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经历的意义
的确,演讲者没有自己的思想,再精彩的演讲也只不过是空洞的说辞,如果理查当年没有经历过越战,耳疾,爱情的危机,也就不会促成他的成就。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需要挫折,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生活的种种苦痛与幸福。终有一天,他的思想不再空洞,他的说辞成为伟大的演讲,他成为伟大的演讲者。
2 ) 歌唱
当理想湮没在混浊的现实里的时候,也应懂得叩响心灵的乐章,让灵魂挣脱黑暗的枷锁,奔向黎明。
看完《心灵深处的音乐》后,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那个充满意味的画面—
“你是聋子,你没法专心,你会忘记读过的东西,你也不会有朋友,你不能胜任任何工作,连话也会说不清楚。”负责审批发放政府助学基金的官员轻蔑地瞥了一眼满怀希望的理查德.皮蒙托,嘲笑地说道。
“我会上大学,我会毕业,我会找到工作。”愤怒和决绝的情感在理查德的眼睛里闪现。由史蒂文.萨瓦里克执导的美国影片《心灵深处的音乐》讲述了一个根据真实改编的有关人生奋斗的故事。理查德(朗.里维斯顿饰)出生时母亲由于八年内流产了7次而患上了妄想症,之后父母便离异了。因而他被送进了孤儿院。上完高中后,为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努力地在餐厅工作;为了挖掘自己的演讲潜能,他在参加演讲比赛前准备了无数次;为了能获得政府资助的机会,他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地走上了越南战场。然而他美好的梦想却被教授的一句“你还没准备好”碾碎,他的生活也因为一颗炸弹陷入了无声的绝境。
生活有时就像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走到路的尽头。我一直困惑为什么往日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我们现在却只能慨叹现实的残酷?也许是一次次的失败消磨了我们奋斗的激情,辛劳的汗水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否定,我们向着前方张望,急切地寻觅着远方的梦想。可是,带刺的荆棘却让我们望而却步。因此,我们一直在彷徨,直至最后心里仅存的希望也褪色了,而我们却依旧深陷在自我否定的深渊里,任凭日子在浑浑噩噩中悄悄地流逝。
或许,正如电影里说的“我们都不太关心,我是否活着—”。当面目狰狞的现实肆意地张狂而丰满的理想却不断萎缩时,当重重的困难压迫了你,甚至让你窒息的时候,当别人一次次地断言你不行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像理查德一样一如既往地肯定自己的价值,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角理查德因在战争中遭到炮弹的袭击而得了耳鸣,他渐渐地开始听不清楚别人的话语。为此,他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发音,学习唇语。此后,他只能通过别人的唇形来判断他们的言语。他还和一个患脑性麻痹的外貌丑陋但智商却很高的天才残疾人成为了好朋友。他俩一次在一个餐馆里准备庆祝生日的时候却被店主拒绝服务,甚至被要求离开,最后因影响了旁人的胃口而被送进了警察局。从此以后,理查德辞掉了原先保险公司的工作,转而为残疾的老兵找工作,致力于改善残疾人以往被忽略的社会地位。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奋斗,他终于写成了关于雇主雇佣残疾人的书并推动了美国关于提高残疾人地位的法案通过。
但是在他忘我的工作时却渐渐地失去了爱人也疏远了朋友,他的成功却没有得到社会上所有人的理解和肯定,更没有获得母亲的一丁点的赞许。他开始迷惘,顷刻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在实现了曾经那么执著追求的理想后,失去了更多。他开始疑惑在坚持不懈奋斗了的目标达到后,生活的意义又在何处?在理查德准备自杀的那几秒钟的静默里,电影的特写镜头是他那张青筋紧绷的脸,那个濒临绝望挣扎犹豫的眼神和他一直打开又合上的打火机。在与心爱的恋人分手后,在母亲还未给他一直渴望的爱却先已离开后,黑暗的阴影网住了他,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不得不做生与死的艰难抉择。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战胜了绝望,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深渊,重拾理想的信念。因为纵使他深陷在黑暗的绝境里,即使一丁点的理想之光也不曾亮起,在他心灵的深处,总会想起坚定的音乐之声:“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能活下来就是上帝的恩赐。人生就在眼前。”
我常常慨叹自己的大学生活,恍惚间,发现时间已在忙忙碌碌的脚步里逝去了太多。刚进大学时的激情满怀,刚踏进校园时的雄心壮志,仿佛犹在眼前。而现在,暮然回首自己的昨天,脑海里剩下的只有空白。那无数个看似匆忙的日子里,浑浑噩噩的我已经遗忘了当初的梦想。在前进的路上,我总是惧怕那些坎坷和挫折。看完《心灵深处的音乐》后,我才懂得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懈的奋斗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现在起,踏上追寻理想的征途。
是的,在我们身体里面的音乐,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才能,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牢记:“体验生活,充实自己,发掘出重要的,站稳一个立场。”即使理想囚禁在无底的深渊,也应懂得为自己的灵魂歌唱。
3 ) 社会和科技进步应该带给更多人幸福
理查德的导师给他介绍了一个新的医生,为理查德配了一个新的助听器,让他重新听到了声音。理查德走在路上那好奇而又欢快的表情,说明了他内心的喜悦。这才是科技的力量。加上他所最终推动的残疾法案,带给更多的残疾人以平等和幸福。这就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终极目的,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
这段时间正是“魏则西事件”很火的时候,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件事就会被人忘记,但希望我们的社会进步、我们的科技发展,也能带来的是更多幸福,而不仅仅是追求金钱。
4 ) 我接纳我自己
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否认我们自己。不想看清楚我们自己。我们只希望,喜欢我们自己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会不喜欢一些人。我们会说,我不是那样的。我和他不同。只是,这个人,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人,他让我们看见了自己的另一面。那个我们试图否认的一面。很刺眼。很脆弱。我们不喜欢。
主人公理查德在一场战争中,耳聋了。退役后,他无法进入学校,也被告知找不到工作。他是愤怒的。他把所有的愤怒捏成一团,放在心底最黑的一个角落。他努力的生活,进入学校,适应。他要做好。他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像我们一样,想做一个完美的人。我们害怕承认,我就是那个样子。我们害怕被人一眼看穿。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他一直想让他的母亲看到他。爱他。他忘记了母亲或许已经没有了这个能力。他带着即将爆发的愤怒,不懈努力的帮助被忽略的认识群体。倔强。勇敢。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他忘记了自己。他要自己变得强大,帮助所有的人,被所有的人看见。他要做个超人。他要整个社会重视残疾人。重视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最好,假装他们不是残疾人。
在电影的最后,理查德说,他正在试图让自己变得渺小一些。他说,现在,我终于还是意识到和母亲有共同点。就是我俩都不太在意我是不是活着。我不喜欢那样。所以,我做了一件她永远都不会做的事情。我接受了我自己。接纳自己。全然的接纳自己。我对自己说,亲爱的。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吗。
5 ) 心灵深处的音乐
上世纪40年代,理查德·皮蒙特(Ron Livingston 饰)出生在一个平凡却危机重重的家庭里。母亲(Rebecca De Mornay 饰)因连续小产精神上遭受严重的困扰,父亲(Clint Jung 饰)则因一次意外过早地离开人世。一次偶然的机缘,让理查德喜欢上了演讲,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凭借出色的口才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不过他的自傲却遭到一位教授无情的打击,在此之后,理查德自愿前往越南战场,并在那里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回国后,理查德因耳聋的问题无法进入学校,也得不到任何工作。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残疾人还充满诸多不解,他与许多残疾朋友遇到了无数的刁难和羞辱。在这一过程中,理查德渐渐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
6 ) 附一段资料
【美国残障史】
理查德·皮门托出生于1948年,当时的残障人士都在默默无闻、深居简出的生活,残疾人家庭更是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你的孩子是残疾儿童,那么最好让他呆在家中。因为小儿麻痹的流行正日益严重,所有人都谈之色变,唯恐自己的孩子会遭遇残疾的厄运,谁都不愿看到残疾患儿在眼前晃来晃去。
当时的残疾人不可能融入主流社会,因为他们有专门的学校,可除了聋哑和盲人学校之外,几乎别无选择。
二战之后,很多伤残军人回到美国,好莱坞拍摄了《黄金时代》,装有假臂的哈罗德·拉塞尔(Harold Russell)出现在片中,残疾人由此第一次博得了同情。拉塞尔凭借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摘得了奥斯卡奖,而在此之前,好莱坞一直将残疾人刻画为运气不佳的恶棍。
然而,整个美国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是根深蒂固的。阿拉巴马州的立法机构称,残疾人威胁到社会的幸福;德州法律要求隔离残疾人,因为他们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损失;在宾夕法尼亚州,残疾人被称作“反社会人群”;在华盛顿,残疾儿童被认为不适合与正常儿童交往;在佛蒙特州,残疾人是人类的破坏者;在威斯康星州,残疾人威胁到种族;在堪萨斯州;残疾人是自身和公众的双重不幸;犹他州的政府报告称,残疾人的危害比瘟疫严重一千倍;在南达科他,他们没有普通人的权利和自由。
二战老兵发起的运动终于提出了肢体残疾问题,但情感残疾、精神疾病和学习障碍等其他相关问题依然不为人知。在5、60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开始有人提出残疾人应该享有与正常人相同的各项权利,反对残疾人在住房、教育、交通和就业方面受到不当对待的呼声也愈加高涨。
60年代末,从越南战场归来的皮门托发现越战其实是一场肢体战争,有太多人的身体因战争而不再完整,残疾人的数量急剧攀升。7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再次影响了残疾人权利运动。尽管残疾人不在民权保护之下,但至少在法律上能够行使权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公交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的壮举让残疾人倍受鼓舞。
1979年,加州州长委员会批准当年为残疾人年。1978年,诺曼·李尔(Norman Lear)拍摄了一部名为“A Different Approach”的电影,影片不但为残疾人运动注入了幽默,还鼓励雇用残疾人。1980年,残疾人就业总统委员会成立,会长就是曾出演《黄金时代》的哈罗德·拉塞尔。
1990年,在美国残障人公共交通协会(ADAPT)的一再敦促下,美国交通部长正式责令在公交车上安装升降机。1992年,《美国残障法案》获得通过。然而,维护残疾人的权益依然任重道远,制度化和政策化的进程一直延续至今。
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有15万老兵从伊拉克返乡,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性脑损伤和截肢的伤兵不断增加。皮门托等人仍然要坚持不懈的关注这些特殊人群,帮助他们获得平等、自由和优待。
话说伟人的自传都拍这个鸟样,音乐不错。就跟我初中时写《春》,语文老师说写得再好也超越不了朱自清的,一个道理,阿甘在领跑啊。
辛叔
找到自己的音乐:)
原来是看过的,很经典的片子。重温BD 720P 13/02/19
Michael Sheen是好演员。
我要是他我会崩溃
This film makes me learn to appreciate my own feet by smelling others' shoes...A little bit 2 much music as it is, the fairy-like disappearance & reappearance of Christine's other "co-bf" is the big flawed distraction to this well-toned story
记录了一个传奇男人的一生,他的童年,他的家庭,他的经历,他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他怎样历经波折和低谷,最终找到自己和自己的人生之路。可是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其实很一般。
真人真事改编,另类励志。一眼就瞧见穆赫兰道、恐怖游轮里的梅利莎·乔治,不过这部里她纯粹沦为花瓶了,可惜。麦克·辛,神演技。你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你的小小一份努力将影响他人一生。“努力比生命更有意义”Let's Make a difference!
励志煽情片一枚~
正能量,但不太喜欢这种表述手法,几乎以为都不是一部电影了。
竟然听到了mas que nada!! 不过还是rio version比较好听. 那女的真是lie 2 me里那个诶!!
我看过最难看的励志电影,不知所云,演技糟糕,不知道如何讲故事,不知道如何触动人心。不是把一个人说得特惨就感人好不好
捍卫残疾人权力的励志电影,有关演讲与自信,值得关注的好电影。
四星半
巫人说我小资,这片子也小资,这世界以沦落成以小资为理想的时代~
麦克辛恩的格瓦拉造型太适合这个鸡汤了,呼唤关注残疾人的意图不错,但是搞得太突兀
竟然和音乐无关!却又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励志影片。感动于饭店门口那一段为残障人士后建的斜坡路,这短短的一段斜坡,是幼年丧父却一直得不到母亲关爱的失聪演讲天才,能感同身受地去为残疾人着想并努力去为被社会所不齿的人群改变现状,最后的成功太不易!从我做起吧,关爱残障人士!
很8错的电影,8错的故事,8错的人物。
最后一场戏戳中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