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剧本和拍摄的前一段时间 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要拍《我想你》”hhhhhh)
(关于羊羔:一个巧妙杂糅的意象 - 生活在废墟和地层的羊羔,在达内创作剧本的时候插入了一个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并最后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上帝不在的时代里,以撒是否还是置身在阴谋之外,并且能够问出“让人类得以继续存在的问题”;在后工业的比利时小镇,混杂着非法移民、底层劳工、种族歧视和儿童教育各种难题的情况下,还能够找到像那个非法非洲移民信仰术士一般信仰宗教的意义和价值吗)
(摘抄一些些原文)
吕克达内的日记小本本:
1992/12/6
我在写剧本。剧本暂定为《通风口》(Soupirail)
影片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展现黑工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不能臆想编造,因为那样必将变成陈词滥调。
要设计一些人物间的关系,令其成为现实激化后的一种状态。我们得把对唯美主义论的抗拒推行到极致。
1992/12/26
新剧本不再叫《通风口》,而是《一诺千金》(La Promesse)。
1993/1/20
孩子对阴谋一无所知。伊萨克肩上扛着木头,陪着他的爸爸。可能是跟在他后面,看到他的背,手里拿着刀子……“要献祭的羊羔在哪里?……” 同谋者是知道的,但孩子不知道。
上帝知道,他是教唆犯。亚伯拉罕知道,他是不堪重负的奴仆。伊萨克不知道,可以提出真正的问题,那是无辜者的问题,是那些不知道阴谋的人的问题。
或许只有如此才是无辜:身在阴谋之外。伊萨克那个问题的天真无邪似乎能粉碎阴谋,仿佛牺牲将不会发生。亚伯拉罕感受到这个无辜者的提问里所蕴含的力量,介于上帝与孩子的话语之间,上帝要他牺牲孩子,而孩子问他羊羔在哪,他回答说:“上帝可能会找到羊羔”。 这话喻示着牺牲不会发生,牺牲可能即阴谋本身;这话从亚伯拉罕的嘴里说出来,但并不是他想说的,似乎他只是为了安慰孩子而说了这句话。亚伯拉罕无法给出别的回答。他还不知道答案,但他刚刚听到了上帝的话,于是这样说。上帝为无辜者说话。上帝为了化解困境而费尽心机。
与圣经所说的相反,故事令无辜者陷入一种没有上帝的困境之中,要与敌人较量,设计阴谋的人无视他的问题,将把他杀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置身于困境之外,除了无辜者。独自一人,他继续提问,问真正的问题,人类因此而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
当上帝不在,如何才能“继承”我们童年时代阅读的那些圣经的意义?
情感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父子关系,细节显示了满满的父子之爱。送对戒很浪漫,刺青很酷,还有带儿子去享受力比多。在物质和精神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爱和帮助儿子。然而,恰恰是这个深爱构成了戏剧冲突的关键之一。
另一个层次就是儿子本能对正义的维护,这个维护是剧情推进的核心,围绕维护才能展开行动。于是就能看到比利时劳工的艰难处境,还有种族歧视达到了怎样一种可怖的程度。同时还很好地拍出了非洲女主体,这个女性有尊严,聪明,坚强。从眼神到姿态到说话,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比如最后一个镜头,她得知丈夫死亡的真相,沉默了那么十几秒后迅速调整好去做自己最应该(良知)和想做(自由意志)的事情——安葬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崩溃和跑掉)。导演很尊重人还体现在,拍非洲巫术,不会让我感觉到迷信和诡异,因为每次巫术都是准的,同时镜头扫到小主人公的表情,呈现出他紧张的心理状态。
正义和血缘反复冲突的线索很清晰的情况下。小主人公才有理由不相信他爸爸,才有资格把他爸爸锁起来以免他爸爸干出更可怕的事情。这就是导演的立场。
此时的达内兄弟还没有后来那么极致的风格和情绪渲染力,还没有疯狂的将镜头怼到演员的脸上,让观众与角色一用焦虑,一同呼吸,一同受苦,一同绝望。在叙事上还没有形成后来以角色情绪和事无巨细的动作细节为核心,舍去一切除角色之外的生活片段的极简风格。因此在情绪的调动和渲染上与《罗塞塔》和《他人之子》相比张力稍显不足,那种专属于手持摄影带来的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同步感没有那么强烈。但作为达内兄弟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在对自己的风格摸索过程中以及还没有绝对自信的情况下,对故事题材的选择和挖掘却显得格局颇大,通过角色身份和种族差异来揭示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以及阶级问题。在批判性上,本片在达内兄弟的作品里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非法移民在欧美发达地区本就是极其常见的社会现象,来自贫穷落后战乱动荡地区的百姓通过陆路或水路偷渡到发达国家,寻求安定和全新的生活或试图实现“近在咫尺”的美国梦。生而为人却注定无法平等,性别,种族,阶级,国籍,无论你听过多少“正义”人士发表的鸡汤言论,无论你多么崇尚自由平等,你都无法改变这是一个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世界。看看影片中这些偷渡而来的非法移民者,他们肮脏的居住环境,看不到前景的生活轨道,毫无尊严的生存状态,甚至连死去了也只是查无此人而已。因躲避政府检查而坠楼的黑人劳工死前让伊戈照顾自己妻儿的嘱咐如果换成是伊戈的父亲那势必会打了水漂。15岁的伊戈面对黑人的死亡与父亲截然不同,这也是影片最核心的冲突点,伊戈从一个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跟着父亲管理安排非法移民者的法外之徒摇身一变成为了需要向一个悲剧家庭承担责任的男人。他大可以和父亲一起掩盖真相,而他一开始也这么做了。和父亲一起埋掉了尸体,和父亲一起欺骗死者的妻子,但内心的道德和道义让他在一错再错时也会焦虑,会犹豫,会用自责,渴望坦白的眼神看着被蒙在鼓里的女人。达内兄弟的电影总会有让人如坐针毡的道德困境元素,这是达内兄弟制造戏剧张力的王牌要素。父亲制造强奸的戏码试图赶走女人和孩子,又编造出丈夫在德国的谎言来试图送走女人和孩子。而伊戈卒最终在道德良知的作用下彻底背叛了父亲,他开车载着女人和孩子逃离了父亲,可他仍旧没有告诉女人实情,他不敢接受说出事实的后果。他和背着孩子的女人在街边无助的徘徊,因为孩子生病去到医院,但由于钱不够无法看病,向她伸出援手给她钱的是一个同样来自非洲的黑人保洁员。她独自在桥下背着孩子等待伊戈时,两个骑摩托的白人种族主义者从桥上向她撒尿,并骑摩托撞翻了她的行李。她找到一个黑人术士寻求占卜自己丈夫的下落,被告知会客死他乡,她在这座现代的钢筋水泥城市里得到的全是黑人的帮助,遭到的不公与暴力全来自于白人。达内兄弟正是加入了许多伊戈以外的生活片段来丰富影片的内容与深度,既有批判性也有极强的解读性。伊戈为了照顾女人和孩子甚至不惜和父亲发生争斗,并用铁链拴住了父亲的脚,良知与责任在亲情的困境中逐渐占领高地,此时最大的悬念便是他何时告知真相。伊戈当了自己的金戒指给母女买火车票,最后在火车站即将分离时,他终于告诉了女人丈夫死去的事实。没有哭喊,没有愤怒,女人只是低下头犹豫片刻转身向来时的路折返回去,她哪儿也去不了,因为哪里都一样。影片在两人离去的背影中结束。真相的告知并没有换来情绪的高潮,《他人之子》中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尴尬的沉默是对之前所有紧张情绪的总结,平静之下的内在张力才是达内兄弟的电影最迷人之处。
作为纪念的第1234部,是一直留着没看的达内兄弟。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我就是想拍这样的电影。
虽然少年突然从冷血随从变身温暖天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剧本依然是一顶一的好,原本只是个社会新闻版块的普通边缘人物的故事,被流畅的手摇镜头,些许饱满的长镜头,还有通篇的自然光打磨得惊心动魄。达内兄弟部部如一部却部部精彩,从后往前看,真是十几年如一啊。此时的Jérémie Reni真是水嫩…
达内兄弟是比利时的良心
被震到九霄云外短期之内回不来了。
飞驰吧,少年!看到那个在小摩托上奔驰的金色头发的男孩,心中忍不住的雀跃与惊叹。他的生活虽充满欺骗、奸恶、丑陋,但是他本身却又保有责任、诚实、纯真。最爱场景:老爸跟儿子在酒吧中的和声演出,愿时间留驻。这些美好的永存于电影的灵魂。
达内的片总是犹如一碗没有味精的料理,却依然盛满了生活的况味。
当年的达内兄弟风格尚未像其后的作品那样风格统一而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剪辑和景别的变换。优点在于,在达内的作品里,关键性的台词总是以毫不煽情的方式自然流露。然而由于一贯的片段叙事,故事起因仍旧显得突然。最大的问题则在于,作为影片名的“诺言”在片中缺乏强调或无足轻重,丝毫不影响其后剧情。
剧本后半段不如前半段洗练,但技术层面的无情弥补了这一点。自然光、长镜头、无配乐和手提摄影,把这四种技巧合而为一的结果是消灭技巧,只留下灰色的比利时小镇。而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其实是Jérémie Renier。只要注视着他那受阿波罗祝福的金发,我便永远无法说出「这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之类的蠢话。
替父辈赎罪的小小少年
达内兄弟的片子在我这儿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不断刷新TOP榜单
估计因为这个没拍过瘾,所以后来又有了《罗尔娜的沉默》,如果再拍同类题材,导演还可以给出第三种结局吗?达内的细节张力总是这样,时时转折,处处变奏。
达内兄弟太好了,剧作完美。他们的故事都像一根紧绷的弦,牵动到影片的最后一秒,越来越紧。片子太沉重,比“诺言”本身更沉重。雷尼耶金发飘逸的样子真是太好看。恶爸竟然是他人之子的男主,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骨灰级演员啊。。
【5】太厉害了。从情节到矛盾,从道德困境到人物弧光,一切是精密设计的,但一切又完美的融入这般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中。在迅捷的剪辑下,观看紧密到失去了喘息,直到这个即是结局又是新漩涡的终点,我们方才有时间大口呼吸,自然力度无穷。
不动声色间点滴渗透直至巨变,有如重击。
达内兄弟的电影都有浓郁的DOGMA95范儿,也喜欢专注屌丝题材,没有配乐了反而增加了写实感。想起不久前和朋友闲聊电影,无意中说出一句,“假如90%的恐怖片没有了配乐,那岂不都成了逗逼片了。”想想也是。
娄烨都比不上达内的手持...
@达内兄弟回顾展奔忙的人生,在路上开始,路上结束。非常凝练,车,戒指,眼泪等等都成为线索,越拴越紧。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终究内化到个人身上,甚至代际传承。千金的是直面,承担,无畏,最终能看着受害者的眼睛说出真相。工业机器能补好雕像吗?
颓废青春转至道德坚守。1.达内兄弟奠定题材与风格的成名作:关怀底层人物境遇的写实主义,手持摄影,自然声光,粗粝质感,毫不炫技。2.聚焦非法移民与种族歧视。3.碾破的雕像接起来了,然而父子裂痕,贫富差距与阶级鸿沟何时能弥合?4.一个人如果在祖先的墓地上没有坟墓,他会死在异乡。5.收尾干脆。(8.5/10)
达内电影世界更多是一种人性的演绎【它带有既定道德和价值立场】,而非是对道德自身界限和标准探讨。在这个框架内,他们已经把对剧作打磨和对演员控制推到了某种精确极致。这种表面上的自然主义恰恰是搭建在一种极其细致工作之上。达内的小成本是可以通过长年努力习得的。
尽管西非神秘主义仪式有些噱头的嫌疑,尽管少年忽然变成了天使,但剧作仍是惊心动魄地好。手持摄影机+长镜头+自然光(效),长镜头捕捉激烈的动作,结尾的那个长镜头饱含情感强度。扮演恶魔父亲的Gourmet之后凭借《儿子》里上帝一般的表演拿下戛纳影帝,两部影片造型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