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共骑》算是李安仅次于《绿巨人》的遭遇票房惨败的电影。在此之前,他的“父亲三部曲”,在国内外或提名或得奖,使其声名鹊起,两部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李安之所以想拍这样一部电影,也许跟他自身的文化境遇有关系。他曾经在访谈中自嘲说因为自己总是扮演弱势群体的角色(国民党的败兵、外省人、华裔美国人),所以他天生对“失败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南北战争——这个美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场对当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的战争,远非是一句“解放黑奴”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其中人性的复杂,情与义的抉择,是与非,对与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的。在美国“主旋律”的南北战争片里,南北战争永远是一副黑白分明的姿态:白的是北边、胜利者、穿蓝制服,黑的是南边、战败者、穿灰制服。北方就是进步、前卫的象征,南方就是顽固、保守的代表。但是,人真的可以简单被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么?难道北军在所谓的“正义征服”的幌子下就可以诛杀本是同胞的俘虏?而南方的奴隶主难道就无人具有前瞻性,预见这个新世界正在到来吗? Jack和Holt,一个德裔,一个黑人,处在南北夹缝之中,为两方所不容。为了追随主人,他们加入南方游击队,为了复仇,也为了捍卫传统而战。然而在队伍中处境尴尬的他们经常被人找麻烦,没有人会认真叫他们的名字,他们永远只是Dutchy和Nigger。 这场内战也是人们“内心的战争”。片中南北军冲突的第一幕,当南军射杀了与北军做生意的男主人时,Jack对Pitt说:“我们杀了她丈夫,应该把店铺留给她。”但Pitt还是无情地一把火烧光了整个店面。个人的仇恨,却造成无辜百姓的死亡,这不是Jack想看到的,更不是他打仗的目的所在。在劳城屠杀前游击队首领那场煽动性的演讲中,人群中敷衍应声的杰克已经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无论谁输谁赢,胜利,不过是除了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帕斯卡曾经在《思想录》里感叹过“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来自对岸,杀人者变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而在Jack和Holt拔枪保护居民的那一瞬间,他们在思想上跨过了这条仇恨泛滥的河流,也看破了那些被一己私利冲昏头脑,把滥杀无辜当作快感的南方人。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就是Jack给Holt读信的场景,Holt说,“我们也有可能喜欢读信的人,在平时他也许做人很不错。”但是战争把人们人为地对立了起来,逼迫他们做所谓“立场正确”的选择,战争泯灭了人性,把人变成杀人机器,被报复的快感所驾驭,丧失了人性。 片中多数描写的是南方游击队打仗时的凶狠残忍,然而那些开明善良,却惨死于北军屠刀下的南方人,他们的生命难道就轻如鸿毛死不足惜?他们的血和泪,又该由谁买单? 难道人类社会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所谓正义、文明、解放等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以意义驱逐人性,抹灭人基本的生存和选择的权利,脚踏在鲜血和尸体上,建立起一个新世界么?Jack最后没有朝Pitt开枪,证明他已经从是非恩怨中解脱了,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没有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当Holt骑着马在晨光中远去,战争的恩怨纷扰在此终结,每个人都应该在战争中看清人性,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奋斗。这种绝望之后的希望,才更弥足珍贵吧。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剧情的细节,画面的细节都刻画的很好。双方交战之前的万籁俱寂,只有沙沙的树叶声;缴获的信件,是一位母亲对于生活琐事的交代,口吻平易的就像是全世界同款妈妈…一处处的细节都会让你泪目。 对于男主鲁德的身份,爸爸认为他是德国人,所以全力支持北方军,也想让儿子得到北方军的庇护,但是最后却死于北方军的枪下;男主一路跟随南方军,但是因为是德国人的身份,一直不被自己的南方军队友承认。所以战争当下,一点点小错误都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情况下,复杂身份的人到底如何自处? 随着战争接近尾声,一切都路归路尘归尘,就像鲁德说的那样:没有对错,就是这样。 所以不要去夸大战争,它只会给所有的人带来痛苦,不管一开始的初衷是什么?当然它会让你更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最后一幕,丹尼尔霍特,杰克鲁德,就此别过,互道一声珍重!
智者造城,拍电影的人也喜欢造城。姜文拍《邪不压正》造了一座北京城,李安拍《与魔鬼共骑》造了劳伦斯城。
姜文的北京城你能看到彭于晏光着屁股在屋顶上奔跑,此后这「北京城」可持续发展,旅游也好,继续拍电影也罢;而李安则是先买了一个城,平地起新楼,造出劳伦斯城,最后付之一炬。
堪萨斯州的劳伦斯城大屠城,烧杀抢掠进行了4个小时,至少143名男子被杀,其中很多人是从家里被拽出,当着家人的面被枪杀的,遇害者从14岁至90岁都有。这场屠杀,也成为美国内战史上针对平民的最大规模袭击。
李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是他很想表现的一个部分。当然这部电影讲述的不仅仅只有一个「惨案」或「屠杀」。
想象一下,昨天你刚参加完朋友的婚礼,今天就要拿着枪支颠沛流离,幸运的情况是你的家被大火烧掉,家人都没有挨枪子;想象一下,哀鸿遍野一片中,莫名其妙的屠杀,手无寸铁的老头脑袋上被爆了颗子弹倒在你面前;想像一下,几岁大小的孩子在经历父母死去后,拿起枪面无表情的朝别人射去,任凭别人的鲜血奔流;想象一下,本就是个翩翩公子,昨天还谈着诗歌与婚姻,今日却只能在一个临时搭起来的洞里生活,不知道接下来脚迈向何方……
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毁掉你曾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切,只要生命还未停止,它就强硬地让你去面对生活里从未预想过的残酷,这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更艰难的。
在这个故事里打仗的人,不是素未谋面的仇敌却是邻居。
故事由一个个性不那么鲜明的德裔小矮个杰克·罗德尔(Jack Roedel)与一名黑奴丹尼尔·霍尔特(Daniel Holt) 这两个「外来者」经历战争。黑奴的解放、战争中的思考以及自我的成长贯穿其中,杰克像经历一场被战争挤压的历险,身不由己来不及反应。
南北内战发生于1861至1865年间,战争结束时,杰克还不足20岁。
他并未听从于父亲,而与好朋友杰克·布尔柴斯加入了南方游击队,在昆特里尔旗下,于堪萨斯州、密苏里州边境打了三年游击。仗是越打越散漫,战争也成了烧杀的借口。这期间,杰克释放了在北方军阵营的相识,而支持北方军的父亲也无法逃脱死亡;自己失去一根指头也失去挚友。
他与丹尼尔生长的友谊,成了彼此强有力的支持与依靠。丹尼尔最初是伴随在「朋友兼主人」的乔治身边,一同作战。乔治死去后,他才开始真正的「自由」之路。
人们对于黑人的态度的转变,**无论是从苏丽对丹尼尔的态度转变,从黑人不被邀请,到白人与黑人同一桌吃饭,李安用这些细节循序渐进地示意着种族关系的变化。**到影片的最后,丹尼尔继续他的寻找母亲之旅,与杰克别离,直到他们互相称呼着彼此全名以示尊重,丹尼尔摆脱了「黑奴」的最后一丝影子,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存在。
电影都会有导演自己的影子。姜文的《邪不压正》能看到他的狂妄与天真,陈凯歌的《猫妖传》能看到他的刻意与浪漫,而这部《与魔鬼共骑》能看到李安的温吞与细腻。
杰克就是这样一个细腻与温吞的人,年纪轻轻不经世事却要手持屠刀,来不及反应,就被战争推到子弹前。他努力地想要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做个「善良」的人,得到可能是让自己无法承担的结果。一个在战争中一直阅读的小伙子,一个在战时为大家阅读信件的小伙子,带着他自己的独立也在慢慢融入集体。而他从未停止思考,战争的荒谬,人类的荒谬。他随着战争的车轮一点点成长,他举枪威胁昔日游击队里的同伴麦克森离去,对于战争,杀了15人的他已经厌倦:「无论对与错,就这么回事。」**是怎么回事呢?电影到这里,关于战争,以及它带来的一切,导演已经呈现,接下来的结论就留给观众了。 **
有人说彭于晏的表现那是大男孩天真不老,有人说是随风的荷尔蒙。
而李安也清楚的知道温吞细腻的成长之路不是受欢迎的类型。不同的导演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与坚持。
有时候,导演多一点任性,也许就会失去多一点观众。目前看来,这点貌似「邪不压正」的姜文比「与魔鬼共骑」的李安要幸运不少。
看完《邪不压正》的朋友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两个电影里头「男孩形象」的差别,不同导演对于战争的认识,也会看到导演们对于被裹进战争里头的弱势群体「女性」的塑造与态度。甚至细节一点,哪怕你比对着看男女关系或者床戏,**你能看到呈现出来的影像是再为哪个主题服务。 **
无需多言,你都能看得到。
关于对「自我创造」与「观众」的思考,李安一直未停止。《与魔鬼共骑》李安称其为唯一一部「没有击出安打的片子」。此片的剪辑让李安当时饱受痛苦,妥协了之后却仍旧没有得到大众的青睐。即使当时《时代》周刊《纽约客》及英国的一些影评都称这部电影为「杰作」,并且有评论称「李安抛弃了关于战争的Cliches」,而观众却反应平平,不愿为其买单。1999年上映,成本从2400万美金升到最后的3800万美金,最后的票房惨淡:63.5万美金。
票房与评分一直就不是作为评价一部电影的绝对因素。李安将自己对战争、对故事、对历史的思考融入电影里。他做了这样的选择。**他选择了从边缘人群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德裔、黑人与女人,他选择用一个小男孩的苦涩成长与战争糅合,他选择与好莱坞不一样的叙事方式。 **
当大多人用一种眼光看待一件事物时,形成的「主流文化」会泯没个体的思维,极大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行动。 **此时特别需要一些人跳出这样的怪圈,从另一个角度对事物提出不一样的看法。 **
同样是观众「看不懂」,李安表示这个电影让他摸不到观众的脉,说:「《与魔鬼共骑》对我一直是一团迷,至今我仍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复杂,观众看不懂,连教授群看完也会有些迷糊……」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喜宴》,到这部当年赔得最惨的片子,压力重重的李安在此后制作了享誉全球的《卧虎藏龙》。
姜文老师则会说:「他有一天会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来想,老姜真对得起我。」
那么,拭目以待呗。
李安的经历提醒我们:
应保持警惕,跳出主流外看世界。不知道哪一天,主流思想会如战争一样,硬生生的切断你,挟持你,绑架你,动弹不得。
【完。】
文丨BY 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网络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打开新的电影世界。
文武双全的李安,看他的电影总让人感叹:悲悯心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all the beautiful boys……李安呀李安 真是不说您什么了
真想李安拍一部《冷山》出来看看啊。
李安总是扮演着解构主流叙事和美国神话的吐槽者角色。本片聚焦两个“站错队”的“南方人”,消解了南北战争题材固有的话语以及二元对立逻辑。本片资料可参看李安自述以及柯伟妮的分析。音乐和摄影都不错,剧作着实有些绕且有些冗,很多地方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CC148分钟加长版。李安计划达成。
妈妈,很抱歉从去年霜降起一直没能与你联系。别担心,我们都很好!希望爸爸的脚尽快康复起来,这是最大的心愿!每当夜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们躺在铺上望着繁星总是能回想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想起你们、玛格丽特、那片肥沃的土壤、新建的教堂和那个一直喜欢我的女孩……往事如断指,一去不复返——您的儿子
喜欢,非常美。托比念信真是太陶醉了。内涵很丰富。严重被低估,力荐。(2009-06-12 艺术影院 “泡过水”的胶片)
也许是李安电影被关注最少的一部 却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 明写美国内战 暗写一个男孩的成长 画面已有后来《卧虎藏龙》《断臂山》的感觉 可能反类型是它票房失利的一个原因—--北军要解放黑人,但南方却有黑人因为个人原因要抵抗他的解放者,历史是这么复杂,但是之前没有好莱坞电影这么拍过
D+ / 呼之欲出(但始终出不来)的史诗气质。又或许李安细腻的情感刻画从来就不是史诗化的,又或许是拖沓的剧本和缺乏力道的表演让人完全无法投入。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终于补完了安叔的长片,拖到最后几部才意识到他最大的优缺点都是对“人”的理解太深。这部几乎就是这个缺点的最大化。
给李安的电影打分是最让我纠结的事情之一;李安老师非常非常地细腻,也非常非常地温吞水……
It ain't right, it ain't wrong. It's just what it is. 罪恶的制度不除,善良白人施舍的自由仍然是黑人的枷锁。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造出来忽悠followers 的东西罢了。后劲十足。李安说这是他最被低估的作品,深以为然。亦是他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似乎没有值得称赞的,主题弱,故事一般,不过颇具大导风范。
李安在挑战美国内战的南北立场二元论,选择中间地带的人物试图通过小局部展现整个战争的风貌和内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电影偏于冗长的故事和缓慢的节奏确实体现李安的特点,但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却无法做到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魔鬼,我们一直与它共骑。
很喜欢。只是托比马奎尔的气质细腻大于冷静,使得整个片子偏软。但问题不太大,李安拍战争本就不是那种硬核白左直男风。我个人理解此片用西方的语言讲了一个东方道理:父母子女是债,夫妻是缘,其他都是劫。另:李安拍兄弟情总有种暧昧基情,也可以算缘的一种吧……
最后黑奴向断背山骑去。
看过一个采访,李安说南北战争可真的不是以往那些片子阐述的简单原因,仅仅是解放黑奴,他就拍了这个片子。看后你会发现,人家要问你这个片子讲啥的,你还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读课文,老师提问你中心思想那样,就把问题给回答了。世界本来就异常复杂,导演不过是抛砖引玉,你独立思考了,导演就成功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内战(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讲述北方佬的模式)。那些不完全属于哪一边却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遭到忽视却绝不缺乏应该被讲述的故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一样。乍看人物纷繁无高潮,实则感情细腻,讲述一个青年的身心成长历程。战争中的人是没有选择且渺小的
李安赴好莱坞有个很明显的劣势:不像吴宇森自带类型因子,可以无缝对接。他拍饮食男女,不拍喋血双雄。喋血可变脸,饮食怎么办?这也是直入类型之后,与魔鬼同行和绿巨人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后来李安学聪明了,用争议题材,审查尺度与前沿技术带起商业炒作……
拍的不差,大概是故事本身的问题吧,再加上南北战争我一向没那么感冒。我第一次感到托比有演技是在那部《兄弟》里,他第一次不再是乖乖仔的形象。P.S.小乔扮相好丑。
景色和人物情感是李安的风格 环境对人物的压迫贯穿始终,杰克放下枪的一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李安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要打,人家怕,来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