苦难与窒息,也才显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没什么了不起的,顶多就是一死”遇到绝境的人这样对自己说着,会开始努力再作为生而挣扎,因为他看到了这结局,但是雷蒙却不能这样对自己说,他的绝境无休无止,他不得不保持着谦卑的微笑活下去。

加缪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而实际上对于生者来说,你最后有没有去自杀,那是一个结果,它一旦实施,就已经不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知道你随时可以自杀,无论怎样,你知道你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在那里,人大不了是一死的,也正因了这个结果,像我这样的任性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勇敢的活下去,才有可能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来说,给了他们活的勇气和活的兴趣的人,不是生命本身,而恰恰是死亡。

而雷蒙却是没有这样的选择的可能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的身体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能让他自由的选择生死,而不是依赖于别人,如果他知道他可以随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都有可能会选择生,而不是死。他微笑的时候,都是他坚定的认为自己可以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时候,而当夜幕来临,他感到自己被迫的这样无休止的等待下去的时候,才是他歇斯底里的时候。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次死的机会,他是一定会去死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来。他和那些随时可以选择生死的人不同。

向死而生的人,有时候身上总带着异常美丽的光芒,就好像雷蒙,我看着他的微笑,会想起三毛,三毛的一生都是博爱的,热情洋溢的,她给朋友写信,从来都不怕用上最热烈的词语,现在想来,许是因为在她的心中,早已经不在乎了世人的猜疑。因为她心里明白,她可以选择。很多年前,我曾经为她的离去而百思不解,除了伤心以外,甚至感觉自己是受了欺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对于有些人来说,正因为有了死亡,生,才可以如此尽情的灿烂。所以,每当我听到有人对雷蒙这样的人报以“有勇气死,就该有勇气活”之类的种种评价的时候,都只是心中淡淡,你以为你还有资格评价他怜悯他,但请记住,他做出的选择,是对你最大的藐视。

他站起身来,缓缓的走到走廊,然后开始跑向洒满阳光的窗,一跃而出,开始飞翔。天空很蓝,他飞过花园,飞过麦田,飞过小路,也飞过丘陵,丘陵的后面,是一片深深的海。

 短评

1.人的生存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如果仅仅只是说是一种权利,是否太过于自私?毕竟人生于世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联结;2.当一个人活着却在无形成中造成了困住亲人和爱人的监牢,他是否还应该活着?3.只有处于相同境遇的两个人才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够彼此进入彼此的内容;4.真爱或许自私但也包容。

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生和死的命题

7分钟前
  • 安那其主义
  • 推荐

“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失去自由的生命是否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呢?这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而其实不切身体会谁也无法妄下定论。贾维尔巴登化妆得都要认不出啦,演得也真是好…那个长镜头印象深刻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个人的深海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拖了很久断断续续的看的。恕我无法欣赏,还是不能忍受巴登那张长苦、隐忍而又蛋疼的脸。。。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去除了生命的自由诚然不是自由,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生命是权利而不是义务。

18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正剧向的me before you.人物之间的交织日常却不乏诗意,贾维尔的表演如同一支悲伤的定海神针。我和安利这部电影的人聊起自尊与自由,有点难接的时候对方忽然说:所以爱情也拯救不了生活。嗯,好在大部分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值得被拯救。配乐其实是值得再加半颗星的,那些交响乐与风笛声

19分钟前
  • 紅豆生南京
  • 推荐

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尊重生命。贾维尔巴登很出色的演绎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为什么还要我如此艰难地活着。

2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那个纵身一跃、拥抱群山大海的长镜头,久久挥之不去……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我宁愿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大海深处,大海深处,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但我一直醒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生命的尊严。你会知道,西班牙不只有阿尔莫多瓦。

34分钟前
  • Deborah
  • 力荐

主题沉重 过程沉闷

36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人应该有自杀的合法权利

41分钟前
  • 思阳
  • 较差

生命之痛楚在于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的生命无异于死亡。敬畏生命,尊重死亡的权利。8.2

4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5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生命是权利还是义务?很好的议题!

52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我在夢中飛翔,飛過那巍峨的山梁,飛過那葱鬱的林莽,飛過那浩瀚的海洋,直達迷幻著夢的天堂;但是,我醒來,癱臥在渾濁了千年的病床,無助和卑怯張牙舞爪地猖狂,憐憫肆無忌憚地在耳畔迴響。或許,讓我離開,這悲哀的世界上,已沒有留戀駐留的地方,畢竟,我嚮往那逍遙無羈的自由場,那裡,鮮花蕩漾。

56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几次差点睡过去,而且很长时间内想到那个航拍的俯视长镜头就犯困。

57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那个主观视点的飞翔长镜头不错

60分钟前
  • 小老鼠
  • 还行

为什么我的生命里没有欢乐?为什么我会想死亡?

1小时前
  • 400blow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