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HD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后天的方向七里地云之阶梯五星日瞄准(2015)叛舰喋血记倚天屠龙记之圣火雄风粤语杨门女将之巧夺凤发

 长篇影评

 1 ) 屌音乐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2 ) 改变人生的电影

改变人生的电影

       开场才几分钟,已经让人一阵激动——当格瓦拉和好朋友骑着那辆破摩托上路的
时候,对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好奇。大概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站在每一条路的起点,都
觉得眼前一片开阔。

       那个时候,格瓦拉23岁。

       你23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丢掉了对世界的幻想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还没上路,就已经知道了终点是坚硬的现实?是从听到“太阳之下无新事”的那一刻开始,还是摸着头上撞到的包开始故作老成的那刻?

       这电影的宣传语据说是:“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在这一趟青春的旅行之后,格瓦拉开始走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他把年少的狂想,变成了行动。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可以承受他后来所面对的那些磨难,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把狂想变成行动。但起码,我们还可以在每一天做的更多一些,不指望改变世界,但也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

       讲回电影本身,《摩托日记》并非什么绝世经典,但好久,没看到这样觉得会有改变人生可能的电影了。讲回导演,《太阳背后》(Behind The Sun)是沃特·萨拉斯(Walter Salles,《中央车站》导演)关于南美饱含期许的一个寓言,而《摩托日记》则是情深意长的以古寓今——简直就是南美版的杜琪峰......

 3 ) 游记分享

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

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

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
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
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
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
方式:顺其自然
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
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
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
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
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
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
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流浪科学家、诺顿500

线路图

福瑟(麻风病专家)
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
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
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
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
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
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
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
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
每刻都像一分为二
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
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
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
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
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
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
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
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
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
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
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
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
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
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
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
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
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
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
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
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
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
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
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马丘比丘

利马

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
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
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
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
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
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
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
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
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
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
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
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
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
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
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
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
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
一些事情发生了
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
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结束有彩蛋

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

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4 ) 对于正在现实的和已经现实的年轻人们,你理应该被注入一剂荷尔蒙



A

为了旅行而旅行。在电影《摩托日记》里这个23岁的青年,面对两位共产党逃亡者的询问,他这么说,带着享乐主义似的惭愧感来说明他们从1951年12月份上路所做的一切。在哪一本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们点燃荷尔蒙的日记里,他找出了波德莱尔作为整个冒险家般旅行的理由:真正的旅行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漂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2008年5月开头打硬皮火车由南到北的两个青年人,在忍受几天来不断更换地地铁大巴,以及冷风天里的夜游,后来我们在返回的路程里轻易地宣判此次旅行的失败。回忆起来的,是两个刺毒阳光下的苍白脸庞和面对摆在眼前这刺生生的京都风景时我们疲惫而僵直的脑袋。旅行的意义,在这时被重新放到眼前,甚至我们所在做的,带着一笔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偿还的费用就在另外一个地方。这些行为似乎是过于理想化的,被我们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该去嘲笑。为了安慰自己,我重新翻出《摩托日记》,那辆诺顿500奔驰在宽广田野上时,一切快干巴掉的心胸突然又变得开阔而兴奋。仅仅需要看着这一片新鲜色的美景,就已经足够说服自己重新煽情起来。记得一年前暑假,从大理到丽江的自行车之旅,我们醉于从所有精致旅行照片跳出的景色。

关于格瓦拉。到底有多少被神化了,我随手就能抓到一本这样的书,它用一排一排精致的句子,来论证理想主义,浪漫的革命家,忧郁骑士。好像这些词语的发源地就来自这里。然后,一批一批的青年人们包括我开始拎起挎包,满身肮脏和疲惫并以此为荣。再后来,给五百同学发去的短信,为什么我们终究不能像这样子,像五十年前这两个家伙那样上路呢。生活教会我们的总是狡猾。怎么用最舒适的方式来完成一次生活。勇气自然是没有了,最后只剩下失落。

B

那么,一次旅行如何影响这位浪漫主义者,至而变成一位果敢的革命战士呢?
当年与格瓦拉同行的格拉纳多在晚年时接受BBC采访时,提到格瓦拉,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正直,和将消极的变为积极的能力。在影片里,镜头多次对着他们俩的分歧,为何他会有如此坚定的力量,始终保持正直呢。他直面说出老头儿脖子上的是肿瘤,劝他去医院看,结果没有讨到食物,即使在饥肠辘辘时仍旧坚持这样的原则;临走时他回答盛情款待他们的医生Hugo Pesce时,用平庸,劣质的生硬评价来告诉他的看法。正如医生出乎意料的回应,我们已经忘记了诚实的美好品质,总在寻找让保全自己的方法甚至不惜以敷衍的方式。格瓦拉是一个极端,他告诉别人,被认定固执或者正直的原则。这个遗传有哮喘病的青年,在学校里随身带着哮喘药参加踢球这样剧烈的运动。下冷水湖抓被打下来的鸟,还是干裂路途中的长途跋涉,他总是保持着倔强的姿态。
那两个躲避暗杀的共产党人,以及大煤矿,所看到的是一个个仅仅为着生存下去的苍白的脸。这些真实似乎已经超出了旅行中那美景和美女的快乐故事,转而面对的是一具沉重的事实。似乎是他的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为着这样的不正义愤愤不平,并且试图用着自己的热血改变这些。21世纪这个年代,新成长起来的我们,大概是没有了这样拯救的念头,这些太大的字眼,被耻笑为不切实际。大家习惯了认认真真地生活,偶尔回望一下还存在的八十年代那些老骨头们,看着他们的信誓旦旦,觉得是相当可怕。
电影最后也忘不了将这些纯净彻底下去,24岁的生日,面对一公里有余的河面,从这边医生住着的,到那边麻风病村民们,他说只有今晚才是他的生日——他想与河对面的人一起过生日。
格瓦拉在与麻风病人们待着的这一两个月,似乎就已经能够看出他领导的气质。他会一开始就很容易给那位濒临绝望的女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切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群人里。最主要的是他们被当作动物,而不是当作人来对待。玛雅文化遗址那个沉思的青年面对同伴格拉纳多的设想:没有武器,怎么反抗?怎么反抗所有存在着的不公,以及原本就是一块领土的南美洲大地。

而那些格瓦拉T恤,彩色传记,美好影像,我们不断复制格瓦拉,以此来安慰这个时代已经缺乏的勇气,甚至很自然地质疑起1952年的一段旅行的真实性和后来的所有伟大,然后继续认认真真地去焦虑口袋里的钞票。

 5 ) 年少格瓦拉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 )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6 ) 唯美所以失败

    一些人是唯美的,他们追求完美,崇高,纯粹,理想。他们心中的种种美好设想以及对生活样子的期盼,宛如湛蓝夜空中的烟花,灿烂夺目,寂寞般的美丽。但人生会用铁一般的力证来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残缺的、妥协的、相对的。纯粹的追求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当你向海市蜃楼忘我奔跑的时候,你已踏上了不归之路。
    切·格瓦拉就是这么一个人,除去革命者的外衣不说,他兼备了勇气、识略、高贵。不同于别的革命者,他几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在革命胜利之后产生一丁点的蜕变与享乐,没有被日渐埋没在名利与事务化之中。他用极端的方式去诠释对理想对社会的纯粹追求。这种对所有违背理想的不妥协,很少发生在一个国家领袖的身上,但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唯美的,应该必然会残缺的吧。维纳斯像被砍去了双臂,成为残缺美的永恒象征。而切·格瓦拉何尝不是这种美的活生生的象征呢?唯美,所以失败,但正是这样才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了他,在现实里的失败的同时,他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了永恒。
    2004年刚上映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深受触动,写了几行字,很肤浅,但今天录在后面,以示对切·格瓦拉的纪念。



一头不守规矩的长发,张扬叛逆;一抬头就照亮了整个世界,少年拿云;一生都为了梦想冲突,未酬身死。当你横行万里的时候,单车孤身;当你谈笑政坛的时候,英伟俊逸;当你蔽野游战的时候,虎目含悲。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哪里呢?为全人类的幸福,你做一次次尝试,是为了获得无上的荣誉吗?已经誉满天下了,无数个头颅都在仰望你和你的战友。而你猛回头,一个人走了,继续走下去,依然孤身,病体带着寂寞的心,却能装下整个人类的梦。

  你再也没有回来,没有象佐罗一样,骑踏雪骏马,着黑丝面罩,用狭仄的长剑挥划出圆满的符号。留下的是不甘、迷惘、呼号,和一张英雄的脸。但玻利维亚的死亡之枪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传奇。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一个中上层家庭。与许多知名的阿根廷人一样,他俊美、激情,生性漂泊。唯一的特别是,天生哮喘,上帝总会在他深为欣赏的作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1952年1月,尚为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和一个同伴骑着破旧的电单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行程一万余里,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要让整个南美洲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共同摆脱贫穷、苦难。英雄的诞生总是和生命的磨难、爱情的幻灭联系在一起。在旅行途中,高贵的芝哲娜离他而去,广漠而沧桑的南美土地上,一个单纯如白纸般的男孩在无尽的跋涉中成长为一个坚韧的男人。

  当坚韧的切·格瓦拉具备了崇高的梦想的时候,还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很多事情是在成功之后人们才会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1954年,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和同志,古巴人卡斯特罗,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古巴革命组织并出任首领。一个阿根廷人,却义无反顾的到古巴闹革命,他疯了吗?他为了什么?他能成功吗?1956年他与卡斯特罗带领这支队伍在古巴登陆,三年后推翻古巴亲美的巴迪斯达(Batista)政权,举世震惊。这时他才三十一岁,作为第二号人物先后当上了古巴的央行行长及工业部长。

  历史证明他成功了,格瓦拉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阿根廷的优雅人群里享受赞誉。但他去了古巴。因为他要解放的不是个别病痛的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劳苦大众,而是整个世界的在不公正和苦难中煎熬的人们。在那里,他成为南美洲的革命家和游击专家,古巴最显赫的领导人之一。到此为止了吗?不,格瓦拉的革命没有国界,他要实现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要解放全美洲!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有谁象格瓦拉一样抛开富贵虚名、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呢?一个三十出头就成为国家领袖的人,会是怎样的遗世雄风啊。
  
  当斯大林的高官们在分配别墅的时候,切·格瓦拉宣布放弃古巴的官职和国籍,以个人的名义和他认为变了质的苏共决裂,并宣告自己的战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亚非拉国家的土地上。他率领数十人远赴非洲刚果的金沙萨支援革命,后于1966年带领一队游击队员进入波利维亚东南部丛林,直接挑战CIA支持的亲美政府。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很多,但有几个人单枪匹马去领导他国的解放呢?

  如果格瓦拉成功了,他会是一个神话。但每一个以梦想为名的壮举何尝成功过?这就是现实。现实会让小人得志、英雄揾泪。切·格瓦拉带领仅17人的游击队在波利维亚丛林与一支由美国特种部队训练、CIA指挥的1300人波利维亚政府军周旋了整整一年。1967年10月8日他哮喘发作,受伤被捕。次日,在波利维亚小镇La Higuera被枪杀。
  
  让我们来看切·格瓦拉的面容,贝勒帽,长乱发,双眼望天,单手握拳。一时间洛阳布贵,全球很多年轻人都穿上印有他头像的体恤衫。对他革命事业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应在其次,应是对青春、梦想、不屈、激动向前等等美好信念的憧憬吧,头像就是一种姿态。他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竟然能够成功过的理想主义者。当我们最缺少的时候就越怀念,虽然往往并不一定是好的。
  

 短评

压根儿没有拿来作为切·格瓦拉传记片的觉悟来看,事实上看完了我才知道那个《爱情是狗娘》里的小年青演的是Che Guevara,前半部相当搞笑后半部开始谈人生意义夜游亚马逊河的公路片。Che: Part Two我都还未看,Che的自由主义近年来暴发性泛滥,就像亚马逊的洪水。

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片名稍微有些名不副实,因为电影刚到2/5的时候,那摩托车就坏了,随后就从故事里彻底消失了。这样一部电影,把格瓦拉从一个古巴革命的著名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无疑是一个有着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他所要反抗的不公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吊诡之处在于,他的真诚信仰也让他在生前签署过许许多多的死刑执行令。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真诚与热情都是最可贵的稀缺品,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叹的是,在格瓦拉去世40年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府终于出现在了他为之丧命的玻利维亚。然而,它是通过选票箱而不是自动步枪诞生的。但同样真切的是,40年后的玻利维亚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极端贫困。当年格瓦拉为之愤怒的旅途见闻,依旧是今天的现实。

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我觉得共产主义理想也不错

9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19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推荐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20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24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只喜欢前半部分

25分钟前
  • 谭不爽
  • 推荐

“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3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31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39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踏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43分钟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推荐

7/10。典型的依靠观众对传主的名声和崇拜立起来的片子,如果不提前自带情绪,还真的很难在一堆稀松平常的段子里找出啥感悟。说实话,我既看不见革命家的狂乱气息,也体会不到主人公和书中独白一般极富穿透力的内心,两人的友谊亦是若有若无。如果公路片只沉迷于沿途的风土人情,那顶多算二手心灵涤荡。

4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2005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2004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普通评审团奖。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之所以推荐,在于人物传记角度的客观。

5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们的前方是整个拉丁美洲”——多么豪情万丈的一句话,最终他也走过了同样荡气回肠的一生。大河隔离了疾病与健康,他像一根针游过将之缝合。摄影配乐都很棒,几个大远景把南美大陆壮阔的美完全呈现。结尾的黑白人物组像直冲心底,“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那是格瓦拉的源头。七十年前他们完成了这趟旅程;十五六年前看某期康熙(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64977/status/3827476483),在节目开始蔡康永专门用了几分钟时间来推介当时正在台湾上映的该片而知道它;十年前标记了想看;今天终于看了。7/10

5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结尾那个镜头太赞了,全片亮点很多。最后一段有点没能撑起全片。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6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