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挑战你的极限!让我们在等待中浪费时间!
总以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
看了这部片以后,才知道,这世界绝对好是没有的,但是有绝对差!!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绝对的烂片,这部片绝对一看!!
近来发现电影院的影消费直线下降,我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好久了,终于在昨晚一鼓作气杀到电影院.因为是一时意气风发,也没查什么相关咨询.选了一家最近的电影院,查看时间价目表,发现在我们那个时间段里可供选择的只有四个:动画片牧场什么的----男友不爱看,剑蝶---看看海报就够呕了,画皮和北京等待,我对画皮的感觉是看看宣传片就差不多看完了.
本来打算打道回府了,走到门口时男友忽然突发其想:我们看北京等待怎么样?我们对此影片一无所知,演员导演没一个认识的,预告听都没听说过,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可以挑战一下,我想,电影院里放的电影再怎么也不能差到哪儿去吧,反正都来了.
拿到影票时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下,看了看离开演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急忙杀到超市买了些吃喝坐到舒适的坐位上时已经开始了各种影片的预告.
果然不同凡响,音响,环境,无可挑剔.
心里美滋滋的期待着,同时也想,现在看来大陆电影越来越有了好的形势,也不是什么都得一棒打死的.又想到了<独自等待>....又想了想令人怀念的北京.......
就这么想着,
电影开始了,
画面色调很怀旧,有点八十年代电影的味道,然后人物出场,对话竟然是英语,呵呵,不错啊.还整了点洋的.男一号那口标准的美语,足足可以让人当教材用了......女演员长的实在不敢恭维.....化妆服装,都很怀旧......难道这是讲八十年代的故事的?
故事情节梗概:
一位来自云南在北京外企工作的女白领,因为在公司不会恭维献媚拍马屁被老板开除,心中苦闷于是独自来到北京一个各种白领和老外聚集的酒吧喝的烂醉如泥,在酒吧里结识了正好是她所在公司的老板的儿子,这位美国年青人为了实现和自己心爱的伊拉克姑娘的承诺,隐姓埋名藏身到这家酒吧里做一个酒保.此工作也可谓白领工作,可以随时出去和云南女白领游览北京各大旅游景点,当然游览观光时也要四处躲避正在追寻自己的父亲.在女白领的帮助下酒保终于找到了心爱的伊拉克子.......
当确定那个喝醉呕吐表情做作的就是女一号时我想,靠,这演员是不是业余的?也许大陆能说口标准英语的好演员太难找了.所以找了个也许真的是哪位会说标准美语的白领来客串,可这位白领穿的也太土了!也许导演出不起钱了让演员自己找服装,演员一气之下找了几身最土的衣服来调导演胃口.台词设计比我们学英语的短片还不如,幼稚的无话可说,男一号和伊拉克女友大谈国际形势,女友在抱怨了一通美国的不耻后两人深情拥抱接吻......简直荒诞!
有点如坐针毡了,幸好不是我一个人来看的,和男友调侃着:算了吧,咱当喜剧片看吧!
如果好导演找了烂剧本,那么剧本也会有好的体现,如果烂导演找了好剧本,那么好剧本也成了烂剧本,如果好导演找了烂演员,那么烂演员也会有好表现,如果烂导演找了好演员,这个演员又有足够的素质的话,那么演员也会把导演提高点层次,如果烂导演找了一部烂剧本又恰好碰上了烂演员的话那这片就是<北京等待>!影片画面土气十足,场景俗不可耐,演员一个个面目可憎,台词幼稚虚可笑无聊至极!别说我花了银子跑到电影院里看浪费了这钞票,这点钞票在这里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简直浪费了我的时间,我的生命!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电影院里也不是随便什么片都能看的,同时让我见识了真正的烂片,再烂的片还能烂到哪儿去?不要以为大陆电影在蒸蒸日上,那是假像!
影片后来又用非典时期做为背景,酒吧内顾客与老板们的祝词简直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虚伪,此时我们连买来的吃喝都有点难以下咽.
急忙逃出影院,避免自己的呕吐增加了电影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为了表示浪费了我们时间的愤慨,更为了及时把自己失去的时间找回来.罢了罢了,天气如此寒冷,我们就当坐在那里取暖!本以为可以当喜剧看,后来笑都笑不出来,只想拍桌子跺脚蹦高骂人!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什么叫做烂片,又想测试一下自己对烂片的承受能力,那么这部影片我给你一百个推荐!
2 ) 还能更烂一点吗?
花了60元,是打了水飘了。还是跟相亲的mm去看的,简直想吐血了。
唯一亮点:男1有点像越狱里的男1
3 ) 《北京等待》:一无是处的假洋鬼子影片!
这次我没有为我能够享受到一场“包场”电影而感到庆幸,当电影结束之时,我感到这空落落的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地处福州市中心的几家电影院甚至没有购买这部影片拷贝,这简直是个极其英明的决定。因为这部电影既带不了任何的商业价值,也无法带来所谓的心灵震撼,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无论从感官上以及心灵上都没有让人掏钱买票的理由的电影。一些“业内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一部把思想艺术和商业市场结合得很好的电影”,看来我是永远无法达到他们如此的高度,居然能从这样一部充满无数俗套的三流爱情故事能悟出所谓的思想艺术,更谈不上商业市场。一个新导演的片子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而我也找不到对这部电影宽容的理由,事实上我在电影院里屡次将我的手机当成了遥控器,急切的寻找“快进”的按钮。
英语泛滥的崇洋情结
有这么一种人,在海外呆了几年回来,就恨不得将自己的梦话都变成英语。而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专门为这样的人所准备的。
我在看电影时,已经不断的在寻找全片使用英文对白的理由,比如男女主角分别是属于不同的国籍,用英文对白也是应当,影片中有许多的外国人,用英语对白也是应该,但看到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唧唧歪歪的时候,我几乎难以忍受了。就算两个中国人在海外呆过再长的时间,估计也不会装B到连唠嗑都要用上英文,似乎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就使得影片中的几个角色俨然就是跨国公司的金领一般。当女主角终于开其尊口说了几句中文之后,我彻底崩溃了,原来这个女主角不会讲中文。这究竟是导演为了迁就演员还是导演压根就没想过拍一部中国电影而故意找个蹩脚演技的假洋鬼子来演戏——我当然更倾向于后者。影片里口口声声说这个女主角来自云南偏远的山区(据说是摩梭族),拜托导演,你不要用这样的手段来黑我们通过自己努力而走出山区并成才的云南籍女大学生!
我想,同样的题材如果交给一个真正的老外去拍,里面出现的中文频率也比你这个假洋鬼子导演的片子多上百倍。
故作精英的装B倾向
在影片开头那段冗长的酒吧戏中,那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年男人就让我有了走出电影院的冲动。导演让这些男人用极其啰嗦的语言以及做作肢体动作来反复表现一种所谓的北京精英的酒吧生活,当那些演员用一脸朝圣的表情品酒,并用流利的英语说着那些不着边际且做作的台词时,我宛如看到一群龙套演员在三流广告片中憋着劲演绎着上流社会来“完善”广告导演那老套的创意,同广告所不同的是,那些演员推销的是三流产品,而这些演员则是在推销着一部不入流的劣质电影。可以说,这几个男人一齐出现的桥段,也是这部电影最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
纵观整部影片,其剧情以及角色的设置,几乎就是国内三流偶像剧的翻版,纵然加入了如伊战、非典这些国际真实事件,也没让这部影片显得有深度起来,相反这些事件反而成为了影片中装B的元素,于是我们在酒吧,车内看到的都是英文电视台以及英文广播,所有包含中文的信息似乎都让导演觉得有伪其精英本质,或者说,这些中文都成为影片装B气氛的绊脚石,必须除之后快!
粗糙低劣的剧情技巧
外企女白领、失业女白领、大企业的儿子、绝症(影片中是先天性疾病)、失去爱人、榻前生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出三流都市爱情片的元素。导演张伦将上个世纪的中国人才会盲目憧憬的异国恋以及对所谓外国人和白领的莫名崇敬搬到了一部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电影中,我只能说,这个假洋鬼子太低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他以为简单的开几部好车,进出下写字楼便是一部现代都市影片,这太小看都市影片了。这部影片里所呈现的都市感甚至不如几年前《爱情麻辣烫》来得更为强烈,纵然影片中是个人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这部根据蹩脚的三流爱情故事而拍摄的三流影片,甚至不如内地的偶像剧来得赏眼,毕竟后者的演员还有一群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帅哥美女(还是纯国产的),而不用像《北京等待》中那样,是个女的,都要把自己往美女上演。
除了画面更有质感之外,这部影片不仅从剧情上仅仅是个低劣电视剧的水平,就是电影技术方便,也如同这部影片的故事以及表演一样平庸。这部电影的画面、剪辑等元素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和内地三流电视剧的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我走出电影院,我也找不到一丝一毫让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见缝插针的幼稚政治
《北京等待》,几乎和北京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我甚至诛心地揣测,选择2008年推出一部以“北京”之名的影片,是否有借奥运之嫌而骗点票房的嫌疑?当然,这部影片和奥运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北京”在这部影片中如同“伊战”、“非典”一样,只是一个被导演张伦用来遮掩他这部影片低劣本质的遮羞布之一。或者说选择“北京”这个地方只是为了兜售他那可怜却又幼稚的政治观念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客观环境?
两个人跑到长城,中国姑娘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痛诉2000年的封建社会,伊拉克姑娘和美国小伙做爱前还要互相控诉下对方的政府,酒吧里的那群B男喝口酒也要对伊战胡扯几句,“美国人是为了中东的石油才攻打伊拉克”这样是个人都知道的事实居然会在影片中让一个老外如梦初醒般喊出来。而这些动不动就感怀天下百姓的男女角色口中所絮絮叨叨多是报纸以及电视上的老生常谈,我不明白张伦导演是否真的低估了中国百姓的智商?因为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挑战我们智商的台词和情节。
一方面他在见缝插针的兜售他那可怜的政治观点,而一方便却又迫不及待的拍中国的马屁,就如同前文所说的,张伦如此在影片中批评美国政府赞扬中国,是否就是为了能够在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获得更多的支持?
今年最烂的没有之一
如果正如导演说是筹备了二十年才拍了这部电影,那对此我对张伦感到的只是可怜,纵然憋了二十年,也仅仅憋出了这样一部低劣的影片出来。这只能说明张伦你实在没有拍电影的天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十年拍出一部烂片尚且不如一部拍了十几天的粗制滥造的B级片来得更有价值,毕竟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前者,并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票房。
毫无疑问,《北京等待》是我今年在电影院看得最烂的影片,没有之一——而且我相信剩下的两个月里,我要在电影院里看到比《北京等待》还更一无是处的影片的几率几乎为零。
4 ) 没学过戏啊,那就别洒狗血了
如果《北京等待》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一档介绍北京风土的栏目剧的话,四个字评价,一无是处。
如果权势是张爱玲的春药,那么政治简直是导演的印度神油,以至于他不到处播种自己的理念就达不到高潮。导演口中的国家关照和民族情怀充斥到影片每一个可以填充和不可以填充的角落:中国女子在勾搭美国小伙的第一次约会,就跑到长城声泪俱下的探讨2000多年封建专制的利弊;美国小伙和伊拉克女友在互相指责对方政府愚蠢自大人性泯灭之后,迅速的上床嘿咻;而所有在三里屯酒吧喝酒寻欢的老外,每一个都似长期潜伏于新华社,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与人民X报社论保持了高度且精炼的一致。甚至带着白口罩依依惜别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中国人民一定会战胜非典的!”
除了所有人物不说人话之外,人事儿倒是都干得挺顺。除了偶尔出现邀请老板迷奸女友这种《知音》故事之外,其他桥段每一步都在观众的预期之中,中国女爱上美国男了,伊拉克女就得死了,死了男的就要昏倒,昏倒就得是心脏病,心脏病就要做手术,做手术就要卖汽车,卖完汽车男的就醒了,醒了就该喜欢中国妹了……不是说这样的故事没有起伏,可是要看这种欺负打开电视看韩剧就完了,还来电影院顺便学校中国近代史干什么。
当然,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拍电影能公映拿了个不知名的小奖还号称有机会冲击奥斯卡,已经完全值得他高兴得找不到北京了。
电影是个砸钱的行当,砸钱可以请来李连杰捧场,可以搞定势利的中影集团,可以公关一个“导演杰出贡献奖”。可是,只靠砸,砸再多钱也鼓捣不出一个好电影。电影这个东西,虽是人人可看,还真不是人人能拍。
当年程蝶衣教训菊仙的话犹在耳畔:“您挨哪儿学的戏啊?……没学过,那就别洒狗血了!”
您瞧,辉煌如陈凯歌还能砸出《无极》呢,何况一个半路出家的生意人呢?
5 ) 《北京等待》谁的菜?
首映式搞得挺排场,500多座位的橙色大厅过道上满满都是银。李连杰,高圆圆,王小帅,陆川等圈内人士都来捧场了,陈楚生等媒体伙伴也来参与了,内容古今结合,背景中外合作,一切看起来挺美的。
接着看电影,叹服不已果然是传说中的雷片呀。不得不拾人牙慧概括这部电影:一个王子与两个异族灰姑娘的磨叽旅游三角恋。三角恋故事发生在03年,美国打了伊拉克战争,北京发生了“非典”——男猪自然是现代版王子乔治在法国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女儿娜迪娅(全片唯一靓点)相爱,伊拉克战争爆发,娜迪娅不得不回国时候,留书约定战后和王子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大喊三声“娜迪娅”就能见面(别问我为什么喊,问导演编剧去)。而王子在北京等待恋人的时候就在红男绿女冷冷清清的打工酒吧认识了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族姑娘朱迪(这个摩梭族的名字很国际接轨滴说),于是,剧情在爱来爱去和跑来跑去中吹出了梦幻泡泡。
爱情+战争+灾难,这大概就是编剧眼中奥斯卡经典爱情片的特点么?远有《卡萨布兰卡》与《乱世佳人》,近有《英国病人》,看来只要加上这些元素,什么样的剧本至少都可以升华到大片或经典片的范儿了。导演原来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用爱情和王子灰姑娘来吸引女性市场,用战争时事来吸引男性市场;用酒吧和旅游风景来吸引上班族,用政治文化冲突来吸引小知识分子……..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的华人演员基本都是非大陆演员,英语很地道,华语也很“地道”;演技完全依托剧本和角色定位,保证不会有游离的火花;男主角很适合作为全球通用标准王子--年少英俊绅士体贴关键时刻有成功爸爸站出来;女主角的外貌很兼顾大中华+主攻欧美市场(BTW,女二号应该是负责台湾市场的吧)。这样的元素搭配中外雅俗共赏,男女老少通吃——至尊宝诞生了。
导演说他在此片中向《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等经典爱情电影致敬。所以观众可以成功的在一场电影里领略到上个世纪数个经典桥段+旖旎美丽旅游广告的混合加强版本,甚是超值。故事剧情稳扎稳打,把冲突和高潮统统控制在一个认知风险范围内,绝对不影响观众消化爆米花和小睡休息时间--至少我附近那位大叔鼾睡醒来后,不需要问朋友“那个谁谁谁怎么样了”,想来喜爱韩剧的女性观众,也同样喜欢。能让观众看懂故事情节,这是近几年中国电影做的最棒的功课,君不见《英雄》《无极》都说的非常清楚,为了观众更容易看懂,剪刀手还辛苦负责的把《大块头》《无间道》《文雀》这样的过于玄虚的电影整理成适合神州观众理解的快速入门作品,能够紧跟这样化繁为简的潮流,这对于一个第一次做导演的人来说,还是不简单的。
电影的结尾女主角自动失踪了,男主角寻遍全国也没有结果,导演说这样的悬念结局是为向《卡萨布兰卡》致敬,但以之前的瞎猜看来,这是一次向好莱坞式续集伏笔结尾的国际惯例靠拢的成功体现,不过,有没有下集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了。
最后,罗列几个雷到偶的地方:酒吧论菜男,长城历史政治课,伊拉克博物馆,酒吧和女猪家2003年的大平板电视. 金鸡电视台(刘长乐一定很乐),鸭王饭店,药迷女猪,口罩宫女上菜,国贸的同款项链....
从来没关注参选奥斯卡的底线到底在哪,也许就在这一部吧。
6 ) 侧视|本可以拍的好的故事
一部电影还能有多烂,作为观众我们的意志力不断地被挑战。如果看完诸葛亮对赵云说我们都生活在美好的回忆里我们只得感叹导演的想象力之丰富,那么看过这个中国话都说不清楚的中国女孩儿爱上了大财团公子的故事,就只能说北京还是一个挺漂亮的城市阿。
什么是真爱呢?伊拉克姑娘为了祖国和父亲离爱人而去,美国男子日日在北京天坛等待着大叫三声就会重新出现的爱情,中国女孩儿听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后对男主角悄然动情,得知爱人死去的消息轰然晕倒,默默的卖掉家当位爱人治病,大病初愈的第一个念头是死去的爱人希望自己好好活着从而转向身边人,还是在爱人的父母出现之后立刻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不知其死活。导演在安排情节的过程中把一切都归为爱情,在政治文化与爱情的冲突之中,人物的选择又不断的退位。而在对政治和文化表达看法的时候,导演的观点实在比身在中国的我们还要和政府步调一致,长城是几千年以来封建王朝对内忧外患的恐惧,非典是一定会被中国人民战胜的,虽然酒吧里的外国人一个个都带着口罩飞回老家了,伊拉克战争到底是不是因为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个问题,但伊拉克人民是一定要为祖国而战的,小布什作此决定也一定是情有可原。当然还一定要上个高调,今天的北京在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时候,一定是飞速发展,比原来更好了。
猪跑我没见过,但猪还是很容易见到吧。城市与爱情,能把这样的题材拍到如此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还是头一回,我想导演不会没看过《情归新泽西》或者《布拉格之恋》,更不会没看过《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而在北京,每天发生的爱情千千万万,中国妞儿爱上外国人的故事,酒吧里一见倾心的爱情故事,就跟街头的麦当劳一样几步一见吧。
北京,中外文化的碰撞,因战争拆散的爱人,从旧爱中解脱看到眼前人……都是好题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拍的好的。
中国导演,四个主角分布美国、英国、伊朗、马来西亚,这是为了搞笑么
很不幸,我和我喜欢的人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竟是这部烂片。。。。!!!
手欠去下载!我有罪!
有负星吗!我的个GOD!!从来没看过这么雷的电影儿,从电影院里出来时候,已然外焦里嫩了,谁说这片儿要竞争奥斯卡的?就说奥斯卡评委都是些奇怪的老头儿,但人也不是瞎子啊!!
神秘的女主角要多少钱一晚?
大傻B片!!见过烂的,就他妈没见过这么烂的!!!还他妈拿奖,我操导演他全家!!!无敌傻B!!!
情节相当的老套,女主角相当的不咋的,爱情更是无聊到了极点。
不看你后悔。
没能耐看完
口阿口丕
好吧,我承认我是冲着所谓的泸沽湖才去看的...结果就个结尾...非常搞不懂的是,明明讲的是在中国偏偏英语都讲的TMD那么好!什么话都要用英语说吗!
导演编剧肯定一水儿是国际政治系毕业的。
为什么没有0星?!
慕名观片
导演可以去死了。
起初看片名还以为是文艺片,结果发现原来是瘟疫片,几个女主敢不敢再丑的惨绝人寰些?
我真佩服自己 敢问自己是有多空虚 硬是撑着把这部巨雷垃圾看完
还好,有点假~
差得要死,飞机上看的
这是飞机上放的电影,让我记住再也不要相信国航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