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隐形将军》观感
近期看了《隐形将军》,讲的是一位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并获得最高军衔的共产党卧底的故事,这位将军有其历史原型,同名小说即是该原型的儿子潜身史海遍访前贤所著。还没看过小说,但是电视剧确实很好,看后感慨颇多。
这部电视剧由黄觉主演,之前不知道黄觉是哪个,只知道他跟徐静蕾传过绯闻。黄觉饰演的连城即是该剧的这位隐形将军。先说说黄觉这个角色,由他饰演的连城真是太好了,穿上军装后的飒爽英姿很帅,甚至比他穿西服还好看,仿佛他的这幅身材即是为军人而生一样。总之,戎装在身的连城很帅。黄觉把连城沉稳老练的出世之道也诠释的恰到好处,把连城的聪明、机智、缜密、深情的性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呈现了如此丰满生动的一个人物形象。时至今日,我明白,我喜欢的不是黄觉,而是剧中的连城,这点还是要分清楚的。
1、剧情更客观
剧情也跟以往的谍战剧所极力渲染的敌恶我善,敌愚我智的分明立场和界限有所不同,它的剧情比较客观比较实际,首先,敌我势均力敌。共党方面有强大的情报系统和情报人才,而国民党也有很厉害的负责情报的中统机构,双方过招恰如半分八两,平分秋色,共方的苏志丹同志和国方的冷长礼长官,虽为敌我,但不影响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双方只是效力的政党不同,政见、理想和信仰不同而不断过招斗争,在苏志丹被敌方枪杀后,冷长礼为他收尸厚葬缅怀这位不同道路上的朋友,他甚至觉得没有了这位强大的对手,他感到寂寞和无趣。如果是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他们或许是一对互相欣赏和尊敬的挚友。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人才,难道国民党那边就缺人才吗?这样的势均力敌的剧情安排,才是高水平的过招,看起来更过瘾更有意思。其次,敌我人情味都很浓厚。共方我就不说了,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国民党资深特务的冷长礼还是有一丝柔肠的,他收救了连莲,认作干女儿,也收认连城为自己家大公子,将他们视为一家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家。即使在最后连城故意让蒋军受重创重返国民党内部后,冷长礼已从一位俘获的共军的自白书里知道了连城的真实身份及与共军接触的细节,双方挑明对峙,在感到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让这份记载连城“罪证”的自白书永远的消失而不是检举惩罚连城。伴随着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幻灭,他选择了自杀。他对连城的包容和对自己信仰的忠诚还是很让人肃然起敬的。
2、情字动人
此处的情,所指的是人类间各种各样的情感。敌我都是人,是人就有丰富的感情。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甚至觉得很同情国民党,假如这部电视剧作为一部爱国题材的教育片,那么有可能是失败的,广大的中小学生们是无法感受到我党的伟大从而在感情上倾向和倚重的。主要人物连城入伍了国民党军队,后由苏志丹单线发展入党,此后在国共合作期间的抗日战场上取得了卓越战绩,还救过蒋介石的命,并进入了后者时任校长的黄埔军校学习,得到蒋介石的器重和毫无保留的信任。蒋介石的栽培和再加他自身的禀赋及努力,连城的军人生涯一路由侍从参谋到军长再到师长,最后到可以参加蒋集团内部最高规格最高机密会议的高级将领资格,一路高升顺利,先前比他高或和他同级的军人后来都成了他的部下。蒋介石非常的重视和信任连城,双方以师生相称,蒋让他掌握了自己有钢军之称的精英部队,在连城受伤时还亲自去医院看望,还在作战部署上让他手握关键的重兵和要害之地,在连城因错误而受指责时也尽量开责和包容,然而正是这个蒋最重视、包容、信任的手下在国共内战的战场上故意拖延和不作为的倒戈让蒋受到重创,先不褒奖连城位居高位不动摇、不背叛党的高风亮节,他对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蒋的背信弃义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同情,恐怕这样坚定的信念也只有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存在了,现实中,人心都是肉长的,共产党不在身边,面对纯粹到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关怀,哪能不产生一丝一毫的感激和动摇呢,我只能说老蒋太可怜了。
3、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有的影视剧或多或少都有些它的痕迹。这部电视剧也不例外,差不多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连城、唐爱诗、连莲之间的三角难题,以及连莲、韩奎、茅建升之间的三角恋情,当然这是两个阶段的事情,未开始军人生涯的连城喜欢自己东家的女儿连莲,两人也确实在一起了一段时间,后来连城入伍后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两人从此十年两茫茫,但连城十年后回来两人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和水平上的人了,而连莲还是蛰伏在冷先生羽翼下的娇小姐,可以说连莲没怎么改变,还是那样的养尊处优,受人呵护,而十年后的连城已历练成一位成熟、稳重、城府又老练的高级侍从参谋。两人之间忽然有了难以言明的隔膜和屏障,没有共同语言。为什么连城最后会爱上唐爱诗,后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成熟、稳重、大气、温柔包容,两人在情感和生活上能更好的依托和相携。由此,我想到还是相同层次和深度的人更容易相吸在一起,所以女孩子要想找个优秀的男朋友,完善和提升自己是绝对没错的。
2 ) 1984年3月7日,一次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却放满了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送的花圈......
【转自shouzhong对该电视剧原著《隐形将军》一书的评论,其中概括了韩练成的人生经历,这本书也写出了韩练成儿子,即该书作者韩兢充满执着富含追求的人生经历,因此强烈推荐读一读原著,我想最深刻的内容是难以在电视剧中得到体现的。。。】
1984年3月7日,一次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却放满了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送的花圈,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都在遗体前默哀;而这位逝者的“衔头”仅仅是“著名爱国将领”,这就够让人惊异了:因为在中国,活人死人讲究的就是座次的排列。这位很少见报的“爱国将领”就是韩练成。
日前读了韩兢先生替他父亲写的传记《隐形将军》,方知在中国的军事史、政治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呀!
年轻时,他被冯玉祥誉为“在北伐时与我共过患难”;在中原大战中,孤军率部救出蒋介石。敌营二十余年,巧妙周旋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之间,深受委员长赏识、提携,号称“赏穿黄马甲的人”,由此平步青云,先后官拜师长、军长、委员长侍从室参谋、参军处参军等显赫要职。但韩将军自幼受父亲爱国主义熏陶,以后又受共产党员刘志坚、刘志丹的启蒙、指点,始终在黑暗中寻求真理之路。1937年8月结识周恩来,42年5月经周介绍正式加入中共情报系统,成为周恩来放在蒋介石身边的一枚秘密棋子。他屡建奇功,尤其是莱芜战役,以敌整编46师师长(军级)和委员长亲信的身份,刻意搅局,使敌军陷于我军圈套,大败。
韩将军的一生是传奇一生,国民党历史称他为“导致神州陆沉的军事共谍”,蒋纬国说他是“埋伏在老总统身边时间最长、最危险的共谍”。而毛泽东称赞他“蒋委员长身边有你们这些人,我也调动得了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周恩来说他是“没有办理入党手续的共产党员”。有意思的是,那位“委员长”倒没有公开说过他的不是,只是说他是“被何应钦他们逼走的”,是不是念着当年的“救驾之功”呢?韩将军得知蒋介石死讯,让警卫员拿来茅台和酒杯,双手端起满杯,遥对蓝天说:“校长,走好。”慢慢洒酒于地。这个细节不知是不是儿子的杜撰,可我被感动了。政治取向、理想取向是意识形态的事,但不忘知遇之恩是更加深刻的人性。这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实在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不用多写,韩将军以他的复杂经历,在解放后不会有多少好果子吃。对于他当年“叛逆”的抉择,有没有过一丝的动摇呢?儿子没有或不便写,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看完这本书,我心头沉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叱咤风云,风光又荣光;可是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却比一般人痛苦得多!
1939年秋,一天之内,他两个聪明的儿子,6岁的光中和四岁的光华,因为吃了不新鲜的水果,又耽搁了治疗,双双夭折;1944年7月,被父母昵称为“美丽小鸟”的不满两岁的女儿怀柳,又静静地飞到了另一个世界。他是在一次次刀剐般的痛苦之中报国杀敌的!时过20余年,1969年12月,妻子突发脑溢血,病逝于银川,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他吞泪写下:
“患难成夫妇,于今四十年。相看犹不厌,何况是长捐。
我也逾甲子,此身宁久全。终当寻君去,未死泪涟涟。”
文革结束,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又被调整为大区正职,开始了平静的离休生活。1982年再婚。新夫人希望永迁北京,而他意属西安。虽然依了夫人的,但心情压抑。读读他的诗:
“春去我心乱,秋去我心伤。一年能几佳节,风雨又重阳。欲醉不胜酒力,欲睡不堪虫语,欲哭太轻狂。生意已今尽,不分菊花黄。
力先尽,时已逝,意难忘。多愁兼又多病,老至惜年光。愁也无人能解,病也无人可说,死也自家当。赢得一‘愚’字,浮想费思量。”
他给儿子写了这样的话:“我晚景不佳,将在苦恼中度过。不怨天,不尤人,只能怨自己不智加上命苦。”
原书位置:《隐形将军》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21467/ 3 ) 瑕不掩瑜
虽然剧情上有很多明显的漏洞,但基于以下几点,我毫不吝啬的打出5星。
1、配乐:用婉转低回的吟唱烘托气氛,引起共鸣;
2、在老蒋和冷长礼身上看到更多的人性光芒,这在主题片里边是少见的;
3、对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和信仰”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
4、第一次,我在看国产的主题片时落泪了。
4 )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也不知道为什么,腾讯视频把这个多年前的老剧推荐给我,在家无聊也就看了。看完就一个感觉,真实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韩练成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是多年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党员,在最终的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了山东莱芜战役的胜利。而其个人的经历也是颇具传奇色彩,在各种势力错终复杂的国民党内部,左右逢源,得到各派势力的认可。
如果是一个好的编剧,这个电视剧应该非常精彩才对,可是这个电视剧看下来的感觉就是处处透着尴尬,冷长礼明明知道连城刚刚放走苏志丹却依然让他进入楚天凡和唐爱诗夫妇家中作为内应,而且深信不疑;连城在重庆偶遇唐爱诗将其带回家中,被找上门的连莲认出,冷长礼知道后却没有动摇对连城的怀疑,而苏志丹作为党内重要领导,国民党特务在延安众多潜伏却没有发现苏志丹依然活着吗?单就这一点也足以对唐爱诗、连城的身份产生严重的怀疑,怎么可能轻描淡写的调查后就放过呢。
而唐爱诗作为直接受周恩来领导的高级特工,居然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被连城偶遇收留,这是在诋毁我党对地下工作者的工作吗?
苏志丹作为高级领导,居然在已经明知自己暴露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见连城,直接导致自己的牺牲和连城负伤,而国民党特工也就轻易的相信了苏志丹是来刺杀连城而不是接头的,这双方都是幼稚的可以。
连城是潜伏很深的特工,但说只有苏志丹知道也是扯淡,在国共合作期间,连城在八路军办事处明明已经和周恩来建立了联系,说明作为当时党内特工组最高领导的周恩来已经掌握了连城的情况,在苏志丹出发见连城前已经和当时八路军办事处的主任交流过,并且留下烟斗作为信物,可是在苏志丹牺牲后却没有人知道连城的真实身份了,前后矛盾狗屁不通啊,这编剧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吗?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故事原型。
至于演员,主角实在是不敢恭维,黄觉还有那个连莲的扮演者实在是演的不咋地,一个是僵尸脸、一个是扭捏作态。我实在不明白那些说黄觉演得好的是什么审美标准。倒是几个配角演技不错。尤其是冷长礼的扮演者,把这个复杂的人物刻画的非常深刻。
祖峰在这个剧里处处透着稚嫩和做作,演技显然还不够成熟,与《北平无战事》时的成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电视剧的拍摄手法、画质看,最近10年国产电视剧的进步还真是明显,拿当下的电视剧差不多的和这个比显然可以秒杀,返回头看现在的电视剧也就可以接受了
5 ) 剧情还可以。
男主很帅很儒缺少点霸气。演技也还过得去,对此下,全局最亮的应该是冷先生。
无论演技,还是人物。
有这些小瑕疵的剧情。
1,冷先生年轻时候有养一个小男孩。后来不见了。
2,刚日本投降,冷先生说认识韩奎20年了,但是故事1926年开始。20年后应该是46年了。
3,男主和女主在吃饭,边聊边吃,突然男主说着说我去接个电话,可是他起身的时候电话才响。
4,连莲在保密局看到一个小罗罗拿着一个花瓶,那个小罗罗吹嘘说抓到一个共产党(根本没抓到),然后连莲马上就说,你们抓到一个共产党干部。。。小罗罗都没说是干部。连莲这怎么接的。。。。
我说男主演技不够亮有两个细节:
1 , 男主给领导开门,正常情况,会拿手帮领导手盖车顶。防止起身碰到车顶。这个动作男主并没有做。
2,男主带46军战败,共产党见到同志,两个用水代酒,男主杯子比对方高。
都是非常小的细节。前面说的电话还没响就说我去接电话也是。
6 ) 二刷本剧对通过角色塑造强调主题方面的一些胡思乱想
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电视剧,不算喜欢也不算讨厌,好在这剧还有一些闪光点,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念念不忘,可以掩盖一些缺点,可二刷的时候总是禁不住想,如果狗血的剧情再少一点,会不会更好?
和其他同类型的作品一样,这部剧喜欢拿过于狗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增添故事的可看性,男女主和其他配角们总是为了情感而纠缠不清。中国的土地再大,走到哪儿总能彼此相遇,从西北到重庆,再从广州到南京,五个人一起把中国地图走遍了。
玩笑话开尽,说正经的。上一个十年非常流行希望通过两个身份上对立(连城与韩奎)、性格上并不成熟但最后一定会殊途同归的角色串联起故事的整个发展,理解编剧的用心。最后编剧也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连与韩两个因家仇和情恨纠缠在一起的共产党人,思想上终于跳出了传统家庭、宗族文化和道德障碍,真正作为共产党员意识到阶级矛盾是当时中国走向复兴的主要矛盾,作为革命同志衷心地为了一个理想的目标而一起努力。两个人愿意不抱成见地通力合作,甚至韩为了掩护连的特殊党员身份而牺牲(便当发得很离谱)。
从写作两个对立主角的用意来看,这个讲述信仰的力量的故事还算完整,毕竟信仰让两个不共戴天的人最后达成共识。然而,不能忽略编剧为了收视率过多着墨于五个主角的情感纠葛,反而对阐述本剧的中心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伤害,比方在角色的塑造上。这里随便写写一些主人公角色塑造上的一些遗憾。
连城本人借了韩练成将军的经历:潜伏国民党多年(此人是否机会主义者,尚有争议),在国民党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身居高位,在蒋、冯及桂系将领等不同政治利益团体间建立关系,最终在解放战争中通过放水(……)为我军在解放中国的进程中取得进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角潜龙多年的经历何其精彩,不过编剧似乎志不在描绘主角的戎马生涯亦对刻画主角的八面玲珑毫无兴趣。从头看到尾,连城家乡的熟人遍地跑,上哪儿都跑不开这些人的恩恩怨怨(好巧不巧,大家不是共产党就是和国民党有关系)。
编剧花了不少心思构建主角的关系网:一个成了国民党中统局副局长的养女的前前东家女儿(以及青梅竹马),一个(间接的)杀父仇人的儿子兼喜欢青梅竹马的情敌、一个与他志同道合但因为组织的保密纪律不能坦诚相待的前东家的爱人还有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非要硬凑上来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养父……这个复杂而结实的关系网大大增添了故事的可看性,由此产生的矛盾也是主角经历中必要的一部分。然而,编剧恰恰忘记构建主角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知以及主角建立、深入这一认知的过程。这两个缺少着墨的部分恰恰是相当重要的。
连城被苏志丹启蒙入党。当时他被军阀骗去参军,逃兵被抓住差点被枪毙,正儿八经的黄埔军校三期生苏志丹救了他的命。救命恩人当以涌泉相报,连城认为苏大哥是个好人,在苏志丹的引导下开始对苏志丹投身的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良好的印象。乍一看,是不是挺符合逻辑的?主角对情感忠贞,对恩人死心塌地追随,最后决定加入他的党。
可问题是,本剧一个核心主题是对信仰的忠诚,主角又代表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然而主角与共产主义的交际仅限于他与苏志丹的交情与目睹楚天凡舍身为革命的牺牲精神,进而认为共产党员值得尊敬与追随,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和四·一二期间清共要枪毙苏大哥的国民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这个故事也没讲共产主义具体要做什么,要怎么使国家进步,男主完全就是凭着交情上了这条船。男主对情义坚贞,刚开始一无所有就可以为了给从小收养他长大的东家报连命也不要,那对于他有恩的苏志丹的感情与对东家的感情有什么区别?缺失了男主对共产主义认知的理解和深入,那这个故事与其他的传奇故事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苏志丹是个忠于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员,那他也会爱屋及乌向三民主义靠拢,成为三民主义的拥护者。(非常理想化的一种解释:)共产主义是跨越一切矛盾和集团利益,团结不同利益群体普通阶级的人民,最后消除阶级区别。男主对共产主义的拥护建立在他的正向的道德观念上,可从本剧展现出来的内容来看:他拥护的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建立在拥护与他价值观相似的群体这种传统的情感建立模式。刚开始如此表现男主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思想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之后几十集编剧光顾着搞他和他的熟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男主这十几年思想一点变化也没有,还是对共产主义痴心不二。
编剧应该插几段展现男主如何进一步了解共产主义,怎样通过理解共产主义思想即使身居敌后也依然永志不改。抗日战争期间,男主被调到重庆,中间曾经一笔带过他与周恩来的师生关系,其实这倒值得编剧利用。编剧如果想着重男主身居敌后的精彩人生,那就没必要花那么多集刻画男主早年的生涯,不如他一出场就已经是一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了,不像现在这样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莫名其妙。男主挂着“忠贞不二”、“我爱TG”的牌子显得苍白无力,通过男主体现共产党员信仰坚定也不那么够。
虽然有着角色塑造上的缺点、演员演戏木头,主角还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和唐爱诗的感情戏的部分),完全可以塑造得更好点。砍掉一点狗血的戏份,其实其他人的角色塑造的逻辑闭环也更有说服力一点,也能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故事的主题。
姚安廉演的太好了
3.5星。黄觉一笑一颦真的很有味道,忧郁的模样又让人十分心疼,身穿军装更是帅到飞起,就连现在火起来的温文尔雅的祖峰当年在他面前都没得看。特别惋惜连城与唐爱诗这对苦命伴侣。信仰的力量令人敬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果然还是有点内容可看。家父评价,有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韵味。
我非常喜欢黄觉演的隐形将军,内敛儒雅的气质,坚定的信念,坚实基础的信仰。希望能多看到他更多精彩作品。
可以
文艺的黄觉,军装加身,倒也不错。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风月恶之花,到隐形将军,一直成稳大气,一张民国脸竟也丝毫不浪费。个人喜欢他的爱盛开里的造型,长衫装儒雅温柔。
人性比较足
可惜了题材
当时妈妈在看,我就顺便跟着看了一下,还不错。
纠结!
韩奎死掉好可惜啊!
父上看
尽管是断断续续地看的,但仍让我十分的感兴趣.
和爸爸一起看的。不太熟悉余丁导演。
暑假跟爸妈在家一起看的,我是真不喜欢黄觉……
还是客观的
剧情有点拖沓,故事挺好的
突然觉得黄觉好帅啊...国民党美式军装就是英气
信仰。理想。爱。
就那样。
对于D的评价 内涵了