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
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
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
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
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
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
方式:顺其自然
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
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
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
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
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
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
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
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
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
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
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
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
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
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
每刻都像一分为二
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
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
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
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
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
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
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
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
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
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
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
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
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
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
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
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
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
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
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
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
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
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
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
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
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
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
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
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
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
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
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
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
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
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
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
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
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
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
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
一些事情发生了
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
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
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压根儿没有拿来作为切·格瓦拉传记片的觉悟来看,事实上看完了我才知道那个《爱情是狗娘》里的小年青演的是Che Guevara,前半部相当搞笑后半部开始谈人生意义夜游亚马逊河的公路片。Che: Part Two我都还未看,Che的自由主义近年来暴发性泛滥,就像亚马逊的洪水。
片名稍微有些名不副实,因为电影刚到2/5的时候,那摩托车就坏了,随后就从故事里彻底消失了。这样一部电影,把格瓦拉从一个古巴革命的著名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无疑是一个有着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他所要反抗的不公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吊诡之处在于,他的真诚信仰也让他在生前签署过许许多多的死刑执行令。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真诚与热情都是最可贵的稀缺品,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叹的是,在格瓦拉去世40年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府终于出现在了他为之丧命的玻利维亚。然而,它是通过选票箱而不是自动步枪诞生的。但同样真切的是,40年后的玻利维亚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极端贫困。当年格瓦拉为之愤怒的旅途见闻,依旧是今天的现实。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我觉得共产主义理想也不错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只喜欢前半部分
“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踏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7/10。典型的依靠观众对传主的名声和崇拜立起来的片子,如果不提前自带情绪,还真的很难在一堆稀松平常的段子里找出啥感悟。说实话,我既看不见革命家的狂乱气息,也体会不到主人公和书中独白一般极富穿透力的内心,两人的友谊亦是若有若无。如果公路片只沉迷于沿途的风土人情,那顶多算二手心灵涤荡。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2005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2004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普通评审团奖。
之所以推荐,在于人物传记角度的客观。
“我们的前方是整个拉丁美洲”——多么豪情万丈的一句话,最终他也走过了同样荡气回肠的一生。大河隔离了疾病与健康,他像一根针游过将之缝合。摄影配乐都很棒,几个大远景把南美大陆壮阔的美完全呈现。结尾的黑白人物组像直冲心底,“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那是格瓦拉的源头。七十年前他们完成了这趟旅程;十五六年前看某期康熙(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64977/status/3827476483),在节目开始蔡康永专门用了几分钟时间来推介当时正在台湾上映的该片而知道它;十年前标记了想看;今天终于看了。7/10
结尾那个镜头太赞了,全片亮点很多。最后一段有点没能撑起全片。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