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给未见的西藏
在去西藏的前四天看完这部电影,零碎的时间拼拼凑凑,分了四次才看完。
万没有想到开头如此和缓叙述如此直白的电影竟在结尾处让我在卫生间的隔断里泪流满面。
我想很多人都有一个西藏梦,魂牵梦萦的碧水蓝天。
三毛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这是看到米拉山口的时候忽然闪现在脑中的一句话。雪山冰淇淋,那一刻发觉树的渺小——如果有可能,来生愿成雪域高山,不谈安详与飞扬,经天寒,历风霜,承载别人的梦想。
我想很多人情系苍生,有着悲悯虔诚的情怀,想站得离天再近一点,看朝圣的信徒们三步一匍匐,要亲自到佛前上一炷香,亲自推转斑驳的经纶。
每个人心中的西藏都是不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心中的西藏又都一样。因为西藏不只美复美矣的无限风光,那是情结,是信仰。所以张书豪的初衷不够动人,我偏执地认为他爱哥哥胜过爱拉萨。
骑行的过程自然是艰辛的,因为不敢做,所以不曾想。
然而心有所动是因他终于抵达,怀有侥幸地等买卧铺票,电影结束后决然地买了硬座,因为心已经启程。
镜头的切换间生怕见了拉萨的街区,我不想提前知晓,想亲自去看一看,它是否如梦中出现的一样。
西藏在等我,倾城的日光。
一点笔记为行前的心情和未见的西藏。
以上。
2 ) The Gap Year
不算影评,只是电影让我想到我自己。
未知的风景,未知的人,那些在路上的欢乐时光,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这才是旅行的全部意义。
——09年暑假
从影院出来,我偷偷的回忆拉萨,回忆里,天空是湛蓝的,阳光是彩色的,可是。。可是。。回忆怎么没有声音呢?就像一部默片。
08年进入大学,到现在,我被推在人流中,被迫快速成长
临近大学尾声,身边的人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忙碌,考研,出国,面试,工作,唯独剩下我这个闲人,在打发着流水的光阴。时光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东西,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当年感觉到它时,它已经快要离去。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勇敢。
我这个年纪的女人很尴尬,卖不了萌,装不了嫩,学业还没结束,事业还没开始,皮肤不水灵,长的也不好看,厨艺一点没有,撒娇打滚也学不来……如果连青春都不在了~哎~我都说不下去了
当我看到一些诸如“有些事现在不做,就再不会做了”的言论时,我有一点害怕了,我害怕自己真的过了那种“背上包就走”的青春年纪。我担心准备地不够充分,担心不能按时回校,担心被晒出更多小斑点,担心季节不对,担心风景没有想象中的美,担心没有很好的旅伴……我会衡量这是不是一趟“去对了”的旅行,总之,我不再轻易上路了
人呢。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生活在人群里,又和人群隔得很远。
你能不能告诉我,我是不是可耻地成熟了?
3 ) 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以前一直在想中国近几年背包,骑行,自驾如此风行,《摩托日记》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片对中国青年的影响之深,杰克卡鲁亚克的《在路上》也正在电影化,石田裕辅《不去会死》、《迟到的间隔年》、《走吧,张小砚》等书的的风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我们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远的在路上的电影。终于,这样一部影片还是登场了,根据谢旺霖所写的《转山》改编的电影,让你终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让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样的感觉才叫活着。
1、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儿,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母亲身体不好,自己高原反应厉害,资金不够,要考学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像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最终却化为了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坠入无尽的深渊和现实永远永远的说再见。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杜家毅导演说的对,这个社会的人活得并不快乐,或者说很难活得快乐。前两天还和朋友讨论,是不是因为科技发展娱乐设备的发达反而让人类的精神越来越缺乏,灵魂上的愉悦越来越少,而感官上的快乐又不足够填补内心的缺失,是不是倒退回原始单纯的自然年代,我们能更轻易的信任和开怀大笑。你不知道死亡会何时来临,你不知道自己一直坚信的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崩塌,你不知道不确认不相信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你还在等什么呢,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能记得,能拥有,能大笑,能真真正正燃放生命的日子并不多。让梦想绽放吧,哪怕像烟花一样短暂,但却是生命里最美丽的瞬间。
就像杜家毅在见面会上说的,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个吹牛逼的资本,说我年轻的时候拍了一部真诚的电影。
2、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记得《像鸡毛一样飞》里陈建斌最后的独白,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说人应该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我没有他那样的勇气,但是我像他一样剃了光头,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书豪做了这样的决定,要替他哥哥骑过这段滇藏线。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会抓住晓川这根救命稻草穷追不舍。书豪从骑不上去坡儿,甩手不干在路边怄气到拒绝别人的搭载,舍弃行囊的冲刺,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儿的长大。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诚的双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眼神儿,直到最后一刻到达滇藏线的顶峰,搭起的红色经幡塔,散开漫天飞扬的经文,书豪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泄点,脑海中突然回闪了曾经那个小骗子说的话:“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是啊,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他走完了,他的喜悦,他体会到的我们未尝感受只能钦羡的喜悦,会随着青春的尾巴永远封存在记忆中,不会发霉和变质,不是像我一样的泡在福尔马林中的人生。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书豪一段路,可能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3、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
也许这部影片从镜头语言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恰恰是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和拍摄这个故事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装逼的真诚的故事。影片中的所有当地群众和演员都质朴的还原了我向往中的圣殿,每每想起,都令人颤抖的热泪盈眶。
每次说上这句话的时候总是会热泪盈眶,了解我的朋友会发现我在各个场合都说这句话,你会笑我,其实我真是一个单纯的听着摇滚乐的少女。趁着年轻,做一些牛逼的事儿吧。趁着年轻,留下些珍贵的回忆吧。电影里的书豪和晓川,剧组里的杜家毅导演,生活中的广大驴友们,在我只能坐在荧幕前流泪,屏幕前咆哮时,你们真正履行了生命的承诺。很难想像当年那个《洗澡》里高唱着《我的太阳》没有水就会怯场的那个胖子,就是今天坐在这里给我们展现这样一部电影的杜家毅,这几年他减掉了将近100斤。
我周围也有很要好的朋友明年要骑车去伦敦,我无数次羡慕他们的伟大壮举,他们追求的不是房子,不是车子,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这一路上体味到的一切。而我只是一名21岁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我的未来像一片白纸,会染上什么样的色我也不知道,我胆怯,我惧怕,我疑惑,同样我也在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梦里有洁白的独角兽,独角兽身后跟着一个人,一个可以带我脱离胆怯的人。梦醒来,即便是独自一人,也可以坚强的走下去。然后,在四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某一天,回想起青春尾巴上的我,我也可以对自己竖起大拇指,说一句,杨婉姝,你丫真牛逼。
突然想起了《不去会死》的题记——“心随风起葬身荒野亦无悔”。
在旅行上,我可能只能成为骑行的旁观者,但是作为一个看客,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即使我没有出走的勇气,还好我可以有做梦的权利。
即使我最终只能走向畏惧的社会,还好我的生命里还有你们。
即使我只能看着,还好我可以看着。
我曾以为电影创造了一个个的美丽梦境让人深陷其中,而回到现实会让人更加的无助与失落,却忘记了有人活着如同电影一般美丽。
另外推荐一部很喜欢的动画电影《意外的幸运签》,它探讨着人们为什么活着。尽管世界很脏,但是永远有与这肮脏相对的圣洁的美好。这美好就像一场间隔年的旅行一样,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认知,然后你会庆幸,活着的感觉真好。
你还活着吗?
致某人,我活着。
PS.
有骑行的朋友说电影里很多东西都失真了。
但是电影终归是电影,他的受众面不仅仅是骑行的驴友们。
更多的是很多胆怯的身未动心已远的普通人们。
我们平庸的活着,生活更多的是打开电脑刷刷网页,看看视频。
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激起这些人沉睡已久的本我。
这不是一部撺掇更多的人在路上的电影,而是一部让你重新审视自我的电影。
本文已在《大学指南》2012年一月刊上发表,其他媒体勿扰了:)
之前误删了这部影评,希望喜欢的人重新推荐下吧,对不起大家了。
4 ) 梦想与现实还是有点距离
影片叙述了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在骑行中感悟人生,磨练自我,在年轻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枉费青春,立意很好。转山不仅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余味悠长的冒险旅程,而且也是一场精神的修行。层峦叠嶂,白云流转,晚霞中的布达拉宫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好一段西藏风情。
然而回到现实中来说还是不赞成过于冒险,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滇藏线较危险,没有骑行经验还是不要害人害己的好。
5 ) 想哥了,就跟哥去吧。
一句话先说我对这个电影情节的评价吧。
书豪不是为了完成他哥的遗愿去的拉萨,而是好基友去了,自己活着也没意思,破罐子破摔了。这你妈哪是骑车?明明是找死。
做为大陆我们这一代的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了,很难体会到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要把这个情节换成女友的遗愿来处理,效果会好很多吧。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可真看到电影以后,当初的那种感觉完全消失了,出了电影院,我都想喊一句,这TM是什么?
开始还在台湾的镜头,那个骑车的大导演说,别等到对方的追悼会上怎么怎么着的话时,就感觉和练习曲中的现在不去,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同出一辙。这话一说完,骑车离开,同时自行车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噪音。我就不明白了,一个喜欢骑车的人,怎么会让自己的车发出这种声音?从来不保养吗?
接下来,男主不远万里把自己的单车托运到了云南,骑了不到两千公里就到了报废的地步,GAINT还好意思在影片最后的赞助公司中出现?如果我是没骑过车的人,我看过之后是死都不会再选择GAINT了。
继续吐槽,刚到丽江,就被台湾老乡黑了一道。。。。导演深知大陆广电的G点啊。不好拿大陆开刀,只好自己人背这个黑锅了。
上路,刚遇到小川的时候,跟着小川骑得飞快,爬坡踏频能到120,刚到丽江不是还高反吗?这会就成超人了?看那驼包怎么也得有个三四十斤吧,居然还带着两条外胎,看来准备很充足啊,那你妈到后来爆胎了怎么自己都不会补?还是说只带外胎没带内胎?刚出发没多久你Y就耍脾气摔车不想骑,你Y想死就直接点,别连累别人啊。还你妈的踢车撒气,你Y知道在路上你的车就是你的第二生命,你不想活也别拿车出气啊。
既然你们都带帐篷了,还赶什么夜路?连续29公里下坡既然知道已经天黑了,也没车灯,还那么快放坡,小川自己既然是老鸟了,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回头说话,不死等什么?果然,差一点,男猪就这么扔下自己的同伴,又继续安心的骑车去了,你Y还是人吗?就算小川被送到条件好的医院,他的家人又在那里等着,你也不能就这么安心的走了啊。
怒江72拐的放坡,男猪的前后闸线都崩了?不会这么巧吧,还脚刹。。。。
给他哥打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小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猛然看见男猪挂下电话,骑车就跑了。。。。电话卡不要啦?你Y有钱是不是啊。。我说怎么介绍骑2000公里“仅仅花费1800”,又住帐篷又蹭吃蹭喝的,这钱怎么花的?原来都花在这种没用的事儿上了。上了最后的山口后又把所有行李都扔了。。。。Y是不知道前边还有多远吧?又等着半死不活的时候被人救?
导演,求你了,以后别所这么热血的题材加上所谓的台湾装13文艺小清新了好吗?求你拍片子前能问问真正骑过的人的经验吗?
我只说这么多了。
6 ) 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转山”还是“转人”
经过2天的劳累,被剧组拉去《转山》首映礼,吹了2天的风雪。
今日终于得了张辛苦的电影票,抱着看看的心情去的。
虽然我不是骑行者,但是我也是个背包客。
好歹这次也是滇藏线上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做任何的评价,然后我的骑行的朋友是边看边骂~
对于电影中的某些地理性,我要吐槽一下。
一。地理性
主人公在然乌湖被人救了以后出发,居然还要经过安久拉山下来的隧道(就是拿冰柱装进水桶之后的场景).
走过318的人都知道,只有过了安久拉山下山以后才是然乌湖.
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没有常识了,还是剪辑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然乌镇的邮局从来没开门口~~不管是去年我去了,还是今年都是一致大门紧锁,里面都开旅社l~
二 怒江72拐下来。。。。
猪脚被藏狗围攻,哪里实际根本连狗狗的影子都没有。老子在那段连条狗的尾巴都未见到
三。基本沿路的村庄没有给个实际的景像,给人错觉,沿途都十分落后。
你可以看到里面。。基本每到的一个点,基本上没有全貌..
四,女猪脚-李桃,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基本也少了一些预考片上的情节。
说是猪脚,其实出场的时间,都没有小川多。
据我所知女猪脚扮演的是藏族女孩,
事实上有个情况是在盐井特别是上盐井是纳西族,准确的说不是藏族,只是个被藏化的民族,只有纳西族的才信仰天主教,下盐井的藏族同胞都是佛教徒,给人错觉这里的人都是信仰 主的。
五,跳跃性
省略了路中很多的地方,波密,通麦,鲁郎,八一,直接跳到了米拉山口,之后就是拉萨,或许没有出来过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忽悠。
哪怕米拉山之后还有几个点了。。。完全就是偷工减料。
基本上本片上映后来年,滇藏线还有川藏线南线骑车的人预计比今年更多了。就像搭车去柏林出来后,今年的人那是明显多的多。
如果你也像被忽悠那请来看吧~
略显压抑跟小气了。主角最后给他哥哥打电话那段,确实令人泪奔。整体还不错~
在影院中再次感觉到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其实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为了实现哥哥未尽的理想,大学生书豪开始了自己的滇藏线。其中有兄弟情谊、有佳人动心、有亲情触动,直到最后的自我认知达成。旅行改变人,人改变世界。期待与你一起开始的旅程。
挑战自我,动力何必来自哥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观众看到,除了伪劣武打和伪劣惊悚外,中国电影或许还能有其他的方式来正常地拍一部电影。
苦了全剧组,一路上全是困难,不见一点情绪的释放,太压抑了,过重的文艺腔让电影显得不够大气,一路的景点和路况可以当成单车入藏的旅行指南了,还是拍成纪录片更合适。但在今年乌烟瘴气的华语影片中能有这样一场纯净的心灵救赎励志片,已经相当让人惊艳了。★★★
我一直认为行记的改编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镜头的平铺直叙要比后期更能贴近观众,电影不在于神话痛苦,而在于尽可能地凸显细节。只不过这片子柔和有余文艺腔重了些,以致故事原本应有的硬朗被侵蚀。
看《转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去看。之前约前男友同看,对方是一个对西藏驴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强敷衍不愿作陪。这段苟延残喘的感情持续不到两月,昨天爽爽快快的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来,一场大雨把成都冲刷的干干净净,空气也滋润鲜活。带着内心的隐痛,一个人参加小型试映会。
为什么这么好的片子只有这么少的场次??
情节什么的也就这样,还不如纪录片来的好看,不过喜欢那里的景色,然后看拍的人也都好辛苦120618
《转山》是值得一看的文艺片,国内还没有谁把公路片拍得这么美,单车进藏,旅游民俗,自然风光,这些都能吸引很多观光客,不过就像屡试不爽、且阐释过度的特写镜头一样,人物配乐的煽情、抒情段落太多,人和环境的关系显得有些矫情,台湾电影的“娘炮”味并没因为李晓川喜感十足的云南“马普”减弱。
骑着单车去拉萨的玩命小清新。
一趟旅程过后,又重新活了过来。
人生无法被简化,值得与否只有上路才知道。
如同所有的公路片一样,一次寻找自我之旅。电影资料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文艺青年的苦行,可以想见,影片对角色、剧组、以及演员本人都是一次磨练。只是这路太苦、太压抑、角色也压抑。释放的少,快乐也少,看着累。除了可能会艳遇,也没觉得那边有多好。整个片子太柔、太文艺,不硬气,不豪气,天高地广的地方可惜了
原声不错,风景很美
被深深的吸引。
在《摩托日记》《荒野生存》“摧残”了我多年以后,终于有这样一部在路上的中国电影。生命不息,梦想不止。你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做一件事儿,这件事儿等你老了你可以拿它来吹牛逼,至少证明自己曾经活过。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没有传说中那么好,晓川落崖之后,一直在等这个故事有一个像样的高潮,但看到最后才发现落崖才是高潮。在晓川之后,路遇的事与人描绘都太浅了,既没力量也不细腻,没法触动人心。但对我而言,还是激起了想念滇西和藏区的心呀
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