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11》:重返历史的湿滑深处
《我11》:重返历史的湿滑深处
1, 那是一个知识分子无计可施的年代,那是一个知识分子依然对莫奈赞叹有加的年代,那是一个知识分子良心未泯却头破血流的年代,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只能发出“我草”抱怨的年代!
2, 《我11》里有真实的人性成长历程,开篇的jj蹭单杠,似乎是借鉴了余华《兄弟》(上)中的“我发育了”精彩段落,《我11》后面少年的对异性,对“亲嘴”的浓厚兴趣,似乎是一幅过往成长历程的摄影展……
3, 王小帅难能可贵地在这个商业气息业已大面积吞没行业与灵魂的时代里,依然坚持拍摄纯文艺片。
4, 差点我因为《左右》而对王小帅彻底失望,但《我11》重新回到了《青红》和《十七岁单车》应有的水准。
5, 传说有些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作品,比如王家卫,比如现在的王小帅。其实《我11》与《青红》异曲同工,只不过是以11岁少年的视角来重新讲述那一段“历史”。
6, 《我11》和《青红》中都有“上山下乡”的故事场所,都有上海的“下乡”家庭,都有“被rape”的“美少女”,都有“无形无影”的“枪毙”。
7, 王小帅似乎对于广播操情有独钟,从《青红》到《我11》,而在《我11》中的那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似乎透露了他为什么那么对于“广播操”这种“整齐划一”地彻底磨灭“个性”的“集体活动”念念不忘的缘由。若你细心便会留意,片中那套广播操,是不是很像是一套拳术?连广播操都被“斗争观念”漂染,个性哪里还有生存之路?
8, 片中的符号,使用颇多,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再现“时代记忆”的,王憨用的钢笔我也曾用过,似乎我还是赶上过一个时代的尾巴。另一类是再现“意识形态”,那些图画和标语,不言自明。
9, 片中的王憨,我觉得不怎么像王小帅,倒是有几分像贾樟柯。
10, 片中王憨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快乐的样子让我十分动容,今天的孩子不会再有这种体验了!!!他们只会在自家的机动车里眺望风景或者饱食快餐!不知到还有多少人还会为陈奕迅的老歌《单车》而感动……
11, 我以为,本片对于王憨的内心刻画十分到位,精准!这让我对于王小帅十分十分佩服!!
12, 王小帅还是非常牛逼地在配乐方面做到了“极简主义”,几乎除了片中出现的几首“革命歌曲”,没有任何“刻意”的音乐烘托,这极大地表现了作者的自信——故事就已经力道十足!!!
13, 片中有一段,在极端的年代,人们还是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在王憨的父亲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那美好的歌词与残酷的现实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讽刺效果!更尖锐的是唱到“某句”时,居然不唱了!意味深长啊!懂者自然明白!!
14, 片尾有点像《400击》致敬的意思,好像本片也得到了法国力量的大力帮助。
15, 此前看到其他人的评论,说本片浅尝辄止,不够尖锐,因此扼腕叹息。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本片就是走的“含而不漏”的文艺范,弥漫的恐惧与忧伤,远远比见得到的血泪更为久远。而且,要知道,本片恐怕是2000年后唯一一部涉及到“疯狂十年”的电影,而且恐怕也是第一部涉及到“武斗”与“血腥残害”的院线电影!在现有的审核环境下,这不够牛逼么???
16, 王小帅尽管面临着商业上的困境甚至是陌路,但《我11》确实捍卫国产电影的文艺片尊严,彰显了国产电影创作者的文艺片导演水准!就像通俗文学盛行,依然要有人去写“纯文学”!毕竟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是商业片导演!在中国,真正的文艺片导演生存与出头之路举步维艰,说起来话题太大,暂不提及。只说,相对于那些学不会商业片、又不敢玩cult片的国产导演而言,王小帅显得更为纯粹而且坚持,当然了,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17, 如果没有一些作品去“缅怀”历史,或许几十年前的岁月就真的会随着记忆而褪色。那些看不懂片子中“家庭”和“事件”缘由的孩子们,自行去网上寻找答案吧!《我11》立此存照,带领我们再一次重返记忆的深谷,用童真去触摸历史湿滑的深处,有一点战战兢兢,却又真的让人心潮澎湃!!
胡诌八扯的有肉吃跟着你
2012-5-20
2 ) 败于戏剧冲突
《我11》是一部令人遗憾的失败之作,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缺乏戏剧冲突,而仅有的故事与细节又承载不了导演所欲表达的主题和历史。其实许鞍华,锡兰甚至贾樟柯的一些电影都有弱化戏剧冲突的剧作表现,但细节与人物命运的走向很好地展现了时代风貌,从而是影片有了纵向的质感与史感。 而《我11》除了在开始的众多细节,如弹球,布票,烟标等上零散地展现了70年代的风貌,但故事重心显然在杀人事件后发生了转变,本应具有强烈期待视野的悬疑故事导演硬是套用了散文诗般地叙事格局,但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叙事线索却仍在延续了一种情节剧的老套模式,从而弱化了影片的质感。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让人嘘唏。西班牙导演Victor Erice的《蜂巢的幽灵》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个孩子遭遇了逃犯。但诗一样的电影语言使之成为杰作。而他的《南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更具历史感。
3 ) 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
我觉得这个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那种诡异的气氛渲染得太充足了,大白天看大白天的戏都一阵恶寒,比如:
1小孩趟进河里拿衣服,背影镜头配合周围一阵阵窸窣的声音,小孩背后仿佛随时会伸出一只手抓住他、或是突然被绊倒淹死在河里、或是挑起衣服露出一具女浮尸;
2镜头随着小孩探进树林,鸟儿扑腾的声音、空灵的鸣叫伴随那战战兢兢的背影,十分害怕镜头里突然蹦入一只丑陋的树怪,比如黑山老妖那样的;
3晃动的镜头里定格的谢家父女,像恐怖片里的一副画、一张照片,驻立着直愣愣的盯着你,无论你躲到哪里,他们的眼睛使终盯着你,似乎随时能冲出画面穿透你的身体吃掉你的心。
我不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什么时代烙印,整个故事看完,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并且过于平铺直叙寡淡无味,中途几度想放弃。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能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投入到影片的氛围中,随着主角的遭遇和命运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此片比较欠缺,导演至少没抓住我的心,因此我的评价较低
4 ) 让时间安静的流过那段血雨腥风
博纳影院 早场 一个人的专场。买票时售票女孩低头自语:终于有人看着片子了。听这话心里酸酸的,这就是国产电影的现状,国产文艺片的现状。
小帅导演似乎要回应我的心酸。在影片开头,他用画外音说(大意,欢迎补充):小时总是看着别人,想成为什么人。长大了才知道,自己就是自己,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时代。不管喜欢或不喜欢,都要尊重他们。
是啊,一个尊重,胜过千言万语。尊重不是妥协,而是更加有力、更加理性的抗争。尊重不是谄媚,而是一种平视,一种属于生命智慧的大度。尊重是你存在,我承认。是你有你的客观,我有我的主观。
回到片子来看,个人认为是一部属于电影的电影。在平静中,将我带进了导演的世界。没有娇柔造作,没有剧烈的冲突。但丝丝缕缕的情感,轻轻的在我精神空间里曼舞。回忆的、认同的、触动的,许多的这种细微,任我在平静中度过一段时间。回头想想,这一段时间竟是一个时代,这平静下竟是如此的血雨腥风。从中,我看到了一份经历,更读到了一种尊重。
在电影的技术层面上,不用多说什么。所有的试听语言都是电影的,场景是电影的,调度是电影的。可以说是一部很纯粹的文艺电影。到这里我笑了,现在要看一部纯粹的文艺电影很难。片子在剧作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感觉片子的内在张力是很强的,一件白衬衫对于当下很小,但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年纪,这几乎是生活的全部了。当这件衬衫和一个杀人案,一个生命联系在一起时,那份应该还属于白衬衫阶段的岁月,开始过早的成熟了。用父亲的话,早熟。早熟其实是实实在在的悲剧。
小帅导演,很真诚的贡献出了自己珍贵的记忆,很平静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为他喝彩。剧作上,很多人可能觉得过于平淡。但我相信,所有的平淡,对于导演来说,无不是激烈的冲突。
还是开篇的话,小帅导演应该是尊重现在快餐化的生活的,但尊重归尊重,还是照样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这可能是艺术的本质吧。这种独立的本质正是用来平衡那快餐的,这殉道式的平衡难道不值得尊重么?
另,还是开篇的话,既然导演有了导演的尊重,那是不是可以走进电影院,花上些时间和金钱,支持和尊重下国产的电影呢。毕竟在将来,我们是要通过这样的影像来回忆的,我们的孩子,要通过这样的影像作为寻找真相的支点。当看到片尾字幕上,如此多的英文法文时,我有心碎的感觉。为什么,一部属于我们民族的影像,要靠那些外国人来资助。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我爱电影,会走进电影院,和那些值得尊重的导演交谈。
早场很好,一个人的专场很好。
5 ) 来一段深沉的男声独白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
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
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
你就是你
你生在某个家庭
某个时代
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那时
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我11》
除去贯穿影片的红色歌曲和号角声
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可人的衬衣男主角跑去刑场看枪毙
在路上的时候 我觉得影片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
用深沉的男低音来段矫情又深刻的独白:
我一直一直跑
好像目的地不在刑场 也不在别处
我像是跑在某个时代里
迎着风
要是下点儿雨就更好了。
可惜影片没有在这儿结束
也没有这段独白。
6 ) 很真实
在看《我11》这部片子之前,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并不好。也许是有点小小的爱国心理作怪,听到这部片子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事,本来是很好奇,却了解到这部片子中法合拍,而且5月9日先在法国上映,5月18日才在中国上映。我很担心,担心这又是一部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电影,为了获奖而讨好国外观众,这是中国导演为成名一贯的作风,个人有点反感。
好在王小帅导演名声在外,年轻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放下顾虑,踏入影院,看完电影,感觉庆幸。庆幸没有错过这场精彩的电影,庆幸见识到传说中小帅导演的“残酷青春”。
故事是从性开始的。11岁,正是少年身体第二性特征出现的时候。四个少年在双杠上消耗自己过剩的体力,以至于迟到了。两个迟到的小朋友发现同班大5岁的女孩谢觉红也迟到了,很惊讶,猜测是她生理问题,故事的第二条线也随即展开——16岁的谢觉红被人强奸了。
一件白色的新衬衣,这是贯穿《我11》的主线。小主人公王憨因为做领操需要一件新衬衣,但这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这是一种奢望,王憨因为赌气要衬衣甚至被妈妈打。但是在妈妈了解情况后,花费一年的布票为王憨添置了一件白衬衣。这件衬衣也成了王憨的骄傲。
为了第一主线和第二条线相结合,导演肯定花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可惜,还是有点牵强,有点儿莫名其妙了。
王憨与小朋友戏水时竟然晕倒在水里了,然后衣服飘到水里了,这是第一个莫名其妙。王憨低头听小伙伴聊杀人事件,脑充血晕倒?感觉有点儿扯淡,然后衬衣被风吹到水里的吗?王憨晕倒了,小朋友肯定不会在这时候恶作剧。看那个到处是树山间,也不可能有风将衬衣吹起来。
第二个莫名其妙是谢觉强拿王憨的衬衣。逃命之时顺手拿一个小孩的衣服堵住伤口,勉勉强强还能说过去,但是将衬衣的看的非常重要的王憨为何没有大喊大叫?是因为他胆小吗?应该不会吧,他敢一个人去深山野林里去找带伤的逃犯要衣服呢。他若在谢觉强拿衣服的时候大喊大叫,在桥上的公安就可能听到了,那样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王导让逃犯和王憨做了个约定,王憨不许将逃犯的位置说出去,逃犯会赔偿给王憨一件新的衬衣。
王憨为了小朋友和他玩,将逃犯的秘密告诉给小朋友,守不住秘密的小老鼠又将逃犯的秘密告诉老师,于是一起警民合作的中国式破案展开,但是很可惜,还是没抓到逃犯谢觉强。
王憨的爸爸因为说了几句实话被打,失去工作,只好在家交王憨画画。王憨学画是导演最想表现的地方了。无论是画画的光线阴影论,还是印象派的解释。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推崇,也借口说出了作者的呐喊,光线强的地方阴暗也就更深。被粉饰了的社会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需要有大师的手段才能让一幅画和谐,对于社会也是这样的。
王憨学画画碰到了谢觉红和他的父亲,在父辈的交谈中,王憨了解了谢觉强杀人的原因。妹妹谢觉红被陈主任强奸,哥哥为了给妹妹报仇杀了陈主任,因为对整个工厂不满,还要烧掉工厂,于是变成了杀人纵火犯。
王憨发烧了,迷迷糊糊,所有的事对于一个11岁的小孩来说还没法理解。卫军哥那些赤佬们暗地里谈恋爱; 411和保皇派做斗争,他们斗争时所有的人都要站边,不站边的人像王憨的父亲那样会受到打压;谢觉强是一个杀人犯,但是他是为了自己的妹妹报仇;他们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却干着与知识分子不相干的事。这个社会在发烧,像王憨的脑袋一样,社会混乱了,人也就混乱了。
王憨发烧醒了。谢觉强被抓了,他再次企图烧工厂,可惜被大雨将火浇灭,再次返回去烧,被抓。谢觉强如他的名字一样,觉强,只是感觉很强,一个人对抗着一个工厂,工厂还有老天爷的帮忙,注定是一个牺牲品。狱中的谢绝强拜托家人做了件衬衣寄给王憨,完成当初的诺言,但此时王憨的父母却担忧的是与一个杀人犯有来往,对自己或者对王憨都不好。谢觉强教给王憨诚信,父母教给王憨逃避,在探监完毕后,发现老谢和谢觉红就在门口,他们已经没法面对,只能带着王憨从后门溜走。
谢觉强最后被枪毙,王憨赶去观看的路上,犹豫停了下来。故事结尾,王憨开始遗精了,标志的他从童年开始步入青年。这一年王憨11岁,发生了许多事,这些事与国家发生的大事结合在一起,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故事看完,有许多遗憾,因为导演要表现的方面很多,我没法找到一个中心的点,整体看来,像一部纪录片了,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好,表现的很真。
电影最大的遗憾是这部片子表现爱情的地方比较少,都被表现性朦胧代替了。关于王憨与谢觉红之间,我觉得他们是可以有情谊的,王憨对谢觉红有好感,或者说王憨暗恋谢觉红。从开始对谢觉红这个女人的好奇,到看到谢觉红换衣的羞涩,这个大王憨5岁的女孩,尽管经历有些凄惨,但她已经成了王憨心中梦中情人的样子。
电影最大的亮点是闫妮的表演,非常到位,将一个特殊环境下的母亲演绎的活灵活现,很真实的感觉。还有就是闫妮与王憨父亲床戏那段,虽然没有影像,但叫床声很撩人,据说是闫妮本色演出,哈哈。
《我11》,很真实,很好玩,推荐一看。
还行,比较少看到那个年代的电影。虽然跳着看了很多
王小帅最大的长进是视听语言终于成系统了,这次是标准法式中小成本的运镜和剪辑。演员口音是大问题(这点比[青红]退步太多了)。除去导演自我美化的部分,剧作上其实比大多国片要好。纠缠历史叙事实在是冤枉他了,毕竟儿童视角是八股文,无甚新意其实也无需新意。所有的文革片在姜文面前都弱爆了。
全是细节的堆砌,看的出导演有着严重的情怀在里面,故事性弱到半钟头后每一分钟都能当结尾。感受不到小男孩的成长和成熟。四个小演员太棒了!那个男孩长得像士兵突击里五班班长!导演上台还幽了一把薄熙来的默
“西南旧事”,过于追求细节还原,营造出文革末的时代氛围。用11岁小孩的眼光回望《青红》,结束于“反革命、强奸犯、死刑”的高音喇叭中,对王小帅的个人意义大过了电影本身价值。姑娘分明就是年轻版的高圆圆,至于作者(我),分明就贾樟柯(第六代)的集体化身。但是,为什么演老爸的块头像王
没想到能如此入戏。孩提时那种追求体面、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直抵心坎。闫妮的角色让我恍惚有那么一瞬,以为她就是我的亲妈。小孩们性格和脾气的刻画不差于《伴我同行》,还有片子所带的70年代怀旧感和革命气息,甚至非主线的悬疑氛围都营造的神秘朦胧、异常撩人。唯一遗憾就是童年性事着笔太轻。
后革命时代的一曲青春挽歌,对细节的还原颇为到位,寄托了第X代国内导演的年代情怀,摇摆在残酷青春与人性纠葛下的小清新。对于环境空间的设定既处心积虑又颇具符号代表性,以点带面的效果基本达到。内小男猪脚简直就他妈少年版贾樟柯嘛我擦!
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孩子的蜕变。一个不为人知的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结束,渐渐被别人忘记。
很偏爱儿童视角的电影,在细节和时代感的还原上很有代入感,很想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代更多的东西,这也算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了,表面上残酷似乎很远,但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烙进了记忆深处。小帅还是又倒回到几年前了,可惜情怀有了,情节没了,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有着一个平凡的童年,挺好。★★★
感情上值得尊敬,环境还原得不错,看来下了大功夫,人物选得挺灵,演得很扎实。但是,叙事方式老套,拍摄手法流于庸常,从头到尾都是电视剧一样的视点,扁平慢不凝练,缺乏活络的神采,没有印象深刻的段落和触点,像一顿夹生饭。从电影语言上看,导演真没什么大进步,甚至比起先前略有倒退。
20121124 难得在电影里听到比较正常的上海话……好欣慰啊……
王小帅的个人回忆,同时带出文革后期的时代感。画面很美,风景绝佳,小时候的细节动人。有《阳光灿烂》+《西西里传说》的影子,堪称西双版纳的美丽传说。不过,那小孩太像贾樟柯了实在。。
力求自然,不太自然;缺些灵气,所以匠气。
典型的王小帅风格。一直以来就喜欢这种风格。
三线小城,下放知青,布票,广播体操,旧房子,躲迷藏,拉钩上吊一百年:一切都那么真实,勾起童年的淡淡回忆,似乎这个故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电影通过一个11岁孩子的纯真双眼,对一个特定时代客观回望。倒不觉得松散,叙事很娓娓道来,有时候不必去苛求导演要营造的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观感
关于成长的记忆。这是不是也该算做私人电影,应该融入了很多导演的私人记忆,未必是完整的事件,而是一些细节碎片。问题在于这种自我表达是否真的能和观众形成互通。这部电影一如王小帅以往作品的干巴乏味,缺少情节的吸引力。那个长得像贾樟柯的小孩子也毫不讨喜。两颗半星。
这题材,好莱坞制片人来拍就是super 8了吧。
有时候记忆可以清晰到改变现在的人生 有时候模糊的年纪会给时间太多假象 影片中的孩子真实的长大缺又不清晰的成熟 我想我也有过青涩的十一岁 也想念第一次来号儿的那个夏天 对于时代来说时间是荒芜的 经历和记忆才是我们心中的过去与未来 差别就在于一个死去了一个未来到 共同点就是不可复制
别名:那年贾樟柯11。片段事件有些散乱,但是儿时对于记忆本就如此。父亲对儿子关于绘画的教育大概影射了当时社会现状,遗憾的是为了上映有些放不开手脚。闫妮适合演这类角色,所以还是远离骗钱的黄百鸣导演吧...
有点台湾小文艺范儿
爸妈应该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