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即将27岁的男人来说,为一部电影大哭,会不会显得很丢脸。当我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周末早晨,躺在床上看完《天佑鲍比》之后,把脸埋在枕头里嚎啕大哭。说不清哪里刺激了我,就是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在猝不及防的时候钻进了我心里,生生的痛。
作为一个性取向异于他人的人,这当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并非常人所能想象。如果可以选择,应该很少有同志会选择成为同志。不管如何相爱,这样的感情始终无法生活在阳光下,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多只能在很多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选择妥协。
当然,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就算他们不理解,也并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罪人。和Mary一样,他们有着固有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切对于同志所表现出的厌恶和痛苦,只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当然,也许这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面子。但是,性取向的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战争。至少,不能让它毁掉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24岁那年,在一时冲动之下,曾经在电话里跟老妈出柜。每当想到这个事情,老妈在电话里的哭声依然会在耳边清晰浮现。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她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喜欢的竟然会是男人。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关系越发地亲近。可是,我们还是依然对这个问题刻意保持距离。老妈仍然期望我能结婚、生子,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就在Mary说那番话的时候,我多希望这些是老妈对我说的,我多希望可以毫无掩饰的在父母面前做自己。可是,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如果换做当初,也许会像有些朋友那样,在父母那里争取幸福的权利。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在经历过感情的种种之后,这样的念头渐渐归于平淡。
我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但是,至少我不会放弃自己。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希望你也是。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这部电影我是看过好几遍才来写影评的,至于为什么当初没有第一时间写下感受我也不记得了(废话连篇),不过这样正好可以让我多看几遍这部电影,然后把注意力从剧情上聚焦到对Sigourney Weaver扮演的女主角上。我多么希望Sigourney Weaver是我的妈妈,倒不是我的母亲不好,主要是我太太太(两个太容易引起误会)喜欢Sigourney Weaver这位伟大的女演员了,尤其是她悲伤的时候的表情,总是带着迷茫而坚强,让人着迷。从alien系列认识这位女演员后,我以为她属于那种一票演员,但是搜索之后发现她还是拥有相当多的出色的作品的,不过对于我这个alien迷来说,Sigourney把她毕生的“精华”都献给了alien系列尤为值得敬佩。
啰嗦完了Sigourney Weaver,回归正题。对现在社会同志生存现状的冲击主要来及几个方面,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社会这个范围较广,这其中包括交际圈,传统观念西方社会还有宗教信仰的,等等非常复杂。prayers for boddy则是一部正面的着重表现家庭对同志的影响的电影,在国内的我们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主要来自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宗接代”的重要性已经变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国外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同性恋问题基督教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宗教文案中的话语。当然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不是简单的如何解释圣经的问题,就像片中所表现的,女主角说上帝不会宽恕她的儿子,其实是她自己无法宽恕她的儿子。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归根到底是一个自我认识世界的程度问题,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一样的。只有剥离了社会不正确文化在你身上的蚕茧也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我看到有些朋友的评论,我觉得说的很好,在信仰这个大前提下女主人公所表现得自我反省精神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信仰,你都是一个人,你需要遵循人本身的喜恶,信仰的教条永远是冰冷的,刻板的,而人的感情确实多样的丰富的。用呆板的教条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是非常不客观的。当片中女主角真正可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她儿子的问题是她的一切关于宗教的困惑就都烟消云散了。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save me,那部电影和这一部prayers for bobby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不过两位母亲却走了不同的道路,还有另一部德国的电影叫all you need is love则是用一种相对诙谐的手法来表达相似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再次表达我对Mrs Weaver的敬意。谢谢这部电影。
Nothing wrong with Bobby.
我能多给一颗星么?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我们绝不放弃希望,追求我们的幸福和自由。
“盲目的信仰比没有信仰一样危险。有时候质疑,会帮你找到更深刻的信仰。”
Sigourney Weaver什么时候才能拿奥斯卡影后啊...
在很大程度上,我有着他一样的性格,一样的父母,但我不想让我父母那样伤心,这辈子我所受的折磨就是偿还他们对我的养育,这一生的孤独,也就无笔可下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喜欢阴道也好,阴茎也罢,管你屁事,我在床上,我在我自己的地盘享用它,你要看到,你就是偷窥狂,应该被乱石砸死.当然还是那句,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像没罪的人扔石头.既然我们都有罪,何不放开一点.物质决定意识,出生也就决定一大半了.谁又不想更好.
圣经说,这是罪。我从来不相信。我只信,圣经里说,爱如捕风。
最后把你逼疯了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
死就是这么解决的不死不能解决的事
最后的同志游行,看着鲍比家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泪眼婆娑。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真的接受鲍比了。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冷漠的父亲,专制的母亲——连他自己也彷徨的时刻,那些人却转过身去。
同性恋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当你身在宗教家庭,这就变成一条崎岖的荆棘路;宗教的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一个成年人丧失自我,全无对世间万物的探索精神,所有的认知仅限于一本从奴隶制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当你意识到错误存在的时候,亲生儿子却已经被自己害死了。
我什么也说不出口了,在这样被出柜的晚上,看一场应景的电影。害怕得坐在黑暗的一角发抖。不,你永远都不知道。
影片通过西方人对宗教特别是圣经的笃信及机械化理解所带来的对同性恋者的无知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同志亲友以及需同性恋扫盲的人群,非常值得推荐!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者而让他下地狱,上帝爱的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看到中间决定给四星,看完决定给五星,妈妈淋雨后在教堂说,是我杀了我的儿子,我终于落泪了,人太需要彼此理解了。
"出柜之前要做的事,就是放这个给家长看。。。"
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咋地。星是打给题材的。
“我知道上帝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 爱和善良,才是上帝最看重的东西。
止不住眼泪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