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国王的演讲术:以小见大
看《国王的演讲》,看时欣赏表演,看后大做功课。
它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切入点非常冷门,却匠心独运。也许,就算口吃没有矫正好,乔治六世仍会是个好国王,但是他愿意付出一切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更好地履行职责,这件事本身比任何演讲和口号都能打动征服人心。
表演的确令人激赏,而且银幕上高手如云,目不暇给。随便数数,就有霍格沃兹第二任邓校长Michael Gambon爷爷,演乔治五世;虫尾巴Timothy Spall,演邱吉尔;当年演过《记忆碎片》的Guy Pearce,演爱德华八世;黑珍珠船长Geoffrey Rush演的语言治疗师,强势得一塌糊涂;Helena恢复刚出道时的英伦玫瑰本色,精准地表现出伊丽莎白王后的聪明幽默和相濡以沫;Colin Firth演的乔治六世真是叫人心疼。童年不幸,生活在父兄的阴影,被保姆虐待,本来是左撇子,硬给扭成右的。一辈子口吃被家人耻笑,尊贵和自卑混杂,偏偏本质上是个坚忍尽责的好人。看Firth的演绎,强烈同情这枚被口吃缺陷禁锢住的高贵灵魂。
影片结束,电影院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片子本身拍得淡定低调,是张扬的表演虏获了观众的心。
然则没有中文字幕。
虽然精神领会了,很多细节没有听明白,于是回来做了好一阵功课。先去wiki把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后,爱德华八世,乔治五世,伊丽莎白二世,玛格丽特公主,二战,Lionel Logue的背景都读了一遍。有趣,非常有趣。原来乔治六世虽然不如爱德华八世或伊丽莎白二世或黛安娜王妃出名,实在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爱德华八世,本来只知道他“爱美人不爱江山”,年轻的时候对这样的人物不免存着几分好感,但读过背景,发现这人只能用三个字形容:不靠谱。因为,爱美人不要紧,爱有丈夫的美人也不要紧,但是当国王总得干国王的事儿,当我读到他把国家机密文件在情妇家里乱放的时候,就不赞成他了;当我读到他退位以后,还整天跟皇室和政府要钱干这个干那个的时候,就把他划到不成器的富N代之列了;当我读到他居然亲希特勒,那就。。。 。。。彻底无语了。
这人幸好退位了。不管退位后面的真实内幕是什么,这位退得应该。
幸好他有个好兄弟。乔治六世其实也很英俊,比Firth本人英俊。他很会选女人,伊丽莎白王后是个有智慧又很幽默的女人,本来也是平民。所以黛安娜王妃并不是第一个平民王妃。搞清楚了。乔治六世是个好父亲,也关心人民。他还是王子的时候,认定自己不会当上国王,一般履行的职责是参观工厂,关心下层民众。他也爱好运动。什么都好,就是结巴。结巴是因为生长于王室,心理被环境扭曲造成的。所以他懂得隐忍。也有演说恐惧症的邱吉尔跟他特别合拍,真是半点也不奇怪。
二战期间,乔治六世一直是英国的精神领袖,在伦敦被空袭的时候坚持跟妻儿一起守在伦敦,也跟人民一样遵守配给制。这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可惜他在57岁的时候死于肺癌。大女儿伊丽莎白二世继位,直到如今。伊丽莎白王后则被尊称为Queen Mother, 活到101岁,2002年去世。在黛安娜王妃之前,她是英国人最喜爱的王室成员。
读历史总是津津有味。
读完历史,下载了剧本。又明白了好多。然后发现爱德华八世对政事的漫不经心,德国对他的笼络,乔治六世对国事的参与和精明,在台词中都有表现。也学了好多很英国的词汇,比如先令的昵称是Bob。
必须提一下,影片最后对乔治六世第一场战时演讲的表现,真是烘托渲染法的典范。国王的紧张和克服紧张,各阶层听众的反应,音乐,特写,近景,远景,以缓慢但从容的节奏结合在一起,使得国王的声音虽然听起来冷静稳重,但底下汹涌的波涛却呼之欲出。
读过剧本再去看一遍,应该更有收获。希望下周有空。
ps. 1930年代的男子风衣真是帅得无边无延啊~~~
pps. IMDB上的花絮说,本来编剧DAVID在写本子的时候,心目中的乔治六世人选是Paul Bettany, 但是Paul却以“要跟家人多团聚”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角色。啊~~~ Paul!你这么棒的演技,眼光却差到极点。看看你错失了什么?你那个理由,根本就是在说:我看不上你这个剧本么。你去演The Tourist,那个戏已经有两个闪闪发光的邪门花瓶,你连做花瓶都轮不上。而这个戏,多么好!而且,你的确长得比较像乔治六世本人,你的本领也够。但是,你真的没有眼光。我无话可说,虽然我很喜欢你。
-------------------------------------------------------------------------------
笔记--读《国王的演讲》剧本(当然剧透)
读这个剧本学到的:
1. 在约克公爵(乔治六世即位前的封号)第一次公开演讲的观众里,出现过Logue和他的儿子。这个在后面有呼应。第一遍看时完全没注意。
2. 让Bertie(乔治六世的昵称)含着玻璃球说话的医生,告诉伊莉莎白王后这种治疗法治好了Demosthenes. 这个D什么什么家伙中文叫做狄摩西尼,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传说他先天口吃(口吃有先天的咩?),后来含着石子朗诵诗歌,又到浪声呼号的海边去练习演说。王后讽刺医生,说这是古希腊的事情。
3. 伊王后第一次去见Logue时,后者开口就来了一句莎士比亚:Poor and content is rich and rich enough. 出自《奥赛罗》。意思是人能安贫就是富。这一句显示了Logue是莎剧粉丝,而且安贫。
4. 伊王后跟Logue说,她老公的工作要求他做公开演讲,Logue就建议换个工作好了。王后说他换不了。Logue开玩笑说他是个Indentured servitude? 这个东东特指当年在美国殖民地工作的年青契约奴工,按契约给农场或雇主家干几年活,没有薪水,报酬用来偿还渡海的费用。
5. Bertie给两个女儿讲的“企鹅”里,提到一种动物herring,原来是鲱鱼。另一种动物Albatross,是信天翁。这个问花生米她会知道,不过自己查出来印象更深。
6. Logue去面试演员,他说了一段:Now i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made glorious summer by this sun of York... ... 出自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7. 公爵夫妇第一次一起去见Logue,关上那扇老牙的电梯门之后,伊王后告诉公爵她是通过介绍得知Logue的,他向他们收高昂的费用,然后要去帮助穷人。伊王后这时故意恍然大悟状,说:perhaps he's a Bolshevik?! 我对着那个大写词,慢慢在脑子里拼出读音,也恍然大悟:布尔什维克嘛!
8. 重复一段让我笑歪的对白:
Logue: 吸烟会要了你的命。
Bertie: 我的医生说吸烟使我的咽喉放松。
Logue: 他们是白痴。
Bertie: 他们都被封为骑士了。
Logue: 那就是被正式确认(为白痴)了。
9. 先令的昵称:bob
10. 英语绕口令:I'm a thistle sifter. I have a sift of sifted thistles and unsifted thistles. Because I'm a thistle sifter.
11. Logue为娱乐儿子们演的一段莎剧:
Be not afeard: 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
Sounds, 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
Sometimes a thousand twangling instruments
Will hum about mine ears; and sometimes voices,
That, if I then had wak'd after long sleep.
Will make me sleep again...
只说了一句就被大儿子说出了出处和人物。这一幕表现出Logue非常疼爱孩子,和儿子们非常亲密(与后来Bertie跟父亲的关系形成对比)。他的儿子很聪明,在他的熏陶下对莎翁也了如指掌。出处:《暴风雨》The Tempest,人物是凱列班(Caliban),是个畸形人。
12. Logue和Bertie谈话时提到Bertie的弟弟Johnnie,13岁就死了,患有epilesy,癫痫。这个属于复习,学心理学和特殊教育时学过的,但是长久没接触忘了。
13. 公爵夫妇前往参加爱德华八世的茶会,Bertie和David(爱德华八世的昵称)有过一场争论。Bertie责问David,做国王就是裁掉八十个佣仆,给Wallis(David的情妇)买更多的珠宝吗?知不知道欧洲大陆到处是唱着“红旗”的人们?David回答:别担心,希特勒会收拾他们。Bertie说:谁来收拾希特勒?
争到后来,David被逼得无法,只好反击道:原来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你去上演说课对吗?你想要争取更多的观众是不是?弟弟企图把哥哥推下王位,典型的中世纪桥段!
这几句话让Bertie的口吃全面发作,张口结舌,沮丧无比。跟哥哥吵架从来不是他的强项。
这段精彩的交锋在看片时没有完全领会。
14. Logue鼓励Bertie说粗口,因为人在说粗口的时候很少结巴。Bertie一开始还放不开,Logue就让他S word,F word一一练习。他让Bertie说F word,Bertie狡猾地说:Fornication? 这个字,回来一查,是乱伦。笑倒。这段粗口很可爱。可惜电影因此在分级上吃了点亏。
15. Bertie成为国王以后,对着满桌的公文,焦虑到崩溃。伊王后安慰他,说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
Dear, dear man... I refused your first two marriage proposals, not because I didn't love you, but because I couldn't bear the royal cage. Couldn't bear the idea of a life of tours and public duties, a life that no longer was really to be my own. Then I thought...he stammers so beautifully...they'll leave us alone. But if I must be Queen, I intend be a very good Queen. Queen to a very great King indeed.
在鼓励的话里丢进一句幽默:he stammers so beautifully...they'll leave us alone. 让人又哭又笑。
16. 他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练习时,发生了一场冲突,王发现Louge没有学位和证书,Louge为自己辩护,最后更逼得王说出了"I HAVE A VOICE"那句至关重要的转折性的台词。然后大主教出现要赶走Louge,王全力保他。主教说:My concern is for the head upon which I must place the crown. 王说:I appreciate that Archbishop, but it's my head!
笑岔气。
17. 王做结尾那场演讲之前,对Logue说:不管我今天说得怎样,(我都很感激),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所做的一切。Logue说:封我个骑士?
呼应前面的骑士白痴那节。
18. 王成功发表演讲,自我感觉大好。Logue说:你说到W时还是有点结巴。王说:总得丢几个(结巴)进去,他们才知道是我。
19. 最后王跟Logue握手,说:“谢谢你,我的朋友。” Logue说:“谢谢您...陛下。” 这两句话意味十分深长。在治疗王的过程中,Logue坚持叫他Bertie,要跟他平起平坐,硬要做他的朋友鼓励他敲打他。如今大功告成,他即刻退出局面,不敢再以王的朋友自居。这人十分机警识相。不由想起韦小宝与康熙的关系,到后来韦小宝也是如此方得自保。
-----------------------------------------------------
Now I officially got over The King's Speech.
2 ) 国王的演讲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借鉴,不妥私信删。
3 ) 出身比你高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公爵因种种原因却成为国王,但因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言,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出丑,传统方法不奏效,但偶然的机会接受了语言治疗师罗格的治疗,虽然第一次不欢而散,但最终公爵还是接受了罗格的训练,锻炼自己,克服自己的问题。
其实作为公爵来说,接受治疗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勇气,遇到挫折时受到的打击比旁人更大,所以当公爵发现罗格的治疗对自己有效的时候,放下自己的面子再去找罗格的时候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也不耐烦过,也想过放弃,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这种态度也很值得鼓励了。
这个社会本就不是那么公平,抱怨什么的没有用,倒不如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或许成效很少,但总比坐以待毙强,这个世界上,那些条件比你好,出身比你高的人还在那么努力,你为什么还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懂奋进呢,未来是靠自己拼出来的,好运不用平白无故降到你的身上。
4 ) 自己感动自己而已
我观影向来不苛刻,但这次真无语了。有人说这片比盗梦空间好看,我还真不知道好看在鸟儿地方了?从一开始就一眼望穿,心想难道就是治了一个口吃患者,而这人恰巧是国王?弟弟在旁边劝我淡定,说好电影也许看到最后才给人震撼。~~~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不过结局悲催地证明了我的猜想,我是对的!
而之所以给了三星,只是为这部剧的摄影、音乐、细节啥的给出的辛苦分。(其实什么摄影、音乐、细节啥的,这词儿都是看了别人吹得天花乱坠的影评才学会滴,用我们外行人的心态实事求是地说就是感觉这不是粗制滥造的一部电影,画面很细腻观影很流畅倒是真的)。又或者正如我开头说的,我一向不苛刻,以所表现在--感觉很没意思也只是给三颗星而已,没有痛下狠手给二星。
当初也许看了影评,所以抱着很高的期望看的,一开始心是悬着的。但随着情节这么不紧不慢地展开,我开始一边不断地把鼠标放在进度条上好让自己明白到底看了多少分钟了,一边接着怀疑这么久了怎么好像还没很给力的感觉出现。直到过了1个小时,又过了10分钟,又过了20分钟……眼看着电影接近尾声,我心里还期期艾艾地幻想着能有振奋我心的高潮出现。但随着国王有点艰难但又战胜自己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演讲,电影结束了,就这样带着我的一颗有点受伤的心,电影真的结束了。
于是好像被夯了一闷棍,不死心地跑到豆瓣来看影评,也许希望发现点和我类似的声音。但,铺天盖地的啊,都是溢美之词,什么艺术品,什么黑夜里盛开的奇葩。头一次感觉被主流抛到了河的对岸,热闹是人家的,我什么都没有。
又忍不住看了一遍大家的影评,我相信自己的血压是开始上升了,现在,我已经从心里想把三星改为两星了。
好吧,俺承认俺看过的纯英电影不多,俺无法见证一个主角的成长历程!这个人现在俺知道了他叫Colin Firth ,但主角成长了,主角极为优秀,这部剧就可以得奥斯卡啦???俺也感觉他的演技挺好的。但一部电影不能只是看主角表现吧!对于广大的不识Colin Firth的人来说,他只是演技好点而已,估计大肆褒奖的人都是受了这个Colin Firth 影片之外的影响!
看完片子抱着无语的心情却反而说出了这么多的话。说实话,自始至终,我只是感觉影片气场很大、画面唯美、配乐得当、镜头流畅、细节考究、主角演技佳,但自始至终,我都知道自己在看电影,就像是学生在看一部被称作“好电影”的正面教学案例。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带入感,都没有投入,都是飘在影片外的!
其实豆瓣上也有影评算给我解惑了的---
“演员的演出无可挑剔,这是一部很典型的英式电影,但也正因此而失于创新,变成了一种在镜头、剪辑、台词、画面上追求精细的工作。这部电影不能给我任何切实的感动,整个故事情节可简单归纳为:怎样治疗结巴然后作为弟弟继承王位。但是请注意,这部片子因为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合近几年学院奖的一贯口味 ”
我基本上同意上述影评,我的观点跟这个比较一致,也学到了这部片其实被称为典型英式电影,原来这样的电影是符合学院奖的口味!
可是,看到那么多人呓语似的猛劲拍手叫好,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跟他们站的还真不是一个队伍。以前很是把自己的赏影水平当回事儿的,现在仅通过一部电影,头一次切实感到了自己与那些人的不同。但也许就是这些令我有点小纠结的不同,才让我站在一个外面的地方看清了那些人的世界。对于结论只有两点。第一,我是低俗的,我的水平还无法欣赏这么优雅的电影,我没有从这部片中看到心中开出一朵花来。也许我的影评是众多影评中为数不多地唱反调滴。第二,如果我的真实赏影水平还不至于像第一条中自己所说的这么低,那么,我真的很想说一句,那些看了这部电影心中开出了一朵花的人,你还真是矫情!!也许你是影评的生力军,正在或者即将从事与电影相关的事业,但不得不说一句,你已经被模式化了,不论这个模子到底是啥!
以前一直怀疑自己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会不会下意识地受其他影评的影响,现在觉得某些人还真是会。总感觉有些跟风的人,不过看了一部三星的电影而已,心中的文学酸腐气泡总是会把它膨胀描述成五星,最后写出的影评估计把自己都能感动到哭。其实哪里是电影感动了你,不过是你自己感动了你自己!……
5 )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
关于这部电影,大家已经谈了很多,但还没人从自身就是一个结巴的角度来说一下。
嗯,请先耐心地看完这篇文章。
-----------------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
相信你的眼睛,这个题目没有搞错。它是一句话,13岁那年从我的嘴中说出,改变了我的生活。
初中时,我喜欢上了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那个夏日的午后,也许全班的人除了我和她都睡着了——她在唧唧喳喳地讲课,象屋檐下的麻雀,而我在心醉地捕捉她脸上若隐若现的酒窝。一会儿,她厌倦了这枯燥的时刻,拿出一本《诗经》,她解释说,古代的孩子都要大声地念这本书,要找个全班最有学问的人来念。
她选中了我。我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荣耀而不知所措。站起来,从她的手里接过《诗经》,头脑有点晕眩。我无法压制颤抖的声线:“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一阵寂静后爆发的笑声淹没了我。我从《诗经》里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她捂着肚子,笑得比谁都厉害,空气里无数个银铃铛在刺耳地敲响。一丝莫名的痛楚从我的心上蔓延而过,它裂开了一道缝隙——从那一刻起,我变成了一个医学上称为“语阻症”的患者,俗称结巴。
若干年后,我读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他描述一个结巴少年的困惑:在话语经苦苦挣扎完成之后,失去新鲜度的现实、散发着腐臭气的现实,总是横躺在眼前——我可以据此解释,如果不发生语言上的交通事故,迎接我的现实,就是老师的爱护与同学的羡慕;可现实却因为那一刻的挣扎与拖延,爱护与羡慕一下子变质,成为了嘲笑。
王小波在《我的阴阳两界》中谈到一个阳痿者,他被放逐在世俗生活之外,享受独处的乐趣。事实上,阳痿与结巴的共同之处是对于身体某种器官不能操控自如。一个结巴除了无法拥有“新鲜的现实”之外,也可以享有这种独处的乐趣。喋喋不休的正常人一生要制造多少语言垃圾,在非常年代,人们还用恶毒的语言来相互伤害。结巴就少造许多口舌之孽,正如阳痿者难以犯下强暴的罪行。
结巴比较阳痿还有一点好处——它具有高度的娱乐性。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关于结巴买可乐的。当那个笨拙的家伙终于说出“买……不起”时,性急的卖主已经打开了可乐盖子。这次倒霉的是卖主,他要面对一罐即将“失去新鲜度”的可乐。
“你有权利保持沉默,否则你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当作呈堂证供。”结巴不但有权利,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沉默。我们不必承受“言多必失”的损失,坚守住那金子般的沉默,在一片浅薄的浮嚣中显得卓尔不群,这也是我们被饶舌的庸人嘲笑的理由。查尔斯•兰姆自嘲是个爱讲笑话的结巴。他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正如张爱玲的形容:“人家是唾珠咳玉,他是被珠玉卡住喉咙了。”这时,台下就有人不断地发出嘘声。温和的兰姆给弄得恼火了,他说:“会发出这种声音的,只有蛇、鹫鸟和傻子。现在请你们到台上来,让我看看你们是什么东西?”这话说得可真痛快。然而,兰姆应该原谅那群庸人,他们不是蛇,也不是鹫鸟,只不过是冒冒傻气罢了。
我很怀念那笑声甜美的实习老师。我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动物学家发现一种鸟儿,类似于斑鸠的,叫起来音节顿挫重复,也会“结巴”。我想告诉她,我当年就是这样一只呆鸟,那么喜欢你,笨拙地呼唤你。因为喜欢的缘故,在那个喧嚷的教室里,虽然我心里充满了懊恼,却甘愿站在那里,让你一直开怀大笑。
-------------------------
其实,这篇文章还是做了一些美化与修饰的,我并不是因为实习老师的缘故变成一个结巴,而是小时候贫嘴贱舌地学别人结巴,结果自己也成功地变成一个结巴。
当然,曾经遇到一个脾气暴烈的数学老师,他的棍棒教育也不无帮助。有一次,我的四则混合运算题,10道题错了8道,我的手心要承受8记教鞭的抽打。抽到第5鞭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很丢脸地求他:“老。。老。。。老。。。师,能。。。不能。。。这次。。。别打了。。。留着。。。下次。。。如果我。。。再错的话。。。一起打。。。”他没有同意。
长大之后,那些人生的阴影逐渐散去,在不着急、不紧张、不激动的情形下,我已经可以流畅地表达心中所想,但就像片中的国王一样,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阴影默默地存留着:害怕突然回到过去。
今年,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到了电台工作,总监有意让我参与一档谈话节目,类似锵锵三人行那种,充当固定的嘉宾。老天啊,久违的焦虑又来了。在晚上进入直播间之前,一整天都是心神不定的,下午打网球的时候,也莫名其妙地输掉了不该输的比赛。等真正坐到话筒前的时候,终于淡定了下来,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节目。这档节目如今做到第四期了,感觉还不坏,我甚至有点喜欢这种话筒前的感觉了,似乎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小世界在前方拓展开去,。。。
好吧,我要承认,这部电影给了我力量,柯林·菲尔斯既然可以成功地扮演一个结巴,那我也可以成功地扮演一个话痨。不就是演技嘛!这个我有!在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上活了这么些年,没有一点演技傍身,怎么可以啊!
嗯哼, 我还希望,有朝一日,偶然遇到那个数学老师,铿锵有力地告诉他:“当年,你他玛的可真是一个混球!”
6 ) 一个国王的怯懦与勇气
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十分抑郁、焦躁,对未知的人生无限恐惧,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一部治愈系的英伦大片分外有感觉。
看完电影后的几日,身在北京,脑海里不断浮现的却是伦敦灰蒙的天,背影,马车。
觉得它好,无论是叙事、配乐还是演技。庄重、节制、内涵,古典得恰到好处。
“我有一个病人,但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恐惧。如果他不是这样,我想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Colin Firth所饰演的乔治六世浓厚的贵族气质之后是让自己都羞于面对的口吃,面对众人之时紧张得讲不出话来。
怯懦每一个人都有,问题在于是否面对。责任每一个人也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担当。
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王,无论懒散、拖延、无聊等诸多消极情绪都免不了交杂着一点点怯懦在其中。
于是,爱情不敢表白有了借口“我配不上她”,工作磕磕绊绊有了借口“我不擅长处理这种事情”, 我是不是一无所长?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在软弱中兜兜转转给自己找着各种理由,浑浑噩噩的面对人生;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质疑之中,一日一日的磨碎了自己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生而为人真的太难了。
可那曾经口吃的国王,面对整个大英帝国的子民面对整个世界面对历史,发出了那样雄浑顿挫的演讲。懦弱到自信的升华,虽然过程痛苦了些,但总是值得。
“人生之所以值得活,就是因为人生是无法解说的”
我相信这个宇宙充满了奇迹和神秘的力量。
没有煽情,没有惊喜,没有特效,没有大场面,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惊心动魄,甚至没有峰回路转。
温莎伯爵的爱美人不爱江山,乔治六世的温馨一家,王和平民医生的朴素友谊。
医生的勇气,让他在面对国王的质问时从容不迫,他有他的尊严与荣耀。
而乔治六世的勇气、隐忍与坚持,在面对缺陷时体现出了独有魅力与张力。一次次的挣扎与努力,自然而然又令人肃然起敬。
王在写诗,史诗之作。
一部电影看下来,只觉画面妙不可言。
黄金分割的划分,灰蒙多雨的天,笔挺的伞与华服,古旧的墙面,尊贵的大殿,让整个人沉浸在古典的英伦风情中不能自拔。
再配上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前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这样的视听享受沁人心脾。
最后,1936年,伟大的国王走过了自己的口吃,慷慨激昂的完成了演讲。
最后的最后,1952年,国王走过自己的怯懦走过自己的伟大,走过旧梦和难关,因病去世。其女儿继位,其妻子活到了新世纪。
那个时代的凝重与冷傲、怯懦与伟大都书于历史。
To be or not to be 却依旧是一个问题。
出乎意料的好,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几乎无懈可击。每一个镜头定格下来都能成为一幅精美的作品;配乐也是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循环播放;而细腻、优雅、庄严、大气的表演也很容易让观影者忘却时间的存在,不知不觉电影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还让人沉浸其中,意犹未尽。期待能够击败《社交网络》★★★★☆
沉着大气精密讲究呕心沥血,Colin Firth奥斯卡之前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礼服和演讲词了,你找不到这样的演员了,海伦娜王后也实在太可爱了,贵族身上哥特全无,你找不到这样的女演员了
可作为英版《演讲与口才》杂志附赠碟
一部优雅的电影,演员演技精湛,最后很感动。
影片从摄影配乐到表演等各个层面浑然一体无懈可击,整体质量若与《社交网络》正面交锋也绝不示弱,并还更显大气的王者风范。科林的表演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没有之一。他细腻并精彩的诠释了这个暴躁高傲但内心孤独脆弱无奈的王者。而这场对抗自我的角力,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该取得胜利的战役。
看这些人,仿佛已全是我的老朋友一般
这是一个大人物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却让看过电影的不少小人物产生了共鸣,很多幽默诙谐的台词让我一直在发笑。作为励志片,它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激励人心,没有太多的艰辛努力催人奋进,但我们在片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友情和友爱的表达,看到了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刻画和和心灵历程变化。
国王也是有血有肉的,这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个感觉。我明白了他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是有情绪的,他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他内心脆弱敏感,也怕受伤。
Colin Firth一站出来就是一幅王者气势。“这些年轻人在竭力演说,但没有人听他们的,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重新相信自己的声音” 【娜乌西卡】“纳,纳,纳-粹是被我说-说-说-跑-的”【左儿】“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定!!全中国我第一个说!
演员摄影配乐都大赞,故事讲得也好只是不合胃口。。。港台版本今次的译名好囧。另外这款海报跟安东尼奥尼的《职业:记者》很像嘛。
@Charles Rosen说:这里面有: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前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还据说有)勃拉姆斯安魂曲。当国王做完演讲,在阳台上面对民众的时候,背景音乐是皇帝钢协(!!!)
Darcy and Lizzy十年后重逢,可惜不是演夫妻>,<
一流表演、剧情、台词、配乐,这就是最好的电影,比盗梦、社交什么的都好。
这不是国王的演讲,是国王的演技
奥斯卡最佳影片当之无愧,当初就是慕名去看,果然没有失望。
2011.02.28奥斯卡颁奖典礼,Colin Firth登基影帝之时,Geoffrey Rush应当在场。
整部片子弥漫着严谨庄重的英伦风,斑驳的墙壁加上旧旧的沙发,每个场景都非常美,海伦娜回归优雅,科林一如既往的气质逼人,还有不能忽视的Lizzy。最后的演讲感觉整个人都悬空了,极具神圣的原声,冷静又沸腾。鸡皮疙瘩一身啊。这是一部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作品。
四星半。精彩的表演+内敛、精致、优美的摄影,大大淡化了所谓的“励志”效果。相当“灵”的一部电影。
Geoffrey Rush五星。另外,绝不承认那货是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