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必须占有,似乎与我们理解的“贵族精神”相悖。然而谁能定义爱?
我们看到了一种卑微的爱:爱你,与你无关
爱情,并不需要爱人的是一个天使,也不需要自己是一个天使
如果我们都无法冲破世俗在我们心中设定的囿囤,何妨让我们变成世俗的弃儿,让我们心安理得抛弃世俗的桎梏?
侯麦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在于,如果你是抱着吃瓜的态度寻求情节突异的观影未免就觉得过于乏味;但如果你是沉浸于油画质感的古典氛围而感受到一种由古至今的欲求不得的窒息,最后的结束就会让你感到解脱的重生
所谓的贵族气质,不是道德框架下彬彬有礼的言辞举止,而是从来都不缺乏逆境下忍辱负重的执念,这其中就包括了贵族式的对爱的理解
侯麦的电影万变不离其宗
很多时候,我们认定的矛盾体其实并不矛盾,只是我们已经认定的观念造成了它们的矛盾而已
《侯爵夫人》是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导演的一部充满戏剧色彩的一部影片,此片在1976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本片主要讲述了坚守贞洁的马奎斯经战乱险些被侮辱,被伯爵救下后,意外怀孕,却不知道父亲是谁为主线,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将马奎斯内心的纠结,和被误解后的无奈展现出来。影片如油画般的色彩构图,犹如欣赏油画一般,加上导演精心调整的光线,使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构图色彩的艺术 作为20世纪的影片,《侯爵夫人》的色彩构图十分成熟,符合当时潮流风格,影片整体以暖色调为主,将观众带入17世纪的欧洲,像当时西方的绘画风格,油画的感觉,每一帧截下来便是一幅油画,具有很强的美学风格和代入感,暖色调给人带来的温馨的感觉,随着影片的节奏,反而给人一种不安,紧张的感觉,又常常给人一种突出的感觉,本片最具有画面感的变是马奎斯被驱逐,回到他们家的小院里,在观众一直都在黄色的视觉效果中,草坪中的绿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扫除了视觉疲劳,大片绿色的使用也给人一种鲜活,充满生机的感觉,也正是在这里事情有了转机,马奎斯接受了怀孕的事实并登报寻亲,最终找到了亲生父亲。本片构图也十分巧妙,导演精心设计,使观众看起来人物关系表现的十分自然,人物主次关系也十分清楚,正是因为构图的巧妙,才使得电影富有油画般的神韵,马奎斯被伯爵救后,躺在红色的床上,暗红色的床帘,发黄的墙,躺在床上的马奎斯一袭白衣,在色彩上便给人一种层次感,使观众不自觉的将重点放在马奎斯身上,这种构图使观众难以察觉,给观众一种代入感,又确实是导演花费心思的设计,导演以构图设计,色彩的运用将这个电影打造成一个如油画般的世界。 光线的巧妙设计 光线是电影的调味料,好的光线设计会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人物关系更鲜明,通过光线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突出电影所想强调的重点,渲染气氛,本片在以暖色调为基础的情况下,多次使用蜡烛光源,既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蜡烛发出的亮黄的暖光又结合了影片整体色调,在伯爵去地下找马奎斯的时候,提着一个灯笼,既起到了画面的过渡作用,蜡烛发出的晃动的火苗,又体现出伯爵在看见马奎斯时晃动的心思。影片的室内戏的光源大都是窗户投来的,并十分明亮,这时的室内在对比下就显得比较暗,再这样大明亮的背景下,观众会被明亮的地方吸引,但这并不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反而给影片增加了独有的特色。影片整体光线的感觉并不明显,在整体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但又不失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掌握的度很是到位。 影片通过光线,色彩,构图,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十分鲜明,在整体叙事的前提下不失艺术设计,给观众一种如油画般的视觉体验,戏剧性足够,画面也像稳重,平静的油画,候麦创造出了一个油画般的世界,油画般有高光也有阴影,正如影片世界中,有光明,也有黑暗。
戏剧性足够 画面也像稳重 平静的油画 想对传统观念表达否定 (女人怀孕就得屈伸下嫁给罪犯 ) 电影本身呢 夸张 戏剧 关于天鹅的解释颇有心理学意味 上流社会的生活 极具侯麦味道 剧情发展到到最后是女主耐人寻味的一句话 从第一次见你 我就没有把你当作天使 和之前女主对于伯爵非常崇敬的态度形成冲突 真是个有意思的冲突啊
这辈子值了!O侯爵夫人是我看过的最妙的侯麦电影,一种说不出来的侯麦专有的奇妙。油画般的质感和构图,彬彬有礼又情真意切的表演,还有侯麦深埋的一颗大雷,从头到尾扣人心弦。对人与人之间爱的乐观,对爱和欲望兼道德问题的探讨,全都从波澜不惊的台词里流淌出来,看完就一个感觉,太舒服了。
如《巴里林登》一样,《O侯爵夫人》无意隐藏故事所处时代同我们之间的隔阂,亦毫不掩饰人物乃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克莱斯特(抑或萨克雷)的原著总带着某种超脱事外的旁观或冷嘲的口吻,影片则惟妙惟肖地继承了这他者视角,这用德语转述意大利人和俄国人故事的"失真感":刻意削减的环境音加强室内剧式的风格,绝妙的布光把人物拍扁抹平在了画面上,由此观众便满足于叙事之为叙事本身,而不再试图从人物的行动中获得别的什么东西; 这"不可理解性"或"无需理解性",亦即轻快的游戏与反讽的精神――毋庸置疑地来自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乃意在保持一种神秘的审美的距离. 在此意义下,本片简直可看作连通雷诺阿和韦斯安德森作品的一道桥梁.
果然,除了三大系列,侯麦老师的中字翻译都非常垃圾=-=问题:克莱斯特是浪漫主义吗?!O侯爵夫人的文本其实开放了谁是奸淫者,而侯麦挪用富塞利的梦魇难道不是自作聪明地用那一凝视封套起了这个故事吗?
侯麦处理克莱斯特,或者电影处理克莱斯特,似乎也就这样了。可是克莱斯特这个故事多厉害啊!把事件、人物关系、心理、意识一个个抽取出来——纯粹极了的人类欲望和情感关系图。独一无二,反正我想不出来类似的一个。
欠诚实。
猜到了开头,也猜中了结局,却实实在在被上校亲吻女儿的姿势雷得外焦里嫩。舞台剧风格的电影,服装、道具都很讲究,只是身为孕妇的侯爵夫人行动力过于闵捷了吧😄
她一怀孕我就知道是谁干的了。
在影片创作动机上侯麦更富有处理文学与电影关系的野心,不光是对于电影改编永远弱于原著声音的反驳,还有增删原文本的改编方式诟病。因此他选择将克莱斯特的小说“原封不动”的搬到银幕之上,改动处只有侯爵夫人为何昏迷一场(由惊吓变为了喝药)。但争议不是文学,而在另一艺术——戏剧中。侯麦原意摒弃戏剧感,因其带有夸大的效果,这与他追求喜剧性与悲怆性的平衡相驳,但偏偏又大部分演员都是舞台演员,这在大量采取内景的情况下,使建筑房间成为一个个的“舞台”,造成了古板死气舞台风貌。真正的闪光点反倒来自侯麦自认失败的模仿绘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场景——侯爵夫人昏迷的镜头,这一取自富塞利《梦魇》的画面,侯麦懊恼没能还原出夸张的肢体动作,但恰恰是没有夸张,符合现实的状况,使这个油画般的场景成为电影真正的重点所在,挽回了整部电影。
1.故事改编自一部德国小说,电影感觉很像话剧,色彩也偏油画系,若不是熟悉的“道德主题“在一旁气定神闲,真让人有点不敢确认是侯麦的电影呢;2.如果一个人毫无理由超乎想象地信任你是无辜的,那么或者他爱你失去理智,或者他正是你被冤枉的根源,而当两者皆俱时,前者应该成为宽容后者的理由么
看片过程中走神数次,在唯美的古典油画布上,侯麦的对话仿佛失去了那种在巴黎街头的随意生机。O侯爵夫人意外怀孕的故事倒没有圣母处女受孕的隐晦寓意,反而抖落了一身道德的虱子。侯麦自己客串了一个没有台词的军人角色,那个三角秃头发型实在是太好分辨
故事性算挺强的,内容就是嫁给了强奸犯的故事。跟我很多年前看到的社会新闻翻拍情景剧很像,就是一个女孩睡觉的时候被强奸了,当她迷迷糊糊醒来强奸犯跑了,她就追出去,抓了一个路人男说是他,后来路人男被污蔑去跳楼自杀但是被救变成了植物人。女子知道自己错了,那个案子也成了迷,再后来她照顾变成植物人的路人男的时候,有个男的一直来帮她,抗煤气罐啊啥的,她后来怀孕了那个男的也不介意,还说愿意当孩子的爸爸,女的见这个男的挺好就真的跟他结婚了,她们的女儿后来被同学骂,说她爸爸不是亲爸,她是她妈妈被强奸犯强奸生下来的孩子,反正最后女的还是坚持去告,更何况女儿生下来更有证据找到凶手了,后来证明了那个男的就是当年的强奸犯,被抓去坐牢了。。。
看到父亲抱着女儿亲的时候一度以为有狗血反转,然而(表层的)答案其实在开头已经给出了。侯麦的独到就是会用一百分钟的时间来围绕一个偶发缺德行为兜圈,这其中涉及贞洁的拷问,诚实的拷问,亲情和爱情的拷问,而女主的知情与否构成了本片最重大的悬念。其演绎在极狡诈与极纯洁间逡巡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她与母亲的对质和斗智也是最精彩最有侯麦闪光的部分。另外,这部片服装和布景设计几乎是我看过电影中最最上等的。
他一直以礼貌绅士的形象示人,其实在情爱里,他走的是不道德的无耻行径,而未婚先孕且不知婴儿父亲是谁的她一直被称为不道德的女人,然而在日后的生活里,她走得却依然是大方坚忍的清白之路。当他的谎言被揭开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她还是选择了和他一起。过后,他又以白天鹅之梦说出了“占有”的必要性,“我”非得以此不道德的方式(某个谎言)深入“你”的生活,才能使“我”的爱在“你”的身上写下确凿无疑的定论。这是一个借口吗?按照电影的发展来说,应该也不是。但是是不是借口都没有关系了,因为她以行动在最后隐隐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早就很久之前,我已察觉你不是一个天使。”原来,也许她早就知道他的不道德行为了,并且甘愿接受了这一点。若是如此,旁人如我,除了沉默看戏,又还能再说什么呢?
无论是布景还是演员表演,侯麦完全是按照舞台剧的那一套来演绎古典题材,一幕接一幕,没有任何惊喜,侯麦自身的某些在现代剧中的特点(少配乐、多台词)放在古典剧中反而影响了电影的品质。
看完就明白什么是道貌岸然,什么是装13.
侯麦唯一的外语片,也是侯麦唯一的戛纳奖。阿尔门德罗斯的内景看来是要配古装的(其他如午后之爱、女收藏家就不这么华丽),这部片子真是细致华丽。当然,这片儿很有喜剧效果,虽然看上去很严肃。
7/10。奥里维拉的新画意主义被延续在侯麦作品中,厚重的色彩与丰富的人工图像表现出一种华丽戏剧范的场面调度,所有的视觉美感经由风格化的服饰、道具及阳光普照的风景宣示而来。画面很安静无音乐无变焦,环境单一人少话多,这些显著特征是不盲目追随新浪潮的刻意低调,但是抱歉,我还咽不下这口睡意。
侯麦1976年电影,德国的布鲁诺·甘茨主演——年轻时头怎么那么大?还是腿太细了?
是戏剧,不是电影
不知如何定义的电影,导演是法国人,对白是德语,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不过剥去古典主义的外衣,这还是一部典型的侯麦电影,探讨的是情欲与道德,最有趣的还是女主是否知晓孩子父亲是谁的悬疑线,故事就在一种悬而未决的气氛中上演,撕开的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嘴脸,以及对上层家庭间的亲情考验。片子美术和摄影都非常好,和法式浪漫的侯麦不大一样的感觉,没有那么花哨的颜色,却又朦胧中透着没落贵族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