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滚拉拉即将十五岁开始,十五岁意味着要进行成人礼,而成人礼上必不可少的是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枪。而滚拉拉又一时半会靠自己挣不到做枪的钱,于是展开了一场苗族岜沙式的寻父之旅。淳朴而善良的滚拉拉由此认识了生意失败而躲进深山独自生存的猎人儿子,又受大伯一家的收留,参与劳作以后在敬酒歌中感受到满足与幸福。却不经意看到大伯与其他女性夜晚在篝火旁互唱情歌,看到了爱与家庭的分裂。在一场大火之后滚拉拉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意识到家的重要性,哪怕是这仅仅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简陋木屋,但对于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岜沙人来说这就是爱的起点和根基。最后,滚拉拉被领到即将失传的指路歌人身边学习葬礼中唱的歌。在反复练习中,他理解到歌词的内容,心底里油然而生对奶奶的牵挂,对活着的珍惜。在回家的路途中偶然遇见外出打工才一个月的好友受伤回家,却在回家不久不治而亡。而且他不经意间知道了自己不是奶奶亲生的孙儿,而是多年前奶奶捡来的弃儿。这一连串的事情,不断迫使滚拉拉成长与反思,就像岜沙人生与死都与神圣的生命树息息相关,滚拉拉终于在自己的成人礼上明白了爱与陪伴,给予与信任,责任与家庭,生命与情感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一部中國苗族的故事,哄!!真是非常好看!!那個影像太使人享受了。。。森林裡的故事,一開始就是苗族的成年禮,有蘆笙,一種當地樂器。故事裡關於對於【樹】的敬重,真使人動容哪!每一個人一出生時,就有一株屬於他的生命樹。。。情節很多,每句話都想抄錄下來。。。呵呵呵~~~
一部非常溫厚的影片,幾乎每個片段都讓人非常感動到心坎裡,但是它完全一點都不煽情,反而是那種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一來一往一來一返,很平實的對待、很務實地說話感應彼此,讓人非常觸動,導演寧敬武在片尾說:「這是一部劇情片,也是一部珍貴的人類學紀錄片,我無力改變世界,只能把握自己的夢想,把它寫在三千米的膠捲上」.....有機會,一定要看喔!!滿滿的,喜歡。
看这部电影时,数度落泪。很庆幸,在这个满街充满《爱情买卖》《老鼠爱大米》的年代,这个随处都是《寻找周杰伦》《寻找成龙》这样电影的影坛。能有这样的一部影片,充满着人文主义,泛爱主义,和平主义情怀的影片。影片很好的,将 神,人,自然的和谐性表达的淋漓尽致。影片以树木为引导,以寻找为核心来讲述这个朴素的乡村的点点滴滴。思绪回到现在,我在繁华城市的一个大宾馆看完这个电影。我不禁想到:如此现代化的世界其实是建立在践踏文明之上的。拉拉的父亲去北京建设奥运会鸟巢了,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儿子。小伙子去广州打工赚钱了,去看看外面所谓精彩的世界。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在伤心之余,看到那几个女孩纯真的笑容,听到她们天籁的山歌,我很庆幸这些女孩还没有到城市找有钱人嫁了。很庆幸看到店老板没有宰拉拉的血汗钱,而是那么自然而然的送出那些代表纯真爱心的商品。每次奶奶一出现,我总是无名的感动,为了家里的两个男子汉,她总是在沉默的付出与等待。跟随自己一辈子的银饰也比不上 成为男子汉的一刻来的有用。忽然觉得《百年孤独》中的奶奶不是也如此吗?最后,广州打工的小伙子走了,山歌祭奠,还有那一排排的树:此时此刻,心与那一颗颗大树,都是最好的祈祷者(泰戈尔《飞鸟集》)。 祈祷每年不再有干旱,有泥石流,有地震。当我们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还能庆幸听到那没失传的山歌,看到那一片片的森林,感受那最原始的感动。
两个多月的酗酒和熬夜,终于让睡眠习惯彻底崩溃了,升华到了一种打破时间概念的境界。比如前天晚上八点多趴在桌子上睡了两个小时,然后碾转到床上,凌晨三点起床,兴致勃勃的做了碗炸酱面。再比如昨天凌晨一点多睡了,早晨五点多起来后熬了碗白粥。
其实这些都还好,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早晨八九点的太阳。一直以来,这个时间总让我莫名的深深感到绝望。没有中午的清醒,没有下午的慵懒,没有深夜的宁静。家里的窗帘都是透光的,无奈翻出两幅弟弟送的蜡染的画挂在窗口,结果太短,仍旧没什么效果。
幸好,一部安静的影片,稀释了这种绝望的气氛。
影片以贵州岜沙苗族为背景,讲述一个苗族少年寻找父亲的一个旅程。寻找,是一种贯穿人一生的行为,寻找的结果是少年滚拉拉获得了身世的真相。同时,也在这个旅程获得了少年对生活,对爱情以及亲情的感知,不同的人教会了滚拉拉不同的东西。也正是这个过程才是滚拉拉真正的成人礼。而少年贾古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寻找,企图融入现代文明的环境,却再《指路歌》的吟唱中回归到祖先那里。
导演没有直接描述古老民族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的对撞冲击,而是仅仅在质朴宁静深山生活中氛围穿插了几个县城的画面。这种方式让人平静的心绪不时被偶尔出来的画面搅乱,也逼迫观众不得不进行思考。
我一直自私认为少数民族都应该成为文化孤岛,以保全历史和文化的痕迹。可惜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成全了物质,毁灭了意识。单纯平淡的思维被欲望黑洞所取代。影片中有些镜头似曾相识,几年前在山里赶路,碰到同样赶路当地人一起坐下来休息。当地人拿出树叶包着的米饭,水煮白肉和我们分享。用锋利的小刀割下来的一片片白肉,分明是对现在文明的一种嘲讽,没有味道的白肉却异常好吃。剧中的岜沙苗族也确实固执的守卫着孤岛,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顶部绾着“户棍”,出门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可是,这样的守卫,还能坚持多久?
现代文明始终如同猛兽,个体意识被削弱甚至同化不过是迟早的事。据说少年滚拉拉的扮演者王吉甩也已经剪掉户棍。
很久没有看人文色彩的片儿了,这个类型的片儿越来越少了。所谓的饕餮大片总是枕头加拳头,这种社会意识和电影工业互相作用的结果最终堆砌出畸形虚幻意识壁垒,让人们争先恐后的进去,却再也逃不出来。
“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分珍贵纪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正如电影结束后导演所述,至少我们都企图改变过世界,可经过种种残酷的,残忍的,无奈的,于是都扛不住了,于是绝望了。所谓绝望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过,应该有两种“生”。一种变成顺应,一种演化成旁观。旁观的人把生活建立个人意识的基础上,构成自己的世界,刻意避免与群体意识发生交集。
看这片的时候还天黑,看完忽然发现天光大亮。楼下,人们发动汽车,各奔前程。
@电影资料馆
质朴的文化,一个男孩的成长。★★★☆
像是一部青春电影 关于烦恼 关于成长 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关于旅途 关于寻找 像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 关于风俗 关于民情 像是一部纪录电影 关于信仰 关于思考 其实 他寻找的不过是一种历程 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成长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问题的答案 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 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包括主演在内的所有演员均为当地村民,本色出演。其中多人从来都没看过电影,参与电影演出更是前所未有。面对镜头,他们的“表演”相当自然。”非常质朴感人的成长电影,还有纯朴的苗族风情和山歌。
岜沙男子,最后的持枪部落
虚假,做作,媚俗。(好刻薄...)
心灵之旅
只希望那片质朴的山不要改变,可是...
总有些宁静让你轻松感动 总有些单纯和质朴让你亲近 只是愚昧的城市化还要将人类蒙蔽多久?
寻父与失父
在北京Broadway电影中心看的第一部片子,对两者都很有爱。朋友在kubrick送了我Heaven的日版海报,很爱。吉甩很有独立片明星的潜质!
学会找你喜欢的姑娘,让你喜欢的姑娘不离开你,这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明白不?民族片,也是风光片,拍的很有现代感啊。小男孩不错,腐女福音。
比较刻意
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不谄媚,不造作,原原本本的,山清水秀的美好。唯一的遗憾就是本色出演的演员们显得有些僵,但是实在不忍心扣一星,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每一个都绕了太多弯路,最后也化成苍翠的树,或者活泼的鱼。
挺好
@Gaumont Opera
垃圾儿童片
觀感很流暢很舒服的一部電影.我們的根在哪.我們都在追尋些什麽.什麽才是我們心中最重要的東西.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