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致敬影片。非粉勿看。
整个影片是以jon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乐队各成员被拔高到才华横溢必须与世隔绝的程度,而jon却被描绘为才能平庸的配角。
也许导演本人是这个原型乐队的脑残粉,才会把jon这个角色不遗余力的一黑到底,尽管他才华平庸,但是他毕竟真诚付出了很多,为乐队,为音乐,何至于这样黑他,黑他真的很有快感?
没听过原型乐队的音乐,但是从影片中所能听到的,我个人觉得也很平庸,有点故作怪异哗众取宠之感(也许他们本人觉得是曲高和寡)。乐队成员一个个也都不正常吧?神经病啊,精神病史啊,暴力倾向啊,抑郁倾向啊,自杀啊什么的,难道你们有病你们就酷?可笑。
对主角Frank的偶像崇拜简直是登峰造极。
本来就是个怪胎乐队,成员都是怪胎,jon一个正常人进去,想按照正常人的路子发展乐队,结果搞砸了,于是导演说,怪胎大法好,怪胎万岁!
致敬影片。非粉勿看。
2 ) 2014.7.3
网太挫好不容易啃完Frank的生肉,来写写。从开头男配的脑内独唱+独白就见识了配乐的强大(里边所有被角色不齿的调调我觉得都挺好听的啊...),并且奠定了全片魔性的风格(并不,是黑色幽默)。
一说片子里两个对立方面,男配是个失败却想成功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找灵感写曲子尽管结果不好,这一点跟Frank他们乐队(SORONPRFBS简称SORO好了)很像很像,这也许是为什么一开始那个键盘手招了男配到gig来。但同时男配和SORO从一开始也不一样,男配需要twitter跟外界交流、牢骚日常,反正就是对自己音乐人的身份十分认同并且因为不成功不出名整天丧气窜天;SORO干脆是纯粹地下,完全不苦于出不出名,gig也是自己不满意就内讧不演了,后来想出专辑大概也是希望做个成品把自己的概念传播出去,甚至为此在森林里呆了一年,所以那对法国男女说男配disgusting,大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追求嘛。
二说Frank,实际上是Frank把对立两方融合起来了,可以看出来乐队里他跟男配关系最好。其实一开始是键盘手找男配入伙的啊,但键盘后来说过他很想成为Frank*,这是从配角角度对主角人格性格的肯定吧,同时也说明了主角会在配角身上有一定映射。Frank带着大家寻找、制造和录制各种声音(在这想说一下这才是我所认知的音乐的真谛啊!!不只有旋律,还有各种经过奇妙混合的声音加入到歌曲里面,旋律所表达的一切情感才被真正充实——因为旋律本身并不能让人感同身受,而音效带出的质感和情景才真正接地气有灵魂啊。顺便这里推首歌,Muse的Animal一定听到最后),他能轻易把人逗开心,就他身上有的那种积极个性阳光完全不能被头套限制,虽然说肯定是因为自闭之类的原因才会戴头套,但这样一来自闭小伙就直面人生了嘛,带给人的灵感鼓励温暖肯定是他自己也想感受到的所以这种力量其他人远远不及。然后要引出归属感的概念啦,Frank属于SORO,而SORO归于地下——不是那种埋没、隐晦的地下,更多是种自娱自乐和对自己优秀个性风格的保持,同时男配属于大众社会,从Frank的角度来讲男配甚至不属于音乐,加入SORO从一开始的寻找机会发光发热到后来的利用,男配跟SORO群体跟Frank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间Frank还想迎矛盾而上,这跟他的自闭和男配的影响都脱不了关系,自闭久了容易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从而变得极端想要迎合上去,最后本来说好的big gig失败因为乐队分崩离析,就剩Frank一点点的不甘心(或者说是因为男配的忽悠)追赶着微弱的成功的可能性。男配一心为了成名完全不顾其他成员的劝阻最后伤害到Frank导致他消失,后来Frank头套没了(鲨鲨上线)让人心疼得想抱抱他根本就没想好该怎么如此面对以前熟悉的环境吧,之后哭着给SORO大家唱的I love you all实在感动感动感动(从特别羞怯的没话找话到自然而然大家一起和出调调节奏和效果器来呜呜呜呜呜,而且还有不常见的法鲨眼泪煽气氛我的麻麻...)本来追求这么一致爱好品味这么统一的大家凑在一起就很棒了啊根本不用出名不是吗。总之,头套给了Frank归属感于是他安安心心地生活了十几年并且把自己的天分锻炼的超级棒;森林给了SORO归属感所以他们能够沉着气隐居一整年每天都醉心于创作;音乐对男配而言没有归属感他要的不过是出名,前后twitter界面上follower数量变化的细节也体现了这点。
以上,Frank,大概这样。前边的那个*是想说键盘手曾经说自己想成为Frank,可惜Frank只有一个,后来自杀的时候戴着Frank的头套,大概是“die as Frank”,是从作品内部对角色的肯定也是对Frank自身的另一面的另一种诠释吧,如果他不是这么talented如果他内心并不单纯不积极如果他不快乐那Frank就也不会存在了啊。
三说SORONPRFBS,乐队名字没法念隐喻他们没法成功,这里用周国平的话说就是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标,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比较喜欢的是生存方式的概念,把追求作为生活方式不就是SORO他们在木屋里录歌时候的精神支柱吗,出不出名究竟又有什么必要。这样说来好像男配很可恶进来掺和一脚整坏了又走了,但其实他逼得Frank本体示人同时SORO经历这番一定能走上更明白的路至少对自己追求什么一清二楚了。男配在找出走的Frank的时候意外得知网上的点击率大多数其实是在看他们的笑话(妈蛋根本是编剧在自黑自己的逗比设定吧),他意识到自己对Frank和乐队的破坏有多大(重复了好几遍I ruined everything),感觉挺好笑实际挺悲伤的啊,做一些不能被理解的实验音乐(实际超级好听好么)被当成逗比这简直是艺术的悲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其实不被人理解是艺术的悲哀也是幸运,要相信啊开拓者总是少的。片子在对实验音乐的价值进行探讨的同时可能也有着对电影行当的忧虑吧,也许,我瞎说的。
结束的太突兀算了最后来安利!!首先对于脑残粉(就我吧),头套Frank萌得令人发指,裸脸Frank心酸得让人嗷嗷叫不敢直视对方不给正脸什么的呜呜呜(其实主要因为法鲨的颜////////),Frank身材全程高能,腰身还有好看的胳膊和手////////法鲨讲话唱歌什么的根本把持不住!!!!【对于路人来说】,全员逗比的同时带着分量十足的内心戏,BGM全部给42个赞,各种小细节的黑色幽默都妙不可言,色调有种大森林水汪汪凉爽自在的感觉,乐队音乐全部现场演唱录制反正我觉得每首都好听QAQ(包括被除了SORO全员都唾弃的女配的兹兹电音好好好好听),哦不过警告全片无女主(。
片尾放了三首鲨鲨唱的歌,之后还会出专辑,天地良心!!!!
就这样
3 ) 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
为了表示真诚,特地正儿八经抱着电脑写这篇影评。
和同事聊天,偶然提到这部电影,虽然这类素来是我直接忽略的类型,不过看了下演员阵容,有法鲨,有玛吉·吉伦哈尔,有点意思,尤其海报上那个略显呆萌的大脑袋,挺带感儿啊!那就看看吧!
“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就是那么忽然一下子,觉得很适合男主最后的心情。
小职员,有点爱好,有点梦想,困于现实,想挣扎,想呼喊,想逃脱。就在这时候一个偶然,遇到了一帮怪咖。这些怪咖有着自己从来不敢奢望的才华,如此机会怎能放弃?千方百计要融入这个团体,希望获得肯定,希望获得一席之地。最后终于迎来了机遇,然而也是被摔了个稀烂。
男主结识弗兰克之后这段奇妙的旅程,其实也是很多普通人的选择,尤其是在职场上。任何一个不甘于现状的职场人士,当遇到一个可以接近,对自己颇为肯定的boss,怎会轻易放过。一定要好好表现!
不断展示自己的业绩(男主一直写歌给弗兰克听);你们其他人懂个鸡儿(男主和克莱尔的矛盾激化);为了获得核心地位的重大付出(用祖父遗产交了房租);野心逐步暴露(说服所有人去音乐节);看似为了团队实则利用团队(只剩男主和弗兰克也硬要上台)……
演出失败之后寻找弗兰克和乐队,依然不想放弃自己的野望,可能直到最后,弗兰克的母亲那句:精神病没有给予他才华,只是拖了他的后腿。才让男主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投资完全失败了。
对于弗兰克来说,这段经历真的不算什么,唯一的改变是自己不再需要那个巨大的头套了。男主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弗兰克听来都是粗陋和浅薄,男主的离开也不过是需要再找一个键盘手而已。
但弗兰克未曾意识到的是,男主已经相当接近于毁灭了自己,和整个,额,我已经忘记了什么名字的这个古怪的乐队。
“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让弗兰克那群人回归自己的音乐世界,男主选择默默退出了自己永远无法拥有和理解的绝对领域,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部电影,如果真心说,只能打个两分,一分给剧情,一分给那些冷笑话,但因为你的缘故,可以多打一分。
素来不喜欢死亡啊、迷幻啊、重金属啊、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摇滚,尤其本片里那些奇奇怪怪神神道道的对我来说完全是噪音 。但音乐其实并不是本片的核心,只是一种良好载体,传达影片本身的故事内涵。
看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头套里的是法鲨,神经质又带点可爱的表演。玛吉·吉伦哈尔的表演依然挺“豪放”,更倾向于癫狂,但又让人感到脆弱。
男主的野望未达成,不过在2015年再度出击,带领了第一秩序军团打击共和国的反抗势力,结果依然被人按在地上摩擦。不过就男主的颜值、演技、作品分量,假以时日不可小觑啊~
4 ) 文青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
今天去电影节看了,对世博馆区域人生地不熟,小伙伴们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结果就是冲进影院电影已经开场了。jon小哥在荧幕上边走着边做着曲, 回到家记录灵感却又产生了不如意的懊恼。短短几个镜头就勾勒出了这个生活浑浑噩噩,有梦想又达不到的形象,闲来有事无事在社交网络上发个状态,几乎都跟你我一样。
然后转机出现了,大头乐队【】的键盘手去跳了海,jon临时顶替上阵。虽然因为设备故障他的演出只进行了一会儿,不过他因此认识了Frank,大头乐队的灵魂人物。从此之后事情就都改变了。
Frank是个特别的人,就像don,那个和人形模特做爱的前键盘手说的,世界上只有一个Frank,古怪而友好,带着孩童一样的不谙世事,直指人心,最重要的是他妈的才华横溢。他那种特殊的感染力很容易就成为了乐队里的精神领袖。在山区里录歌的日子大概是全片最欢乐的一段,笑声那个叫此起彼伏。看的时候就感叹英国网络覆盖真好,这种荒郊野外都有无线网络。。。以及人人都是拖延症患者,林中小屋租期都过了,jon只好自掏腰包。可就算这样他依旧不讨人喜欢,而讨厌他的人以生猛的Clara大姐为首。话说这位大姐简直就是俄罗斯战斗种族,全片穿着一身vintage睡衣长裙晃来晃去,冷不防掏出来一把掏肾小刀分分钟戳瞎你。jon小哥被她激的跳出浴缸大叫cunt那一幕简直全场爆笑,按Clara下一秒就把小哥办了的反应看来小哥的小弟应该不错,不知道和法鲨比起来怎么样【喂等等
然后终于,终于,在jon的胡子再不刮掉都能去演耶稣了的时候,他们开始录专辑了。法鲨在此处展现了欧洲第一腰线的美妙肉体!附送nipple一枚!【喂 录完专辑的那一段对话其实是个预兆。don 和done的发音很相似,而他喝庆功啤酒的样子就像是再也没有下一次。确实也再没有下一次了,第二天的清晨他带着Frank的头罩吊死在了河边的树上。
之前他用jon的电子琴自弹自唱的那一段相当的黑色幽默,优美哀伤的旋律唱的是和人形模特做爱,这明显是没治好啊你怎么放出来的!然后他就发表了那套一Frank论。从他的话里明显能听出对Frank的艳羡。jon和don一样,穷尽一生或许都只是mediocre,而Frank则像是一个异教徒的膜拜对象。最终don带着永远都成不了Frank的抑郁忧愤自杀了,他离Frank最接近的距离也不过是死时戴在头上的头罩。
至于后面的船葬就坑爹了啊,烧木柴的火就能把人烧成灰了?船还好端端的飘回来了。。。导演文科生妥妥的【艺术创作就不要这么计较了好吗
这部片子前面一个小时笑料都挺多,最后半个小时让人鸦雀无声。情节上的转变不是急转直下,而是矛盾一步步的爆发,如同温水煮青蛙。Clara对于jon的厌恶不是毫无来由,这女人的嗅觉和保护欲像是一只母豹。因为这个外来者根本和乐队成员是两类人,而Frank偏偏还挺喜欢他,这简直气死人了。大头乐队的组成者都是音乐nerd,而jon不是,无论他多么努力地试图融入这个集体,体验他自以为的折磨和黑暗童年,就像梭罗住在艾默生借给他的小屋里躲避人头税。jon的梦想是站在舞台中央接受所有人的掌声,而Clara对此不削一顾,虽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人都渴望社会认同,不过Clara似乎是个例外。她不需要外人的认同,有Frank就够了。但是Frank就像个小孩子,听到他的音乐有人喜欢立刻欣然同意了演出的邀约,而知道真相的时候沮丧地都缩到了桌子下面。Frank到美国之后一路上明显freak out了,而jon看不到这一切,或者说看到了,却视若无睹。他的注意力在别的事情上。他想通过Frank来实现自己,可那是不可能的。Frank穿着裙子给头盔花了大浓妆上台是全片荒诞和讽刺的高潮。jon让他迎合观众,于是他就用他的理解这么做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失败。
失去头盔以后Frank就像是变了个人,话说这段法鲨演得真好,一个大男人低着头握着拳头仿佛一个局促不安失去依靠的小孩,失去了音乐创造的动力和灵感。而jon也失望的发现了,他之前臆想的折磨和黑暗童年根本不存在。影片的结尾jon带着Frank去找了Clara他们,然后Frank重新开始唱歌,流着泪水。而jon走出他们的生活,就像是荧幕前的观众在字幕结束后总还是要走出放映厅各回各家。the illusion is over。
说实话这片子的主题还是比较老的,一是借Frank的父母之口吐槽了文青“音乐灵感源于黑暗童年”的观念,二是影片矛盾也很眼熟:一个局外人机缘巧合加入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XX团体,得到了这个小团体灵魂人物的赏识,和灵魂人物的原亲友产生矛盾,最后发现现实和梦想的大相径庭。这种套路可以拉出一个排。不过好在导演还是加了点新元素在里面的,例如社交网络。jon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有强烈主见的人,他甚至听从网络视频对于激发灵感的建议,而最后Frank父母的话算是彻底把他抽醒了:Frank的才华和灵感都是天生的。影片的结局早已在开头的那个海报镜头中昭示了,jon的梦想是站在舞台中央,而现实中他最后还是台下诸多模糊身影中的一个。
好吧最后放任自己来花痴一下。这片的原声是必须要下的,法鲨的歌声必须当voice porn循环播放。欧洲第一腰线穿背心简直就是肉弹苏的人找不着北,就是本来已经头大还戴了大头盔更加五五身了哈哈哈哈【喂 摘下头盔以后则让人心疼,哪怕头上化妆做了两圈疤痕头上斑秃【。也还是那么美!【。拉近景特写就感觉底下的迷妹苏倒了一片啊。。。然后往don的尸体旁边放小海豚玩具还有迷妹喊了一声Charles!这位迷妹你克制一下好吗!
ps. 出来以后简直不能直视电影院宣传屏幕上dofp的老万
pps. 我还有两篇论文没写居然来写这个,简直作死,明天还要刷locke,活不成了_(:з」∠)_
5 ) 还是因为短评字数限制原因
(好吧,如果给了五分就假定为法鲨的脑残粉,那我就是怎样?你来打我啊~~~→_→)
这是以乐队为主题的电影,
那首先音乐要过关,
结果不仅过关还大大超乎意料之外的好!
看着法鲨平时哼哼的水平没想到在frank中表现大有长进(或是平常隐藏能力?)
低沉磁性的声音+神经质的肢体语言+逗逼的头套
把带有实验性电子性迷幻性的乐队特点表露无遗
不愧自己宣传时也桥说要跟昆导拍歌舞片(这是在走伊万的路线么...)
其次电影有萌点有笑点有泪点有爆点就是没有尿点
故事轻重缓急控制还算可以
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的同时主线没掉也是关键得分
如果说音乐+2
故事+2
那最后的一分就是我自己的心情原因了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00年之后有段独立电影大爆发的时期
圣丹斯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走进大家眼帘成为了每年必须关注的电影节其中之一
而就是这些独立小制作,可能也带有一些小清新小文艺色彩吧?的作品又带来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其中不乏现在在好莱坞混迹很好的一些同学.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
我回到家,翻出了JUNO,
THUMBSUCKER,
LARS AND THE REAL GIRL,
LITTLE MISS SUNSHINE,
TRANSAMERICA等很多电影开始重温
是的,他们都是逗逼的小人物
但是他们都在做自己
btw,一美那filth里还有frank节目的镜头......
6 ) 我要如何爱你,患精神疾病的艺术家
最近无意看的两部电影都与精神疾病有关。一部是前几年很火的《弗兰克》,一部是法式温情的《真爱满行囊》。两者都是从他者的视角来描绘与精神病人互动的故事。《弗兰克》是从一个健康成年男性那里延伸出去的视线,而《真爱》是一个前青春期小女孩以探知自我为主,涉及到一个逃跑的精神病人的故事。
相对来说,两部片子里面我更加喜欢《弗兰克》,虽然作为剧作来说,两部影片都是同样优秀的。然而《弗兰克》高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它所描绘的精神病患(或更广泛地称之为身心障碍者)并不是被简化被矮化,也无法表达自我的“遥远的他者”。弗兰克代表的是一种更为广泛存在的隐形精神病患:他戴着头套的时候,是健康人所仰视且加以幻想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他们的患处真实去与他们近距离相处时,就像灰姑娘午夜12点的魔法那样,你便能看到他真实的无助,受苦,无能为力的叹息——那些他们与健康人类之间真实且难以跨越的鸿沟;以及精神病人与我们一样拥有的复杂心灵和爱的呼喊——那些他们之所以与我们是同属人类的证明。
就算是21世纪精神病也逐渐加入了流行病的行列,使得更多轻症患者在痛苦而漫长的医治后有机会向外讲述属于精神病患的现实;但大部分时候,精神病人都是我们遥远的一种想象。因为实在缺乏第一手的认识,我们如果能够像《真爱满行囊》中八九岁的女孩那样天真地接纳他们都还算好的,即使是这样,主观上我们仍然难以按着他们所是的来认识他们。更不要提在复杂而不幸的现实中,精神病患会经历更多的冷漠,敌意和强烈的拒绝。在这里,《真爱》也有意无意地讽刺:敏感的儿童甚至于我们更能尊荣无攻击性的精神病或是智力残障的病人,而不至于如《弗兰克》中的约翰,囿于自己的成功梦而无意间物化了作为同伴的精神病患,让他们最深的痛楚成为一层“包装”去迎合人们猎奇的幻想。
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提出一个观点:“剔除神经症患者一再出现的问题通常所具有的虚幻,深奥的性质,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它们与我们文化中那些困恼正常人的问题,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霍妮提出这个观点不在于简化,轻看精神病患所经受的痛楚,而在于试图鼓励常人产生对精神病患的同理心。在书中的另一部分,她这样向我们阐述身心障碍和精神病患的艰难:“正常人尽管必须经受自身文化的恐惧与防御,但一般而言,仍完全能够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他所遭受的仅仅是在他自身的文化中所不可避免的。而神经症患者总是遭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痛苦。他总是要为他的防御付出过高的代价,从而导致他的生机与活力受到损害,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导致他获得成就以及享受生活的能力受到损害。”
身心障碍者与心智正常者之间的鸿沟是巨大的,哪怕轻症精神病患与我们在物理上相距并不遥远,但世界上距离最远的就是两颗并不相敞开的心。人类的心灵天然就带着如热带雨林一般层次复杂的属性,隔了一层肚皮,再加上我们背后错综复杂的个人史,使得这样的沟通就算是在普通人当中都很费劲,更不要提与心灵与记忆如亚马逊原始丛林一般充满了未知,复杂和对抗性的身心障碍者之间的沟通是怎样艰难了。
前几年有一部以主观第一视角描述身心残障经验的影片——《生命如此美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天生残障,四肢畸形痉挛且无法开口说话的“蔬菜男孩”,如何在灵光一闪的帮助者的恒久协助下,讲述出个人的生活和他所目睹的世界的故事。电影流畅的旁白让我们有机会听见他并不失智的心灵的微声,使我们这些本身就相信奇迹的人自证乐观主义的正确性。
但讲实在的,让身心障碍者卸下他们复杂和厚重的防御机制,找到一种语言帮助他们与我们对话,这件事情真的比大海捞针还难;在重度身心残障和重度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去期待这种灵光一现,双向理解的沟通确实是不切实际的。但如果我们放低一些要求,只是单方面地想要理解那一方可能释放出的信息,艺术可能是一个目前还算前途光明的选项。
大部分(外源性)身心障碍者都承受过过载的痛苦,除去原始的创伤之外,日积月累在人际关系和在社会生活中格格不入的挫败感也会使得他们向内发展出一个更加纵横交错,高墙四筑的世界。艺术,这种越过了理性和社会规则仍能成立的语言,极其低调委婉的,使那些心中禁忌重重的人,可以比较轻松地讲述,并得到他们所渴望的认可与理解。这样,那些被囚禁的灵魂终于可以以一种不伤人,不害物的方式多维度地去释放和呈现他们第一手所感受到的复杂事物。
不过客观来说,在身心残障者中文艺家的比例与心智正常人中艺术家的比例相比,肯定是要低得多得多的;哪怕刻板印象告诉我们艺术家不得精神病称不上是艺术家。但是,就算是在艺术的门槛如今已经低到史上的冰点的时候,成为艺术家仍然意味着对立的环境,超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成长中无止尽的困难——这不是一场弱者的游戏。正如《弗兰克》中的母亲说的那样:“痛苦并不能创作音乐,音乐到处都是,如果硬要说的话,是精神疾病拖了他的后腿。”
患精神疾病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抹杀创造力和生产力的体验,而且个中感受难为外人道也。有时看到文艺作品去标榜,或者美化身心障碍,甚至看到身心障碍者被炒作、包装为文化符号时,我会由衷地感到心寒和愤怒。由此,《弗兰克》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人的幸与不幸之间复杂的角力。命运的悲剧性有时会把人放得很大,借着这样特殊的样本,我们可以重新去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从而正视弱者和他们的苦难,从而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
最后,引用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序言中一段话作个结:“精神的烦闷并非伟大的一种标示。即在一般伟大的人物,缺少生灵与万物之间,生命与生命律令之间的和谐,并不算是伟大:却是一桩弱点——为何要隐蔽这弱点呢?最弱的人难道是罪不值得人家爱恋吗?——他正是更值得爱恋,因为它对于爱的需求更为迫切。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幾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I love you all."
法叔牛逼爆了,带上头套,演技更遮不住了。
许多人同情那个音乐怪胎的障碍和创伤,但他是幸运的。你迷上了一种创造,并擅长于它,这不就是美妙人生的关键吗?真正可怜是那些努力的庸人,这电影不是对无法入世的艺术家的同情,而是对追求艺术的普通人的嘲弄,它告诉你,才华的本质就是天赋,没有那1%的灵感,你99%的努力都是白瞎。
虽然一直在笑,但其实电影想反映的问题并不好笑……很多地方笑完瞬间心里挺难过的。
带上面具你是特立独行散发神秘乖张气质的音乐领袖,脱下面具你只是一个自卑有交流障碍的孤独症患者.那些真正懂你的人放弃了主流人生轨迹将你包围建立起一个音乐乌托邦用心维护你偏执脆弱的奇才梦.
不要毁坏我孤独的美好,让我安静地做一个怪胎。
开始我一直不明白法鲨为什么要演个全程头套君,后来我知道了,法鲨蜀黍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有些时候,男神的演技完全不需要用脸的。影帝你好,影帝你这么萌与小清新合适吗……
法鲨迄今为止最帅的造型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古怪?什么是病态?看完这片子就是让大家扪着心口把这三个问题反复问几遍。Frank又乖又纯又真,很有才华很懂爱,他只是与主流人群不一样而已。主流总是以将异己他者化、边缘化的方式,设立所谓正常标准,可在这部片子里,处心积虑想把Frank改造正常的Jon,才是那么可笑的格格不入。
I love your wall, I love you all...
弗兰克的创作天赋源于心理创伤,他的洞察人性已然超越音乐本身。他戳穿了流行音乐的本质就是动听和朗朗上口,并不是乔恩眼中的表面文章。乔恩野心勃勃,却丝毫没意识到野心背后的尴尬处境。他对弗兰克的个人崇拜完全被面具蒙蔽了。法鲨最后才得以露脸,英式没品幽默让全片变得轻松惬意。
古怪的流行乐队同音乐背后的野心格格不入,法鲨的头套隔阂着外界的干扰,才华才得以展示,但是迎合了观众却失去了自我,这是独立音乐的悲哀困境。看不到法鲨的表情,却依然会被他磁性的声线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惊叹,时而迸发出的英式幽默带着天然呆的笑果~
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存在就合理。可能到最后我们都无法认同弗兰克接近病态的自闭,但我们终究能够理解他的想法行为,直至有些心疼。但治愈和清晰的风格之后,身为一部音乐占据大量要素的电影,歌曲和唱都那么难听怎的好吗。法鲨这么小清新不太能接受,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头套,只是戴在不同的地方。
大体算一部脑补片吧,因为法斯宾德大多时候都戴着头套,观众要不断假想头套后面他的样子。整体是部挺好玩的片子,很多喜剧元素,基本都集中在弗兰克蠢萌的头套与他的天然呆上。还在一定程度拆解着独立音乐,混乱,特立独行,性与死亡。观感还不错。
法鲨又穿著羽絨背心哭了, 还是边唱边哭!!!所有blue情绪都藏在看似逗比的头套下,越到后面越心疼frank
致郁系电影,看完得吃药。(别问资源了,b站生肉,是的我就是凭着爱听懂的,bite me
头套摘下来就感到鞭子要挥起来了
腐国文艺青年Jon野心勃勃的想做音乐,他心目中的好音乐是indie pop,是糖水可乐,当他遇到The Soronprfbs这群走心的实验怪咖,他始终都无法融入进去,就像他一直不明白之前的键盘手为什么自杀一样。痛苦经历和心灵创伤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做出好音乐,但这个"好"却不是谁都能懂。★★★
鳖酱在这片子里露脸不超过五分钟,于是我特别希望鳖酱靠这片子与小李同期提名奥斯卡,然后鳖酱胜出#世界的恶意#
圣丹斯电影的平均水平 almost famous my ass! 迷妹们的笑点有多低 任何throwaway line都能地动山摇 电影节=集体无意识
结尾Frank妈妈的话是点睛之笔:其实他一直都很有音乐天赋,精神问题不是他的灵感来源,而是他的拖累。(语文不太好么翻译出意境)。感觉Jon对Frank的误解有点像广大人民群众对梵高的误解。很多时候精神疾病和灵感并没有正面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