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艾德·伍德

正片

主演:约翰尼·德普,莎拉·杰茜卡·帕克,比尔·默瑞,马丁·兰道,帕特丽夏·阿奎特,杰弗瑞·琼斯,丽莎·玛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4

 剧照

艾德·伍德 剧照 NO.1艾德·伍德 剧照 NO.2艾德·伍德 剧照 NO.3艾德·伍德 剧照 NO.4艾德·伍德 剧照 NO.5艾德·伍德 剧照 NO.6艾德·伍德 剧照 NO.13艾德·伍德 剧照 NO.14艾德·伍德 剧照 NO.15艾德·伍德 剧照 NO.16艾德·伍德 剧照 NO.17艾德·伍德 剧照 NO.18艾德·伍德 剧照 NO.19艾德·伍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艾德·伍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关于奋斗的个人自传电影。1951年,心怀大志的艾德?伍德(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终于等来机会上演一出自导自演的电影,但是,这个计划不久就夭折了。   艾德并没有气馁,而是接着又一个一个的找投资商,找演员,甚至连他的女友也被拉进剧组参加演出。每次总是准备工作进行得大半时,电影合同最终还是没有拿到,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女友也离他而去。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欢迎来到我身边花咲舞无法沉默第二季痼习之地暗金烂狗7山炮贼中贼2绝世艳贼杂家小子国语长毛狗龙女敖娇特种兵归来1:血狼之怒古屋传奇体育馆宝贝金达莱打架高手越南战争烂头何粤语眠狂四郎 圆月杀法泽西海岸大屠杀美谍入俄记第二季沙漠阴影屌丝男士 第二季天才J国语黄金国猛虎回来

 长篇影评

 1 ) 失意人

所谓世间的规则,是什么呢。

很多人自缚双手,仍埋怨着“枷锁!枷锁!”。似乎命运天然不公,要为难他这无辜一个。

而在许多其他人的生活里,我们看见梦境中自我渴望的倒影:“那该是我!”睁大了眼,却又渐渐黯淡:“那本该是我!”

于是爱极了艾德在听完奥森威尔斯的那一句“梦想值得奋斗,为什么要浪费你的生命来拍别人的梦想呢?”或许这话实在说教,也确实略有好为人师之嫌疑。可是有三个字,恐怕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刺激,那便是“不甘心”。

如若我们能够轻易放弃,便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在人生路上,不管怎样自认为糟糕透顶,你总不会始终一无是处。世界提供更多的,总是可能性而不是束缚。只要有一个观众,你就有希望在明天听到满堂欢呼。

必须要有一种标杆来丈量人生的长宽高么,我恨透了那些拼命拓宽人生二维三维四维的理论,似乎每个人都应该放进同一个模具,驶入同一条轨道。选择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人只爱呆在自己的宇宙中,收不到他们的信号是我们不够频道而不是他们微不足道。

深深爱德普,其实更多是因为他塑造的那些失意人。是的,他从来不做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英雄,他永远是角落一卒,却总自得其乐,以独特的角度和这个世界对话游戏,为什么不呢,快乐本身就是一切追求的终极。

像《浪荡子》的结尾一样,《艾德伍德》的剧终让我泪眼滂沱。我们被《2012》恐吓,被《变形金刚》震动,被《哈利波特》迷惑,却也需要向一个“史上最糟糕的烂片导演”致敬。他的作品确实糟糕透顶,他不追求画面的精致,不苛刻表演的羸弱,甚至有钱没钱都可以凑合,却始终追求友谊,苛刻爱情,坚决不凑合梦想。一个人,穷毕生,又能完美几多。而那些丢了良知信仰的普遍成功,就真心值得歌颂?

 2 ) 让人感动的一部电影

今天看了以前买的《Ed Wood》。

因为眼前充斥的缤纷色彩太多,所以在刚看的时候,也觉得挺不习惯的,但是直到看完电影的花絮,我才发现其实拍出一部好的黑白的电影,比彩色的更难呢~黑白的电影,就对对比度有很高的要求。也许彩色的图看着很好,但是一成了黑白的效果很可能就是灰蒙蒙的一片了~所以布景的人员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呢~~~~
嗯,对黑白电影的肃然起敬就先到这里了~

关于电影中的故事,我想是不太会说的,因为我实在不是个会讲故事和写读后感的人,只想重现片中一些让我感动的台词。

喜欢里面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的Ed Wood:一个好莱坞的二流导演,即使被拒绝了100次,仍然热爱着电影,仍要做第101次的努力。
他也曾经动摇过。当他满脸失落,轻声说:“I made the worst movie of all time”时,我心中也一阵酸涩。
他是一个天生的导演:即使看到一段小小的纪录片,眼睛中也带着炽热的光彩:”If I had half the chance,I could make an entire movie using this stock footage.”
为此,他要身兼数职:当编剧,导演,制片和演员。为了导电影的一次机会,他揭露了自己埋藏的最深的秘密,他要拉着所有的朋友接受洗礼;为了投资的机会,他放下自尊,屈膝于一个女明星,他失去了女友;为了完成电影的拍摄,他没有执照躲着警察慌慌张张的赶拍一个个街头场景,他只能深夜跑去偷道具悄悄的拍摄,他要忍受别人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质疑……

喜欢老去却仍焕发着表演光芒的Bela Lugosi:他那保守严肃的外表下,是一颗对电影充满热爱的心。每一个人,都会有暮暮老矣的时候,而对于这样一个曾经辉煌过的电影明星,几十年后得到的,不过是人们的一句:“Isn’t he dead?”这种孤苦一人,无人问津,只能依靠政府救济金和吗啡的生活,真是一种悲哀。当他在Ed Wood的电影中那爆发的表演热情,激动地喊道:“Home?I have no home.hunted ,despised,living like an animal.The jungle is my home.But I shall show the world that I can be its master!”,当他坐在病床上,看着被赶走的狗仔队记者,落寞的说:“Eddie,why did you chase them?After all these years,the press is finally interested again in Bela Lugosi”,当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杖对Ed说:“Eddie,I want to make another picture.When are we going to make another picture?”当他终于平静的躺在棺材中,继续梦想中吸血鬼角色的辉煌时,我的心被深深的感动了。

最难以忘记的一幕,是拍完了与章鱼搏斗的那场戏后,Eddie和Bela二人在街头的对话:
“Bela,I wanna thank you again for last night.”
“That’s fine,Eddie.All in the line of duty.”
“No,no,I want you to know how much I appreciate all you’ve done for me.A great man like yourself shouldn’t have to be wandering through the muck at 4 a.m..”
“Well,there are not a lot of fellas I’d do it for.”

最后,Ed Wood终于站在了观众的掌声中,他的身边,是每一个与他一起、为了电影而并肩奋斗的同伴,是宽容忍受他怪癖、给他以极大支持的女友;他身后,是荧幕上那个永远经典的Bela Lugosi。Eddie动情的说:“I just wanna say that this film is for Bela.”

心中的梦想,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里面的人物,喜欢Johnny Depp和Martin Lamdau,也喜欢这部片子的导演——Tim Burton。

 3 ) 艾德伍德——一个人将自己感动

blog:http://blog.sina.com.cn/EdithPiaf

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他的另类传记片。
这本是蒂姆波顿+德普组合艺术水准的最高体现,却也是他们合作影片中票房最为惨败的一部。
虽然承认有些文艺片必须得接受赚不回成本的事实,毕竟拍成类似[广岛之恋][2001太空漫游]之类,太小众也没有办法。
但[艾德伍德]这部片子并不晦涩沉闷,相反,可以说非常有趣。结果也沦落到如此境地,未免令人心生遗憾。
推测原因——大概是黑白电影实在无力吸引当今的观众。
是的,这部影片诞生于色彩缤纷的年代里,更具体一点说,并不遥远的上个世纪末。
而导演却执意地违背了潮流,带领观影者(哪怕是很少数的),疏离了这个浮华的当今,忘却了色彩的繁杂。
于是,当你看着古董一般的黑白胶片,拥有最纯粹色彩的光与影,
便仿佛能听见放映机在黑暗中轻轻转动,沙沙作响,
怀旧而沉默。一如那已然黯淡的,一去不复返的,好莱坞黄金年代。
 
这个年代里,诞生了[公民凯恩],一部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如今的很多知名导演都曾说,是奥森威尔斯这部传奇的作品引发了他们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然而我相信,也会有很多导演,甚至更多,曾被艾德伍德的作品深深震撼,
从他的电影中获得了对这项事业的无限热情和勇气,
如醍醐灌顶般纷纷扛起了摄像机,开始尽情释放被艾德伍德所激发的灵感与才华。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很多人通往导演身份的道路上,艾德伍德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么样?现在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敬意吧?
 
我好像忘了交代一点。
 
爱德华 D 伍德 Jr,封号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
 
 
总以为无论什么修饰成分,
只要自己的名字能和最高级联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一种称赞也未尝不可。
而艾德伍德作为导演之“最烂”,
也绝对烂的如假包换,童叟无欺。
他的代表作[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就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称谓近半个世纪之久。(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077/
据说还有愤怒的观众强烈要求为这个片子打负分。
因而我们分析他的特质也不必考虑他的其他影片
(如[原子能新娘]或[忽男忽女]——请对影片内容自由发挥想象。)
看一部[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就足矣。
在编剧时,艾德伍德将其定义为“科幻恐怖片”,然而相信我,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爆笑喜剧来看。
由于经费不足和艾德伍德并不在乎“一点点瑕疵”的风格,影片中到处充斥着:
塑料餐盘做成的飞碟,摇摇晃晃的冲向“地球”,而连在上面的钓鱼线还在闪闪发亮;
宇宙飞船内部的驾驶舱,据我仔细观察,应该是由两把折叠椅和一张浴室的塑料帘子组成;
某僵尸从墓地里爬出来的场景,冲进两个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工作人员,架着扮僵尸的演员的胳膊把他从卡住他的墓穴中解救出来;
某演员与巨大的章鱼搏斗,阵阵惨叫,异常激烈。然而你可以明显看出那个章鱼玩具很可爱的不会动——因为马达掉了;
拍摄过程中一重要角色的扮演者不幸逝世,而影片后半部则由另一个与他长相毫不相像的人来接替他,此人不得不在影片中一直用斗篷蒙住半张脸......
一场穿越墓地的戏,由于拍摄时间的不同,同一场景的背景由夜晚变到白天又从白天变回夜晚......
 
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电影中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这个片子应有尽有。
看完此片,又怎么能不破口大骂,拍案而起:“xx的,这也能叫电影?!那老子也能拍电影!”
联想赵丽华“梨花体诗”事件......这种反面刺激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是一个个投笔从影的导演就此诞生,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不知道[艾德伍德]的导演蒂姆波顿是不是其中的一员。
不然为何在记录艾德伍德人生时,忠实却又略带了一丝调侃的味道。
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热闹而搞笑。
在笑容的背后,不知为何又感到一种酸楚与淡淡的凄凉。
也许这就是看一个小人物时的感觉。
渺小,平庸,一如芸芸众生中的自己。
然而他又与我们自己不同,因为更单纯,而傻得可爱。
所以,当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梦想不过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时,他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坚持。
于是艾德伍德虽然被制片骂的比狗血还淋头,仍然神采奕奕的坐在电影院里欣赏他自己的成果。
透过他兴奋到癫狂的眼神,你知道在面对这个无人欣赏的世界时,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电影院的黑暗之中为自己感动。
当他随着影片无比慷慨激昂的念着台词,完完全全沉醉于他的rubbish时,我善意的希望整个世界为他安静下来。
 
曾经以为只要有了一颗热情的心一切就都有了可能,以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哈哈。
当我在相信爱迪生那句“成功等于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时,
渐渐发现他还说着,“那1%的天才更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的汗水更重要。”
不知是谁刻意要隐去后半句的名言,为众多平凡的小人物许下了了一个空洞的承诺。
无数打击却逼迫着人们相信——真的有所谓命运的存在。真的有无法求得的天赋。
我恍然,于是我放弃。在我停下步伐慢慢退到路边时,自己也清楚是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还是忍不住回望舍弃的那条坎坷的路途,艾德伍德仍在上面跌跌撞撞的奔跑。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
我不再相信了,他却依然信着。我变聪明了,他却依然愚笨着。我在嘲笑他,却为自己落下泪来。
 
是不是有一些人,天生就应该奔跑,应该去追逐?那些奔跑与追逐的背影,氤氲了那样一种笨拙的温情。渐渐明白了,喜欢一栋房子,原因是自己永远也买不起它。喜欢一个人,原因是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他。
 
我不知道艾德伍德是否幸福。
 
 
影片的最后,有一个有趣的场景。
艾德伍德因受到了投资方种种限制,一气之下跑到bar里喝闷酒,却在那里偶遇了奥森威尔斯。(艾德此时还穿着裙子。)
一次“史上最伟大导演”与“史上最烂导演”的对话,让艾德伍德顿时又充满了激情,风驰电掣重新杀回片厂拍摄去鸟~
诚然,这件事会让他兴奋很久,不过对于奥森威尔斯来说,是不是几秒钟就可以把这个对他无限敬仰的B级片导演忘的一干二净呢?
正如[东京巴比伦]中那个美丽哀怨的女孩子,带着令人心碎的流泪的微笑,从高塔上跳下,
毕竟艾德伍德最终因没有人来投资,贫困潦倒,饥寒交迫,死于酗酒引起的疾病。
上天给了他对电影痴狂的热爱,却吝惜给予他哪怕丝毫拍摄电影的天赋。
这,是不是一种残忍?
我也许该懂得这种无奈,然而又不能轻易释怀。
 
最后抄下史铁生的一段话。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献给那些生来去充任苦难角色的人们。
 
 
 
 

 4 ) 银河伪励志童话

“集导演,编剧,制片,主演于一身,这世界上只有两个人能做到,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导演)和我。”
还有谁敢如此出言狂妄?乍看此话,爱德华•伍德似乎是与奥森•威尔斯平起平坐的大导演,而实际上他变得广为人知却是因为被公开誉为“史上最烂导演”。1994年,这位导演的死忠蒂姆•伯顿将他的生平搬上荧幕,导出同名电影《艾德•伍德》,为人津津乐道。生前郁郁不得志的艾德•伍德反被奉为“邪典电影宗师(cult film)”,并以这样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继续他在影史上的传奇地位。
一个人能这样身兼多职,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另类天才。不幸的是,爱德华•伍德显然属于后者。1953年,身无长物的艾德•伍德找到制片方恳求做一部变性主题电影的导演。当对方询问他的资质时,饰演艾德•伍德的约翰尼•德普露出耐人寻味的笑容,然后将自己的异装癖倾向和盘托出。天真的艾德•伍德以为自己能凭借独特的代入经验拍出力作,打动观众。不料制片方却根本不买他的账,向他坦言制作这部电影的唯一目的是赚钱,他必须证明自己能拍一部卖座的电影。
为了找到一位明星出演,艾德•伍德费尽心机,结识了过气恐怖片明星贝拉•卢戈西并与之成为好友。贝拉答应出演他的电影,使他获得被制片方认可的机会。艾德•伍德干劲十足,三天之内写完剧本,一周之内完成拍摄。而他的剧本完全脱胎于他个人的故事——他的异装癖,他的女友,他的朋友们。除了贝拉外,影片全部采用非专业演员出演,而这恰恰是艾德的本意:他要让观众见证生活。而直到这时,电影都没有找到真正的投资人。
电影人都是造梦家。而艾德•伍德的梦更是充满了没落的理想主义乃至英雄主义情怀,这些梦在好莱坞的工业背景下显得如此荒诞不经。艾德•伍德的第一部电影《忽男忽女》借电影之名向观众解释异装癖和变性之间的区别,并呼吁大众宽容这些边缘人。之后的影史烂片之最《外太空九号计划》则讲述了一个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艾德•伍德的电影充斥着一种情怀,一种高度的自觉。如果说处女作《忽男忽女》还只是单纯地展现异质景观,《外太空九号计划》就是主动将这种景观强化为一种风格的尝试,少有人问为何艾德•伍德的第三部电影会比他的第一部还要糟糕,我个人的看法是:他是有意为之。艾德•伍德不认为他的电影由非专业演员组成,影片中出现工作人员是可笑的。相反,他认为这些元素可以构成他独树一帜的影片特质。他站在一个异装癖者,一个边缘人的立场上无所畏惧地将他的恐惧与欲望,失落与想象呈现给观众看,就如他的科幻电影幻想着外星人拯救人类一样。诚然,他只是自我陶醉。然而纵观他的私人史,他成功打动的人并不止他自己。
贝拉•卢戈西名义上是他的恩人,但实际上后期还靠他的接济生活。当这位曾经的恐怖片明星沦为瘾君子时,艾德•伍德不但是他的导演,还是以他影迷和监护人的身份在他身边陪伴他,甚至为自己不能导片子给贝拉发薪水而自责。他邀请拳击冠军出演电影。他多次恳求恐怖秀女明星参演自己的电影被拒绝,而在得知对方被解聘后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无怪乎在整部传记电影中,尽管烂片不断,却不见演员和他发生任何冲突。事实上,拍过多部经典电影,垂垂老矣的卢戈西还以近乎崇拜的口气赞叹他“一天就能拍几十幕”。
然而他毕竟从未成功过。反讽的是,艾德的拍片效率之高其实得益于他对镜头没有概念。他有理念,有无尽的表现欲,却没有章法和技法。他的拍摄计划一次次在高级酒会上人们的漠然嘲弄中流产,他的新作一次次在首映式上被攻击。艾德一生对电影的坚持源自他对自己理念的坚守。他敢于在投资方面前穿着全副女人的行头扬言不要受他们的控制。终于自我,终于艺术,做自己想做的电影。而他的定位从未改变,公正也从未青睐过他。他一生的故事不过做了他人的嫁衣,逝世多年后他人信手涂抹的一曲挽歌。艾德的真诚是罕见的,他不但终于自我,而且敢于表达自我。尽管他的方式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正如开头的那句自白,奥森威尔斯的身兼多职被称为全才,而艾德则是出于无奈。他游离于平庸与伟大之间,一生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他是异装癖,也是异性恋。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性别的认知)即是所谓的“元认知”。从挑破这一层伪装起他就发起属于他自己的拍摄之道。而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当他与后来的恋人被困鬼屋时,在短暂的黑暗中他的自我独白。一个懂得如何与这黑暗相处的人必定恐惧这黑暗,因为爱人,也因为渴望被爱。而恋人简单真诚的答复过后,死境豁然开朗。如被上帝之光引领着穿过死荫的幽谷。
蒂姆伯顿为他杜撰了一个场景。《外太空九号计划》上映后他冲出掌声雷动的首映礼礼堂,在大雨滂沱中与恋人盟誓婚约。而历史上真实得首映礼是怎样一番光景,知者自知。
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凭着边缘题材获得主流认可的导演并非没有,然而他们不是艾德伍德。他的人生是苦笑的诗歌。你看到的造梦家们只是所有人中的十亿分之一。很多人以梦为马,很多人以梦为生。然而从虚无中咀嚼出意义需要超人的勇气和毅力,以及机遇,策略。蒂姆伯顿怀着虔敬在影片结尾交代了每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一部电影。个体的命运无从修改,我们只能选择观看的方式。
借用罗启锐《给电影人的情书》结尾: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



 5 ) 我想穿你的安哥拉毛衣——各种剧透

很久没有让我有写影评的冲动的电影了。

我其实是先看过了《外太空九号计划》,真的很烂。劣质道具,傻逼台词,弱智剧情。但是剪辑竟然很流畅。高品质Cult片。

看《Ed Wood》的时候居然很悲剧地只是觉得Ed Wood这个名字很熟,也没想起来什么,看到最后了才幡然醒悟,哦,原来这就是那个“史上最烂导演”。

Johnny Depp常常露出那种陶醉的笑容,呲出一口大白牙,沉吟良久才说,“Cut! It's perfect!”

这是一个追梦的人,他的梦很特别。

往往对着两种人,我会想说,“不要以为全世界都绕着你转好不好?!”一种是盲目自我不顾别人感受的人,很讨厌,《她比烟花寂寞》里Jacqueline一直给我这种印象,我确实很佩服她的才华,但是我真的非常讨厌她,恨不能掐死她的那种;另一种就是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看着又好气又好笑,还很可怜。当然,Wood属于后一种。

也许就是Wood的这种品质触动了Tim Burton,因为Burton也曾经是那样一个活在自己的鬼魅世界里的怪小孩,Vincent简直是他的自白。这是惺惺相惜的一种共鸣。

不过Burton幸运许多,他喜欢的也可以卖钱。

关于Wood的烂水准我真的不想多说,其实他拍的东西还是让我微微笑了一下的,也算有娱乐价值,不过如果我真的花了钱进电影院看了他的片子,八成也是要加入砸西红柿的行列中去的(这点我就很奇怪了,难道那些人都是带着西红柿进的电影院么???)。

但是Wood其人还是很值得细品一番的。他,一个异装癖,居然其实很有女人缘。据说他在遇到Dolores之前是很花花公子的,很擅长乱搞男女关系,却直到Dolores,他才敞开胸怀,承认了他的特殊癖好,被Dolores当成怪胎。然而Dolores却没有因此放弃他,反而继续帮助他拍摄《Glen or Glenda》,一部他引以为傲的讲异装癖变性的低成本电影。后来她终于受不了这些电影的傻气,选择了离开Wood。后来她成了一个成功的编剧。

Bela Lugosi,一个过气的吸血鬼明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给予无上的尊重。在他眼里,扮演吸血鬼是一门艺术,手势,腔调,神态,都要性感而庄重。Ed Wood非常崇拜他,两人因为一次街头偶遇成为了莫逆的忘年交。Lugosi可以欣赏Ed的台词,他觉得Ed很了不起,他说他过去拍个电影导演一天只能拍一到两幕,而Ed一天可以拍25幕。

他吸毒吸了20年,以至于到老了要同时遭受病痛和贫困的煎熬。他自尊心超强,所以很容易情绪崩溃,他不止一次因为半夜摔倒打电话给Ed求救——而Ed也总会及时赶来——他说他是个废人了,他不知道要怎么办,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嘤嘤地哭起来。Ed这时拍拍他说,“一切都会好的”。

当然一切都没好。Ed的摄影队半夜从道具间偷出大章鱼的时候把发动机落下了,以至于在拍摄章鱼搏斗一幕,Lugosi需要不停地摆动章鱼的触手。

Ed后来对Lugosi说,“我很感激你为我做的一切……我为你写了新的剧末致辞。”Lugosi深沉地看着他说,“这些台词,我会一直记得。”

“家?我没有家。我被驱逐,被鄙夷,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丛林就是我的家。而我要告诉他们,我可以成为他们的主宰。征服世界!……我还要改善人种,我要让他们都变成——超级原子人!”

由深邃到恶搞,就这样一瞬间。

又是一天半夜,Bela拿着枪指着Ed说他要死了,要Ed一起来,死后就不用担心工作了。Ed说,我是跟你一起的,把枪给我,如果你把枪给我,我就——给你弄杯东西喝。Bela终于醒悟,扔掉了枪,扑到Ed怀里,说对不起,对不起,又哭起来。Ed还是说,“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一切都会好的”是一句很没用的话,我每次安慰别人的时候好像都会这样说,一点效果都没有。可是我难过的时候,是真的很希望有个人能抱着我,说,“一切都会好的”。真的,这样就算天塌下来了,我也是不害怕的。可是没有。就因为这样一点,我很喜欢Ed Wood。Lugosi也兢兢业业地回报了他,回报了他一个74岁老头最真挚的友谊。

Lugosi需要进戒毒所。他还很开心报纸拿他做头条,“第一个进戒毒所的名人”。他说,“无论怎样出名都是好的”。后来因为没有治疗费用,Ed被迫要哄Lugosi出院,“医生说你好了,你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很好”,Ed说。“可是我很不舒服……”Lugosi一边呢喃着,一边顺从地出了院。

他说他想拍戏。Ed就单独给他架了一台摄影机,随便给他编了一个大人物赶着出席盛大活动的一幕。而Lugosi说大人物为什么要赶呢?应该悠闲地享受生活啊。于是他缓步踱着,摘下一朵玫瑰,细细地嗅了一嗅,轻轻抛下。就是这让我快哭出来的一幕,后来变成了《外太空九号计划》的开场。

Lugosi死了,死时还穿着他的吸血鬼披风,“他想让世人记得”。

因为Lugosi的死,吸血鬼没有人演了。好在Ed后来遇到了他的新女朋友,Kathy,她的医生的眉眼跟Lugosi有几分相似,就被拉来当替补了,在整出戏中都要拿披风蒙着脸。

Kathy跟Ed是在Lugosi住院期间相识,因为Kathy身穿Ed最爱的安哥拉毛衣,Ed搭讪了。此后他们就慢慢地产生了情愫。第一次约会,Ed就告诉她自己是异装癖,Kathy思索过后还是决定不介意。他们在《外太空九号》首映被砸完了西红柿之后,冒雨前往拉斯维加斯结婚去了。他们就一直在一起,Ed Wood死后,Kathy也没有再嫁。

Ed Wood在他有生之年里都在好莱坞挣扎求生,从未好转。最后他沦为了A片导演,终日酗酒,饥寒交迫地害病死掉了。


我们常说,人应该选择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或者最有可能获利的事情。Ed Wood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非常有才华,可以跟当时“史上最好的导演”Olsen Wells平起平坐,也是与Wells的一番谈话——当时他还穿着安哥拉毛衣和高跟鞋——让他更坚定了拍电影的信念。

其实很容易联想到,梵高在活着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肯定。但是现在他的画,哪怕手稿,都可以拍卖出天价。

Ed Wood也算是Cult的鼻祖了,他现在拥有了一批持着新观点的影迷,认为他的片子有着另类的价值。

他追梦,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有错吗?他觉得穿女人衣服很舒服,所以他穿了,有错吗?

我觉得很惭愧,其实我们都没有他勇敢,没有他坚强。所以我真的不能带着嘲讽的神情说他是杯具。谁是杯具?

他有趣,他热血,他有我们这些所谓年轻人所最应该具备却恰恰缺失了的东西。

 6 ) 用我的作文腔谈Ed Wood

如果没有蒂姆·伯顿,大概很多人听到艾德·伍德这个名字都会一脸茫然,即使那些听说过这个导演并看过其执导的影片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暗自嘀咕:这也算导演?他拍的电影还没有我玩出来的DV强呢!当然了,与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师相比,这个怪异的易装癖怎能入得了品味卓绝的影迷的法眼呢,更别说对其顶礼膜拜了。也许就连艾德·伍德本人都不会相信在自己死后十六年,会有一个同行给自己拍片立传,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电影人,虽然资质平庸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空手而逝,典型的悲剧英雄。

这就是生活,一些人一生都在追寻着什么,而造物主却只是让你不断仰视而无法得到,正当那人心灰意冷无心去想时幸运女神却开始垂青,或者干脆使他死后才能获得这份荣光。艾德·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倒霉蛋,一生都想拍出名留青史的佳作,却只留下了一堆粗制滥造的垃圾,最终酗酒浇愁孤独地死于小旅馆。命运让他在死后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这些追随者中有一个整天穿一身黑留着大胡子的胖子,他为自己的偶像拍了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可以记住了这个失意的人。

对于艾德·伍德的遭遇,用生不逢时来形容可能会更恰当些,也许晚生个几十年,他的命运会大为改观。要知道彼得·杰克逊用几年业余时间拍的《Bad Taste》演员无演技,技术粗糙甚至还有一些恶心,并不比《Plan 9 from Outer Space》好多少,却被送到了1988年的戛纳影展;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用7000美金拍《Mariachi, El》也是出奇地简陋,连玩具水枪都被用来做枪战的道具,结果却赚得盆满钵盈。艾德·伍德的片子可是吸血鬼、僵尸、外星人的大杂烩,虽不能说拍得好,但其创意还是不错的,可惜当时没有Cult片这个说法,他也只有痛苦地挣扎着。

尽管说了这么多艾德·伍德的这么多优点,但还是不能改变其烂片导演的事实。不过蒂姆·伯顿不愧是蒂姆·伯顿,他在这个烂片导演和那个25岁时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处女作并流芳影史的奥逊•威尔斯之间画了一条完美的曲线。忽然之间,艾德·伍德肩负起了所有电影人的共同理想,拿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此刻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Ed Wood》无疑是一部励志片,在类型片中也属于很讨巧的那种。反正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只是少数,找到一个好的事例就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像这个《Ed Wood》,搞电影的一看:“嘿,这么烂的导演都不放弃我干吗被困难吓倒呢?再说说不定我拍的片比他还烂,以后又有个什么波顿给我立传呢。”像日本的AV片也是一种励志电影,所以片中的男主角一般都要多猥亵就有多猥亵,很少有几块腹肌的壮男。大家一看到这么丑的男的都可以有如此艳福,心理一下得到了安慰,自己一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们总对那些虽经历千难万苦却丝毫信念不改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仿佛他们的事迹可以拯救随时准备放弃的我们似的。其实我对那些经历千辛万苦而最终失败的又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我的悲剧情节吧。很多励志影片都喜欢在最后加上一个最后主角战胜自我,终于成功的结局。这其实是一种很俗的情节,特别是当主角劣势明显时就变得如同荒诞剧一样,主角一般采用的什么非一般的手段或者使用着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力量和勇气。虽然这样做可以让观影的人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可久而久之观众就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我努力了,我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可事实上生活可不是电影,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很有可能会遍体鳞伤。

其实有些时候努力的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得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达峰顶,可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经历。也许这才是励志电影真正想传达的意思,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但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时下很热门的影片《阳光小美女》作为励志电影结局就不错,选秀比赛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比赛让愁云密布的全家人又凝聚在了一起。如果加上胖妹最终获得了Miss Sunshine的头衔,那么其意境就要差很多了,靠脱衣舞赢得儿童选秀冠军可太不靠谱了。

 短评

“电影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个人的梦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奋斗励志片,其实非常喜欢艾德·伍德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气做喜欢的事;Johnny Depp易装相很美,Bela lugosi虽则老矣,神秘而孤独的形象为影片增添几分蒂姆·伯顿最擅长的黑暗色彩。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艾德·伍德是个具备妥协和投机力的理想主义者,而托米·韦素是个有钱的理想主义者,先天暴发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灾难艺术家》优秀了多少。付兰兰应该把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奥逊·威尔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凉热。

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9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德普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生活如何,永远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改变,阳光便会追随于你。

1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

1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何其悲壮,何其苍凉。几乎哭到难以自持,因为在每一个非虚构的角色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看见发光炽热的梦想,滚烫。

1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他是史上最烂导演,却在死后为无数B级粉所拥趸。他有稀奇古怪的异装癖,喜欢穿着女装招摇过市。他是极具天才的演说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撬动投资人的钱袋。他是奥森·威尔斯的粉丝,蒂姆·波顿的偶像。可笑又固执,热血又有趣,一个一生追求梦想的失败者——他是艾德·伍德,电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2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只有波顿,才会给这样一位“烂"导演树碑立传,电影虽说是纪实题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电影中的哥特风格。从某种方面来讲:他和波顿是同样伟大的导演,甚至强于波顿。因为他那种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比,和如今大陆的烂片导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来形容他们了,好吗?

2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而是一部讲述全世界电影人辛酸史的自传电影。结尾处波顿将这位公认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拉平了距离,足见一个导演要实现理想,无论是天才还是蠢蛋都要经受同样的折磨与苦闷。

25分钟前
  • 37°2
  • 力荐

艺术的确需要天赋,但是艺术的不确定仍旧能够恳诚努力,“电影值得你为它奋斗”,艾德·伍德坚信这句话并投以执着,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华,尽管被评为"史上最烂的导演",但他的真诚也在他死后为他迎来了赞誉。depp的荒唐和不伦在形式上让本片的意义得以验证。

27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纵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31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史上最烂导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顿的堂吉诃德,让人怜悯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一幕令人无比动容。

3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B级片导演--伍迪艾伦。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第十放映室。

4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4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很好笑但其实更多是心酸,好莱坞何尝不是一个定义失败的地方,好在现在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样遇见了奥森威尔斯。。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之一,腻歪透了

51分钟前
  • 谭不爽
  • 还行

这部片的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又是关于理想破灭,而且还这么烂,途中几次想删。而最悲剧的恐怕是这竟然是真人真事!号称“史上最烂导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实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最起码他始终坚持了他的理想。拍电影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爱,谁费这劲啊!

5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被波顿一拍,史上最烂导演成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多次笑喷,以泪收场。

5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莱坞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泪的奋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动不了别人,也能被自己感动。在这点上电影烂片之王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没有区别。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无数电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1小时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无数个像ED一样的小导演,成就了HOLLYWOOD。

1小时前
  • F.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