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HD

主演:伊丽莎白·霍姆斯,埃罗尔·莫里斯,大卫·博伊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2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3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4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5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6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3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4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5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6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7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8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19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Theranos是一家数十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其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莫斯(Elizabeth Holmes)是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人,也是导致公司倒闭的大宗欺诈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淑女情挑精武英雄保安官东北狠人沙猩猩风雨沙坡头柳林风声我在减肥倾读心声

 长篇影评

 1 )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

硅谷的创业企业想颠覆医疗,汽车等等行业。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一个手机程序崩溃了不会有什么致命的后果,而看病是严谨的,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大家可能会说我在故意挑刺儿,可以用很多例子来反驳我。我在这里指的是做事的思路,那种创业的mindset,不适合从事非常严谨的关乎人命的事业。那种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硅谷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让科技创业者有了赌徒的胆子。更恐怖的是监管的缺失或者说为了鼓励科技进步而选择放任。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2008年前的华尔街投行。没有实际监管,大家胆子比天还高,心里只有搞钱 搞钱 搞钱。HBO的拍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后续伊丽莎白的境遇就很美国了,她跟没事儿人一样,交了新男朋友,平时遛遛狗,偶尔上个庭。她心理素质真不一般,对自己的自恋和川普有一拼。

 2 ) 步子太大,扯着DD了

其实滴血检测不是不能实现,但得依靠新的理论以及新的技术,不然很难在别人的检测程序里获得比别人更优质的检测结果。

当然,目前为止得出的结果是T公司的技术是有问题的。

%%%%%%%%%%%%%%%%%%%%%%%%%%%%%%%%%%%%%%%%%%%%%%%%%%%%%%%%%%%%%%%%%#%%%%%%%%%%%%%%%%%%%%%%%%%%%%%%%

 3 )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观看这部纪录片前,对于Elizabeth Holmes,我一无所知。对她的初印象完全是那张坐在Clinton和马云中间的访谈照片,先入为主,我便以为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了一个企业家走上成功之路的励志故事。所以整部纪录片的走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不能说是启发吧,但确实让我对那个仰望的领域了解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Elizabeth Holmes十分推崇Edison。

“这太可惜了,我真的不太喜欢Edison。” 这是我起初有些遗憾的地方。Edison改变了世界,这毋庸置疑,但是他的某些行事作风与我的价值观相悖,所以我一直不太喜欢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很主观的情感倾向。不管承认与否,Edison都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纪录片中有提出过一个问题:“发明意味着什么?”可能是创造,也可能是欺骗。Edison两者都做到了。

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发明究竟要经历什么。我所以为的发明就只是在实验室不断的失败以及最后的成功。“Our greatest weakness lies in giving up the most certain way to succeed is always to try just one more time.” Edison这句话更是让我以为只要不畏失败,不断坚持,持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是发明的全部过程。资方的压力,职员的注视,媒体的关注,甚至是来自政府的压力,我都未曾考虑。我才意识到发明不是我所想象的,事实上这很多时候是各种势力博弈的结果。

这无疑让我有些失落,但不管我想不想看到,这一事实我都必须接受。

与此同时,我也产生了莫大的困惑。为了最终的成果,过程中那些“善意”的谎言究竟是否无伤大雅?我控制不住自己去想,如果Elizabeth在最后真的成功地应用了Edison,那么现在对她个人的评价又会是怎样,尽管在她欺骗了无数投资者与消费者之后?这些谎言是不是都会被看做成功路上一些必要的不得已的手段?

成功了,便是天才;失败了,就被打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两者的界限实在模糊,我没有办法去判断Elizabeth这个人。直到现在,我也难以想象她是如何做到编织这样一个巨大的谎言,她的人格魅力让人为之惊叹,以至于我不得不怀疑她是否真的有什么魔力能够让无数商界政界的“老油条”听信甚至是臣服于她。从身价45亿美元的年度商业人物到人人都能踩上一脚的0,我很难去揣度Elizabeth的想法体会。

仅仅是指尖的少量血液样本真的能够做到检测出数百种疾病吗?事实上我所能够得到的回答就是目前我们的技术远远做不到,所以我们暂且将之定义为不可能。但Edison所获得的如此多专利又有多少人能预想到?是否我们所定义的不可能在Elizabeth眼中就是巨大的可为之投入一切的商机,只是她失败了?我无法判断Elizabeth是彻头彻尾的撒谎高手,还是只是没能在谎言揭穿前成功的天才。

很多的困惑没能找到答案,不过长路漫漫,有些事可能必得要亲历才能做出我认为对的选择吧,当然,可能到那时候我也未必知道怎么选。

 4 ) 个人存档

这段每个镜头小框里都在重复讲叔叔的事让人毛骨悚然

所有人知道你在撒谎的情况下坚定宣称自己无罪,编辑痛苦地猜测她是不是有精神疾病那里想到了罗永浩,偏执,追求完美,让人对之产生虔诚的信仰的恐怖能力,如果是出于病理性的原因还值不值得敬佩呢。

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

 5 ) 感受良多

就像《坏血》中很多人提到的那样,对于她极度低沉的声音,我适应了好一段时间。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是已经知道了结局,已经开启了上帝视角,这个公司的愿景实在伟大。纪录片中有一个比喻:如果拍一张照片是静态的话,拍了多张照片就可以形成一个电影。意为希拉洛斯的指尖取血可以运用到生活日常中,让每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更不用说,大针筒和少量指尖血的鲜明对比了。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Dan Ariety对整个骗局的剖析是本部纪录片的精华:他讲到他做了一个实验,如果是慈善机构的人去赌骰子,比如猜到最上面的数字就能拿到钱,如果他知道答案,可以让他拿到钱,【为了慈善事业】,他更可能选择提前知道这个数字,这时,测谎仪也不好使了。——意思在于,当人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一个好的理由撒谎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去撒谎,并且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这说明了这么多投资巨鳄、权贵阶层在这场骗局中为什么会无脑相信伊丽莎白的话与他们所投资的公司的愿景。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财富》杂志的记者,这位让希拉洛斯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由此成名的人,说到某天早上看到《华尔街杂志》的举报文章发出来后,他自闭了,他看着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开始怀疑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在这个采访中他甚至哽咽了,他疑惑为什么就这么被欺骗了。 可以说,从爱迪生开始的创业精神:"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以及《坏血》和这部纪录片,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冲击和思考。

 6 ) Excuse likes a asshole, everybody has

我最近在学习PMP认证课程,就用项目管理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位女骗子失败的原因。

看完整部纪录片,我认为Elizabeth Holmes并不是一个纯骗子,她还是有创业思想的。她想复制爱迪生的创业路径,也就是一开始用谎言获得资金和投资人的耐心并赢得所需时间,然后用成熟产品(横空出世并可商业化的技术)赢得市场且证明自己的愿景是可实现的。

这思路本没有错,但错在以下几点 :

爱迪生自己是个发明家,也就是说是研发总监和技术大牛,他知道愿景和可商业化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而Elizabeth并不是公司内部的研发灵魂人物,她只是一个Marketing&CEO的角色。她复制Jobs的穿着和领导风格,能演讲,能造势,能最低成本地获得投资人的信任。但Jobs身边有技术大牛去做技术实现的事情,帮助Jobs实现愿景。

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创业者和Startups的要求提高了。敏捷型开发管理模式完胜纯预测型开发管理模式。如果从一开始,那个Edison Box就成功检测5项,然后逐步扩展到15项血检服务,那么这个创业项目就不是骗局了。随着资金的投入和赢得的时间,Edison Box会从1.0逐步迭代到4.0乃至更高,会让投资人和市场看到真实的进步而不是虚假的陈述。

这边需要补充说明一下,预测型开发是一次性交付成熟产品,开发周期长。敏捷型开发是多次交付产品,而且每一次交付都比前一次有功能上的增强和改进。这每一次产品发布时间相对于预测型开发出来的产品缩短很多。

美国精英学校教育出来的人都有一种内生的自信,那种自身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自信。

Elizabeth的创业思路与瑞星咖啡的陆正耀很像。陆正耀在做瑞幸咖啡项目的时候也是早期凭借作假来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并通过扩张来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同样是被第三方看穿作假手段,进而惹上官司并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瑞幸咖啡也从资本市场退市。看当下的瑞幸咖啡,已真正地赢得市场的青睐。我有理由相信陆正耀这类创业套路已从神州租车项目中得到了成功检验并最终成功成为那个市场主宰者。(后来的神州租车因瑞幸咖啡事件而被牵连。这种现象好比再好的银行也怕被挤兑。)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能有跟陆正耀一起工作的经历,一定会收益多多。

Elon在Tesla早期也是依靠碳排放交易才让企业在财务报表上盈利的,而不是纯电动车真正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也就是说,颠覆一个市场的初期原动力可能都来自非常理出牌,只是这种做法要被创始人谨慎地使用。用此方法可分析贾布斯的LeTV及FF91汽车项目,也是创始人有愿景而没用敏捷型项目管理方式去运作项目。因为有些创始人长处是营销和融资,而不是管理产品。

片中的一段台词 “Excuse likes a asshole, everybody has.” ,我愿把它翻成“每个人屁股上都一坨屎”。Startup创业公司都不干净,否则传统垄断型企业为什么会让商业机会留给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呢?

 短评

假装直到你成功?爱迪生居然是PPT画饼界的祖师爷!

9分钟前
  • 罗斯卡娅
  • 力荐

从纪录片中发现了以下几个小细节:1.elizabeth holmes 有特别特殊的声音!作为年轻女性,她的声音格外低沉,有种男性的音质,极具魅力。2. Theranos雇佣了大量亚裔女性员工(看表情和衣着感觉不是ABC)我觉得这个群体相对而言比较顺从,不太可能违背保密合同!

12分钟前
  • Frankie早
  • 力荐

proper title: "She Never Blinked"

13分钟前
  • 一叶
  • 还行

成功其实真的是一个怪圈,可能太妄想成功变成了偏执,认为假装或者模仿就可以在硅谷得到成功了。跟乔布斯、扎克伯格穿一样的衣服、故意把声音压低,再加上活像马云的舌灿莲花,殊不知学到的只是一小部份,撇开忍耐、努力、幸运等等,成功可能只是千万次事件中仅仅一次的小机率。伊丽莎白的眼神,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眼神其实空无一物,很像芭比娃娃或者机器人那种直白,也许还透露些许的疯狂,相由心生。

17分钟前
  • 清风配咖啡
  • 推荐

1.在风投中,data<<story(因为故事包含着情感)2.董事会大都是知名人士(有钱老男人)。3.给知名律师股份,让其帮忙处理法律问题。4.营造个人形象(说话压低声音,给人沉稳感。买很多件一样的衣服,固定外观。找知名摄影师拍照。斯坦福辍学生,有好创意而白手起家,拉到很多投资,感觉即将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家)。宣传公司的价值和使命,给员工“洗脑”。5.一个认为自己是因为做善事而说谎的人,会愿意因此而说更大的谎。→对话时眼睛可以长时间不眨一下,说谎也没一点内疚感。6.万一真的发明出来了,前期的欺骗都会成为真实吗?PS:怎么拉到的投资没讲。伊丽莎白如何成为神骗的,怎么一步步发展到这个状态的?故事剪辑太差,很多观众好奇的问题都没有解答。

22分钟前
  • 钱自由
  • 还行

硅谷的商业包装,政商法届的家族人脉,还有员工对泄密的恐惧,种种促成了这个疯狂的辍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民科设想。This was real lunacy.

25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6776282/如果认为没人提前看出来那就太天真了,就像magicleap之类很早之前业内就有真正专家说他们就是叙事,不可能做到这么小,最终成品可能就是hololens好一点点而已,而过了2年一切确实是这样。所以要问的是:为什么业内人懂这些却不能去揭发呢?我说个事情,前老板在🇺🇸研发##好多年,发了很多朋友圈揭露国内某个重大突破,然后被打电话,他老师打的,然后所有的揭露都删掉了。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是所有人都做勇士的,特别有时候你断了体制内、体制外某些团体的财路,给你个‘打假英雄’,然后损失多大,成年人很容易算明白利弊的。我尊重打假的,也能理解为啥有些谎言维持这么久,有些人只敢匿名喷一喷,我明白了一个涉及过亿💰的局还能皇帝新装一样维持,重点都不是没有人看穿。

26分钟前
  • greatabel
  • 还行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像两年前人们为了Billy McFarland狂热一样,Elizabeth Holmes同样造了座“海市蜃楼”,供大家观瞻、膜拜并且渴望拥有。事件发生到某个阶段后,注定不是事件本人自己制造的局面--社会、人心和舆论同样被包裹进来(董事会的数位背书权贵和医改余波等等),最终成为了雪球,滚向了Theranos,滚向了这个不断吃爱迪生鸡汤、拿书本当朋友的极客美女。Alex Gibney用诸多实验和行为分析的处理仍然显得有点平铺直叙,少掉了一些故事之外的“趣味”吧。PS 改编的电影让J.Law演她完全拒绝,表姐看着就很笨,原型看着就很聪明==

3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Elizabeth,你和Zuckerberg真的不是远方亲戚么

34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这种故事看多了我对”骗局"这个词的含义都恍惚了,你寻着像Theranos这样的公司发展道路摸索回去,几乎找不到它从“宏愿”崩裂到“欺诈”的那个断点,con artist和entrepreneur可能只是进到不同领域的同一类人。片子信息量比较小,但剪辑很用心,采访对象也都各有内容(可能要除了那个Chief Creative Officer)

39分钟前
  • 五月更生
  • 推荐

Ongoing & Nonstopping

4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能自认是好事,就能自欺欺人。——联想到杀戮演绎。压低声线这个事非常人精。

46分钟前
  • water
  • 推荐

Elizabeth模仿的是乔布斯,但她践行的是爱迪生“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无非不像爱迪生发明灯泡,她这事儿人命关天且败露得早。各部门被人为切断联系,内部各种保密,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全局,genius con-woman,但我更感兴趣的部分是投资者完全不看evidence以及政客随意站台,这纪律片几乎没有提及。她最早一笔投资来自family friend,connection,connection,connection

48分钟前
  • Karo
  • 推荐

相比于bad blood十分简略且流水账,有趣的是可以看到那些在书里被一一提及的人。前国务卿舒茨的孙子还挺帅的呀!2017年舒茨都还坚定支持Elizabeth真的太魔性了。里面那个经济学家说的例子很有趣,当人们知道撒谎可以带来一个他们自认为的好结果,不仅撒谎率上升,连心态波动都不会有,因为太过理所当然,emotion is far more powerful than data啊。fortune的记者在讲述自己发现WSJ的爆料文章后的一系列情感波动也瞩目,那种不敢相信自己是将一个诈骗公司捧上云端的助推剂的五味杂陈。还是最好奇Elizabeth本人的想法,就像结尾说的,硅谷的习惯就是先定一个远大的几乎不可能的目标,百万大军中万一有人成了呢?这种风气在初期的IT行业中只能说是画饼,现在这个线上线

50分钟前
  • SHI NE
  • 还行

Fake it until u make it. 一个被自己的谎言骗到的精神病人。

53分钟前
  • 爱影
  • 推荐

圣丹斯第一片《发明家:硅谷大放血》(the inventor:out of blood in silicon valley)。关于Theranos医疗检验公司创始人伊莉萨白‧霍姆斯,从亿万富翁到坑人骗子的故事。这个漂亮的斯坦福辍学生,非常善于说服大众和潜在投资商。她宣称自己团队研发的一种爱迪生黑盒子,只要几滴血,就能够快速完成所有实验室检验。在亚利桑那药店铺开上线时,却还是“暂时只能用传统针头针管”。纪录片还揭示美国长期以来的科研实验造假现象,包括爱迪生本人,也总是在真正出发明前就对外官宣以骗的投资。

5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We all judge ourselves by intention but others by behavior. And that's how you get tricked.

60分钟前
  • 力荐

读完书以后为了看相关人物和公司内部场景看的,碍于时长有点流水账。书里桑尼给人的感觉像个拉美毒枭,没想到是个矮胖子。。女主表情管理全程像听证会时的扎克伯格。公司里好多亚裔女性,可能是觉得亚裔比较听话吧。

1小时前
  • 铅黄
  • 推荐

被成功学洗脑的硅谷女创业家,可惜所有资料都没有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耐把舒尔茨、基辛格等众多美国政要大佬耍得团团转?

1小时前
  • LisaLeung
  • 推荐

这才叫说瞎话都不带眨眼睛的。

1小时前
  • 船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