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整体电影节奏感觉有点偏慢 ,造型服装和环境设计的很美 ,尤其是服装 ,好喜欢 。(●✿∀✿●)
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每个人的特写 ,表现出了每个人的心有鬼胎 。看到最后以为还会有个大反转 ,其实看到后面就有点猜出来啦 。没看过原著, 总体来说高潮太靠后了 ,不过还是蛮喜欢!
经典的侦探电影,逻辑推理性很强,案情环环相扣,始终吸引着观众区寻找真正的凶手。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发生在航行于尼罗河上的游轮上,船上的每一个乘客都有嫌疑和犯罪动机,案情逐渐变得扑朔迷离,随之而来的是一起接着一起的凶杀案,案情错综复杂,剧情很能吸引观众。影片通过对凶杀案现场的情景再现,一点一点的揭露出真相,条理性强。从中揭露出了人性贪婪冷漠自私的弱点和各种社会矛盾,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电影是结合了表演、视觉以及听觉艺术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摄影等诸多元素的运用。服饰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将人物性格、社会地位、情感转化展现给观众,同时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特征。可以说服饰在电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这两部片子的时代背景,设置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整个西方世界正浸润在昙花一现的醉生梦死中。华服香车、鲜花美酒,贫富差距引起的罪恶正悄悄蔓延,而人们对此浑然不觉。
波罗的故事在尼罗河的一条豪华游船和法国海滨的奢侈别墅中展开。罪恶有多深重,故事就有多精彩。
两部片子引进中国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些与我们款式简单、颜色单调的服装完全不同的华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今天,我们将从人物形象、角色心理、场景氛围三个角度,谈谈这两部片子中,服饰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衣如其人”,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当电影中的人物向我们款款走来时,通过对他们服饰的观察,我们会读出他们所生活的年代、年龄、行业、性格、地位等。
这两部侦破电影中的主人公——大侦探波罗,这位欧洲绅士,除了他对自己的侦破能力感到骄傲外,他还有保守、追求简约、却不失精致的个性。因而波罗的服装都以纯色为主,线条简练、材质精良。
如这套亚麻浅色西装,色泽淡雅、款式兼具正装与休闲两种特色,且宽松凉快。
相较男士服装较为单一的特点,女士服饰就显得纷繁艳丽,极为丰富。
比如在《阳光》中,老板娘达芙妮的服装,走的是职业风,同时又具备旅游行业的特点,因而显得干练、利索的同时,服装色泽丰富、艳丽,装饰物夸张,透露着青春、浪漫的气息,V字低领也和她在电影中的情感走向相呼应。服装塑造出一位业务能力突出、情感温柔的老板娘形象。
在《尼罗河》中,英国著名演员玛吉,从《阳光》中的老板娘变身为富有寡妇鲍尔斯的仆人,她一直以中性风示人,她的服装都是西式套装,颜色单一,和她主人的满身宝珠相比,她的身上干净无一物,既显露家境落魄的经济境况,也表现出她呆板、寡淡、又富有一定攻击性的个性。
老寡妇鲍尔斯对道儿太太的项链觊觎已久。她富有、混迹上流社会,对珠宝颇有研究。她调侃朵道儿太太的珍珠项链:“那些蚌为此送了命。”这显示出她对珍珠的研究。因此,她的服饰堂皇、复古,蕾丝包头、纱罩帽子、以及脖子上、耳垂上款式不同的珍珠项链,都和她的身份,以及即将盗窃珍珠的行径有了联系。
《尼罗河》中,虽然可怜的道儿太太早早退场,但导演无疑对她极为偏爱。看看她的服装,每一套拿到40年后的今天,依然时尚。
影片开场,从黑色豪华轿车上下来的她一身白色狐皮大氅,黑色镶钻纱帽,两片银色叶形耳饰,塑造出“壕”气冲天的大小姐形象:冷艳、尊贵,又有些不近人情。
当她和爱人共度蜜月时,电影为她准备了两类服装,一是便服,二是晚礼服。
她的两套便服都是月白色,大V领,剪裁干净利索,一套左右胸襟上各缀一枚圆型珠贝装饰,腰间一条配套腰带,同样为珠贝扣带。服装布料的素净搭配上珠贝的光泽,再加上那条价值连城的三圈长款珍珠项链,整套服装元素和谐、统一、相互衬托,显示出主人掩饰不住的尊贵。
另一套只有领子两侧印有细细的斜格纹路,她的帽带,是深色交叉花纹,与领子处的花纹正好呼应。一串简单的渐变圆珠项链,让她显得既时尚又大方。这样的服饰搭配,现实出主人优渥的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服装品味。
而在游轮中的晚礼服,一套黑色透纱金丝外披,和黑底金丝发带相一致,黑金波纹项链和黑色耳坠也是一套;
另一套黑色露肩白色长裙也是熠熠生光,一条带有埃及元素的夸张的大项链,让胸前有了点缀。是非常适合在夜晚灯光下的打扮。
而对应的是她的闺蜜杰吉,简单的服装,身上没有任何珠宝,几套礼服也很普通,首饰和道儿太太比,简直寒酸。服装,是人物经济、地位的直接反应,在电影中,或许也是杰吉杀心顿起的原由之一。毕竟,按照波罗先生的话就是:“她太有钱了!”
《阳光下的罪恶》中,反派克里斯丁刚出现的时候,总是扎个包头,服装颜色杂乱,神情黯淡。脸上写满被嫌弃的太太的神情。但是在结尾,当夫妻俩以为胜券在握,得意地收拾起行李准备离开时,“受气包”克里斯丁换了一身合身的套装:经典的黑白配色, 包臀裙,高跟鞋,那夸张的大檐帽,将她衬托得如同时装舞台上的高级模特,与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这里的服饰特写,突出了大反派得逞之后的愉悦心理,也是借服装向观众发出“人不可信其表象”的警示。
在《尼罗河》中,道儿太太一直以正装示人,但在与道儿策马沙漠中时,她穿了一件胸前有荷叶边褶皱的衬衣,显示出她当下因爱情而产生的少女情怀。此时的她,心情一定是轻松、愉快、充满甜蜜的,殊不知这爱情背后潜伏着阴谋。
《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这两部片子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世界及美国,歌舞升平的年代,这两部片子的服饰,很好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梦幻般的氛围。就如歌剧《悲惨世界》中所唱的:“No song unsung,no wine untasted.”无歌不唱,无酒不尝。
《阳光》一开始,镜头特写一只镶红钻金手镯,闪光的银色连脖礼服、艳红的指甲,都渲染出满屏的欲望。果然,镜子反射出的,正是危险的前奏。
法国海滨上的女人们,波点服饰带来夏日海滩靓丽、浪漫的风情,不管是老板娘还是大明星,都热衷于波点元素。这种高饱和度的颜色加上丰富的色彩,让电影洋溢着浓烈的异国风情。
海滩别墅晚会上,大明星阿琳娜高歌一曲,她换下之间的黑色套装,身着粉色缎子晚礼服,影片既为我们点明了她与情人相会的心情,也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最为流行的优雅、流畅的服装风格。现代所有的礼服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而身后西服着花的男士、夸张的大泡泡袖长裙都在诉说着当年那个连空气都奢靡的黄金年代。
《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这两部片子,之所以成为侦破电影史上的经典,除了精妙的逻辑推理、出众的演员班底外,服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它在人物出场之时,就向观众默默传递了讯息,在情节推动之中,悄悄潜伏了线索,留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让观众对故事生出更多的遐思。
作者介绍:安安,在文艺海洋中溺而不毙的双鱼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部接触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名著了——那个时候不知道阿加莎,不知道什么叫推理小说,不喜欢看外国电影——感觉他们长得好奇怪——但是这部片子我却深深记住了最后的凶手手法,最后的破案过程,以及看过之后我的震惊!想不到若干年后我成了阿婆的终极粉丝,与侦探小说结下不解之缘…
彼得·乌斯蒂诺夫第一次出演波洛,之后还有五次,一共三部电影三部电视。剧情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不过加入那条蛇的情节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导致在凶手萌生杀机的时间问题上存在矛盾。
看老版配音才够班!~
慕名久矣,无奈小小失望。几场群戏很精彩,场面调度颇有章法,配乐虽少,却总能在剧情起承转折处,并结合人物表演,加深戏剧感,但几处过渡略显生硬,线索过于刻意,珍珠项链的问题也一掠而过,即使最后精彩的解密过程依然无法掩饰其不足。ps: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片中有个女人穿了一件大露背的裙子,对于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冲击力太大了
为什么推理小说拍成电影感觉就会衰很多,各种线索好像很刻意似的。波洛这个大衰神哈哈。你们这些脑残的凶手,看到波洛跟着也不改天杀!哼!
勉强及格,故事好,另有埃及古建可看,全片的光都给的太透了,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出来在布景里拍的,而且就电影里的这艘船来看,犯罪过程的时间条件似乎难以具备。上译的配音有加分,不然很可能看睡过去。米亚法罗演这种角色意外
上译配的绝美!
“她曾和拳王过招十五回合,拳王从此一蹶不振。”
this mark is graded for the film only,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fiction. the cinematic version has changed lovely Linnet into a mean girl who seems deserving her destiny. Moreover, some deleted foils are protrayed vividly in Christie's pa
最打动我的竟然是埃及风光和女演员服装?(误)整体来看比较大的败笔是节奏感,中段一度疲软,侦探在对每个人进行重复问话,看得人想快进。结尾收回来了,但是又略显突兀。很好奇阿婆原著是如何处理的。
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你这个臭不可闻的法国小人!——比利时小人,太太。
"The Greatest wish of women, is to inspire love."
不知道是不是侦探小说看多了,还是发现了一些Bug。当年去埃及的时候有在船上看到他们住过的酒店,石块从神庙顶上落下的位置也踩过。
在尼罗河的游轮上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被流水账一般的叙事勾起无限睡意。白富美一死就猜到结尾,没有悬疑也没有惊喜。
这段埃及景色 真是美极了,童年记忆啊满满的
根据阿婆同名经典推理小说改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巨大影响。
穷男主和富婆见面的那一段真的是天才:自从富婆闺蜜把男友介绍给富婆以后,闺蜜就被摄影机抛弃了,然后给了好几个富婆穷男主的脸部特写,那个眼波流转哦,大家都懂啦,接着导演一点不费口舌,直接切到富婆的叔叔从报纸上得知了富婆和穷男主的婚讯,太聪明了。还有埃及石柱那,无声胜有声——“要来了”
准确的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一并都是“听”来的,是我通过听广播里每天连播的电影原音“看”的,很悬疑,很刺激,上译的配音也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