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主角,书中的几位配角的形象刻划,都极具个性的魅力,围绕着以斯佩德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展开,各自有故事又共同烘托出硬汉的形象。书中刚一出场就被杀的迈尔斯,也是一位私家硬汉侦探,以配角的命运烘托出斯佩德的非常人之能耐,在这一层上,作者颇费心机。
书中另一角色威尔默的人物塑造以及情节经历,也体现出作者的精妙安排。书中虽未对威尔默的身世作交代,但仅凭威尔默不多的对话与言行,人们其实很容易就能想到:小威尔默无家可归,四处流浪,靠偷窃为生,直到遇到古特曼,古特曼收留了小威尔默,让他有家住,有饭吃,有衣穿。小威尔默对古特曼感激不尽,视之如父,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卖命。最后在看清了古特曼真实面目后,举枪杀死了古特曼,也了断自己关于人生全部的幻觉与幻想。
因为自小生活在被人欺负的环境,威尔默必须很强横才能躲避伤害,久而久之,威尔默和这个假装出来的形象合二为一无法分开。威尔默初次与斯佩德对峙时,口里骂着脏话,一副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狂傲之态,斯佩德一眼就看穿了他,斯佩德从不把小伙子当成真正的对手,反而对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威尔默这一人物形象着墨不多,却使人产生不了厌恶之情,尤其到了最后当他杀死了出卖自己的古特曼时,竟会从心里有同情之心,这一方面是作者强大的人物塑造力,另一方面也迎合人们报复心理的需求。在读者潜意识里,威尔默最后一粒子弹,是射向曾经伤害过他的全部人物与对象。
优秀的小说,写实、批判和情节三者严丝合缝地共同达到作者的目的。象威尔默这样的小人物,看似不经意,其实作者用心良苦。威尔默是黑道中的底层,他枪不离身甚至需要两把,为的是使自己看起来强大,但实际上他就象任人拿捏的小蝼蚁。这几乎就是他这类人注定的命运。作者通过威尔默,不仅表达自己寄予对小人物的同情,同时,也通过“硬汉”斯佩德对威尔默的态度上,使斯佩德更富有人情味,令人难忘。
布丽姬从第一页开始就与诸多男性为面对面较量的对手,并且一直走到全书倒数第二页,在整个过程中她要不断地化解危机保全生命,一旦生命有了缓冲之机就立刻牢牢抓住利益不放手。女人能有的手段全部都被她用到了极致:智慧、机智、心计、阴险、狠毒、以及情色。她说了一遍一遍的谎话,态度熟练,没有愧疚,从不认输,表演功夫堪称一绝,当装可怜与撒谎不起作用时,她就用上美丽的肉体来与男人讲和缓解冲突为自己保存生命机会。她心思缜密,心机狠毒,男人是她玩弄与利用的工具,必要时可以杀人,为逃脱罪行而用尽手腕。当她知道斯佩德下决心要把她交给警察时,她仍不放弃最后一次机会--“爱情”--与斯佩德作交易。
《假若明天来临》里的Tracy虽然也是女性罪犯,但她的身世以及行骗的原因却令人产生极大的同情,所以,Tracy美满的结局是众望所归。但布丽姬杀人,撒谎,恶毒阴险,却是出于邪恶的本能。尽管布丽姬最后的结果没有异议,却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仍然充满迷人之处,她虽然不得善终,但你不见得会讨厌她,她的故事充满惊险与自我求生的强大智力,险境中不妥协而求脱出重围,并且一而再再而三成功。她被古特曼利用,却反过来出卖古特曼,她欺骗俄国人,却反过来被俄国人欺骗,她利用凯罗骗了俄国人,为摆脱凯罗,又和瑟斯比联手设局送其入狱,她得到瑟斯比的保护,却为独占财宝不惜杀人以摆脱瑟斯比。她试图利用斯佩德,以为斯佩德也会象其他男人那样为她忘乎所以,这是她从未失败过的经验带来的失败,曾经屡试不爽的利器,最终刺向自己。书中对琵斯比原来的头子是怎么死的没有说明,但可以推断,为了独占瑟斯比,这个女人是可以杀人的。除了美貌,她身上几乎没有世俗间人性美好的部分。最后,她情意绵绵地问斯佩德是否真的爱她的那一场戏,简直是她一生演技的最高峰,也是走向灭亡的开始。
从某个角度来看布丽姬,她就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恶的代表,她是我们内心恶的放大,再放大,直到全部集中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鲜活可爱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审视她的时候,也是审视我们内心的欲望,成功征服男性的欲望,拥有又可爱又美丽的姿色的欲望,赤裸裸对金钱渴望的欲望,强大的求生能力的欲望,等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同意将她这样一个美艳之物送去接受终极审判,但心里并不厌恶她。比之我们对待我们现实世界里的罪犯,是否也有同样的感情呢?不,不会的,那些在我们现实世界里的罪犯我们绝不会产生情感上接纳,因为现实的罪犯会伤害到我们自己,而且他们的形象通常是丑陋的、邪恶的、狰狞的,难以产生我们的认同感。这就是哈米特创造出布丽姬这一文学形象的魅力所在。
小说里有三位女性:布丽姬、佩林、爱娃。佩林是斯佩德忠实、可靠的助手,冷静,谨慎,保持独立的思考,对斯佩德的情感耐人寻味。佩林打心眼里看不起爱娃,但是并不当面表达这种轻视感。在故事结尾,她用单调没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告诉斯佩德爱娃来了。佩林不认同斯佩德与爱娃的交往,并非因为爱娃是迈尔斯的妻子,而是因为爱娃这人情商与智商都不堪与斯佩德作较量,反而是将斯佩德引入麻烦的导火索。作者安排爱娃,是为了与布丽姬作比较。两个女子,都会将斯佩德引入麻烦,爱娃将警察引入,而布丽姬将警察的对立势力包围斯佩德,几路人马同时出击围堵斯佩德,增加事件的复杂度,提升故事的趣味。至于读者对于爱娃作为合伙人的妻子与斯佩德搞出轨,都不会影响整个故事的曲折复杂以及作者最终想达到的目的。在爱娃这类以爱情和面包打发无聊的日常生活的人眼里,与斯佩德的婚外情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但对于布丽姬这类亡命天涯与杀人流血时时相伴的人眼里,简直不堪一提。
佩林是斯佩德的女性化身,她观察力敏锐,在爱娃家里那晚,她冷静谨慎。她勇敢机智,乐意与斯佩德分担风险,并且与警察应对自如,正是这位近乎全能的秘书,斯佩德才能出天胜地,起死回生。作者对佩林与斯佩德之间的男女关系上描写得极为克制,迷离扑朔,吊人胃口。
最后,佩林的一句话让斯佩德“突然脸色发白”。佩林以女性敏锐的直觉,认为斯佩德一定会爱上这位奇妙的女子,她认真地希望爱情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而斯佩德的行为让她不仅为布丽姬伤心,而看到自己在斯佩德身边的最终结局,她在那一瞬间失去对斯佩德的信任。斯佩德被人看穿而且失去自己最为得力助手的好感,因而“脸色发白”,硬汉最终仍要回到如一团乱麻的日常生活中,恢复到我们平常人的样子,这样的硬汉,亲切感十足,让人难以抗拒地产生代入感。
随缘写写,言不尽意。
故事在现在来看似乎有点老套,算是合格的犯罪片,但是考虑到是二战时的作品,不能太苛责。对话很多,似乎有点太多了。马耳他的鹰争了一场戏,却发现是赝品,生活的荒谬感。前半段有点像黑帮片,后半段有点像戈达尔。其实真正的精彩是在发现是赝品之后,很明显,年轻的枪手最先信仰崩塌,不值得为一个冒牌货当牺牲,选择了逃走;胖子和说英语很滑稽的卷毛,似乎仍然相信真正的梦还是存在,值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男主和女主关于爱情的对话则更加堪称经典,耐人寻味。
近期少有的5星评价,主要是给本片最后二十分钟的。个人认为比看起来和他很像的《唐人街》更加有触动感,或许这就是更对味的黑色电影?
萨姆·斯佩德和搭档阿切尔在旧金山市开了一家侦探事务所。一天,一位贵妇登门拜访,委托他们寻找自己失踪的妹妹。他们立刻展开调查,发现这名贵妇的妹妹与一位叫做瑟斯的神秘男子在一起。本 来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失踪案,但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他们所料
对黑色电影丝毫没有抵抗力,对白精彩,低调打光在我看来很美丽。剧情的精彩时隔这么多年依旧不减,演员的演技在那个时代就是完美,相似作品有很多,从年代看这个就是鼻祖了。
【7/10】情节之间的勾连缺乏缜密逻辑,男女主的爱情也毫无铺陈,观影过程就是被稀里糊涂地推着走,看完后也品不出什么余味,整部电影像是一场人物众多的闹剧。
不过Sam Spade这个角色塑造得很好,喜欢这种冷静残酷的侦探形象,总感觉那不算宽大的身板里一直有处在临界点的能量等待爆发。第一次听到Spade这个名字,是在小时候看的《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里,有一集特别篇致敬了黑色电影,不过里面加菲猫饰演的侦探名叫Spayde,这集还拿过当年的艾美奖,真庆幸在儿时能看到这么优秀的动画。后来读寺山修司的随笔集,里面提到了达希尔·哈米特的侦探小说,才真正认识了当年动画里致敬的这位孤傲侦探。
为了投屏到电视,只找了某网站的在线观看,缺点是要忍受不算高的清晰度和偶尔蹦出来的“澳门皇家赌场”。黑色电影因为画面打光硬,所以不能看清晰度低的,不然硬朗的风格会被柔化掉,等以后有机会再重新看一遍吧。
好的冷硬侦探悬疑片除了有个性格特别出色的侦探外,还得有够硬的剧本美丽犯罪的女人纠结暧昧的爱情有意思的角色如胖子女秘书神叨叨的小个子男人,于是此片完胜,另外台词很精彩
后世的奠基之作,全片由马耳他之鹰这一“麦高芬”贯穿始终。镜头的切换渲染了悬疑焦虑的诡谲气氛,恰到好处的在人物陷入危险时使用俯拍,又在人物相对占据主导地位时使用仰拍,从而使观众忧虑主角的处境。但,最后反方抛下一串严厉的陈词依然使用了俯拍,殊不知下一秒即将被抓,这里或许是导演的一个心理暗示,即是表现强大又是表现脆弱,并通过这样心理上的暗示和剧情的反转推动高潮,增加悬疑效果。最后以电梯映在脸上那象征罪恶的阴影结束。但善恶谁又说得清呢?所有人不过是在淌同一滩浑水。从头到尾的赢家只有那只鹰,环视俯瞰众人,象征权威,但也从未被人目睹真身。真相是如此遥远。
6/10。办公室开场运用视线顺接/动作顺接剪辑,规范180度线定位秘书/女顾客的空间位置,同理仰拍表现古特曼的肥硕和强势,相同走位线、全景构图引导观众注意到新角色;鹰作为美国国鸟,刮掉鹰雕露出赝品性质将金钱梦想的尔欺我诈变为闹剧,结尾侦探不顾情人声泪俱下出卖给警察,虚假的情与欲终归幻灭。
为只破鸟絮叨来絮叨去
当你褪下了神秘迷情的面纱,展示出绚烂蛇蝎的真面,我必须逃离这致命快感的迷圈。我坚持据守虚无缥缈的爱情,紧握内心所执迷的幻象,因为你是崇高的快感源泉。【9】
早年不幸被剧透所以拖延至今才看,还是觉得很棒,可能我个人比较喜爱黑色、硬汉侦探、蛇蝎美人之类吧。这次看还有一个想法,这片子可以移植成民国剧,围绕被盗汉墓出土的文物——未央宫之喵,盗墓贼、军统、76号女特工展开了你挣我夺的戏……可在横店拍摄。
大概找不到摔杯子摔得比鲍嘉更帅的人了!
卡萨布兰卡再现,浪漫气息总是带玫瑰的墙,爱情总能在我心中唤起永恒的意味;碰巧今天我的心灵里有冷漠的概念,然后见到冷漠的优雅形式,提纯之后就很好了,我开始喜欢,以爱意形式,就像思维的某种程度;黑色与浪漫英雄就是这样一墙之隔,薄薄花墙,黑色电影是蛇之美(“蛇一样的女人和笑容光亮的男人”)。那么我是开始理解你的浪漫主义了吧,以我感到满意的方式。
作为Noir开山作,影像风格尚不明显,但已经搭好了框架、定下了标准,故事也确实是有劲;另外,话多虽是个毛病,不过个中也有掷地有声的金句,斯派德最后的自述犹如雾夜深海中的闪亮灯塔,虽能划破黑暗,却无法做到更多。
“如果我很清楚你无法承受杀我的代价,那你又怎么能够恫吓到我呢?先生,除了杀掉与威胁杀掉之外还有其他劝说方法。”……影片既是鲍嘉的个人魅力秀,更是斯佩德的个人性格秀。谜团的初始序列中,这位硬派私侦的位置是最低的,处境是最不利的,无论何种程度的秘密,只有他蒙在鼓里。但!在揭秘侦凶过程中他却展现了对手远远不及的眼光智慧策略和胆识。瞬识蛇蝎、屡甩盯梢、存寄黑鸟、说服接受罪名转嫁……将绝对被动的局面一步步转变为尽在我控。不过有趣的是,男主在演员与角色上的双强势并未让反派阵容黯然失色,彼得洛与胖子绿街的形象特征和表演方式足以与鲍嘉飚戏,并与之形成观众喜闻乐见的三强点黄金搭档,联合出演了包括北非谍影在内的若干黑片佳作。唯一败笔可能是玛丽阿斯特的艳惑值不够,无法说服观众斯佩德决定送她伏法之时曾有过内心挣扎。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语速很快,剧情很乱。到最后以直截了当的方式给观众解释,也是偷懒。凶手极易看出,收尾也很是拖延。片中所有角色似乎都脑筋简单。打架场面也很可笑。此片无论是在40年代还是现在看来,都没有多优秀。两星半
黑色电影的开端,阴险的女人粉墨登场。而我似乎从一开始,就跟亨弗莱·鲍嘉不来电。
黑色电影开创期。信息量爆炸对白语速奇快。这没有弱点没有怪癖信口开河左右逢源的侦探,永不感情用事。比起鲍嘉更喜欢小个子彼得洛,M就是凶手中的娈童杀手,到此中的同性恋投机者,圆睁而交织着狡黠和恳求的眼神表现力极强。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
约翰·休斯顿处女作,黑色电影开山之作。1.亨弗莱·鲍嘉饰演的硬汉侦探Sam Spade冷峻机智,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本片也定义了鲍嘉的角色类型。2.高反差布光尚不风格化,室内戏为主,少用阴影。3.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那座黑鹰恰似触不可及又吊人胃口的麦高芬。4.蛇蝎美人演得赞。(8.5/10)
都是薄情,累觉不爱。玛丽阿斯特只见得所谓“女学生”的表象看不出没句真话的内里。我其实是老被一个友邻用Peter Lorre刷屏,所以...他一直在背景里卖萌...
【B-】亨弗莱鲍嘉演的电影真是没一个喜欢的,故事倒是还不错。
话太多了。
根本就没有爱情,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谎言和面子里。女人只是点缀,暧昧仅仅是手段,因为人生的虚无贯穿始终,这就是所有所谓黑色电影的主心骨。
黑色经典,对白密集,抽丝剥茧。连续性剪辑——定位镜头(establishing shot),180°线:正反打+视线顺接,重新定位……动作顺接,借镜位(cheat cut)
大半部分很是沉闷,无甚特色,直到高潮时,人斗人的精彩。悲剧滴的维曼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